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監測質量控制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04-30 10:15:23

導語:環境監測質量控制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境監測質量控制問題及對策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的環保意識明顯提高,環境監測工作的開展,有利于污染防治、改善環境質量。分析環境監測的內容和特點,指出環境監測質量控制的關鍵因素,闡述環境監測質量控制問題及解決對策

關鍵詞:環境監測;特點;質量控制;影響因素;解決對策

1環境監測的內容和特點

環境監測,是綜合運用物理、化學、生物、醫學、遙測、計算機等技術手段,監控、測定環境質量的標志數據,掌握變化趨勢,最終對環境質量作出科學的、綜合的評價[1]。在環保工作中,環境監測是一個重要環節,能為污染治理、環境保護、生態恢復打下堅實基礎。環境監測工作的內容,是對大氣污染物、土壤污染物、水質污染物進行監測,由于監測范圍廣,相關影響因素多,導致實際工作的難度大。一般來說,在受到污染的環境中采集樣本,經分析即可明確污染嚴重程度,以及對環境的影響和破壞,繼而制定針對性的治理措施。針對環境中不同的污染物類型,通過長期監測可以掌握污染規律,指導生態建設工作的進行,并積極預防突發性的污染事件。環境監測工作的特點如下:(1)目標性。環境監測的目的,就是保護環境、優化環境,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2)動態性。環境是不斷變化的,環境監測工作也具有動態性,隨著環境的改變,監測結果隨之改變。(3)整體性。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環境監測涉及內容多,不僅要采集樣本,還要進行布點、數據處理、長期監測,才能保證監測結果的科學性、整體性,減少誤差的影響[2]。(4)層次性。環境監測工作的開展,應嚴格遵守相關規范要求,首先明確劃分監測區域、監測內容,然后分析環境污染的特點和變化趨勢,最后評估污染對人們造成的危害。

2環境監測質量控制的關鍵因素

2.1監控點。眾所周知,環境質量和大氣質量密切相關,要想做好環境監測工作,首先應該從監控點的布置入手,確保監控點安全高效。對于監測人員而言,應該科學分配監結合實例分析控點,為樣本采集打下基礎。然而實際工作中,使用的監測設施比較復雜,要將溫度、濕度等指標考慮在內。一旦監控點設置不當,會降低監測數據的精準度,繼而影響后續分析、評價等工作。2.2采樣。樣本采集是測試分析的基礎,提高采樣質量,才能保證測試結果的準確性。對于采樣的要求:(1)代表性。嚴格按照規范選取樣本數量,避免采樣過多或過少。(2)真實性。采集的樣本數據要真實準確,對于誤差超限的數據進行重新采集。(3)時效性。樣本采集后及時測試分析,避免時間延遲造成數據失效。2.3測試。對采集到的樣本進行測試分析,可以得到監測結果,評估環境質量。以水質檢測為例,利用低功耗單片機,從水溫、濁度、pH值、溶解氧、電導率等5個參數入手,最終得到水質評估結果[3]。在測試過程中,實驗室環境、人員操作、設備性能,均是影響測試結果的因素。一旦管理控制不到位,就可能導致測試結果誤差增大,繼而影響環境質量的評價結果。2.4儀器設備。環境監測過程中,儀器設備和標準物質是一個重點,選擇合適的儀器設備和標準物質,才能獲得真實可靠的監測資料。隨著環保工作的實施,目前,基層監測站基本配置了完善的儀器設備、軟件、數據庫,這是環境監測的硬性、軟件設施。但是,儀器設備在使用期間,維修、養護不到位,會導致磨損和老化加重,繼而影響測試結果。2.5監測人員。監測人員是環境監測的經手人,樣本采集、數據記錄、分析復核均離不開監測人員。人員的理論知識掌握不扎實,或者技能經驗不足,均會影響監測結果,導致環保部門做出錯誤的決策。

3環境監測質量控制問題及解決對策

當前環境監測質量控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1)質量意識薄弱。環境監測工作開展期間,管理者的質量意識薄弱,依然采用傳統思想,不重視技術制度的革新;相關制度的落實不到位,忽視了質量控制的實際價值。(2)質控局限性。針對當前的環境監測工作,監測人員的認識有局限性,大多是單純對實驗室測試階段進行控制,忽視了樣本采集、中途運輸等環節。(3)監測方法陳舊。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導致環境污染的類型增多,監測技術方法陳舊,沒有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創新,且相關標準和規范也不完善。對此,解決對策總結如下:3.1提高采樣質量。樣本采集是環境監測的第一步,提高采樣質量,應該制定科學嚴謹的監測計劃,步驟包括:(1)確定目標。了解本次監測工作要達到的目標,建立監測任務,包括任務來源、主要內容、聯系人、負責人、監測說明等,確保監測工作有序開展[4]。(2)編寫方案。針對不同的監測任務,應該編寫相應的監測方案,既要查找資料,又要結合調查數據,提高監測方案的全面性。一個完整的監測方案,包括監測內容、樣本運輸、采樣記錄、監督管理方法等要素。(3)制定補救方案。樣本采集會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為了避免發生意外事件,應該制定專門性的意外事件補救措施,出現問題后能及時有效處理。3.2健全監督體系。健全的環境監測監督體系,可以推動監測工作順利進行。在現場管理上,要求按照采樣計劃做事,不能隨意改變監測時間和地點;對工作人員的行為進行監督,及時制止違規行為及可能帶來風險的行為,避免人員因素帶來的偏差。在制度管理上,應該實行質量管理責任制,確定每個工作人員的職責;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并嚴格執行;采取合適的獎懲激勵措施等。還要建立質量監督系統,對環境監測的每個環節進行監督,積極防治風險要素,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降本增效的目標。3.3加強設備管理。在儀器設備的管理上,一是精準度調試。監測人員首先觀察設備的外觀,看有無破損情況;然后檢查內部重要元件,看是否受到運輸的影響;最后進行整體性能測試,確保測試精度滿足規范要求,將誤差控制在允許范圍內。二是及時更新換代。儀器設備的使用,應該緊隨科學技術的發展步伐,使用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具體操作上,監測人員應該分析市場發展需求,決定是否更換設備;然后編制采購計劃,明確設備的類型、規格、用途、性能要求;最后對不同商家進行對比評估,選擇性價比高的商家,提高設備的性能質量[5]。三是維護檢修。結合儀器設備的使用情況,編制科學的維護檢修方案,落實質量負責制,避免設備帶病運行。和信息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相結合,了解儀器設備的運行狀態,針對故障隱患及時報警,提示工作人員及時檢修,保證設備運行的連續性、可靠性。3.4提升人員素質。提升人員素質,是環境監測質量控制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優先選擇有學歷、有經驗的人員,為環境監測工作的開展輸入新鮮血液。另一方面,針對現有人員加強培訓教育,豐富人員的理論知識,提升工作技能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質、復合型的人才團隊。此外,定期開展思政教育活動,促使人員認識到環境監測的重要意義,增強工作責任心,嚴格遵守規章制度,推動監測工作順利開展。

4實例分析

以某省市為例,在環境監測工作中,為了提高監測質量,采用垂直管理模式,做法介紹如下:(1)機構建設。首先明確省、市級監測機構的職能,其中,省級監測站對省內環境監測技術進行監督、指導;市級監測站做好轄區內的環境質量監測任務,對第三方環境監測機構進行技術監督、指導。其次靈活設置市級以下的環境監測機構,設立監測站并做好常規監測工作;如果縣域面積小、排污企業少,由市級監測站直接配置人力開展監測工作。最后創新建站思路,在重點流域、生態功能區內,建設國家或省直屬的專業監測站點,開展研究性監測、前瞻性監測[6]。(2)人員設置。地方環境監測機構要統籌環保干部的交流和使用,首先在政策上進行明確,監測站領導班子成員要明確任期目標。其次,機構中層干部由市級監測站任免,報省級環保部門備案。最后依據當地實際情況,參考人口、區域功能、業務量等要素,由省級環保部門統一分配監測人員的編制。

5結語

新形勢下人們的環保意識增強,對環境監測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分析可知,環境監測工作具有目標性、動態性、整體性、層次性的特點;監測質量影響因素,包括監控點、采樣、測試、儀器設備、監測人員等。針對目前質量控制工作存在的問題,應該提高采樣質量,健全監督體系,加強設備管理,提升人員素質,以此提高環境監測質量,實現環保目標。

參考文獻

[1]毛常東,關偉.環境監測實驗室質量控制的措施[J].區域治理,2018(49):33.

[2]柳春莉.環境監測質量控制關鍵因素及對策分析[J].科學與信息化,2019(1):181.

[3]郭銳,廖小燕.如何加強環境監測現場采樣的質量控制[J].中國化工貿易,2018,10(36):42.

[4]陳強.環境監測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8(10):67-68.

[5]陳梅娟.環境大氣監測的全程序質量控制分析探討[J].中國化工貿易,2018,10(35):245.

[6]張剛.垂管方式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的變化及對策思考[J].環境與發展,2018,30(3):157,162.

作者:黃艷明 單位:肇慶市鼎湖區環境監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