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思路

時間:2022-12-03 10:33:22

導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思路

摘要:目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著教師的主導性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學生的主體性不盡如人意、教學內容亟須調整充實、教學形式陳舊、實踐教學創新不夠等問題。文章提出了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的基本思路和路徑,主要包括五項舉措:增強高職思政課教師的主導性;提升高職學生學習思政課的主體性;調整充實高職思政課的教學內容;采用豐富多彩的高職思政課教學形式;創新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新

1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現狀

1.1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主導性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主導性是指在高職院校(以下簡稱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思政課教師居于主導地位。目前,高職思政課教師的主導性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具體表現為五點:一是在上課前,部分高職思政課教師沒有將與課程內容有關的文字材料、音視頻、PPT課件和作業等資料發送給學生以供其提前預習;二是部分教師在向高職學生精講相關內容時,與學生互動少,有的甚至不與學生互動;三是在高職學生開展活動時,部分教師成了旁觀者,沒有真正擔負起“導演”的職責;四是在高職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時,部分教師成了觀眾、聽眾,沒有真正擔負起“點評人”的職責;五是在課后,大部分教師雖然給高職學生布置了課后作業,但部分教師沒有認真批閱學生交上來的課后作業,有的甚至沒有給學生評定成績就發給了學生,致使部分高職學生不知道自己所完成的課后作業是否正確,嚴重削弱了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

1.2高職思政課堂中學生的主體性無法體現

高職思政課堂中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在高職思政課教學過程中,高職學生居于主體地位。目前,高職思政課學生的主體性不盡如人意,具體表現為五點:一是在上課前,雖然部分高職思政課教師將與上課內容有關的文字材料、音視頻、PPT課件和作業等資料發給了學生,但部分高職學生沒有提前預習;二是教師在向高職學生精講相關內容時,部分學生不愿意與教師進行互動,有的學生在做與課堂教學無關的事情;三是雖然部分高職思政課教師要求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并要求高職學生參加高職思政課實踐活動,但部分高職學生成了旁觀者,沒有真正擔負起“劇中人”的職責;四是在高職思政課教師要求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時,部分高職學生成了觀眾、聽眾,沒有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五是部分高職學生沒有認真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致使高職思政課的內容難以進入部分高職學生的頭腦,從而嚴重削弱了高職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1.3高職思政課教學內容亟須調整充實

高職思政課教學內容亟須調整充實,具體表現為四點:一是目前高職思政課教學所使用的統編教材為8年版,該統編教材的內容亟須更新,如該統編教材中的《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8年版)》第十一章“‘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第一節內容要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二是近三年來,黨的理論與實踐創新成果、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特別是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內容(如“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偉大建黨精神”等)亟須進教材、進課堂、進高職學生頭腦;三是近三年來,社會生活中能夠充分體現偉大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的故事、案例要及時充實到高職思政課教育教學中來;四是針對近三年來高職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高職思政課教師要在高職思政課教育教學中通過釋疑解惑回應學生關切,實現對高職學生的政治引領。

1.4高職思政課教學形式陳舊

目前,高職思政課教學形式陳舊,具體表現為四點:一是部分高職思政課教師上課仍然使用教師口頭點名、學生答到的方式來檢查學生的出勤情況,雖然教師上課檢查學生出勤情況非常重要,且點名也有效,但此舉不僅形式陳舊,而且會擠占寶貴而有限的高職思政課教學課時;二是部分高職思政課教師上課時仍然采取“一言堂”“填鴨式”的“滿堂灌”形式,雖然教師上課時使用此方法有時非常重要,也很有效,但此舉卻無法調動高職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內生動力,無法使高職學生發自內心地、自愿地由“要我學”主動轉變為“我要學”;三是部分高職思政課教師上課時將過去的“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形式改為“一張嘴+若干張幻燈片”形式,由于幻燈片非常精美,部分學生對幻燈片的制作技術大加贊賞,但對幻燈片的內容卻不感興趣,本末倒置,嚴重削弱了高職思政課的教學效果;四是部分高職學生上思政課時只帶手機、不帶筆和筆記本,有的高職學生在上思政課時甚至是“三無一有”(無筆、無筆記本、無書、有手機),導致部分高職思政課課堂出現教師在講臺上全力講授思政課知識而部分學生卻在課堂上玩手機的情況,長此以往,教師“教”與學生“學”脫節,高職思政課的“教”與“學”實難相長。

1.5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不夠

目前,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不夠的具體表現主要有五點:一是部分高職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形式單一,主要是由高職思政課教師帶領學生代表赴紀念館、博物館等參觀,返校后再由參觀的學生代表撰寫一份心得體會,交給思政課教師,并向同學們分享自己的參觀感悟。此種形式最大的不足是無法覆蓋全體學生。二是部分高職思政課教師對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認識比較片面,觀念有待進一步更新。隨著時代的發展,部分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已由校外實踐教學發展為校外實踐教學與課堂實踐教學、校內實踐教學和網絡虛擬實踐教學相結合,讓高職學生在高職思政課教師的指導下,在“做中學、學中做”,充分體驗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樂趣,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三是部分高職受課時、經費、交通運輸、學生安全等因素的制約,幾乎沒有安排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有的高職思政課教師受課時、經費、交通運輸、學生安全等因素的影響,不愿開展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這顯然都不符合教育部關于開展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要求。四是有的高職思政課教師在開展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時也習慣于自己一個人“包打天下”,由此導致此種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雖然名義上叫“實踐教學”,但實質上只有教師“教學”卻沒有學生“實踐”;另有部分高職思政課教師在開展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時對學生的實踐活動不管不問、放任自流,由此導致此種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雖然名義上叫“實踐教學”,但實質上只有學生“實踐”卻沒有教師“教學”。這兩種實踐教學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五是部分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缺乏嚴格的考核辦法和考核標準,由此導致高職思政課教師給學生賦分的隨意性較大。這顯然不利于調動高職學生參與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1]

2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的基本思路

2.1轉變話語體系,實行精準供給

目前,高職學生與本科學生所用的思政課教材均為國家統編教材。在此種情況下,高職思政課教師必須充分考慮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思維習慣,實現“兩個轉變”,即將教材體系轉變為教師教學體系,再將教師教學體系轉變為高職學生話語體系,以便高職學生喜聞樂見、聽得懂,真正使思政課統編教材內容進入高職學生的頭腦。實現上述“兩個轉變”,必須遵循以下五個原則:一是要以思政課統編教材為本、為元、為綱,高職思政課教師在實施上述“兩個轉變”時,必須全面、完整、準確地反映思政課統編教材的內容,不得隨意增減思政課統編教材的內容;二是充分考慮高職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特點,實行精準供給;三是講好中國故事,精心組織教學案例,大力弘揚中國精神,注意用身邊人和事教育高職學生積極向上;四是要體現戰斗性,堅決與錯誤的認識、錯誤的言行做斗爭,實現對高職學生的政治引領;五是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豐富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2.2以生為本,提升高職學生的獲得感

在高職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教學對象是高職學生。要提升高職學生的獲得感,就必須使高職思政課的內容通過高職思政課教師的教學活動進入高職學生的頭腦,并對高職學生產生作用,進而促使高職學生知行合一,從而達到高職思政課教育教學目的。由此可見,在高職思政課教學過程中要提升高職學生的獲得感,必須做好以下五點:一是高職思政課教師必須以高職學生為本,充分考慮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二是高職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大力引導高職學生積極參與高職思政課教育教學活動,形成師生、生生頻繁互動,從而使高職思政課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三是高職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加強對高職學生的管理,防止高職學生上課時出現睡覺、玩手機、交頭接耳、上課走神等情況,從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四是高職思政課教師要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和智能手機終端,通過QQ群、微信群與學生隨時隨地進行溝通交流,為學生釋疑解惑,從而提升高職學生的獲得感;五是高職思政課教師通過舉辦與高職思政課教學內容有關的知識競賽活動、辯論活動以及高職思政課公開課大賽活動、社區志愿服務活動、參觀考察活動等,提升高職學生的獲得感。

2.3將高職思政課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有機結合起來

高職思政課教學活動離不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一旦離開了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就無法進行;而離開了學生的“學”,則教師的“教”沒有任何意義。在高職思政課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類似于導演的“導”,對整個教學活動具有指導、主導的作用,而學生的“學”類似于演員的“演”,對整個教學活動來說,高職學生是主體,教師的“教”是外因,學生的“學”是內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由此可見,在高職思政課教學活動中,必須將高職思政課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有機結合起來,二者缺一不可。在高職思政課教學活動中,必須防止兩種情況出現:一是片面強調高職思政課教師“教”的主導性,而忽視高職學生“學”的主體性,由此導致高職思政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一個人“包打天下”;二是片面強調高職學生“學”的主體性,而忽視高職思政課教師“教”的主導性,由此導致高職思政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無所作為”,高職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各行其是”。

3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路徑

3.1增強高職思政課教師的主導性

要增強高職思政課教師的主導性,必須實施以下五項舉措:一是在上課前,高職思政課教師必須將與上課內容有關的文字材料、音視頻、PPT課件和作業等資料發送給學生,以便讓學生提前預習;二是高職思政課教師在向高職學生精講相關內容時,必須頻繁地與學生進行互動;三是在高職學生參加活動時,高職思政課教師要真正擔負起“導演”的職責;四是在高職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時,高職思政課教師要真正擔負起“點評人”的職責;五是在課后,高職思政課教師不僅要給高職學生布置課后作業,而且要認真批閱學生交上來的課后作業。

3.2增強高職學生學習高職思政課的主體性

要增強高職學生學習高職思政課的主體性,應實施以下五項舉措:一是在上課前,高職學生必須提前預習與高職思政課內容有關的文字材料、音視頻、PPT課件和作業等資料;二是高職思政課教師在向高職學生精講相關內容時,一方面要注意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另一方面必須加強對高職學生的課堂管理,預防高職學生在課堂中做與教學活動無關的事情;三是在高職思政課教學活動中,高職學生要真正擔負起“劇中人”的職責;四是在高職思政課教學活動中,高職學生必須按照高職思政課教師的要求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五是在課后,高職學生必須認真完成高職思政課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從而使高職思政課教學內容進入高職學生的頭腦,提升高職學生的獲得感。

3.3調整充實高職思政課的教學內容

調整充實高職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必須做好以下三點:一是及時讓黨的理論與實踐創新成果、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高職學生頭腦;二是弘揚中國精神,講好中國故事,讓社會生活中能夠充分體現偉大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的故事、案例及時反映充實到高職思政課教育教學中來;三是高職思政課教師要在高職思政課教育教學中回應學生關切、釋疑解惑,實現對高職學生的政治引領。[2]

3.4采用豐富多彩的高職思政課教學形式

一是高職思政課教師上課時可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互聯網技術,運用師生的智能手機移動終端,使用課堂派在線點名功能檢查學生的出勤情況。此舉不僅形式新穎,而且不會擠占寶貴而有限的高職思政課教學課時,可謂一舉兩得。二是高職思政課教師可采用學習小組的形式實施高職思政課教學活動。學習小組一般以每個教學班級配置6至8名學生為宜。圍繞高職思政課教師事先設定的問題,學習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各自完成工作,最終解決教師設定的問題,從而使高職學生發自內心地、自愿地由“要我學”主動轉變為“我要學”。三是為每一名高職學生印發一本高職思政課教學活動手冊。該手冊既是上課時高職學生記錄教學內容的筆記本,同時也是下課后高職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的作業本、高職學生實踐活動的記錄本。高職思政課教師及時批閱該手冊,促使高職學生上課認真記錄教學內容、下課后認真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和實踐活動,從而提升高職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3.5創新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

創新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必須做好以下三點:一是豐富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高職學生在校期間可參加與高職思政課教學內容有關的知識競賽活動、辯論活動以及高職思政課公開課大賽活動、社區志愿服務活動、參觀考察活動等實踐教學活動,高職學生在寒暑假離校期間可加入高職思政課教師的課題組,在高職思政課教師的指導下回到自己的家鄉,按課題要求開展調查研究,從而實現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覆蓋全體學生。二是提升高職思政課教師對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認識,更新其觀念,將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由校外實踐教學發展為校外實踐教學與課堂實踐教學、校內實踐教學和網絡虛擬實踐教學相結合,讓高職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充分體驗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樂趣。三是制定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嚴格的考核辦法和考核標準,充分調動高職學生參與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宗鈺,鄒放鳴.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意見的政策過程檢視:基于多源流理論的分析[J].江蘇高教,0(6):-.

[2]曹月柱,江慧英.提升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實踐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1(16):63-65.

作者:魯繼平 單位:天津商務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