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政治文化環境分析
時間:2022-07-18 10:50:54
導語:民族地區政治文化環境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優化西部民族地區政治文化環境的行動指南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是優化西部民族地區政治文化環境的行動指南。要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積極應對新形勢下意識形態領域的各種挑戰,確立馬克思主義在西部民族地區思想戰線的指導地位。(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2014年《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用“八個堅持”對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進行了科學定位。這是對黨長期以來所做民族工作的成功經驗的系統總結,為黨進一步推動民族工作發展指明了更明晰的方向。[1]要科學的解決中國的民族問題,首先,堅持黨在民族地區正確的方針、政策不動搖。民族地區的黨員干部要以少數民族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推進黨的民族政策因地制宜,有效推進,創造民族地區政治清明的環境;其次,民族地區黨員干部要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并做好對少數民族的宣傳工作,使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群眾加入走向共同富裕的隊伍;再次,既要弘揚優秀少數民族文化,又要解放思想,拋除少數民族文化中的糟粕,吸收世界先進文化的滋養,凈化民族地區文化環境,提升文化質量。(二)占領新形勢下民族地區意識形態。領域的高地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的影響下,各種意識形態爭相崛起,不斷挑戰著馬克思主義在民族地區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因此必須堅持、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保障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如果馬克思主義不去占領民族地區的意識形態高地,就會被危害地區穩定的思想趁虛而入。因此當前必須要做到:第一,弘揚主旋律,做好民族地區的正面宣傳工作。幫助少數民族群眾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正確的抉擇,守住政治原則底線;第二,以理想信念為切入點,在少數民族地區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的宣傳教育;[2]第三,加強民族地區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改革文化體制,建立精神家園,培育民族凝聚力。
二、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認同:優化西部民族地區政治文化環境的理論自信
2015年8月24日,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召開,在會上提出了要加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華文化、對中國共產黨以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這五大認同的提出是要增強各族群眾的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發展理論的認可度。當然要真正實現這一目標,必然要以西部民族地區政治文化環境的真正優化為基礎。(一)培育民族共同體意識,強化心理認同。作為多民族的大家庭,56個民族構成一個堅強的命運共同體。地緣關系以及歷史淵源將各民族融合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相互扶持、相互發展、榮辱與共、共同進步。民族團結才能實現地區和諧。因此,民族共同體意識應該成為少數民族的共同心理認同。一方面,要培育正確的榮辱觀,利益觀,一切以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為根本遵循。不能以少數民族發展的私利破壞整個國家的發展穩定,同時也要保護少數民族利益不受侵犯;另一方面,要加強民族團結,各民族擰成一股繩,在面對民族分裂勢力等危害民族團結、危害國家統一的敵對勢力時,各民族要形成同仇敵愾的士氣,共同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二)優化黨的建設,提升政治認同。黨的建設水平關系到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優化黨的建設能為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一方面,黨要通過加強自身建設,提高黨在少數民族群眾中的形象。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區黨員,面對復雜的民族問題,既要鍛煉“做人民群眾的貼心人”[3],又要經得住各種誘惑,提升自身的思想覺悟,樹立良好的作風;另一方面,黨要加強在西部民族地區的治理能力。西部民族地區由于多民族聚居的現實,往往會因信仰、文化的差異產生矛盾,這就需要民族地區黨組織做好協調處理工作,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4]同時,西方敵對勢力往往從民族地區入手,煽動民族分裂以及各種恐怖活動,危害少數民族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地區和諧穩定,這正是對民族地區黨的治理能力的最大考驗,保障少數民族群眾安定的生活才能獲得人民群眾的信賴。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強調從嚴治黨,西部民族地區更應立足于民族地區的現實發展狀況,堅持以維護少數民族群眾利益為根本遵循,提升黨的建設水平,尤其是民族地區的基層黨組織,與少數民族群眾聯系密切,更應加強自身黨風廉政建設,樹立黨在少數民族群眾中的良好形象。(三)構建精神家園,增強文化認同。我國有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積淀,而且各少數民族文化爭奇斗艷,馬克思主義理論要在這樣的一方土地上獲得認可并非易事。西部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文化濃厚且經受外來文化沖擊比較小,帶有民族特色的思想觀念牢固。因此,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既要尊重傳統又要引導少數民族群眾沖破思想屏障,加強文化理解。首先,要尊重西部民族地區的優秀傳統文化,鼓勵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同時也要增強少數民族對中華文化整體性的認同感,不斷優化自身的民族文化,豐富中華文化寶庫;其次,要注重西部民族地區精神家園的構建,完善教育體制,提升少數民族文化素養;最后,要引導少數民族群眾尋找民族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共同點,在求同存異中找到共同的價值歸宿,拉近情感的距離,提升少數民族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文化認同。
三、馬克思主義的宣傳隊伍:優化西部民族地區政治文化環境的主體建設
西部民族地區政治文化環境的優化必須依賴于強大的建設主體,既需要具備堅定馬克思主義信念的李霞:優化西部民族地區政治文化環境的策略•17•少數民族干部,又需要專業的馬克思主義宣傳人才,當然關鍵還是要靠少數民族群眾自身,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發揮主觀宣傳作用,打造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西部民族地區的宣傳隊伍。(一)提升領導干部的理論素養。領導干部是黨的理論的重要宣傳主體。西部民族地區的領導干部更應具備過硬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本領。首先,要規范西部民族地區的領導干部結構,既要選拔優秀漢族干部從事民族地區工作,又要培養少數民族優秀干部,在西部民族地區形成合理的領導干部隊伍結構;其次,民族地區的領帶干部自身要加強理論學習,加強對黨的方針政策的學習,在理論知識上武裝自己;最后,西部民族地區的領導干部要做好宣傳工作,必須把握實事求是的原則,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也就是要從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漢族領導干部要適應少數民族群眾接受理論的方式,要多接觸少數民族群眾,了解少數民族群眾的思維特點、行為方式以及語言表達方式等。少數民族干部要加強自身的專業理論學習,并結合自身對少數民族特點的了解,將正確的思想理論傳播到少數民族群眾中去。(二)培養專業的理論傳播人才。專業的理論傳播人才是優化西部民族地區政治文化環境的動力支撐,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西部民族地區的實現必須要以一支專業的宣傳隊伍為依托。一方面,要鼓勵優秀的理論工作者深入西部民族地區,帶動少數民族地區理論隊伍建設,同時要培養民族地區的優秀人才,培養具備扎實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優秀知識分子隊伍;另一方面,在專業人才的培養上要注重理論符合實際,以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為根據。專業的理論宣傳人才不僅要有通過多方渠道獲取知識的能力,而且要具備超強的理解能力,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與少數民族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使少數民族群眾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實踐的魅力,才能在理論宣傳的過程中收獲少數民族群眾的信賴,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大眾接受度。(三)發揮少數民族群眾的主體性。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與化大眾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從化大眾的角度來看,少數民族群眾成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客體,而事實上,少數民族群眾既是客體又是最大的主體,“凡是需要群眾參加的工作,如果沒有群眾的自覺和自愿,就會流于徒有形式而失敗。”[5]可見,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對西部民族地區政治文化環境的優化,少數民族自身才是最大的建設主體,如果受眾的力量得以激發將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這并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一方面,要關注少數民族群眾的利益需求,解決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活疾苦,使少數民族群眾看到黨的理論的確是以維護群眾利益為根本宗旨的;另一方面,要做好少數民族群眾的思想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少數民族群眾的思想覺悟,同時要培養群眾中的積極分子,帶動其他群眾思想觀念的轉變。使少數民族群眾自覺的投身到政治文化環境優化的建設中。
四、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平臺:優化西部民族地區政治文化環境的新媒體運用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對西部民族地區政治文化環境的優化既需要強大的宣傳隊伍,又需要搭建形式多樣的宣傳平臺,既要考慮到少數民族群眾的傳統口味又能夠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傳播手段。(一)豐富大眾化傳播形式。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必然要采取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馬克思主義在西部民族地區的大眾化要以政治文化環境的優化為目標,一方面,要使政治富有文化性,文化具備先進性。具體說來就是利用好少數民族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在文化蓬勃發展的新時代,既要與時俱進又要兼顧傳統的藝術形式。少數民族群眾往往傾向于更能表達民族訴求,體現民族情感的民族藝術形式。例如可以利用小說、戲劇、電影、電視的傳播方式,通過直接的感官感受,使少數民族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滿滿的正能量;另一方面,要加強民族地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可以通過建設博物館、紀念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帶領少數民族群眾回顧歷史,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強大感召力。[6]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理論宣講和正確的觀念引導也尤為重要。(二)加強新媒體傳播網絡建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優化西部民族地區的政治文化環境定然不能脫離新媒體這個全新的時代背景。互聯網的普及化是新媒體時代的一大特征。所以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與時俱進,用好網絡傳播平臺。第一,要打造一支既熟悉網絡傳播程序,又熟悉民族地區發展情況的網上宣傳團隊,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通過網絡平臺傳播到少數民族群眾中;第二,要鼓勵少數民族群眾通過微信、微博等網絡交際平臺,關注黨的理論宣傳,并合理表達自身的訴求,促進黨的理論不斷完善;第三,要優化網絡傳播環境,對不良信息的傳播渠道進行嚴格監控,堅決打擊破壞民族團結、危害社會穩定的惡意流言制造者。與廣大少數民族群眾一道建設和諧文明的新媒體傳播環境。
五、馬克思主義的話語體系:優化西部民族地區政治文化環境的話語塑造
馬克思主義在西部民族地區的傳播既要考慮到民族語言、民族文化、民族信仰的復雜性,注重與民族特色的相互借鑒、相互融合,同時還要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術研究,構建馬克思主義在西部民族地區牢固的話語體系。(一)創新民族語言闡釋馬克思主義。民族語言是在少數民族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的,蘊含著西部民族地區歷史發展的獨特符號。“要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5],這是我們黨工作的重要方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在西部民族地區的政治文化環境中發揮作用,不得不考慮用民族語言打開優化通道。少數民族群眾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民族地區的主要受眾,枯燥晦澀的理論知識群眾既聽不懂也沒有興趣聽,這就需要學會用群眾語言拉近宣傳距離。群眾的語言來自于豐富的民族生活實踐,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過程中盡量用少數民族群眾身邊的事例,用通俗的生活語言,將少數民族群眾帶入對理論的感知過程。像民族歌曲就是一種可以利用的民族語言,將枯燥的理論知識改編成口耳相傳的美妙音符,在潛移默化中推進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同時也促成了馬克思主義語言表達方式的民族化。(二)借助民族文化講述中國故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西部民族地區政治文化環境領域的話語塑造不能忽視傳統文化的影響力。話語的內容要具有感召力、渲染力。[7]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中國夢是最具感召力的中國話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與民族文化具有統一性。一方面要在民族地區高舉社會主義旗幟,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蘊含的文化理念感染少數民族群眾,占領文化領域的話語高地;另一方面要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念、發展成就融入少數民族故事,用民族化的語言、民族化的形式、民族化的特色展現出來。另外,少數民族多信仰宗教文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存在排斥,因此還要充分發揮信教群眾的作用,尤其是宗族首領等,先培養起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再鼓勵他們運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將社會主義先進理念傳達給信教群眾,使馬克思主義在宗教領域掌握更多的支持者。[8](三)加強學術研究建設民族化學術話語體系。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以專業的學術研究體系為基礎的。專業的理論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解讀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有效傳播的重要保證。因此,西部民族地區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能忽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術研究。一方面,要培養民族地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鼓勵民族地區知識分子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入研究黨的理論、政策,營造民族地區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學術氛圍;另一方面,要以民族地區為切入點,在學術研究中注重結合民族發展實際,研究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解決民族問題,豐富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問題的理論。當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術研究不代表馬克思主義脫離大眾,理論要掌握群眾,必須能說服人,而說服人不僅要有嚴謹的理論體系,還要符合群眾的思維方式,這也是民族地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的方向。西部民族地區政治文化環境的優化是一項既復雜又十分必要的工程。尤其是當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刺階段,每一個地區、每一個民族都不能掉隊。西部民族地區政治文化環境的優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方式,能夠使西部民族地區實現從理論宣傳到價值認同到實際環境的改善,沿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加速前進。
參考文獻:
[1]王懷強.十八大以來黨的民族理論的若干創新[N].中國民族報,2015-11-20(005).
[2]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001).
[3].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36.
[4]朱孝紅.服務型執政黨建設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4(4):36-39.
[5]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2,837.
[6]陳始發,易雯.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平臺建設[J].理論學刊,2014(7):18-22.
[7]甄紅菊.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理論內涵與實現路徑探析:基于意識形態視角[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5(2):65-71.
[8]堅持依法治疆團結穩健長期建疆團結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新疆[N].人民日報,2014-05-30(001).
作者:李霞 單位:桂林理工大學
- 上一篇:中國傳統政治哲學探析
- 下一篇:高中政治課堂合作學習問題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