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高計劃”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分析

時間:2022-11-27 10:53:15

導語:“雙高計劃”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雙高計劃”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分析

摘要:“雙高計劃”對高職教育的發展理念、建設任務、質量標準提出了新要求,優化高職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存在客觀必要性。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對標“雙高建設”,在信息化基礎上形成了“多類型多主體多要素”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積累了可推廣的成功經驗。

關鍵詞:雙高計劃;高職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一、“雙高計劃”背景下優化高職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必要性

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條”)出臺,明確提出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為貫徹落實“職教20條”精神要求,教育部財政部出臺《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的意見》,即“雙高計劃”。“雙高計劃”明確提出要創新教師評價機制,建立以業績和能力水平為導向、以目標管理和目標考核為重點的績效工資動態調整機制,實現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因此,優化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十分必要。(一)優化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提升教師素質的根本動力。“職教20條”中有9條規定和教師直接相關,明確提出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目標和具體任務,定性要求教師須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并提出了具體量化要求,如:“雙師型”教師要占專業課教師總數一半以上,教師每年至少1個月在企業或實訓基地,5年1個周期的全員輪訓制度,等等。“雙高計劃”建設單位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排頭兵,要起到龍頭作用,對教師隊伍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加科學合理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與發展要求相適應。(二)優化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抓手。教學質量評價關系教師個人聲譽和實際利益,是調動教師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重要手段。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完善職業院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雙師型教師考核評價要充分體現技能水平和專業教學能力。在2018年召開的教育大會上進一步指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帽子的頑瘴固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三)優化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實現“雙高計劃”的重要基礎。“雙高計劃”提出集中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職院校和專業群。“引領改革”就是要突破固有模式和理念,積累可復制、可借鑒的改革經驗和模式,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中國特色”要求建立符合國情的規章、制度和評價體系;職業教育又具有地方特色、歷史底蘊。因此,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需要根據世情、國情、省情、市情、校情不斷調整和優化。“雙高計劃”是引領我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規劃,為職業教育的發展定位、內涵建設、評價機制、產教融合等方面確立了新目標。“雙高計劃”規劃,2022年,要形成一批有效支撐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制度、標準;2035年,一批高職學校和專業群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引領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制度、標準體系更加成熟完善,形成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優化現有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推動職業教育高水平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重要組成部分。

二、優化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一)長期致力于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建設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早在2005年就采用ISO9001進行常態化的教學質量管理和監控,制定了《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教學工作規范》《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及辦法》《教學事故認定及處理辦法》,編制了《教師理論工作流程圖》《教學實習工作流程》《授課計劃編制流程》,規范、引導教師的教學行為,開發了學生網上評教平臺,建立了教學質量評價隊伍和常態化的教師教學質量管控機制,形成了學生、督導和系部(4:4:2)共同組成的教學質量評價機制,積累了豐富的評價經驗。(二)“雙高計劃”背景下優化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探索。2019年,教育部、財政部發文公布“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名單,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成功入選全國前10的高水平學校(A檔)建設單位。自申報“雙高計劃”以來,學院就根據《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等精神,探索優化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對照新的文件精神及要求,之前評價體系的不足主要表現為:一是評價標準單一,不同類型課程、不同類別教師按相同或相似標準評價,有失偏頗;二是評價主體失衡,學生評分占比大,評分隨意性較大,評價不夠客觀;三是工作量較大,督導評價對所有教師進行現場聽課,打分填表都在紙上操作,費時費力;四是偶然性較強,一次聽課評教打分影響一學期,不能完全客觀評價教師真實水平;五是反饋較難,督導老師聽課反饋工作量大,教師也無法及時改進;六是人情因素影響大,部分教師由于晉升職稱等原因,會通過非正常手段干預評教結果。(三)優化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實踐。1.大力提升信息化水平。“雙高計劃”建設任務明確提出,加快智慧校園建設,促進信息技術深度融入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全過程,改進教學、優化管理、提升績效。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優先推進信息化平臺建設,建立完全信息化的教育教學評價系統,通過微信、電腦端等多渠道開展線上聽課評教、教學情況監控。督導老師隨時掌握上課動態,隨機聽課、線上打分與反饋;以大數據為支撐,可以掌握一個學期教師上課的整體情況,比如教師上課正常率、學生出席率等數據,可以識別對教師惡意評價的學生數據,保證數據真實可靠,提高聽課評教的客觀性和有效性。教學督導員日常聽課評教隨時通過信息平臺反饋給任課教師,教師可及時改進,通過系統進行的各種問卷調查、數據分析形成的調查報告也可以為教師提高教學質量提供參考。2.克服不同課程的學科差異。在新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中,把所有課程按類別分為理論課、實踐課、理實一體課、體育課、藝術課等,分別制定不同指標進行評教,保證同一類課程同一個賽道同一個規則,提高了評價的公平性。3.把社會評價引入評教系統。“雙高計劃”把職業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作為重要建設目標,要求通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多種形式促進產學研一體化、政校企聯動。教師要廣泛服務于當地經濟發展、國家戰略、產教融合。因此,在原有的學校、系部、學生3個評價主體中,加入社會評價,做到“多主體”評價。但由于社會評價牽涉面較廣,目前只把各類教學比賽、指導學生技能大賽和教學研究成果納入,還需繼續探索。4.加入影響教師教學質量的各種要素。《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工作量統計辦法》堅持質、量結合,把教師工作量納入評價要素;《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與教學工作量轉換辦法》把科研工作量納入評價要素;《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事故認定及處理辦法》把教學事故納入評價要素;《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績效考核辦法》綜合考慮不同職稱人員的職責,堅持責權利統一原則,把職責完成情況列入考核要素。將以上各要素納入教學評價體系后,系統根據設定標準參數自動評價,較大程度排除了人為干擾,評價結果更全面、更客觀。5.把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納入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和“雙高建設”。幾項系統工程聯成一張網,實現數據隨時抓取、無縫對接、相互支撐、資源共享,避免了寫報告、作匯報時的重復勞動,提高了工作效率。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借助信息化平臺,以教學質量提升為目的,以教學質量評價指標為切入點,對標“雙高計劃”形成的“多類型多主體多要素”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在2019年末投入實際應用,《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2019年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報告》數據分析顯示,提高了教學質量評價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參與教學質量評價的各個主體滿意度都有較大提升。

三、關于優化高職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兩點思考

(一)要為教師提供更多的人性關懷教學質量評價是通過外在評價與壓力傳導,促進教師業務能力提升和教學質量改進,而不是給教師貼定性的質量標簽。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還需提升教師的內在動力,教師自評也需要被考慮。搞好教育關鍵在教師,要提高職業院校教師的社會地位和職業地位,提升教師的幸福感、成就感和榮譽感。(二)要與時俱進進入“雙高計劃”立項名單的學校,只是進入了門檻,這是一種責任,要引領中國高職教育不斷前進,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評價模式。比如“職教20條”明確提出,“探索組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教師分工寫作進行模塊化教學”。如何評價參與模塊化教學教師的教學質量,這就需要在“雙高計劃”建設實踐中不斷優化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作者:柏申 單位: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