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生活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1 05:39:5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美術生活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生活教育與美術教育論文
“生活即教育”,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關于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教育的終極目標在于解決生活帶給人類的困擾,不是做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教育就教給大家什么。美術是一門藝術科學,它是不能與生活脫節的,否則,它將是一門死的藝術,毫無靈氣。它們應該是一個整體,無堅不摧、密不可分的整體。然而,殘酷的是如今的美術教育在當代的高中學校教育中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因此,將生活教育與高中美術教育盡快完美結合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1.生活教育與高中美術教育的結合
高中時期對于整個學生時代是非常關鍵,對于整個人生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階段,對自己的未來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還是一個人形成自己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的一個重要時期,受外界影響會比較大,接收新生事物也最快。所以,高中美術教育在整個藝術教育過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何做好高中的美術教育工作是個難題,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為了解決問題,也是個必須要解決的難題。現實的生活教育是藝術道路的向導,只要把生活教育與高中美術教育完美的相結合,它會源源不斷地給藝術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
2.美術教育的方式要貼近生活
傳統的教育是枯燥的,之所以枯燥就是因為它與現實生活產生了脫離現象。首先在課程的安排上就有問題,因為高中生有來自高考的壓力,每天有做不完的模擬考卷、習題集等,除了藝術類考生以外,學校為了升學率都在盡量壓縮與高考無關的藝術類課程。每周只安排一節美術課,甚至有的學校完全用其它的主課將它取締了。這給高中生學習美術、培養審美能力帶來重大影響,高中生的德、智、體、美、勞產生了缺失。高中時期不管是學習生活還是個人生活都是相當無趣的,藝術教育的課程無疑會給枯燥無味的高中生活增加不少的趣味性,為了減輕來自高考的壓力,高中的美術課程中需要加入一些非常具有趣味性的東西。傳統教育在美術教育上還止步于枯燥的理論講解和簡單的繪畫技術。正如古人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陶行知老先生認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除了理論和繪畫技巧的講解以外,美術老師要帶領學生去體會可以從生活中獲得什么來幫助自己在美術上的造詣,將生活故鄉的地方特色帶入到美術創作中來。比如,過年家里貼的年畫,教師可以通過講解年畫的故事由來去激發學生對年畫的二次創作。還有民間的剪紙藝術,周末有時間的話,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這些民間藝人家里學習,然后教大家自己動手裁剪,比方說過年的時候剪好的作品就可以用來裝飾自家和鄰居家的窗戶,給父母、社區的老人帶去溫暖和關懷,讓他人也領悟到生活帶來的美好,學生自己也可以從中獲得美術貼近生活后發生的奇跡變化是多么的美好.
3.高中美術教學脫離生活經驗
回歸生活與小學美術教學論文
一、回歸生活,在生活中尋找素材
雕塑家羅丹說過:“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回歸生活世界”是現階段教育界的熱切呼聲,現在的小學美術教育以美育為目的,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美的能力,首先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素材。工作中我發現,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非常濃厚,他們能從美術創作中獲得審美的愉悅。但鄉村學校的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相對城市的學生而言,動手能力及審美能力稍弱,這與他們生活的環境相關,但我們可以利用鄉村生活更貼近大自然的優勢,在鄉村生活中尋找素材,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在生活中發現美。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一年級美術第一冊第一課《讓大家認識我》中,要求學生利用彩紙制作一片樹葉名片,我將學生帶到教室外,讓學生親身體驗大自然,讓他們觀察,感受生活當中不同樹木葉子的形狀,更利于自己的制作。在這個環節中,我將學生帶入真實的大自然世界中,讓他們感受不同葉子的形狀,而不是在教室中,用幾張圖片讓學生認識。回歸生活,在生活中尋找素材,培養學生創作能力。
二、回歸生活,將生活化教學情境引入教學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形象、聲音、色彩、感覺和思維的。”將生活化教學情境引入到課堂中,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們要將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入到小學課堂當中去,讓學生對美術課堂更有興趣。在人教版小學美術一年級第三課《圓的世界》的教學過程中,我準備了餅干、鬧鐘、盤子、地球儀等等各種各樣生活中圓形的東西以及其他形狀的東西作為教具,將這些東西布置在教室當中,并結合當地鄉村特色,將當地特產大閘蟹也帶到課堂當中,讓他們找找在這些事物中哪些是圓形的,在課堂中創設“圓的世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對一些外地學生也可讓他們在美術課堂當中了解當地文化。
三、回歸生活,讓課外活動與生活鏈接
小學美術與生活的鏈接,除了到生活中尋找素材,將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移入課堂之外,學生的課外活動也應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在課堂之外感受生活中的美。我認為小學美術課外活動不應過分注重活動的形式性,而是要將美術活動融入進生活中去,通過生活化的美術課外活動,讓學生感受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在生活化的課外活動中獲得愉悅。美術課外活動可以與當地特色結合,課外活動不僅僅可以在教室中進行,戶外操場、田間、悠久的老街等都可以成為美術課外活動的場所。生活化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在活動中得到教育。
美術教師的角色分析論文
一、美術教師應該具有追求完美的教學態度
“態度決定一切。(Attitudeiseverything.)”不僅是生活的規律,還是教育的規律。美術教師的本職工作就是美術教學,而非美術創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教師的教學態度是至關重要的。
教育,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以教師積極的教學態度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的過程。教學態度實際上反映了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一般有以下幾個維度:一是教學的熱情與投入。就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工作要有高度的敬業精神,這種敬業精神所散發的工作熱情不是一時間的心血來潮,而是要變為生活需要,是自己終生傾注的事業。一個人能否認真地對待教育工作,用“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神,處理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愛崗敬業,提高效率,不斷地追求卓越,這是是否具有積極的工作態度的體現。一個對教學工作熱心的教師,“能發現最不起眼的學生身上微不足道的萌芽狀態因素,而機智肯定之,鼓勵之,預防之,或消除之既能提高教師的教育機智,又能補過某些教育上的失誤”[1]。教師的教學工作說到底是憑教師的責任感來完成的。教學工作是一種精神的奉獻。一個教師只要有了甘于奉獻的精神,就會有無私的投入。事實上,那種不愿意花時間備課、畫范畫、做課件、做教具的美術教師只是在應付教學,這種態度是對學生極不負責的表現。二是教學的嚴謹與治學。美術教師對教學內容應該達到精通、能講、善畫、會做,并能創造性地開展教學。這就要求美術教師具有嚴謹的治學作風,對教材不能似是而非,對知識不能一知半解,講授知識更不能出錯。在學生心目中,教師講的一切知識都是對的或是真理,所以教師一旦出錯,就將危害學生終身。教師若發現自己講錯,就要勇敢地向學生說明或更正,這并不會影響教師的威信和尊嚴,反而會讓學生更加尊敬你。
因此,教師不僅要作為一名稱職的員工,更要作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時刻愛護學生,尤其是在面對來自校內外的貌似“科學”或“先進”的種種誘惑和“脅迫”時,要牢記自己的教育良知。只有具備了這種追求完美教育的態度,教師才能以高尚的教育道德精神勝任教育教學工作。
二、美術教師應該具有拓展科研的能力
教育科學研究不只是教育理論工作者的事情,美術教師也應該具備初步的教育科學研究能力,這對于現代社會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美術教育科研并非是畫出幾幅好作品入選高層次展覽就可以替代的,重要的是研究如何教的問題,只有懂得如何教,才能會教;只有懂得科研,才能研究教育的規律和教育的發展[2],也才能真正促進美術教育的進步。美術教師應具備的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包括:收集與利用教學資料與信息的能力,開展教學實驗、教學改革的能力,承擔美術教學研究課題的能力,美術創作的能力和編寫教材和撰寫學術論文的能力。在教學活動中,美術教師的科研范疇主要有繪畫藝術、論文撰寫和美術教育等領域。
課程思政融入美術與設計類專業探討
高校美術與設計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近幾年實施了一些改革措施,但在畢業設計的主題以及思想性上還需進一步深化。本論文通過課程思政融入教學類型分析;美術與設計專業論文融入課程思政的路徑以及教學的創新實踐等方面進行了闡述,對美術與設計類本科畢業論文的教學改革進行了深入探究。當前各高校的美術教育類專業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方式方法已經有了很大轉變,由原來以學術論文撰寫為主,創作設計作品為輔,逐漸改變為以創作作品為主,以創作設計說明為輔的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新態勢。在實施過程中,一些高校還是以學術論文作為主要抓手,不但沒有發揮屬于美術與設計類專業學生的藝術特長,沒有在專業學習上做到揚長避短,導致學生在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實施過程當中顯得力不從心,也影響了相關畢業創作效果。這樣的方式方法導致畢業論文和最終畢業設計與創作形成脫節,對教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理清了這個思路之后,需要強化教學改革的深入實施,在引導學生進行畢業創作與設計說明的過程當中,以什么樣的理念?什么樣的主題?什么樣的思路來引導學生進行創作,這是進入新時代以來高校美術與設計類學生畢業創作的一個新動向。為了將課程思政作為學生本科學習階段一個必要的教學內容融入教學,應該貫穿到本科學習階段的始終,在論文和畢業設計當中進行非常明確的體現,這對于當下不但是一個新課題,同時,也讓我們以新時代的教育思維和教育理念,去積極認真面對,有效組織實施。
1地方高校課程思政教學類型解析
課程思政在高校教學當中的融入,成為近些年逐漸興起的新課題,但在實施過程中不能面面俱到,要做到有主有次。因為課程思政內容極其廣泛,當面對學生進行教學融入時,傳統文化教育可以說作為各個專業通用的思政教學形式,同時,還要做到融入紅色經典文化、地域文化、時代文化等文化類型。首先,以中國文化傳統文化融入教學,需要把握教學內容育人的過程管理。如繪畫專業書法和中國畫都是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將其應用在室內設計和視覺傳達設計中,對專業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通過學習和創作符合傳統文化內涵的美術和設計類作品,重在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的藝術審美,以這種審美內涵去引領學生的創作實踐,讓學生無論在繪畫,還是在設計相關領域,都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藝術深度和藝術高度,讓學生們感受傳統文化依然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同時,“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育人,我們還要努力讓學生融入學校文化,吸收優秀文化,在融入學校文化中感受,在感受中感動,在感動中凈化心靈;在學校文化中感悟,感悟社會,感悟人生,在感悟中提升自我,豐富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1]其次,將中國紅色經典文化以課程思政的形式引入教學,成為課程思政教學中的重要環節。紅色經典文化是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領導著中國人民進行可歌可泣的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在歷史課程當中已經較為全面的了解,那么把它引入到繪畫與設計類專業課程時,因學生實際的專業能力,不能讓學生表現大的歷史事件,而是要抽離出紅色經典當中非常有意義有精神指向,并對于今天有諸多追思和回憶性質的經典片段,或者是生活記憶。紅色經典文化不僅僅是以人物畫進行體現,也可以運用山水畫和靜物畫,甚至將具有代表性圖像通過藝術設計概括性符號形式去體現當代設計意識。所以說,紅色經典文化對大學生來講,是必須要深刻領悟和能夠進行創作應用的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第三,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還要考慮到地域文化的影響。學生就讀高校所在的城市以及學生出生的城市,都會以地域文化在學生的成長階段打下深刻烙印。如從學生記事起,他出生的這個城市所具有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屬性就會對學生今后的成長給予深刻的影響,到了就讀高校以后,高校所在的城市以及高校教育理念也會將該地域文化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這就形成了地域文化在學生學習過程當中不可回避的一個重要的思政信息。例如,學生所處的高校在黑龍江省,那么龍江地域文化,其中包括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等等。以這樣不同的精神內涵對學生實施影響,能夠在教學當中進行有效引導,通過四年不斷學習,將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入本科畢業論文和設計的總結當中去,對于其藝術認知和社會認知,以致對歷史的認知,都會有著積極的意義。
2美術與設計類專業畢業論文融入課程思政的路徑分析
課程思政在美術與設計類專業的教學中融入,也要考慮到整體的教學思路,避免工作當中形成無序,沒有主次的凌亂局面。針對其教學路徑,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針對學生畢業論文設計,教師教學思想要統一,引導教學要形成合力,這就需要教學管理者和教師要及時進行溝通,要對學生給予積極的引導。同時,論文指導老師也要如實掌握所輔導學生的素質能力,要對他們學習能力、文字表述能力、專業創作能力以及個人思想覺悟等方面都要進行逐一分析。指導教師對學生畢業論文的指導,也是對學生深入了解的過程,要做到一人一議、一人一案,不能全盤推進,要針對不同學生出現的問題逐一解決。所以,教師在畢業論文設計指導過程當中,其備課其實就是在備學生,雖然輔導的學生不多,但面對的卻是藝術創作的個體,尤其要集中體現創作或設計成果的前提下,這方面更不能忽視。第二,教學管理者和教師要明晰,不能將平時學習與畢業設計分列開來,也就是說一定要重視平時作業完成情況,讓課程思政在專業核心課程當中就要進行深度的教學研究,為將來學生的畢業論文和設計打基礎,從而對平時作業與畢業創作形成一體化教學的因果關系,這樣便于學生平時的學習積累,也便于畢業設計和論文出成果。第三,教師經過教學的前期實踐,畢業設計和畢業創作成為學生畢業前夕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將其作為自己學業總結性的工作來對待。所以,美術與設計類學生本科專業學習要重在畢業設計和畢業創作成果展示,要對這項工作給予高度重視,不但教學管理者要重視,指導教師要重視,也要讓學生也就是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直接創作者要引起高度重視,這樣才能達成共識,有的放矢,有計劃有目的的完成這項工作。當然,從管理層和教師對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給予積極關注,并不僅是口頭上的提示,而要對相關的文字表述、思路梳理、自我評價、創作過程等方面進行指導,便于學生對畢業設計文稿要求有認真的了解,保證能夠及時完成相關的任務。
3美術與設計類專業畢業論文融入課程思政的創新實踐
美術教師角色內涵探討論文
一、美術教師應該具有追求完美的教學態度
“態度決定一切。(Attitudeiseverything.)”不僅是生活的規律,還是教育的規律。美術教師的本職工作就是美術教學,而非美術創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教師的教學態度是至關重要的。
教育,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以教師積極的教學態度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的過程。教學態度實際上反映了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一般有以下幾個維度:一是教學的熱情與投入。就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工作要有高度的敬業精神,這種敬業精神所散發的工作熱情不是一時間的心血來潮,而是要變為生活需要,是自己終生傾注的事業。一個人能否認真地對待教育工作,用“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神,處理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愛崗敬業,提高效率,不斷地追求卓越,這是是否具有積極的工作態度的體現。一個對教學工作熱心的教師,“能發現最不起眼的學生身上微不足道的萌芽狀態因素,而機智肯定之,鼓勵之,預防之,或消除之既能提高教師的教育機智,又能補過某些教育上的失誤”[1]。教師的教學工作說到底是憑教師的責任感來完成的。教學工作是一種精神的奉獻。一個教師只要有了甘于奉獻的精神,就會有無私的投入。事實上,那種不愿意花時間備課、畫范畫、做課件、做教具的美術教師只是在應付教學,這種態度是對學生極不負責的表現。二是教學的嚴謹與治學。美術教師對教學內容應該達到精通、能講、善畫、會做,并能創造性地開展教學。這就要求美術教師具有嚴謹的治學作風,對教材不能似是而非,對知識不能一知半解,講授知識更不能出錯。在學生心目中,教師講的一切知識都是對的或是真理,所以教師一旦出錯,就將危害學生終身。教師若發現自己講錯,就要勇敢地向學生說明或更正,這并不會影響教師的威信和尊嚴,反而會讓學生更加尊敬你。
因此,教師不僅要作為一名稱職的員工,更要作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時刻愛護學生,尤其是在面對來自校內外的貌似“科學”或“先進”的種種誘惑和“脅迫”時,要牢記自己的教育良知。只有具備了這種追求完美教育的態度,教師才能以高尚的教育道德精神勝任教育教學工作。
二、美術教師應該具有拓展科研的能力
教育科學研究不只是教育理論工作者的事情,美術教師也應該具備初步的教育科學研究能力,這對于現代社會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美術教育科研并非是畫出幾幅好作品入選高層次展覽就可以替代的,重要的是研究如何教的問題,只有懂得如何教,才能會教;只有懂得科研,才能研究教育的規律和教育的發展[2],也才能真正促進美術教育的進步。美術教師應具備的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包括:收集與利用教學資料與信息的能力,開展教學實驗、教學改革的能力,承擔美術教學研究課題的能力,美術創作的能力和編寫教材和撰寫學術論文的能力。在教學活動中,美術教師的科研范疇主要有繪畫藝術、論文撰寫和美術教育等領域。
現代美術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剖析
摘要:傳統教育理論對教師的定位往往從傳道、授業、解惑的角度來考察教師的工作能力。實質上,教師還肩負著傳播科學文化、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責任。尤其是在當代大經濟、大科學、大文化、大教育互相聯系、互相滲透的趨勢下對現代教師的角色定位,進行多方位的研究更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就現代美術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展開研究。
關鍵詞:美術教師教學理念科研能力和諧關系
美術教育處于藝術和教育的交緣領域,既有藝術屬性,又有科學的內涵。既是一門課程,又是一門學科,所以作為現代美術教師,在搞好教育教學的前提下,必須具備拓展科研的能力。
美術教師要體現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樣的,可以從藝術創作和科研論文撰寫上體現,也可以是藝術實踐,或體現在所教學生的藝術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現代教育的運轉機制中,教學和科研是兩項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務。在教學活動中,美術教師的科研范疇主要有繪畫藝術、論文撰寫和美術教育等領域。
小議當今美術老師必備的素質
摘要:傳統教育理論對教師的定位往往從傳道、授業、解惑的角度來考察教師的工作能力。實質上,教師還肩負著傳播科學文化、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責任。尤其是在當代大經濟、大科學、大文化、大教育互相聯系、互相滲透的趨勢下對現代教師的角色定位,進行多方位的研究更是十分必要的,文章就現代美術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展開研究。
關鍵詞:美術教師教學理念科研能力和諧關系
美術教育處于藝術和教育的交緣領域,既有藝術屬性,又有科學的內涵。既是一門課程,又是一門學科,所以作為現代美術教師,在搞好教育教學的前提下,必須具備拓展科研的能力。
美術教師要體現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樣的,可以從藝術創作和科研論文撰寫上體現,也可以是藝術實踐,或體現在所教學生的藝術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現代教育的運轉機制中,教學和科研是兩項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務。在教學活動中,美術教師的科研范疇主要有繪畫藝術、論文撰寫和美術教育等領域。
美術教育論文
在完成一項美術教育研究(或完成一項研究中某一階段)之后,選擇適當的形式將研究成果明確地,具有說服力地表述山來,并通過科學的評價使之得以推廣和運用,這對促進美術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盼作用。
特別是自2001年7月,我國教育部公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討以后,全國中小學美術教師投入了美術教學改革之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如何及時。準確地把這些成果進行總結與發表,使之得以迅速地推廣?這是擺在美術教師面前的新課題。在此,圍繞如何撰寫美術教育論文(或調查報告等),總結美術教學改革成果這一問題展開論述。
一、研究成果表述的類型與意義
(一)研究成果表述的類型
研究成果的內容是由研究目的所決定的。美術教師或美術教育研究者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選擇了不同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由此產生了不同類型的研究成果,在對這些不同類型的研究成果進行表述時,就形成了不同的表述類型,一般來說,美術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側重于以事實來說明問題。包括觀察報告。測試(測驗)報告。問卷調查報告、訪談報告。經驗總結報告和實驗研究報告等。
民間工藝美術中平面廣告設計論文
一、對傳統民間工藝美術的傳承與創新應用成為當前平面廣告設計的新特點
民間工藝美術源遠流長,具有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蘊含著最豐富歷史文化內涵,其民族地域特征最鮮明,其民族文化表征最顯著。民間工藝美術來源于群眾,具有廣泛的識別性和鮮明的個性。平面廣告設計作為現代藝術的一種形式,無時無刻不在受著民間工藝美術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往往是被動、自發的,而不是主動、自覺的。這種被動與自發性主要體現在:或僅是平面廣告設計個案中采取或選取了民間工藝美術的某一種形式,或在平面廣告設計個案中受民族文化、民族美術的影響而潛意識地體現一些民族文化、民族美術的特征。事實上,作為現代藝術的特殊表現形式,平面廣告設計的一條最基本原則——易讀性,即能準確傳達信息,讓受眾清晰理解廣告所表達的意思。把民間工藝美術的思維、理念、特殊表現手法、表現形式、造型特征運用在平面廣告設計中,更有利于為群眾與廣告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從而更有效地形成廣告效應。尤其是品牌推廣本身必須具有入鄉隨俗的特點,民間工藝美術為品牌推廣的平面廣告設計地域化、特色化提供了依據。平面廣告設計要走出一條“民族個性”的道路,就必須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并進行具有創造性的轉化。
二、郴州民間工藝美術及對平面廣告設計的啟示
(一)郴州民間工藝美術
郴州民間工藝美術,是郴州當地文化與中原文化、客家文化與嶺南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獨特產物,是中國民間工藝美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藝術思維、藝術理念、藝術特征、藝術形式等方面具有鮮明的個性。但是在長期的實踐中,郴州民間工藝美術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傳承和運用。在分析整理郴州民間工藝美術的基礎上,充分挖掘郴州民間工藝美術的積極因素,并創造性地應用于平面廣告設計和平面廣告設計教學中,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進行探索,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郴州民間工藝美術是湘南民間工藝美術中的一個重要部分,目前,專家學者們研究以郴州市民間工藝美術為主要,然后輻射整個永州市和衡陽市,即湘南地區。其研究主要從湘南古民居、湘南民間工藝美術、湘南民間石雕、湘南民間木雕等幾個方面,對民間工藝美術進行了歸類、分析和整理。依據研究角度的不同,對有關湘南民間工藝美術研究著作的代表作進行簡要概括:
(1)具有地方特色的湘南古民居著作,如唐鳳鳴著《湘南民居研究》、范迎春著《湘南宗祠——建筑及裝飾藝術研究》、王鐵著《2012中國高等教育設計專業名校實驗教學課題:湘南民居印象》等。
美術教育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人文主義教育觀美術教育藝術修養
[論文摘要]美術課程是一種人文課程,是人文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達情感和思想是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美術并不是單純的技藝,而是人類文化的積淀和人類想象與創造力的結晶。
教育的人文主義是以人的和諧發展為目標,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嚴、人的潛能在教育過程中得到最大的實現和發展。在我們提倡素質教育反對應試教育的今天,人文主義教育觀對我們現行教育有很好的指導作用。美術教育作為一門學科教育,它有自己的獨特性,它主張以學生自身的發展為目的,強調發展人的天性,發展人的個性,發展人的潛能。因此,用人文主義教育觀來指導美術教育是順應時代的潮流,是未來教育的一個發展趨勢。
美術課程是一種人文課程,是人文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人文主義指的是一種高度重視人和人的價值觀的思想態度。它注重人的自由與平等,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和諧。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達情感和思想是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美術并不是單純的技藝,而是人類文化的積淀和人類想象與創造力的結晶。它記錄著不同時代的文明,閃爍著人類的智慧、代表著人性的深度。美術是人類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創造表現。任何美術表現形式都包含著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學生通過美術學習與自己情感生活的連接和相互作用,學習用美術方式表達和交流情感,使學生的不良情感情緒得以釋放和宣泄,恢復他們心理的平衡,從而獲得創造、表現和交流的能力,達到健全人格,陶冶性情的目的。因此,通過對美術的學習,將使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不斷提高,性情不斷得以陶冶,從而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和責任感,形成尊重和保護生命和自然環境的態度,以及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可以說,美術已經成為人文教育的核心學科。
美術課程的人文性開始受到廣泛的關注和重視。美術教育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教育,它沒有應試教育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能更好地貫徹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即使在高等教育階段,美術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和作用也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1997年5月,北京大學隆重宣布成立藝術學系,并明確表示:希望通過在全校開展藝術教育,培養學生的藝術感受力與理解力,用藝術生動的表現形式陶冶他們的情感,使他們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開闊的胸懷和眼界、更豐富多彩的生活經驗和人文修養、更健全的人格,成為21世紀合格的人才。我們知道,當下的美術教育不再是傳統的素描、繪畫、版畫、雕塑課程及欣賞課,它有了更寬泛的內容。在歐美很多國家,開始用視覺藝術教育來代替美術教育,它超越了傳統的“純藝術”范疇的教育,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藝術教育。美術教育的對象不是針對那些對美術感興趣的少數學生,而是面對全體學生的,倡導全面發展的人文主義教育理念。強調通過直覺、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達和交流的獨特形式過程逐漸形成豐厚的文化修養。美國的《藝術教育國家標準》在強調美術學科結構特點的同時,始終貫穿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內容標準是根據學生達成目標來制定的,注重學生在參與美術活動時的感性體驗,發展美術創造的基本能力。中國現行的美術教學也開始以強調美術學科體系轉向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精神。因此,用人文主義教育觀來指導美術教育,成為對現行教育進行改革的一個重要理論依據,開始受到更多的關注。
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美術教育過程來充分體現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呢?首先,創設良好的人文環境,培養人文精神。美術教學可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的多元文化的總體效益,整合社會、社區、家庭各方面教育影響,引領學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會。通過欣賞、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料、形式與內容等特征,通過描述、分析、對比與討論等方式,了解美術表現的多樣性;通過走進博物館、美術館、民俗館,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間美術、藝術等文化,了解它們與其他地區或其它民族美術文化的異同;通過參觀、座談、調查、訪問藝術家工作室等參與活動,了解中外藝術家的藝術思想、生活及作品誕生的過程,或結合有關資料,讓學生了解相關國家的地理、歷史、風俗人情、社會風貌,增進對不同國家、民族,不同風格畫派的了解與尊重;通過借助信息技術手段來更加全方位直觀地了解藝術作品。其次:整合美術與其它學科的關系。未來社會需要具有探究精神與創造能力的人才,通過建立在廣泛的社會、文化情景中的、以美術為主體并聯合其它學科部分內容的學習,引導學生學會在新情景中探究、發現與美術有關的問題。在尋找解決問題方法時,主動地融匯不同學科的內容,使各種知識與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聯系,使他們真正獲得探究能力和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求得和諧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諧發展。由于美術學科具有人文性質,因此,美術學習的范圍不能僅僅局限于美術自身的領域中。需要在美術學科與其它學科之間架起橋梁,通過引導學生對一些美術或跨越美術學科的課程進行綜合與探索性的學習,能使學生在良好的時間內比較全面地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發展規律與趨勢。其次,加強藝術修養,提高審美素質。藝術修養是衡量一個人審美素質高低的重要因素。藝術修養的規定將直接影響個體人格素質與生存質量的高低。一個有較高藝術修養的人,能夠主動地、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協調共處,使其心理結構的各個方面得到較好的發展和完善。假如整個社會成員都有一定的藝術修養,那么,就有助于在心靈和交流的氛圍中培養一種協調的人際關系,就有助于人們更好地交流內心感受,更好地實現人際間的溝通和理解。只有藝術修養在社會上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們的精神素質,協調人際關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從而在根本上推進一個社會的內在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