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質量監督的趨勢與研究

時間:2022-05-14 03:11:16

導語:工程質量監督的趨勢與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程質量監督的趨勢與研究

1我國現階段工程質量監督管理體制狀況

我國目前的建設工程質量管理體制是在計劃經濟體制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和完善的,主要特征表現在四個方面:(1)在組織體系上。實行了施工企業自評、監理單位把關、建設單位驗收、監督機構監督、使用單位評價的管理體制,政府對建設工程質量實行了強制性監督制度。從1984年至2003年,近20年的時間里,全國已成立各級工程質量監督機構達到2500多個,從事工程質量監督工作的人員達到近4萬人。這些工程質量監督機構的建立及監督檢查工作的開展,為我國建設工程質量健康穩定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組織保證。十幾年來,工程質量監督機構認真履行政府委托的對工程質量的監督管理職能,嚴格執行法律、法規、規章及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規定,有效實施對建設工程的地基基礎、主體結構、使用功能和室內環境質量等重點環節、部位實體質量及責任主體的質量行為的監督檢查工作,在政府工程質量監督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工程質量總體水平的提高,在社會上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已成為我國工程建設和建筑業質量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2)在管理制度上。建立和完善了以工程建設參與各方的質量責任為核心、以《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及其配套規章和工程強制性標準為基礎的工程質量管理法規體系,明確了工程建設各方的法律責任和應盡的質量義務。(3)在管理方法上。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后,我國政府管理工程質量的方式也由過去的微觀管理為主基本實現了向宏觀管理為主的轉變。(4)推行了工程建設監理制。建設監理制的推行,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靠行政命令進行項目建設的管理模式,實現了對工程項目的質量、投資、進度的有效控制,轉變了政府在工程建設中的職能。建設監理制的有效推行,監理單位對建設工程的關鍵部位、關鍵工序的施工質量實施全過程旁站監理的實施,對我國建設工程質量的穩定和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工程質量監督管理體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1)工程建設體制仍存在著政府主管部門不作為、濫作為、工效不高的狀況;政府工程、形象工程不執行法定建設程序,不按科學規律和技術標準,盲目組織施工,經常以犧牲工程質量為代價,搶工期趕進度,造成施工質量問題。(2)法規及規范性文件在實施過程中,存在操作方面的困難與不足。一些條款內容在語言表達上不明確,過于籠統、抽象,執行時難于準確把握;一些條款規定不完整,只有行為模式,沒有后果模式,使得觸犯這些命令性、禁止性規定的行為無法事實處罰;一些條款可操作性普遍欠缺,如《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罰責一章中所涉及的經濟處罰條款,在工程質量監督實踐中幾乎很難操作下去。如《條例》第六十四條規定,施工單位不按工程設計圖紙施工,處工程合同價款2%~4%的罰款。以下兩種行為都屬于未按圖施工:把一個柱子的尺寸澆錯了10cm和把一根管道的位置埋錯了10cm。如果對這兩種行為都同樣處以總工程價款2%的罰款,顯然是不科學的;如《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竣工驗收暫行規定》是建設工程竣工驗收的基礎性文件,也是建設各方的行為規范,《條例》明確規定了工程竣工驗收的條件,這項規定符合實際,也便于操作,但《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竣工驗收暫行規定》在此基礎上增加了規劃、消防、環保驗收等要求。致使許多住宅小區及群體工程中的單體工程應無法滿足規劃、消防、環保等部門的需對使用半年驗收的要求,雖竣工卻無法驗收,即使組織了驗收,也無法辦理備案手續。另外我國建筑技術法規與技術標準未結合,不配套,覆蓋面窄,不利具體的操作。(3)現行的市場準入制度,由于未建立對責任主體和從業人員以質量行為主要內容的科學信用評價機制,使得現行的資質管理規定在執行過程中,存在著隨意性和不公正性,導致許多質量責任事故得不到追究,大量在工程質量監督中發現的不良質量行為問題,不能真正體現在企業的資質年檢中,必然導致有資質無能力或高資質低能力的現象發生,從而直接影響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的有效性。

3工程質量監督的基本思路

國務院的《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首次提出了建設工程竣工驗收備案制度,明確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對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則,使工程質量監督工作的性質、內容、程序、方式和方法等均發生了變化,提出了工程質量監督的層次。(1)由授權執法轉變為受工程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委托執法,監督部門要對受委托的機關負責。(2)由監督工程實體質量為主,轉變為監督工程建設有關責任方的質量行為為主,通過監督和規范各責任方的工作,達到保證工程質量的目的。(3)由對工程全過程的質量監督,轉變為對重要隱蔽工程和環境質量的監督與隨機抽查監督。這種監督一是對工程實體的質量監督不能放松,重點監督地基基礎和主體結構等影響工程結構安全的隱蔽工程部位;二是在對實體質量監督中,監督和規范工程質量責任主體的質量行為;三是對工程建設過程中影響人們生產、生活和健康的環境質量實施監督;四是工程質量的監督檢查應有隨機性,其監督檢查的方式、方法要采用科學的檢測儀器和設備,出具準確、具有說服力的數據,增強質量監督的科學性和權威性。(4)由核驗工程質量等級,發合格證書,轉變為竣工驗收備案和工程質量監督報告制度,將工程質量監督機構由責任主體轉為管理機構,明確了工程建設有關單位的質量責任主體。

4明確工程質量監督機構的法律地位,探索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新模式

《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明確規定,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可委托經考核合格的工程質量監督機構具體實施,說明工程質量監督機構是受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委托的工程質量執法機構,是工程質量的警察,而不是其他性質的機構,不是建筑市場的競爭主體。目前,我國基本建設的規模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房地產業方興未艾,但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一線操作人員技能普遍不高,中小型施工機械、裝備水平較低;先進建筑技術推廣應用進程較慢,計算機信息網絡技術管理手段,僅在少數大型、重點工程中應用;項目經理綜合管理水平和素質不高,承接項目往往是憑關系、憑不正當手段獲得;施工工效低,建筑材料質量合格率低,偷工減料、招標活動中明招暗定、肢解工程、暗箱操作、陰陽合同、拖欠工程款現象普遍。所有這些因素都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工程質量水平的提高。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市場化進程的加快,現行質量管理體制不相適應的矛盾呈現出來。因此,如何借鑒國外先進管理經驗,推進我國建設工程質量管理體制的改革是值得探討的一個課題。(1)切實轉變觀念。認清質量監督機構的職能和地位,變監督機構對建設方負責為對社會負責,變對實物質量抽查為對參建各方質量行為監督和實物質量抽查,改變以往的傳統思路和工作方法。質量監督機構不再是工程建設的主體,保持獨立性和公正性,才能更超脫、更客觀地行使監督職能,才能建立更權威的監督形象。質監員不再是工程建設場上的運動員、守門員,而是更高層次上的裁判員。也就是說,質量問題的出現,不應視作質監員的過錯,而發現質量問題應是質監員的工作職責。(2)尊重主體地位。工程建設質量的責任主體是建設、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單位,他們對工程質量負責,而質量監督機構的職能就是檢查并督促各方責任主體履行其各自的質量責任和義務。只有參建各方切實履行了其責任和義務,工程的質量才有保障。例如,工程竣工驗收是建設單位組織的,是否具備驗收條件,什么時候驗收,質量監督機構不應該去審批,而應該由建設單位自己把關,質量監督機構接到通知驗收就行了;至于驗收時達不到驗收標準,質量監督機構可對驗收結論進行否決,不同意備案就是了。只有這樣,才稱得上監督,才會促進各方質量責任主體認真嚴格履行其質量責任。(3)規范質量行為。規范人的質量行為對于保障工程質量有著十分重大的作用,質量監督機構不但應當監督工程實體質量,而且應當監督各方主體的質量行為,并要把其放在重要位置上,這是質量監督工作的經驗總結。監督質量行為的本質是監督各方主體責任,使整個工程建設操作管理處于質量標準的受控狀態,使完成的工程實體質量達到預期的質量目標。針對目前的建設狀況,質量監督機構應切實加強對地基基礎、主體結構、裝飾裝修、重點安裝工程和竣工驗收等階段的質量驗收監督工作,監督的重點應放在建設單位的驗收程序是否符合要求;各方主體的資格是否與工程相適應;各類專業人員是否持證上崗;監理人員資質與到位情況;工程建設過程中和驗收過程中責任主體是否有違反法律法規和強制性標準情況發生;通過對實物質量的抽查來檢驗各方質量行為是否規范,質量保證體系及責任制運行情況是否健全和正常,建筑材料使用前是否復驗,施工技術資料是否與工程施工進度同步,內容是否真實。(4)改變監督方式。為有效貫徹《條例》精神,結合《江蘇省建設工程質量監督工作實施細則》,達到切實控制質量的目的,工程質量監督應采取重點監督檢查與隨機抽查相結合,并輔以必要的儀器監測方式進行。對地基基礎、主體結構和其他涉及結構安全,環境質量的重要部位、關鍵工序和使用功能的質量監督控制點監督方式進行調整,狠抓強制性標準的貫徹落實,質監人員要嚴格按照標準把關,當好質量衛士,同時要督促參建各方學“標準”、用“標準”,將每道工序都控制在“標準”中。“質量管理條例”已四年多,相當多的管理者和生產作業人員不了解、不重視、不掌握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的貫徹落實,為此,要通過施工圖審查、工程質量監督、施工監理、竣工驗收備案等環節,來加強對強制性標準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發現有不執行強制性標準的行為,要及時予以糾正,對有關單位和個人要進行相應的處罰,并與年檢掛鉤,記入“企業不良行為”手冊,并定期向社會公布,以確保強制性標準在工程建設中的貫徹落實。確保結構工程是建設工程質量管理的重中之重,首先應針對工程特點認真編寫監督計劃,確定具體的控制點和關鍵工序,把好關鍵環節,特別是對直接影響結構安全的梁、板、柱等重要部位,應嚴格監督檢查;其次是嚴格實行施工現場見證取樣和送檢制度,堅持上一道工序不經過驗收不得進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在結構工程中間驗收和竣工驗收過程中,切實監督驗收的程序是否正確,驗收結論的依據是否真實。隨機抽查是監督檢查的主要方式。當前,工程質量監督機構采取巡檢和抽檢相結合的方式,對工程的地基基礎、主體結構,涉及安全、使用功能和室內環境質量的主要部位、關鍵工序的實體質量,對參與工程建設的各方責任主體的質量行為進行重點監督檢查,以施工許可和竣工驗收備案制度為主要手段,改變原來的預約式、應召式檢查,加強巡回檢查和隨機抽查,可要求在上述部位隱蔽前電話或書面等形式通知責任監督員,通知中部位要清楚,隱蔽時間要準確,并且隱蔽施工前應完全具備施工條件,符合質量標準;改變以往下道工序隱蔽施工前到位為下道工序隱蔽施工過程中到位并視具體情況增加到位次數,保證檢查內容和部位反映施工真實的質量狀況。加大處罰力度。沒有處罰,就沒有監督。對檢查出來的質量問題必須進行處理,對有關責任人嚴格依照《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做出處罰。如在尚未隱蔽部位發現影響結構安全的質量問題,要將已隱蔽部位全數落實整改,該返工的返工,該處罰的處罰。只有這樣,才能制約和規范各方主體的質量行為,使工程質量處于受控狀態。在處罰的基礎上建立有效的監督,達到監督整個工程全過程建設質量的目的。質量監督機構應提高自身素質。沒有高素質的監督隊伍,就沒有與監督職能相適應的權威,必須做到知法守法,加強質量管理、質量控制的學習,提高業務素質,具備明確判斷質量問題嚴重程度的能力,定性準確。質量監督機構還應完善質監手段,改變傳統的“敲、打、看、摸”等落后的檢查方法,加大科技含量,提高監督水平。

5制定工程質量監督規范,規范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機構和人員的執法行為

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監督管理模式;統一和規范工程質量監督機構內部制度的建立,提出對工程質量監督人員的知識結構、工作能力、專業水平、政策水平、綜合素質和工作業績的評價標準;進一步統一工程質量監督機構的工作內容和程序;進一步明確信息技術和科學手段對提高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工作水平的作用,不斷完善監督手段,調整監督重點、方法、程序,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和強制性標準,對工程的地基基礎、主體結構、使用功能、環境質量以及涉及結構安全的重要環節,對參與建設各方責任主體的質量行為的監督檢查,并對承重構件的混凝土強度、主要受力鋼筋數量、位置及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樓板厚度、承重砌體的砂漿強度、建筑和安裝工程中影響安全、使用功能的部位,如標高、垂直度、軸線、幾何尺寸、防水、絕緣電阻、室內環境質量以及有懷疑的工程實體部位等進行監督檢測,作為監督檢查的輔助手段,提高監督檢查的科學性、準確性和權威性。(本文來自于《江蘇建筑》雜志。《江蘇建筑》雜志簡介詳見.)

6結語

以法律、法規和強制性標準為依據,以對工程的地基基礎、主體結構,涉及安全、使用功能和室內環境質量的主要部位、關鍵工序的實體質量,對參與工程建設的各方責任主體的質量行為進行重點監督檢查,以施工許可和竣工驗收備案制度為主要手段,實行施工企業自評、監理單位把關、建設單位驗收、監督機構監督、使用單位評價的管理體制,依靠先進的施工技術、質量管理技術和信息網絡技術,依靠經濟和法律手段監督工程質量,是工程質量監督機構的發展趨勢和管理模式。

本文作者:張雁工作單位:徐州土木建筑工程質量監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