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建設的成就與問題
時間:2022-09-09 03:34:05
導語:民主政治建設的成就與問題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民主政治建設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建立和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創(chuàng)造了政治和經濟的根本前提。沒有社會主義的勝利就沒有社會主義民主,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沒有民主,同樣也沒有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的題中之義。第一,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產物和繼承者,民主是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的積極成果之一,拋開民主階級性的一面,社會主義在繼承資本主義積極成果時,不應該舍棄任何有價值的成分,這是人類進步的客觀要求。資產階級在反封建斗爭中公開打出了民主的旗幟。在革命勝利后,它廢除專制獨裁統(tǒng)治,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并在19世紀中葉以后逐步推行普選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民的民主要求,并相應地建立起一套科學的管理體制和管理理念,促進了社會發(fā)展。在資本主義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過程中,民主機制不斷完善,民主觀念深入人心。資產階級民主所創(chuàng)造的民主共和制度以及一系列可操作的政治規(guī)范已被證明是有效的社會管理方法。對于資產階級民主的積極方面,馬克思主義歷來都是持肯定態(tài)度的。社會主義既然是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社會形態(tài),它便不僅應當是民主的,而且理應當較之資本主義制度更民主。作為資本主義的否定形態(tài),社會主義不僅應當站在資本主義發(fā)展積累起來的高度發(fā)達的生產力之上,而且也應當站在資產階級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民主制度之上,并且把它推向更高的階段。第二,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民主政治是當代世界的潮流,也是當代世界政治的通則,任何國家都不能夠逆歷史潮流而動,也不可能置世界的通則于不顧,社會主義國家當然也不例外。在當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競爭共存的時代,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競爭不僅是實力競爭,而且也是制度較量。在當今時代,制度的民主化程度是制度優(yōu)勝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民主是社會主義制度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第三,社會主義的國家政權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自己的政權,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政權,是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謀求福祉的政權,這就要求這個政權必須讓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有最廣泛的參與權、管理權。唯有實行民主,并且是最高類型的民主,社會主義才能夠實現(xiàn)政權所追求的目標。第四,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事業(yè),要完成這一人類歷史上最宏大的事業(yè),僅靠少數(shù)人是沒有辦法實現(xiàn)的。只有人民群眾廣泛自覺地參與到這一事業(yè)中來,社會主義的事業(yè)才有希望。社會主義民主是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tài)文明的最可靠的保證。第五,民主政治是防止社會主義政權蛻變的最有效途徑。不受監(jiān)督與制約的權力必然會走向腐敗,這是政治學的一個基本原理。社會主義政權是人民的政權,而人民的政權一旦與人民疏離甚至背棄人民的利益,就會走向反面。它也理所當然地會為人民所拋棄。為了防止社會主義政權發(fā)生蛻變,就需要讓人民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來監(jiān)督它。第六,從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角度來看,沒有民主也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xiàn)代化。一方面,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本身就包括著民主化的內容。另一方面,民主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得以實現(xiàn)的前提條件。這是指,只有依靠民主,才能保證現(xiàn)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只有依靠民主,才能保證黨和國家各項方針政策的貫徹和實施;只有依靠民主,才能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列寧曾經說過,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這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1)無產階級如果不通過爭取民主的斗爭為社會主義革命做準備,它就不能實現(xiàn)這個革命;(2)勝利了的社會主義如果不實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勝利,并引導人類走向國家的消亡?!薄?〕實踐表明,社會主義國家在完成第一個任務方面做得都比較好,但要完成第二個任務卻遠比完成第一個任務要艱辛得多、復雜得多。
二、蘇東社會主義國家民主政治建設的主要成就
第一,建立了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政權,吸收廣大勞動者群眾直接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大大擴展了民主的范圍和基礎。正如卡達爾在答美國《時代》周刊記者問時所說:匈牙利人民“享受著匈牙利有史以來無可比擬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享受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廣泛的權利、自由和民主?!薄?〕在社會主義民主之前,資產階級民主制度雖然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但是民主的范圍仍然相當狹窄。以英國為例,它是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它先后經過1832、1867、1884、1918、1928、1948等多次選舉法改革,公民選舉權才由最初具有寡頭性質的選舉制度逐漸演化為對選舉資格限制比較少的普選制。而在實際政治生活中,普選權在英國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最終確立起來。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選舉權范圍的擴大經歷了大致相同的軌跡,只不過在這一過程中各個國家表現(xiàn)出了不同的特點罷了。除卻這一漫長的演進過程不談,即使在完全確立了普選權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下,選舉資格的限制也總是把許多無財產的勞動者拒之門外。再退一步說,即便財產資格不再成為選舉人和被選舉人的限制,即便理論上每個人都有競選的權利,但在實際選舉過程中,在一個被稱為“金錢是政治活動的乳母”的社會里,沒有足夠強大的支柱,是幾乎不可能成功的。社會主義民主在建立伊始,除了出于穩(wěn)定政權的需要而剝奪了少數(shù)剝削階級分子的政治權利外,就已廢除對選舉資格的種種限制,從而把民主權利擴大到了社會最大多數(shù)的勞動者階級。在剝削階級消滅以后,1936年蘇聯(lián)憲法即規(guī)定了普遍、平等、直接的選舉原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都有類似規(guī)定。社會主義國家在民主制度建立不久或建立之初即確立了沒有資格限制的選舉權,把民主權利擴大到處于社會最低層的勞動階級,其廣泛程度是資產階級國家的普選制所不可比擬的,從而把選舉權這個“歷來是欺騙的手段”真正變成了廣大人民群眾“解放的手段”。〔3〕第二,激發(fā)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推動了社會發(fā)展和文明進步。一方面,社會主義民主把民主擴展到廣大勞動群眾,促進了長期被壓抑的勞動群眾政治意識的覺醒,極大地激發(fā)了他們的政治熱情,使他們從社會管理的受眾變成社會管理的主動參與者。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民主把民主擴展到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并使之成為人民群眾進行自我教育的方法和建立起人與人之間平等關系和個人與社會之間正確關系的基本原則,把勞動群眾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變成活生生的現(xiàn)實并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民主制度的建立、民主機制的運轉、民主原則的貫徹、民主作風的樹立、民主精神的培育,所有這些都極大地激發(fā)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得他們在自己所參與的各個領域都迸發(fā)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熱情,從而極大地推動了各所在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推動了社會發(fā)展和文明進步。第三,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沖擊了長期占居支配地位的資產階級民主理念,動搖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理論的根基——自覺不自覺的精英政治理論,同時也促進了勞動者階級政治意識的覺醒。原蘇聯(lián)東歐建立起社會主義民主政權的國家大都是歷史上相對落后的國家,民主傳統(tǒng)相對較弱或者沒有多少民主傳統(tǒng)。按照傳統(tǒng)的資產階級民主觀,落后國家的人民都未曾開化,他們沒有能力治理好自己的社會。然而正是這些被自認為是文明的、充滿民主和自由理念的優(yōu)等民族所瞧不起的落后國家中最沒有教養(yǎng)的階級和階層起來奪取了政權,建立起自己管理自己事務的民主制度。這一方面用事實戳破了下層勞動者群眾沒有能力管理社會事務的謊言,另一方面也用事實教育了廣大人民群眾:他們并不是命中注定的被統(tǒng)治者和受壓迫者;雖然他們不一定能夠勝任所有的社會管理事務,但他們確實能夠勝任某種社會管理事務。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積極成果,它的出現(xiàn)及其初步發(fā)展,以放大的形式展示了革命民主、人民民主的理念和實踐形態(tài)。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是各國人民自己的創(chuàng)造。在這種制度下,勞動群眾以各種可能的形式直接參與社會組織和政權建設,參與社會管理工作,破天荒第一次感覺到了自己的命運確實能夠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社會主義民主的建設實踐切切實實地證明了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即管理并不神秘,并不必然是某些特殊人物的私有物。盡管實踐也同樣證明了它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簡單,但人民群眾通過學習和訓練完全有能力管理好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通過社會主義民主的實踐,人民群眾中間涌現(xiàn)出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而這些人先前都是默默無聞的普通人;通過社會主義民主的各種組織形式,每一個村鎮(zhèn),一個城區(qū)的人民都進行著自我管理的偉大實驗。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其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政治意義,對于從來是被壓迫者階級尤其是專制制度下被壓迫的勞動階級來說,給予無論多么高的評價都是不算過分的,因為它促發(fā)了這個階級主體意識的覺醒。社會主義民主是對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的一種直接的和有力的挑戰(zhàn)。這種挑戰(zhàn)對于19世紀開始普遍確立起來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原則決不是無足輕重的。在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建立之前,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度至多視無產階級的呼聲為一種思想的異端,視無產階級的斗爭為一種潛在的威脅,巴黎公社曇花一現(xiàn)的實踐也并沒有帶來足以搖撼舊制度基礎的影響力。而當社會主義的民主制度等切切實實地矗立在舊制度面前時,資產階級民主制度便再也無法回避這一挑戰(zhàn)了。一方面,作為一種異己力量的存在,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現(xiàn)實的威脅和挑戰(zhàn)。另一方面,也許更為重要和更為意義深遠的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實踐顯示,擴大社會的權力基礎是完全可能的,人民完全有能力參與社會管理,即便是被資產階級視為最卑賤的下層群眾也不例外。這一事實從社會制度內部,從資產階級民主的根基上起著瓦解作用。也就是說,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要存在下去,它必須進行改革,必須給予人民群眾更多的權利。如果說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前,資產階級議會民主的改革僅僅是對工人階級斗爭的消極的、不情愿的微小讓步的話,那么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則無疑敲響了警鐘,它開始意識到它的存在并不具有永恒的意義和堅不可摧的基礎。正像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一樣,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在20世紀也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它開始從本階級的實際利益出發(fā)比較理性地看待自己,開始不斷地、“自覺”地進行各種制度革新和修補來應付一次又一次的危機。如由于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進步及迫于廣大人民群眾越來越大的壓力,也為了適應現(xiàn)代條件下從“小政府”向“大政府”的過渡,各國相繼進行了擴大公民權利的變革;如伴隨著政黨政治的日臻成熟,為保證議會政體在政黨政治下的正常運轉而出現(xiàn)的政黨活動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又如為緩解政黨政治引發(fā)的頻繁的政治動蕩,文官制度日益完善化,等等。這些都給資產階級民主制注入了新內容。社會主義民主毀滅了資產階級民主的神圣性和不可替代的神話,不管人們贊成不贊成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贊成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原則,但它畢竟給人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啟示,即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并不具有唯一性。一個國家采取哪一種民主制度以及民主運行機制,是由各個國家的具體歷史條件決定的。一個國家的人民有權選擇屬于它自己的民主政治形式。如果把社會主義民主放到更長的歷史過程中去考察,不難發(fā)現(xiàn),它所展示的原則和體現(xiàn)的精神,實質上是古老的民主形態(tài)在現(xiàn)代條件下的再現(xiàn),即列寧所稱的“原始民主制的”復活。它與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的分歧,就民主的形式而言,則不過是直接治理與間接治理這一古老矛盾的現(xiàn)代化。撇開對直接民主表面的、膚淺的甚至是歪曲的解釋,就其實質而言,它不過是人民群眾要求參與國家管理的一種呼聲。在民主機制上,社會主義民主所展示出來的主觀意向就是要把直接民主的長處和議會民主制的長處結合起來,也就說它并不認為任何事情都有必要由每個人親自去處理;它只是說,勞動者群眾有能力、有權利管理自己的國家。撇開資產階級民主與社會主義民主各自所反映的階級內容,僅就它所反映的民主理念和民主原則而言,社會主義民主對資產階級民主的否定,實際上是兩種理念和原則的碰撞,而不僅僅是某些具體措施上表現(xiàn)出來的差異。具體的措施可能并沒有真實地反映或者偏離了它要反映的原則和精神,但正是這些原則和精神才具有更深刻、更長久的歷史意義。社會主義民主的永恒的意義也在這里。
三、蘇東社會主義國家民主政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自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來,社會主義國家的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這是應當肯定的。但也應該清醒地看到,社會主義國家民主政治建設的歷史還很短,經驗還不多。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這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妨礙了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發(fā)揮,影響了社會主義民主的質量,失去了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和信心。第一,在相當長時期里,蘇東社會主義國家在民主政治建設過程中存在著教條式理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個別詞句的傾向,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影響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質量。其具體表現(xiàn):一是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批判資產階級民主、設想未來社會主義民主的個別結論甚至是個別字句神圣化、教條化,在對待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民主、社會主義民主關系問題上產生了某種類似于“社會主義民主天然優(yōu)越”的認識或傾向,認為社會主義制度從它建立那天起就理所當然地優(yōu)越于資產階級民主,從而造成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長期無所作為或者所為甚少,極大地妨礙了民主政治建設的實際效果。二是混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使用的作為國家制度的民主與非國家制度民主的概念,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定位不準,量化不夠,過高估計社會主義國家民主化程度,對社會主義國家基本國情缺乏清醒的認識和把握,從而造成了社會主義國家民主政治建設在理論上無限拔高、嚴重超越社會發(fā)展階段,而在實踐上又時常出現(xiàn)踐踏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矛盾現(xiàn)象。三是對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新變化認識不足或根本無視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建設中發(fā)生的新變化,用僵化的、關門主義的態(tài)度對待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不敢于或不善于吸收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建設中的積極成果。第二,忽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fā)展進程中的制度化建設。由于存在上述民主理論認識問題上的缺憾,人們一談到社會主義民主,往往在兩個極端上陷入誤區(qū):其一是認為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已經建立起來,這是人類歷史上迄今最高類型的民主,同時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又是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國家制度,是不可動搖的根本,這樣,社會主義民主制度一經建立便被認為是一種非常完善的制度。其二是把一切非國家制度意義上的民主政治建設一概歸結為干部作風和工作方法上的問題,于是一談發(fā)揚民主,便強調加強干部的作風建設。其實,在界于作為國家制度的民主制度與作為工作方法的民主作風之間,還存在著許多具體的民主制度,這些制度屬于運行機制的層面,它既不是一般的工作方法,但也上升不到具有階級性的國家制度的高度。但這一類型的民主制度恰恰是一種民主制度之為民主制度的重要保證。以此為視角,就民主產生的歷史過程而言,民主是專制的對立物。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就是在反封建專制制度的斗爭中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資本主義國家中曾經出現(xiàn)過的各種反民主傾向,嚴重者甚至形成法西斯專政,歸根結底都是舊的封建專制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復活或復辟。而資產階級民主之所以在造成資本主義社會的相對穩(wěn)定和發(fā)展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恰恰是與它逐漸建立起來的一整套比較行之有效的制度分不開的。這一套民主制度是防止專制主義的安全網(wǎng)和保險閥。而每一次專制主義的抬頭以至暫時得勢的結果,都會促使資產階級在其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設上尋找缺口,以便及時堵塞那些可能導致專制主義得勢的漏洞。社會主義民主與資產階級民主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民主,但說到底,社會主義民主同樣是針對形形色色的專制主義的,不鏟除形形色色的專制主義,社會主義民主也難以健康發(fā)展。然而,在相當長的時期里,社會主義國家都沒有注意或者沒有足夠重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fā)展中的制度化問題。結果,由于沒有制度化的保證,沒有健全的、良性的民主運行機制,一些正確的東西往往不能堅持下去,而一些錯誤的東西也不能及時糾正,甚至發(fā)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社會主義民主因為缺少制度保障而常常停留于一紙空文或空洞的口號上面。這樣,就使得社會主義國家民主制度方面的建設很不完備,以至事無大小,往往無章可循,整個社會的運行全靠經常變動的政策和領導人的一些講話、指示來維護,其穩(wěn)定性極差。第三,沒有進行及時有效的政治體制改革。所謂政治體制,是指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和各種政治組織、政治力量發(fā)揮作用以及它們彼此間相互依存、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機制。它是一個國家政治制度不同時期的具體化狀態(tài)。與政治制度相比,它更多涉及具體的制度、機構及其具體運行規(guī)則,所以它具有更大的靈活性、適應性和可塑性。長期以來,由于社會主義國家大都沒有把屬于根本政治制度的東西與屬于體制層面的具體制度區(qū)分開來,也就很難在維護根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進行政治體制方面的改革。如果說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制改革沒能取得預期效果的話,那么,社會主義國家政治體制改革就更難令人滿意了。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大多數(shù)國家在政治體制領域的改革要么是淺嘗輒止,要么是盡量避開、不予觸及。由于沒能進行及時而有效的政治體制改革,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在實行的過程中便常常出現(xiàn)“中梗阻”或“偏離軌道”的現(xiàn)象。其結果,一是雖然依靠社會主義民主的基本制度喚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建設熱情和積極性,但由于沒有一個良好的體制保障,一些領導人往往濫用了人民群眾的熱情與信任,沒能珍惜和有效地利用這種熱情和信任,從而極大地挫傷了人民的積極性。二是由于體制的不健全,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不能夠很好地調動起來,從而在相當程度上壓抑了人民群眾能量的發(fā)揮,造成了社會無形資源的巨大浪費。
本文作者:蒲國良工作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