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質量安全控制及高產栽培技術
時間:2022-03-31 09:29:55
導語:豇豆質量安全控制及高產栽培技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豇豆是人們喜愛的重要蔬菜品種之一,需求量高,效益比較穩定,在我國種植規模較大,對蔬菜市場的供應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豇豆的質量安全問題是近年來普遍關注的熱門話題之一,豇豆的質量安全主要是不合理使用農藥造成的農藥殘留超標,還包括重金屬超標及產后處理過程中二次污染等問題。因此,采用先進栽培技術,加強全程質量安全控制,使豇豆質量符合保障人們的健康、安全的要求,已成為豇豆生產的重中之重。本文作者從豇豆的產地選擇和環境保護、品種選擇及種子處理、整地施肥、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產后處理、生產廢棄物的處理、生產檔案等方面介紹了豇豆質量安全全程控制及高產栽培技術。
關鍵詞:豇豆;質量安全;全程控制;栽培技術
1產地選擇和環境保護
產地環境應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種植業產地環境條件”(NY/T5010)的要求,基地周圍無化工污染源,空氣狀況良好,遠離公路干線,禁止向產地傾倒生活垃圾、污水和工業“三廢”等。應選擇地勢高燥、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排灌方便、3~4年內未種植過豆類蔬菜的地塊。施藥防治病蟲草害時要優先選用懸浮劑、微囊懸浮劑、水劑、水乳劑、微乳劑、顆粒劑、水分散粒劑和可溶性粒劑等環境友好型劑型,及時回收處理田間廢農膜、農藥空瓶、空袋、包裝等,防止在生產過程中對環境造成影響和破壞,施藥后及時清洗所用器具,并將器具及所剩余藥液放在指定的安全地方。基地周邊產業結構發生變化,有可能對生產環境造成不利影響時,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
2品種選擇及種子處理
選用長勢強、分枝性弱、熟性早、抗逆性強,優質、豐產,對光周期不敏感的品種。選擇有光澤、無蟲傷、無霉爛、飽滿的種子。播種前曬種1~2d,以提高發芽勢和發芽整齊度。
3整地施肥
整地前澆足底水,基肥每畝施充分腐熟農家肥4000~5000kg、三元素復合肥20~30kg。將肥料撒勻,深翻20~30cm,耙細整平后按大行距80~90cm、小行距50~60cm起壟,壟寬30cm、高20cm,壟上覆蓋地膜。
4播種
壟上直播,每壟種植兩行,小行距50~60cm,挖孔點播,穴距30cm,每畝3000~3400穴,每穴播3~4粒種子,播深2~3cm。每穴定苗2株。
5田間管理
5.1溫度管理。棚室栽培的播種后3~5d內不通風,白天保持室內氣溫25℃~30℃,超過30℃時可短時通風,夜間17℃~20℃。抽蔓期白天氣溫控制在23℃~28℃,夜間15℃~18℃,防止徒長。結莢期維持白天室內氣溫28℃~32℃,夜間17℃~20℃,不低于15℃。5.2肥水管理。初花期不澆水,第一花序坐莢后要澆足水,結莢期應保持土壤濕潤。結莢期追肥3~4次,每次每畝施復合肥10~15kg,追肥后隨即澆水。5.3植株管理。植株長到30~35cm高、5~6片葉時,及時吊繩或搭架引蔓,當主蔓第一花序抽生之后,應將主蔓第一花序以下出現的側芽全部摘除,促進上部早生花枝,提早結莢。主蔓第一花序以上出現的側枝可適當保留,一般每個側枝保留1~3片葉片后進行摘心,促進側枝形成一穗花序。當植株長到2~3m高時,將主蔓進行打頂,以控制營養生長,促進多出側枝,形成更多花芽。5.4采收。豇豆開花后12~14d,豆莢長至該品種的標準長度,莢果飽滿柔軟,籽粒未顯露時采收。
6病蟲害防治
6.1主要病蟲害。豇豆主要病蟲害為銹病、白粉病、白粉虱、蚜蟲、豆莢螟、美州斑潛蠅等。6.2防治原則。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優先采用物理和生物防治技術,輔之化學防治措施。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品種,將農藥殘留降低到規定標準的范圍。6.3防治措施。6.3.1農業措施。輪作換茬,與非豆類作物輪作3年以上。清理田園,將病葉、殘枝敗葉和雜草清理干凈,保持田間清潔。6.3.2物理防治。設施栽培,在放風口采用防蟲網封閉。懸掛黃板誘殺蚜蟲、白粉虱等害蟲。6.3.3生物防治。優先使用植物源農藥、農用抗生素、生物農藥等防治病蟲害,減少對天敵的傷害,保護利用天敵。6.3.4化學防。治根據防治對象的生物學特性和危害特點,按照病蟲害實際發生情況,當其他防治措施不能滿足防治需要時,適期噴藥。采用科學施藥方式,保證施藥質量。銹病:用40%腈菌唑可濕性粉劑13~20g/畝噴霧防治,安全間隔期為5d,每個作物周期最多使用次數為3次。或用70%硫磺•錳鋅可濕性粉劑150~200g/畝噴霧防治,安全間隔期14d。白粉病:用0.4%蛇床子素可溶液劑600~800倍液噴霧防治。豆莢螟:用23%茚蟲威水分散粒劑8.0~11.5g/畝噴霧防治,安全間隔期為3d,每季最多使用次數為1次。或用32000IU/mg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75~100g/畝噴霧防治。蚜蟲:用1.5%苦參堿可溶液劑30~40g/畝噴霧防治,安全間隔期10d,每季最多施用1次。或用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33.3~40.0mL/畝噴霧防治,安全間隔期為3d,每季最多使用3次。美洲斑潛蠅:60g/L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50~58mL/畝噴霧防治,安全間隔期為3d,每個作物周期的最多使用次數為2次。或用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懸浮劑14~18mL/畝噴霧防治,安全間隔期為3d,每季最多使用3次。
7采后處理
采收后根據產品的長短、形狀、色澤等指標進行嚴格挑選,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等、分級。使用符合標準的包裝,不使用裝載過化肥、農藥、糞土及其他可能污染食品的物品和未經清污處理的物品盛裝和運載。儲藏設施應具備防蟲、防鼠、防鳥的功能,遠離污染源,清潔衛生,用于儲運的鋪墊物、遮蓋物應清潔、無毒、無害。
8生產廢棄物的處理
生產過程中及時清除老葉、病葉等殘體。田間地膜、雜草、農藥包裝盒等雜物也要及時清理并拉到指定地點處理。
9生產檔案
建立生產檔案,記錄品種、施肥、病蟲草害防治、采收以及田間操作管理措施,所有記錄應真實、準確、規范,并具有可追溯性。生產檔案應有專人專柜保管,至少保存3年。
作者:張守峰 張富國 羅巨方 單位:浚縣農業局
- 上一篇:獸醫中藥材農業與質量安全控制探討
- 下一篇: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質量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