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及建議

時間:2022-10-13 09:17:04

導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及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及建議

摘要:黨史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同源、目標同向、路徑相通。將黨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為促進大學生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需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實踐教學等方面著手,強化黨史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融會貫通。

關鍵詞:高校;黨史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

總書記強調:“回望過往的奮斗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我們必須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發揚好。”[1]傳承和弘揚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所展現的歷史經驗、奮斗精神和價值追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題中之義。將黨史教育有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教育引導大學生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黨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必要性

(一)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黨史觀的必然要求

樹立正確黨史觀就是要秉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實事求是,牢牢把握黨的歷史發展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以我們黨關于歷史問題的兩個決議,即《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黨中央有關精神為指導,正確認識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旗幟鮮明地反對,堅決抵制歪曲和丑化黨的歷史的錯誤傾向。大學生尚處于三觀可塑期,對黨史的價值判斷容易受到的影響,以致一些大學生對黨的科學認識存在偏差。“樹立正確黨史觀,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2]。將黨史教育有機嵌入、融匯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等課程,通過理論追溯和實踐論證,能夠使大學生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等重大問題,清醒認識的本質及危害,并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及方法,立足大歷史視閾,從實際出發,緊密聯系群眾,以科學的視角、辯證的思維,客觀、全面地考察和認識黨的歷史過程、現象及人物事件,正確看待歷史與現實及未來的關系,自覺摒棄思想的侵蝕,堅定自身政治立場,堅決擁護黨的領導,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這也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黨史觀。

(二)是促進大學生堅定正確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徑

理想信念是推動個人、國家乃至整個民族為實現奮斗目標而不斷砥礪前行、開拓創新、奮勇向前的強大精神內核,它既是中國共產黨的價值之本、執政之魂,也是大學生的精神之鈣、動力之源。黨的理想宗旨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和價值追尋。大學生思想活躍,容易受到各種不良社會思潮影響,導致其對理想信念的科學認識產生偏差。總書記強調:“希望廣大黨員特別是青年黨員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3]將黨史教育同《原理》《概論》《綱要》《形勢與政策》(以下簡稱《形策》)等課程有機結合,通過歷史梳理和現實比較,能夠使大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過程中,我們黨正是有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以及共產主義的信念,才推動著一批又一批的中國共產黨人身先士卒上前線、下基層,推動我們黨團結領導全國人民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使其深刻認識到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堅定理想信念,為了實現理想信念的奮斗史,進而幫助大學生把穩思想之基,牢筑精神之旗;使其真正懂得理想信念對推動實現民族復興、創造人生價值的重要意義,真正懂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從而使大學生自覺抵制不良社會思潮侵蝕,牢固堅持以黨的理想信念為精神價值指引,進一步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這也是促進大學生堅定正確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徑。

(三)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的現實需要

大學生朝氣蓬勃、風華正茂,是民族復興闊步向前推進的實踐者與見證者。將大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就是要培養具有堅定政治立場,德才兼備,勇于擔當使命的時代新人。“作為國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黨史教育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石[4]。”依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將黨史教育有機融入《原理》《概論》課程,能夠引導大學生加深對黨的了解,增進對黨的正確認識,加強對黨的信任,進一步堅定黨的立場。同時,將黨史教育同《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程緊密結合,能夠引導大學生從黨史革命先輩及英雄先烈的光榮事跡學習中傳承紅色基因,汲取思想精髓,不斷涵育其崇高道德修養;也能幫助大學生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增長知識,提升才干。此外,將黨史教育同《形策》課程有機結合,還能夠促進大學生更深入地了解黨情、國情、社情,使其更深刻地認識到自身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推動實現民族復興的生力軍所要擔負的重要使命任務,從而不斷增強其責任感。可見,將黨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正是將大學生培養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的現實需要。

二、當前黨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面臨的問題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與黨史教育的結合不夠

當前高校思政教師在課堂教學授課過程中,教學內容同黨史教育結合較少。教師主要側重于講解教材理論知識要點,未能充分將黨史教育有機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每門課程都有其獨特的知識構架,教學內容也略有差異。《原理》課程以闡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主要教學內容,由于教材內容較為宏觀抽象,教師往往更側重于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知識原理,很少結合黨史教育來進行授課。例如,我們黨的領導為什么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什么是歷史性、規律性和人民性的統一,類似內容的講解在教學中涉及較少。《概論》《基礎》《形策》等課程教學內容往往也僅停留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繼承、演進、創新與發展,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進行闡述,與黨史教育結合較少。例如,黨和國家領導人為什么提出這些思想觀點,科學依據是什么,其背后的理論根基及思想淵源是什么,哪些黨史人物、黨史事件所蘊藏的內涵與教材知識相對應,往往很少提及。同樣,《綱要》課程側重于梳理、闡釋近現代以來中國的歷史發展脈絡,教師往往也僅停留在對史實的講授,未能深入挖掘史實背后所蘊含的科學哲理及精神實質。大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難以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以致一些大學生對黨的正確認識不夠深刻,對黨史的理解不夠透徹。通過學習黨史,從中感悟道理、筑牢信念、塑造品德、踐行使命往往也就難以實現。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黨史教育的教學方式有待改進

當前高校思政教師課堂教學方法相對單一固化。教師對多媒體教學技術的運用不夠靈活,未能充分依托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主渠道優勢,采用多元化教學方式發揮黨史教育的獨特育人價值。高校思政教師對大學生進行黨史教育所常用的課堂教學方式主要還是教師講、學生聽,采用“灌輸式”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學習特征、情感需要及價值訴求,課堂教學缺乏互動性、感染力,導致一些大學生,特別是文科知識較為薄弱的理工科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往往僅停留在感性認識層面,缺乏深刻性,難以將教學內容真正實現入心入腦。同時,教師對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應用往往僅是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中有關黨史教育的部分內容以文字概括、圖片展示等形式通過PPT課件進行展現。盡管也提煉和融入了相關黨史教育內容,但呈現形式較為單一,渲染性不強,學生理解不夠深刻,難以調動學生情緒情感,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實現思想共鳴,促進情感升華,觸發學生的愛黨心、報國情、強國志。此外,學生的主體性也未能得到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互動環節相對較為薄弱。學生聽到了、看到了,但是否真正“學到了”,課堂教學缺乏交流互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取得了什么收獲,對哪些內容仍然感到不解,都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教學反饋,影響了教育實效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黨史教育的實踐教學實效性亟須提高

社會實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教學環節。盡管當前高校依托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環節開展了各類黨史教育實踐教學活動,但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實踐教學的實效性需要進一步提高。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黨史教育實踐教學工作中,未能實現大學生全員參與,覆蓋范圍僅局限于院系各班級的黨員代表及學生骨干,實際上多數大學生并沒有參與實踐教學的機會,且已成為了一種固定模式。這使得一些想參加而沒有機會參加的學生,其積極性逐漸減退,將其視作為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長此以往,導致一些大學生產生厭煩情緒,甚至滋生排斥心理。同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黨史教育實踐教學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走馬觀花現象。例如,一些大學生參觀學習歷史博物館、革命根據地,看到了有關黨史教育的實物、場景,也受到了觸動,引發了思考。但通過實踐學習,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應該學習哪些精神,自己應該怎么做,多數大學生往往難以有深刻的理解。在實踐教學中,教師也未能充分結合歷史實物及場景,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蘊含的革命傳統及紅色精神去進行教育引導。學生有體驗、有思考,但不夠深入、透徹,對所見所聞往往僅停留在感性認知層面,具體收獲了什么,悟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啟發,往往模糊不清,教學實效性亟順提高。

三、強化黨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對策建議

(一)豐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黨史教育的教學內容

黨史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同源。高校教師要針對各門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教材知識體系的不同特征,注重處理好同黨史教育的關系,促進二者的有機結合,將學科體系變成教材體系,將教材體系變成教學體系,推動教學內容的整合優化。高校思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將教材內容同黨史教育充分融合,做到以史論理、史論結合、以理潤人。例如,教師在論述《原理》教材中的“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歷史唯物主義”“唯物主義辯證法”等原理時,就可以同黨史有機結合,尤其是同我們黨關于歷史問題的兩個決議緊密結合起來進行闡述。教育引導大學生深刻認識到我們黨之所以“能”,是因為它始終代表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我們黨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社會歷史發展規律決定的;是由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帶領全國人民從備受欺辱、到獨立自強、再到繁榮富強的實踐邏輯所決定的;堅持黨的領導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教師要從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邏輯去把道理講清楚、講透徹,讓學生真正明白堅持黨領導的必然性、必要性、科學性、合理性。在進行《綱要》課程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科學原理,注重引導大學生理解黨史事件、黨史人物背后所蘊含的革命精神和紅色傳統。例如,的愛國主義精神、紅軍長征的無畏險阻精神、雷鋒事跡的無私奉獻精神等。在《基礎》課程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將教材中培育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有關內容與相對應的黨史典型事件、人物結合起來進行講授。例如,在講授有關奮斗、奉獻教學內容時,就可以結合長征精神、沂蒙精神、劉胡蘭精神、雷鋒精神等進行講解。將教材內容與黨史串聯起來對大學生進行教育,更有利于觸發其愛國情感,促進涵育大學生思想品德和道德修養。此外,在《概論》《形策》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黨的方針政策及思想理論同我國從積弱貧困到繁榮富強的實踐邏輯結合起來進行闡述,引發大學生對過去與現實的比照與思考,從思想上認可我們黨路線方針政策的科學性、合理性,并自覺踐行。

(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黨史教育的教學方式

黨史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目標同向。高校思政教師在黨史教育過程中,要注重處理好知識與價值、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在傳統教學模式基礎之上,采用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方式,以促進大學生真正將黨史教育內容實現入腦、印心。高校思政教師要注重改進教學方式方法,不斷提高教學效果。“教學形式與方法,是把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實現教學目標的橋梁和中介”[5]。在課堂教學中,思政教師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教學技術,將說教、宣講同圖片、影音展示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授課。例如,在《綱要》課程教學中,教師在講授黨史史實內容時,可以將與之相對應的黨史人物、事件通過微視頻、影音資料呈現出來,既要讓大學生聽到、看到,還要讓大學生真正學到。通過在耳濡目染中調動學生情緒情感,啟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習熱情;再輔之教師的講解、引導,真正讓學生從黨史學習中受到感悟,實現思想共鳴。同樣,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其他課程教學中也可以采用同樣的教學方式,以更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黨史教育課堂教學的感染力,促進大學生理性思考,提高教學實效性。此外,教師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教學進度,設置交流互動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要讓課堂教學“活起來”。例如,教師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中設置5-10分鐘的學生交流互動與發言環節,讓學生結合教材知識和影音展示的黨史資料來談談對我們黨的認識,從我們黨的歷史實踐中懂得了哪些道理,學到了哪些精神品質,自己以后應該怎么做。讓學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互動,既能從學生的互動發言中及時得到反饋,還能夠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增進學生的理性認識,讓學生從每節課中都能得到收獲。

(三)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黨史教育的實踐教學環節

黨史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路徑相通。除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主渠道以外,高校還要注重延伸工作觸角,不斷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黨史教育實踐教學環節,進一步提高黨史教育的實效性。高校要提供更多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黨史教育實踐教學參與渠道。例如,除通過院系班級組織活動以外,高校還可以設置通過學生會、黨團支部、學生社團、志愿者協會等途徑進行參與,擴大思想政治理論課黨史教育實踐教學覆蓋面,促進實現大學生全員參與、全員覆蓋。此外,“高校要將紅色基因教育列入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建設規劃,依托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廣泛開展學習教育活動,努力提升大學生對革命先烈及其精神的崇敬之情[6]。”例如,高校可以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環節,由專門從事中共黨史研究的思政教師帶隊,組織學生到紅色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展覽館、抗戰英雄故居等具有紅色教育意義的實踐基地進行參觀、學習、調研。在實踐參觀學習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大學生了解歷史背景,認清其背后所蘊含的哲理、道理及精神內涵。在參觀學習紅色革命根據地時,帶隊教師就可以結合《原理》《概論》教材相關內容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引導,使其深刻理解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正是我們黨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結合我國具體實際所做出的正確選擇。在參觀學習紅色文物、英雄先烈遺物時,教師可以同《綱要》《基礎》教材有關教育內容串聯起來進行引導,使大學生感悟其背后所蘊藏的奮斗精神和奉獻品質,幫助大學生筑牢精神之基。在實踐教學結束后,教師還可以結合《形策》教材內容,就“這次實踐活動有什么收獲,以后應該怎么做”為題讓大學生寫一份實踐報告,既要讓學生看到、聽到、學到,還要讓學生真正懂到、悟到、做到。

參考文獻:

[1].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黨建,2021(4):4-11.

[2]劉玲,韓美群.知史愛黨知史愛國———黨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思考[J].學習與實踐,2021(4):25-31.

[3]給復旦大學青年師生黨員回信勉勵廣大黨員: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N].人民日報,2020-07-01(01).

[4]李蕉.重構“歷史坐標系”:中共黨史教育的新時代演進[J].中共黨史研究,2020(1):16-23.

[5]馮霞,劉進龍.“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三維審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2):118-122.

[6]劉新躍.推進紅色基因融入高校育人各環節[N].安徽日報,2020-09-29(06).

作者:張哲 劉新躍 張紫薇 單位:安徽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