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措施探討
時間:2022-01-28 03:05:08
導語: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措施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相對于其他的學科來說是比較枯燥的,因為它基本上都是理論知識,不像其他的學科可以進行實驗教學。傳統的教學方法基本上都是教師在課堂上自己講解大半時間,或是熟記重點內容。這樣一來,本就枯燥的內容再加上枯燥的講解,導致學生不會主動地去學習和消化這門學科,只能是被動地接受,用死記硬背的方法來應對這門學科的考試。自然而然地,學生也就對政治課程失去了興趣。因此關于高中政治的教學,教師不能再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而是要改革政治課教學,運用更加有效的教學措施。
關鍵詞:教材資源;時政資源;校本資源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所以傳統的教學方法基本上都是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進行重點知識的誦記,但是教師的講解又基本上是以簡單誦讀課本知識為主。這樣簡單粗暴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對這門學科興趣大減,不愿意主動地去學習和吸收,僅僅是以死記硬背來應對政治學科的考試。所以,如何才能優化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使學生真正快樂有效地投入政治課堂的學習,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措施進行改善:
一、有效利用教材資源,深入挖掘,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材是每個學科傳授知識時必不可少的資源工具。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使用的是傳統的理論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即一味地照著書上所講述的內容進行復述一遍的教學。這樣簡單粗暴的教學方式,不僅會使學生在下面聽得昏昏欲睡,還會讓學生對這門學科失去興趣,更不用說取得好的成績了。對于邏輯性較強的高中政治學科而言,教師應創新教學方式,以學生的興趣及學習特點為導向制訂教學計劃,使學生的注意力能夠被教學內容所吸引。這不僅能夠使學生的求知欲被有效激發,還能夠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融入教學氛圍,使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所以教師在運用教材教授知識時,如何深入挖掘教材內容中所包含的內涵所在,就成了教師的備課難點。例如我們在學習經濟生活“關于商品的內容”的時候,教材對商品的描述只有一句話———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那么什么是勞動產品,用于交換是指什么交換,如何區分好商品和勞動產品、物品?這些問題就都需要教師進行深入的講解。所以這時,教師就可以用學生書桌上的筆、身上穿的衣服、節日互贈的小禮物來進行舉例說明,從而讓學生自己分析得出商品(用于交換)和勞動產品、物品的區別。這樣深入的挖掘教材資源,不僅能提高學生對商品這一知識的探究興趣,還能為后一環節———“商品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埋下伏筆,讓學生更加輕松地過渡到后一環節的學習中。再如在講解“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的時候,教師可以布置個課前預習作業,讓學生按照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這四個方面分小組調查,讓學生記錄、拍攝身邊的變化;分析產生這樣變化的原因;把這些變化歸納分類。課堂上讓各個小組分別上臺展示,同時闡述本小組的小結報告。通過身邊變化的對比,學生不僅能較好地掌握政府的四個方面職能,還可以在尋找實例的過程中,深刻地體會到我國政府的性質和宗旨———我國政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國家行政機關;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人民意志的執行者和人民利益的維護者。從而能從內心深處樹立深厚的愛國、愛政府的情操和自豪感。這種讓學生參與的方式,不僅可以很好地挖掘課本知識的內涵,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提升學生對政治學科的興趣。
二、靈活運用時政資源,結合教材,培養學生的辨析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是一門結合時代性發展的學科,具有較強的時效性,但教材的更新速度可能卻無法跟上時展的速度。所以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可以結合最新發生的一些時政新聞或熱點對課本知識進行補充說明。這樣不僅能彌補教材中一些案例過時的弊端,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具有時效性和針對性的典型材料。例如2014年筆者在講述文化生活“傳統文化的繼承”時,就運用了3月穿中式禮服參加荷蘭國宴的這張新聞圖片,讓學生尋找圖片當中的中國傳統元素(盤扣、對襟、立領)、現代元素(改良門襟)、西方元素(口袋巾)。讓學生以圖片為基點分析總結出傳統文化的兩個特點為: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具體的內涵又能因時而變)和鮮明的民族性(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過程中創造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習俗和民族氣派,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同時還針對圖片上服飾的變化、亮點讓學生討論應該如何正確的繼承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這堂課的重難點就這樣在利用學生喜歡的“大家來找茬”模式中,輕松快樂地解決了。再如,我們在學習政治生活“走進國際社會”時,可以在前一課的時候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圍繞“中國護照關鍵時刻能帶我們回家”這句話,讓學生去閱讀相關的報紙雜志,關注相關的國內、國際新聞,然后在講課的過程中,讓學生把自己關注的國際熱點(利比亞戰亂、也門危機、尼泊爾地震)作為分享,發表自己的看法。在查找關注的過程中,學生自己對學習內容產生了興趣,能自覺記住并區分好主權國家的四項權利(獨立權、平等權、管轄權、自衛權)。這種由學生自己動手查找熱點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增長學生的見聞,使學生了解最新的時政變化,還能夠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索,感受到祖國的強大與溫暖。
三、拓展使用校本資源,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
實踐是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知識的豐富來源。實踐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教學知識,還能夠培養并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社會實踐是高中大部分學科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手段,教師可以通過所學內容產生的問題,布置學生課前或課后的實踐作業。例如市場調查、實地采訪、參觀文化博物館等,這都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教材上所講述的知識點。例如在講解“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課前去尋找仙中學子———廖俊波同志(2017年6月6日被中共中央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20日被追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的先進事跡,并在課堂上分小組講述并討論。這種發生在身邊的家鄉人的事例,不僅可以讓學生更輕松地分析掌握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的相關知識點,還能讓學生向楷模學習,自覺站在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此外,在課堂上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也是培養學生有效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形成一種良師益友關系,這能夠讓教師更好地融入到學生群體中,深入了解學生對于學習知識點的吸收情況,更好地溝通交流關于學習上的問題。在氛圍輕松和諧的課堂環境里學習,學生也才能夠得到更好的學習體驗,才能夠更好地理解教材上的內容,才能夠鍛煉獨立思考能力,從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總之,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上,學生不僅能學習并吸收先進的科學知識,還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能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要學會運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更加自覺自主地去學習;引導學生樹立對未來人生走向的正確認識,將學生自身素質的培養與思想政治課的學習更有效地結合起來,從而讓課堂更加有效,學習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1]鄭勤.政治課堂教學探索“動中求活”[J].華夏教師,2013(11).
[2]高濤.高中思想政治學科課堂教學“興利除弊”之我見[J].教育教學論壇,2013(07).[3]袁德成.新課程背景下高效政治課堂教學的建構[J].教育教學論壇,2013(34).
[4]賈素榮.淺談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2(05).
[5]王繼宏.談如何構建高效的高中政治課堂教學[J].學周刊,2012(09).[6]劉海波.淺議政治課堂教學與學生個性品質的培養[J].才智,2012(15).
作者:周華 單位:福建省浦城縣仙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