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我國股票場外交易市場的現狀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7 02:08:00
導語:剖析我國股票場外交易市場的現狀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場外交易市場在完善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中不可或缺,在現代資本市場體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借鑒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成功經驗,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不同層次的場外交易市場必須提上日程。
關鍵詞:場外交易市場;資本市場體系;模式
一、場外交易市場與我國資本市場的起源
我國的場外交易市場是隨著我國股份制改革的發展而產生的。2O世紀8O年代,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使我國出現了股份制企業,產生了股票交易的需求,出現了地區性的柜臺交易市場。早在1986年8月,沈陽就開設了股票柜臺市場,同年9月,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托投資公司靜安證券部也開設了股票柜臺交易市場。90年代初,全國各地的股票(股權證)交易場所及證券交易中心紛紛建立。當時,山東淄博柜臺市場、四川樂山柜臺市場、武漢證券交易中心、沈陽證券交易中心、天津證券交易中心都是很活躍的場外交易市場。為了促進股份制改造和證券市場的完善,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和中國證券交易系統有限公司在北京先后于1992年7月和1993年4月開辦了全國證券交易自動報價系統(SeuirtiesTradingAutomat—edQuotaitonsSystem,簡稱為STAQ)和全國電子交易系統NationalElectronicTradingSystem,簡稱為NET),進行法人股流通的試點工作,從而形成了法人股的交易市場。到1998年清理整頓前,全國已設立股票(股權證)交易場所4l家,掛牌公司520家,投資者人數約340萬人;各地方政府越權設立的,主要從事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聯網業務的證券交易中心有29家(含STAQ系統和黑龍江證券登記公司)。
對區域性場外交易市場的發展,監管機構一直沒有及時給予引導,沒有及時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使得柜臺交易出現了不少問題。由于缺乏監管,我國場外交易市場投機嚴重,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出于防范金融風險的考慮,1998年證監會對場外交易市場進行了清理整頓,關閉了所有的地方股票柜臺交易市場和包括STAQ和NTE在內的各地的證券交易中心。此后,監管部門一再強調場外交易市場的“非法性”,如2001年l0月證監會下發《關于規范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協議轉讓活動的通知》,2003年證監會辦公廳下發《關于處理非法買賣未上市公司股票有關問題的緊急通知》,嚴厲打擊滬、深兩市以外的地下場外交易活動。但是,地下的場外交易市場依然屢禁不止,市場交易一直很活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這一市場有需求,這是由股權流動的天性所決定的。
二、取消場外交易市場影響了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資本市場是為企業服務的,企業的多樣性客觀上要求資本市場體系具有完整的多層次結構,單一結構的資本市場無法滿足多層次的企業融資需求。況且,滬、深兩個交易所在設立時就被賦予了替國企融資、解困的使命,從一開始就充滿了計劃經濟色彩,主導證券市場的核心力量是行政權力而非市場權力。場外交易市場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產生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觀需求,取消場外交易市場已嚴重影響了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據國家經貿委中小企業司統計,2000年我國中小企業達3980萬戶,約占全國全部工商注冊登記企業總數的99%,實現的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60%,實現的利稅約占全國工業企業的43%,提供了75%的城鎮就業機會。中小企業是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但是,中小企業發展中最大的障礙是資金短缺。滬、深證券交易所市場是全國性的高級證券交易市場,即主板市場,對企業上市的要求高,那些成長型的中小企業或處于初創期的科技企業因根本無法滿足上市要求而不能獲得資本支持。由于國內沒有較低層次的適合大量中小企業融資的場外交易市場,許多優秀的高成長的科技企業不能在國內證券市場上市,只好到海外上市,導致大量的優質上市資源流失。優質的上市公司資源是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礎,大量優質資源的流失將導致我國的資本市場的融資能力和競爭力下降,不利于市場的長遠健康發展。由于證券交易所的交易費用高、容量有限等原因,國外絕大多數債券不是在交易所上市,而是在柜臺市場交易。我國債券市場的發展嚴重滯后于股票市場的發展與我國債券發行制度有一定關系,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與我國場外交易市場的缺失有關。在單一結構的資本市場條件下,不同類型的融資者、投資者都集中于同一個市場,加大了現有證券市場的風險和投機性。
我國資本市場存在嚴重的結構性制度缺陷使證券市場成為上市公司的圈錢場所,而在引導企業改制和規范運作方面作用不明顯,以致丑聞不斷,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嚴重影響了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發展場外交易市場、完善資本市場結構已經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逐步走向深人,經濟的發展對資本市場的依賴度越來越高,資本市場結構的缺陷已經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解決這-f~3題的一個重要步驟——發展場外交易市場就顯得越來越迫切。令人欣慰的是,十六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和2004年1月31日國務院的《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都提出要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為發展我國場外交易市場提供了政策依據。
三、借鑒國外經險,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場外交易市場
1.對我國未來的場外交易市場進行明確的市場定位。根據國外場外交易市場的發展情況及我國的國情,我國未來的場外交易市場應該定位為:場外交易市場是我國未來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我國的證券交易所市場共同構成證券流通市場,是與交易所市場平行的、競爭的、獨立的市場。
它將主要為不符合滬、深交易所要求的大量中小企業提供資本支持,并為從交易所退市的公司股票提供交易平臺,其組織方式應采取做市商制。我國未來的場外交易市場應采用最先進的網絡通信技術,建立現代化的電子交易體系。我國未來的場外交易市場也將分為不同層次,包括將來的創業板市場、三板市場以及層次更低的市場。不同層次的市場有不同的篩選機制,形成完善的升降級制度。場外交易市場應是真正起到優化資源配置、為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中小企業獲得發展的場所,真正成為優秀中小企業的“孵化器”,為交易所市場輸送更多優質的上市公司,也為廣大投資者提供投資機會。政府在場外交易市場的建設中應以創造環境條件為主,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制定正確的引導性政策。公務員之家
2.構建我國場外交易市場的模式。我國現有的可以發展成為將來場外交易市場主體的資源主要有代辦轉讓系統、地方產權交易市場以及今年6月25日設立的深交所的中小企業板。目前,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可以看作是我國唯一合法的場外交易市場,但其市場定位不明確。它常被稱為“三板市場”,但筆者認為這一稱謂不妥。所謂代辦股份轉讓,是證券公司以其自有或租用的業務設施,為非上市股份公司提供股份轉讓服務,它是獨立于證券交易所之外的一個系統。為妥善解決原STAQ、NET系統掛牌公司流通股的轉讓問題,2001年6月12日經中國證監會批準,中國證券業協會《證券公司代辦股份轉讓服務業務試點辦法》,同年7月16日第一家股份轉讓公司掛牌。后來,為解決退市公司股份轉讓問題,2002年8月29日起,從滬、深交易所退市的公司也納人代辦股份轉讓試點范圍。目前共有l7家主辦券商。
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已經運行了近3年的時間,但至今證券監管部門也未給其明確定位,它離真正的場外交易市場相差還很遠。一是規模太小,素質太差。該系統開辦時接收了原STAQ和NET系統關閉后遺留下來的11家定向募集企業,至2004年6月,在該系統掛牌的公司只有24家,27只股票,如此小的規模不能算作真正的“市場”。掛牌公司的資質普遍較差,隨著退市公司的增加,“問題股”、“垃圾股”會更多。
二是功能很不健全。該系統目前只局限于股票的交易流通,沒有融資功能,無法起到資源配置作用。三是缺乏相關法律法規制約。該系統幾乎不受證券法制約,也缺乏相關的法規,導致監管缺位,存在一些過度投機跡象。四是掛牌公司與主辦券商的關系不明確,沒有實行做市商制度。
我國各地的產權交易市場成立于上個世紀90年代,目前約有二三百家。這些產權交易市場由原體改、財政、國資系統組建的產權交易所和由科委系統組建的技術產權交易所兩大部分組成。產權交易所的以做市商或會員制交易為特征,進行產欏、股權轉讓、資產并購、重組等。從產權市場的交易內容與市場功能看,它具有資本市場的特征,但它是非公開權益性資本市場,是初級資本市場。產權交易所的產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求,是對我國單一結構的資本市場的補充。但各地產權交易所目前還很不規范,存在很多問題:一是沒有統一的交易模式,也沒有統一的管理部門,產權市場存在信息不公開、不透明,在轉讓過程中有暗箱操作現象,造成國有資產流失;二是場外交易在轉讓過程中的協議定價多數不是實行市場發現價格的機制,缺乏判斷轉讓價格合理性的客觀依據;三是大量的場外交易存在地域、行業等人為分割,不利于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四是缺乏統一、嚴密、規范的法律法規約束和強有力的監管,制約了交易的公正性;五是目前的產權交易屬于非標準化、非證券化的資本交易,極大地限制了市場的流動性。從國外的發展經驗來看,產權市場最適合發展的方向應該是場外交易市場。
深交所的中小企業板是把符合主板市場發行上市條件的企業中規模較小的企業集中起來,在主板市場的框架內相對獨立運行的一個板塊,在條件成熟時將整體剝離為獨立的創業板市場。但從中小企業板的具體實施細則中可以看到,該板塊沒有解決股權分置的問題,離全流通的創業板市場還相差很遠。
現有的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各地產權交易所以及深交所推出的中小企業板為發展我國的場外交易市場提供了條件。我國未來的場外交易市場應建立在目前已有資源的基礎上,通過整合、規范,將其發展成為我國未來場外交易市場的主體。我國未來的場外交易市場的基本模式可以這樣構建:深交所的中小企業板將來要獨立出來發展成為我國場外交易市場中的創業板市場;將代辦股份轉讓系統與地方產權交易市場聯接起來,以代辦股份轉讓系統為主發展類似美國OTCBB的全國性三板市場,即集中的場外交易市場,在地方產權交易所基礎上建立起來區域性的柜臺市場。區域性的柜臺市場的規模要比創業板和全國性的三板市場大得多,門檻也低得多。不同層次的場外交易市場執行不同的掛牌標準。1998年清理整頓后各地柜臺交易時遺留下來的574家企業、5984家定向募集的股份公司、申請在滬、深交易所上市且已進入輔導期的公司以及大量的股份制中小企業,可根據自身條件選擇不同層次的市場進行融資、轉讓。場外交易市場應由證監會和證券業協會負責監管。由于場外交易市場的風險較高,投機性強,因而監管要更加嚴格。在創業板掛牌的公司必須滿足最低的上市標準,必須完全遵守監管機構的財務報告要求;在三板掛牌的公司也要向監管部門報告財務狀況,其財務信息也向公眾公開。對于不遵守監管要求的公司要執行嚴格的退市制度。
3.為場外交易市場的發展創造條件。(1)修改現行法律、法規。現行的《證券法》以及相關規定僅限于滬、深交易所市場,沒有將場外交易納入監管范圍。如《證券法》第三十二條明確規定:股票、公司債券及其他證券只能在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我國場外交易市場尚未取得合法地位,場外交易屬于非法行為。因此,發展場外交易市場,必須對現行的證券法進行調整、修改,應明確規定公開發行的股票既可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也可以在場外交易市場上市交易。對場外交易市場的交易進行明確的法律規定,使之合法化。
同時,將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和地方產權交易市場納入《證券法》監管范圍,明確它們是屬于我國證券交易所以外的其他證券交易場所,通過合法的制度安排引導它們發展成為我國未來場外交易市場的主體。(2)對現行的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和產權交易市場進行改造。如健全代辦股份轉讓系統的功能,賦予其融資功能,使之真正發揮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真正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并引入做市商制度。地方產權交易市場也要在政策上有所突破,如對在產權交易市場進行交易的產權進行證券化,交易標的標準化,以提高市場的流動性和變現能力,提高市場效率。(3)對于復雜的地下場外交易市場,決策層也不應回避,而應正視,合理引導,使之走向規范化。
- 上一篇:大學教師權利限制與維護探討論文
- 下一篇:學生權利維護法律探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