公司股權外部轉讓制度詮釋

時間:2022-05-05 10:44:00

導語:公司股權外部轉讓制度詮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公司股權外部轉讓制度詮釋

摘要:我國現行公司法對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外部轉讓做出了一些限制性規定,以維護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性基礎,參照域外國家如法國、澳門、美國的一些先進立法經驗,對我國公司法進行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議,如對增設股權轉讓程序方面,公司的先購買義務方面,轉讓股權的價格確定方面等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對外轉讓;優先購買權

一、我國現行《公司法》對有限公司股權外部轉讓制度的規定

2005年10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修正案)》(2006年1月1日起實施),創設了許多新的法律制度。其中第三章以專章的形式規定了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制度,內容包括股權的內部轉讓、外部轉讓、股權的強制執行、異議股東股份收買請求權以及股權繼承等。《公司法》第72條第二三款是規定外部轉讓制度的核心條款,該條規定:股東向股東以外的人轉讓股權,應當經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股東應就其股權轉讓事項書面通知其他股東征求同意,其他股東自接到書面通知之日起滿30日未答復的,視為同意轉讓。其他股東半數以上不同意轉讓的,不同意的股東應當購買該轉讓的股權;不購買的,視為同意轉讓。經股東同意轉讓的股權,在同等條件下,其他股東有優先購買權。兩個以上股東主張行使優先購買權的,協商確定各自的購買比例;協商不成的,按照轉讓時各自的出資比例行使優先購買權。公司章程對股權轉讓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1]。對比1993年《公司法》,2005年《公司法》中關于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外部轉讓制度的規定具有很大的進步性:如取消“出資轉讓”的概念,而代之以“股權轉讓”;引入股東表決權排除機制,明確規定轉讓股東不得就股權外部轉讓事項行使表決權;明確了存續股東行使同意權的期限,使得存續股東不能隨意拖延時間;規定了股東優先購買權行使的競合問題;承認公司章程對股權轉讓事項進行規定的效力。

可以看出,2005年《公司法》對有限公司股權外部轉讓制度進行了一定的完善,既保障股東股權自由轉讓的權利得以實現,又不破壞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基礎,使兩者達到最佳狀態上的平衡。有利于平衡各方當事人合法權益、維護社會交易安全和經濟秩序的穩定。但其完善的程度只是初步的,而非全方位、徹底的。

二、外國對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外部轉讓規定

(一)法國法

對于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外部轉讓,首先,法國《商法典》規定:“公司股份僅在獲得代表公司股份一半以上的股東多數同意后方可轉讓給公司以外的第三人,章程可做出更為嚴格的多數許可規定”;“公司拒絕同意轉讓的,股東必須在自拒絕之日起三個月的期限內依民法典第1843—4條所規定的條件購買或使人購買這些股份,除非轉讓人放棄股份轉讓”。(法國《民法典》第1843-4條規定:“在規定股東轉讓其公司權利或由公司買回此種權利的情況下,此種權利的價值,如有爭議,由當事人雙方指定的鑒定人確定,當事人之間對鑒定人的指定不能達成協議的,由法庭庭長緊急審理形式裁決指定的鑒定人確定。對此種裁決不得上訴。”)[2]

(二)我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法

我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商法典》第367條中關于股權外部轉讓的規定如下:

1.公司對股之生前移轉享有優先權;公司不行使該權時,各股東根據其股之比例對該移轉享有優先權;但章程另有規定者除外。

2.公司因取得而令資產凈值低于公司資本額、法定公積金及章程規定之強制公積金之總和時,不得行使優先權。

3.如公司及股東未以掛號信獲通知行使優先權,任何生前之移轉不產生效力。

4.將擬作出之移轉、有關價格、擬取得者之材料及其他條件通知公司后,公司首先得在45日內行使優先權,其后股東得在15日內行使該權利。

5.擬移轉之價格超出與公司無任何關系之核數師對股評估而得出價格之50%時,公司及股東均有權以評估所得之價格加上25%的價格取得有關股[3]。

(三)美國法

在美國法上,1982年《封閉公司附加規定(示范文本)》對封閉公司股權轉讓做出如下限制性規定:第12條(公司優先受讓權之后的股份轉讓)。

(1)一人希望依據第11條股份轉讓之禁止規定轉讓法定封閉公司股份時,必須在獲得本條第(2)款所規定的有資格購買股份的第三人以現金購買股份之要約情形下,首先向公司發出售賣股份的要約。

(2)下列情形時,第三人有資格購買股份:

①第三人有資格成為公司采用的任何聯邦或州稅法下的合格股東,且第三人書面同意在未獲得剩余股東同意之情形下決不終止自己的資格;②第三人購買股份的行為不會導致公司負擔控股公司所得稅或類似聯邦或州的懲罰稅。

(3)希望轉讓股份之人,應該向公司提交要約,且在要約項目中發出向公司售賣股份的要約。公司在接到要約之后的20日內,將召集特別股東會議(該特別股東會議須在召集通知發出之日起40日內舉行)決定是否購買所有(亦僅能就全部)被要約出售的股份。扣除要約人之股份所代表的股權票數外,惟有經特別股東會議上擁有表決權的選票中半數以上選票的持有人投票贊成,該要約方能獲得公司的認可。

(4)公司接到要約之日后的75日內,必須向發出要約的股東遞交書面承諾通知書,否則即視為拒絕接受要約。如果公司發出了反要約,在接到反要約之日后的15日內,該股東必須向公司遞交書面承諾通知書,否則即視為拒絕接受反要約。如果公司接受了原始要約,或該股東接受了公司的反要約,在承諾通知生效后的20日內,該股東應該及時向公司遞交經過背書的股份證書,或以書面形式指示公司轉讓未頒發股份證書的股份。公司可向法院申請執行本款規定的股東之遞交義務或指示義務[4]。

三、我國公司法對此制度的改善

通過對域外主要國家公司立法關于有限公司股權外部轉讓制度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在有限公司股權外部轉讓中,域外各國立法中所設計的有限公司股權外部轉讓制度,均體現出如下的立法理念:

1.在人合性與資合性的相沖突的情況下,優先考慮人合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公司的存續股東被給予了足夠的機會來受讓股權,即存續股東可以事先在章程中規定股權外部轉讓的條件,同時,還可以通過行使同意權、優先購買權來阻斷股權的對外轉讓,以維護公司的人合性。其二,即使存續股東均不愿或無力受讓股權,公司還可以通過指定第三人受讓的方式來阻止不受歡迎的外人加入,這一點在法國法的制度設計中表現的最為明顯。

2.通過明確的程序保證了股權轉讓的效率,從而也保證股權轉讓人的正當權益。英美國家的立法都是通過細化股權轉讓程序的做法來兼顧效率的。其中,最有利于保證效率的當屬設定期限這種做法,即股東行使同意權、優先購買權以及公司指定第三人購買都必須在限定的期限內完成。

在我國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對外轉讓制度設置中可以參考域外國家的先進立法經驗,使我國法律不斷完善,具體在如下方面予以加強:

(一)股權轉讓程序。設置具體的股權轉讓程序,保護轉讓股東的轉讓股權自由與購買第三人的購買權利,使資本合法流動,加速流轉速度。第一,加強轉讓股東的通知義務,而且通知要書面化。轉讓股東應當向公司和其他股東發出轉讓通知,這是整個股權轉讓程序的開始。而且轉讓股東的通知必須采取書面形式,作用在于既確保剩余股東充分了解轉讓事項又便于糾紛發生后的舉證。第二,賦予公司的表決權并規定行使期限。通過我國公司法規定的公司回購制度,筆者認為,可以先賦予公司行使購買權,當公司指定自身為購買人時,公司就負有了回購公司股權的義務,此時公司若不在規定期限內履行回購義務,股權轉讓則被視為同意。即由公司做出決議,對轉讓股東的股權進行購買然后進行公司內部分配,一是解決了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性問題,維護了公司的整體性公司,作為購買義務人可以最大限度維護公司的人合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兩點:(1)避免出現剩余股東因無力購買轉讓股權而被迫讓不信任人加入公司的局面;(2)公司購買股權將使現有的股權結構不發生變化,從而維持公司原有的權利結構。二是可以解決當存續股東持不同意股權轉讓時,但因資金問題無力購買的尷尬場面。法律應先賦予公司行使表決權,當公司同意將股權轉讓給第三人時(可采用資本表決制),不同意的股東可再行使優先購買權。參照我國澳門立法的規定。當然,表決權的行使必須在確定的期限之內,逾期不行使的,視為同意股權轉讓。三是可以設定指定受讓人的強制購買義務。當股權轉讓被否決時,為了保證轉讓股東的利益,公司應指定剩余股東購買該股權,如果指定購買人不購買該股權,則允許股權外部轉讓。指定受讓人的強制購買義務也必須在確定的期限內履行。

(二)設置轉讓股權的價格確定制度。由于有限責任公司不存在著公開交易市場,沒有可以參考的市場價格,轉讓股權的價格歷來是雙方爭議的焦點。我國可以按照以下方法確定轉讓股權的價格:首先尊重股東之間的意思自治,由轉讓股東與剩余股東自主防商確定股權價格;當轉讓股東與剩余股東協商無果時,由雙方共同確定的評估專家確定股權價格;如果雙方無法共同指定評估專家,則由法院最終確定價格。

參考文獻:

[1]施天濤.公司法的自由主義及其法律政策——兼論我國《公司法》的修改[J].環球法律評論,2005,(1):81.

[2]法國公司法典[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5.

[3]趙秉志.澳門商法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4]虞政平.美國公司法規精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