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美術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7 18:53: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描寫美術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談論小學語文教學審美功能
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得到的不僅僅是語文知識,而且還有更多美的感受。語文學科的審美教育不同于美術、音樂課程中的審美教育,它主要憑借優美的文章或優秀的文學作品來展開。因此,語文學科中審美體驗的方式具有間接性,它需要通過教學來進行轉化。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審美教育是內容美和形式美的統一。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對語言文字和表現形式的分析解讀,感受和體悟文章或文學作品所內涵的自然美、人物美、心靈美等,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欲望,進而塑造學生美的心靈。
1.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美其一,感受文字美。
語文是以語言和文字為載體的學科,因此,文字美成為其獨有的特點,也是其進行美育的重要工具。通過對語言文字的解讀和研讀,能夠使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進而提高其審美情趣。漢字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表征方式之一,通過不同形式的文體、文章得以展現。不同于其他學科顯性的審美教育,語文教學中的文字美而是一種隱形的美,需要學生和教師的解讀才能展現出來,而這種美恰恰是語文教學所獨有的。其二,發現自然美。語文教學的育美之道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美,還可以使學生感受自然美。而自然美的感受是通過品讀課文中關于景色描寫的段落來實現的。社會論文
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發現美的意識和能力,就需要語文教師盡可能發掘教學媒介(主要是教材)中的有關描寫自然景象的課文及段落,引導學生仔細研讀,在研讀的過程中感受文字中散發出來的美。通過這一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發現自然美的眼睛,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等,進而激發他們創造美的能力。其三,體悟心靈美。語文教材中每一篇課文的選擇都蘊含著一定的教育價值,體悟心靈美是其中最主要的方面。通過對語文教材中的課文的研讀和欣賞,加之教師的引導,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就會感受到社會生活的美,體悟到人物的心靈美,自己思想得以碰撞,心靈也受到熏陶,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品質。
2.小學語文教學的形式美
小學語文的載體是不同形式的文體,如議論文、記敘文、詩歌、說明文、散文等形式。每一種文體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例如說明文是通過對某一事物的特征、作用等用簡潔的文字進行描述,散文則是通過優美的語言文字和形式將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露出來。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除了讓學生學習基本的語言和文體知識外,更應該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品讀不同形式文體的獨特之處,領會漢語的形式美,也為學生自己創作美文做基礎。
我國古繪畫書法內涵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寫,繪畫,書法,比較
論文摘要:“寫”具有抒發傾吐、描繪描寫、書寫、傾瀉疏導、移置搬運等多種含義。對于中國傳統繪畫和書法來說,“寫”都是指一種落筆肯定、筆跡和作者當下的內心狀態有緊密對應關系的運動和狀態。
“寫”是中國書法和文人畫領域的核心范疇之一,是書畫品評的重要標準。在中國的藝術理論中,無論是“形而下”的技法操作層面,還是“形而上”的主體審美層面,“寫”都有所指涉。但究竟什么是“寫”?現有著述中并沒有完整系統的論述,散見的主張又多有側重,并不一致。有鑒于此,筆者試著從幾個方面對“寫”進行一些梳理和分析,以期整理出“寫”在繪畫和書法中的具體所指和用法,希望能對讀者更明確地認識“寫”有所幫助。
一、“寫”的詞義辨析
在對“寫”的含義考證方面,大型的字詞典做的都比較充分,例如《漢語大詞典》中“寫”就有十六種注釋:
1.發三聲的“寫”有12種注釋
我國傳統繪畫和書法思想韻味論文
論文關鍵詞:寫,繪畫,書法,比較
論文摘要:“寫”具有抒發傾吐、描繪描寫、書寫、傾瀉疏導、移置搬運等多種含義。對于中國傳統繪畫和書法來說,“寫”都是指一種落筆肯定、筆跡和作者當下的內心狀態有緊密對應關系的運動和狀態。
“寫”是中國書法和文人畫領域的核心范疇之一,是書畫品評的重要標準。在中國的藝術理論中,無論是“形而下”的技法操作層面,還是“形而上”的主體審美層面,“寫”都有所指涉。但究竟什么是“寫”?現有著述中并沒有完整系統的論述,散見的主張又多有側重,并不一致。有鑒于此,筆者試著從幾個方面對“寫”進行一些梳理和分析,以期整理出“寫”在繪畫和書法中的具體所指和用法,希望能對讀者更明確地認識“寫”有所幫助。
一、“寫”的詞義辨析
在對“寫”的含義考證方面,大型的字詞典做的都比較充分,例如《漢語大詞典》中“寫”就有十六種注釋:
1.發三聲的“寫”有12種注釋
美術創作創新研究
一、美術創作規律
美術創作有其規律性,是可教可學的,而且是必須教與學的。創作本身也需要練習基本功,但素描不是唯一的基本功。創作也如素描一樣,有步驟,有規律,由淺入深,由簡到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說在美術學院里只要學好素描,創作是畢業以后的事,那便把素描與創作割裂開來了。素描應該為創作服務,這是常識。這種純技術觀點,顯然是片面的。現在我們在闡述藝術規律的同時,列舉出美術作品作為范例,通過作品分析具體說明藝術規律的運用,使學生獲取全面的理論知識,使創作能力穩步提高。
二、美術創作基礎
從事美術創作,首先要會畫,而且還要畫得好,這就要苦練基本功,但是,我們常看到有些基本功較差的業余美術作者卻創作出較好的作品。這就說明基本功對于美術創作雖然十分重要,但作品的成敗不完全取決于它,還包括作者的思想、生活、表現手法,以及藝術修養(包括藝術規律的掌握和運用)和反復實踐等,這些都是更重要的條件。比如一個好醫生,得先要有醫德,再要掌握足夠的醫學原理,具備更多的臨床實踐經驗,如果只滿足于學些基本病理知識、藥物知識、解剖知識等,是遠遠不夠的,雖然也能醫好幾個病人,卻不能算作名醫。我們學習美術,要創作出好作品,成為一個成功的美術家,也應該這樣。技術多偏重于手和眼的練習,而藝術規律則偏重于理論的學習,其內容更廣,而掌握它們更難,所以要花更多的時間來學習。繪畫是一門很有趣味的學問,只要你投身進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便能有所創造,有所發明,其樂無窮。
三、美術創作的創新
藝術的創新意味著有標新立異的創造精神。要打破常規陳套,想別人所未想的,說別人所未說的,畫別人所未畫的;不甘與別人雷同,不愿重復自己過去的作法,這就要在創造的過程中,處處運用匠心。所謂匠心,就是有獨到的見解,獨創的技能。這要求畫家有正確的思想,高超的技巧與深厚的修養。魯迅先生的兩句詩“愿乞畫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這里說畫家的“新意匠”,也即是魯迅先生的“新意匠”。我們知道,春山應用青綠來畫,而畫家用朱墨畫它,這個意匠就夠新奇了。魯迅先生愿乞畫家一反常規用朱墨作春山,是什么意思呢?試讀這首詩的頭兩句“風生白下千林暗,霧塞蒼天百卉殫。”“白下”是南京的別名,南京是反動派的巢穴,這樣我們就明白這首詩的意匠了。這就是說,在反動派統治下刮起的“妖風”使樹木都變得陰暗了,被“毒霧”籠罩著的花卉都凋殘了。在這樣悲慘的世界里,魯迅先生熱情地希望畫家(革命畫家)用不尋常的筆墨畫出一幅新圖畫,創造出一個光輝燦爛的新天地來。魯迅先生運用“朱墨作春山”的新意匠,使這首詩的構思不落陳套,而畫家如真能用朱墨畫春山,他的畫法也是不落陳套的了。這是藝術創新的一例。
語文結合課文閱讀論文
結合文學課文的閱讀學寫文學評論,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同時,在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上也很有作用。我曾在這方面做過一些探索,現就高中三、四冊小說單元的教學為例談點體會。
先讓學生明確這是帶著寫作任務的研究性閱讀,必須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為此必須掌握足夠的資料;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生活經歷和創作道路,了解要評論的作品的寫作背景,了解與此作品相關的其他作品,了解前人的評價,等等。學生除了調動先前學過的各種知識外,還得去查找、收集。教師要指點門徑,還要提供一些資料,《教學參考書》也不妨交給學生,以利于學生知人論世,能更全面正確地把握作品。但由于學生初學寫作文學評論,教學時間又不寬裕,資料要夠用而精簡,不必貪多務得,細大不捐。
接著要幫助學生利用資料,分析作品,比較前人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好是獨立的、新的觀點,新的思想,但對中學生來說要求不能太高,只要有感悟,明確地提出某種看法即可。教師不要直接灌輸,要避免把自己贊賞的某種觀點直接塞到學生頭腦里,然后由學生移到作文本上,形成千篇一律的“聽課筆記”。
學生感悟的觀點往往不止一個,要說的話似乎很多,但一時又無從下筆。這時,要告訴學生,我們對評論的對象固然要全面把握,無論人物、環境、情節、主題、結構、語言,等等,均應全面審視,并有整體的認識,但作為一篇短小的評論,不必也不應面面俱到,所以選題要小一些,角度要新一些。一般可以從閱讀賞析過程中自己最感興趣、觸動最深的地方入手,也以可從整理前人的評價中自己最為贊賞或最想反駁的觀點著眼,帶著問題再去研究作品,分析尋覓,使自己的觀點更集中、更準確、更鮮明。教師也可擬一些題目加以啟發,我曾擬過一些,如:
震撼人心的發問
———瀕死的祥林嫂
語文文學評論管理論文
結合文學課文的閱讀學寫文學評論,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同時,在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上也很有作用。我曾在這方面做過一些探索,現就高中三、四冊小說單元的教學為例談點體會。
先讓學生明確這是帶著寫作任務的研究性閱讀,必須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為此必須掌握足夠的資料;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生活經歷和創作道路,了解要評論的作品的寫作背景,了解與此作品相關的其他作品,了解前人的評價,等等。學生除了調動先前學過的各種知識外,還得去查找、收集。教師要指點門徑,還要提供一些資料,《教學參考書》也不妨交給學生,以利于學生知人論世,能更全面正確地把握作品。但由于學生初學寫作文學評論,教學時間又不寬裕,資料要夠用而精簡,不必貪多務得,細大不捐。
接著要幫助學生利用資料,分析作品,比較前人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好是獨立的、新的觀點,新的思想,但對中學生來說要求不能太高,只要有感悟,明確地提出某種看法即可。教師不要直接灌輸,要避免把自己贊賞的某種觀點直接塞到學生頭腦里,然后由學生移到作文本上,形成千篇一律的“聽課筆記”。
學生感悟的觀點往往不止一個,要說的話似乎很多,但一時又無從下筆。這時,要告訴學生,我們對評論的對象固然要全面把握,無論人物、環境、情節、主題、結構、語言,等等,均應全面審視,并有整體的認識,但作為一篇短小的評論,不必也不應面面俱到,所以選題要小一些,角度要新一些。一般可以從閱讀賞析過程中自己最感興趣、觸動最深的地方入手,也以可從整理前人的評價中自己最為贊賞或最想反駁的觀點著眼,帶著問題再去研究作品,分析尋覓,使自己的觀點更集中、更準確、更鮮明。教師也可擬一些題目加以啟發,我曾擬過一些,如:
震撼人心的發問
———瀕死的祥林嫂
課文閱讀管理論文
結合文學課文的閱讀學寫文學評論,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同時,在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上也很有作用。我曾在這方面做過一些探索,現就高中三、四冊小說單元的教學為例談點體會。
先讓學生明確這是帶著寫作任務的研究性閱讀,必須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為此必須掌握足夠的資料;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生活經歷和創作道路,了解要評論的作品的寫作背景,了解與此作品相關的其他作品,了解前人的評價,等等。學生除了調動先前學過的各種知識外,還得去查找、收集。教師要指點門徑,還要提供一些資料,《教學參考書》也不妨交給學生,以利于學生知人論世,能更全面正確地把握作品。但由于學生初學寫作文學評論,教學時間又不寬裕,資料要夠用而精簡,不必貪多務得,細大不捐。
接著要幫助學生利用資料,分析作品,比較前人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好是獨立的、新的觀點,新的思想,但對中學生來說要求不能太高,只要有感悟,明確地提出某種看法即可。教師不要直接灌輸,要避免把自己贊賞的某種觀點直接塞到學生頭腦里,然后由學生移到作文本上,形成千篇一律的“聽課筆記”。
學生感悟的觀點往往不止一個,要說的話似乎很多,但一時又無從下筆。這時,要告訴學生,我們對評論的對象固然要全面把握,無論人物、環境、情節、主題、結構、語言,等等,均應全面審視,并有整體的認識,但作為一篇短小的評論,不必也不應面面俱到,所以選題要小一些,角度要新一些。一般可以從閱讀賞析過程中自己最感興趣、觸動最深的地方入手,也以可從整理前人的評價中自己最為贊賞或最想反駁的觀點著眼,帶著問題再去研究作品,分析尋覓,使自己的觀點更集中、更準確、更鮮明。教師也可擬一些題目加以啟發,我曾擬過一些,如:
震撼人心的發問
———瀕死的祥林嫂
幼兒園副園長園務管理總結
回想這一年來,我憂心忡忡,追問自己是否能給今后的日子留點激勵與喝彩,還是遺憾與慚愧,請讓我用形象的比喻來述說。假如,把幼兒園的保教工作比喻成“一臺晚會”,那么,在我的幕后有盡責、實干的園長在導演,還有那默默無聞、認真肯干的一線教師在登臺亮相,我只不夠是個小小主持人在執行程序而已。“晚會”的質量在于導演的策劃,更在于演員的演技,因此,我的業績微不足道。但不管怎樣也借此機會對我一年來的工作進行回顧與反思。
一、找準定位,協助園長工作
我記得在競聘副園長時,曾經對副園長這個“副”字,特意查了字典,想真正去理解“副”的含義,使我懂得“副”是輔助的作用。因此,我在班子成員中找準定位、擺正位置,做到分工不分家,互通有無,在管理自己分管的業務工作之外,對園內的其它工作也從不推諉,總是舍身處地為幼兒園著想,站在全局的角度,盡自己的所能發揮副手的作用,盡量減輕園長的工作壓力和負擔。同時與王副園長、年段長一起同心協力,互相協助,共同做好幼兒園的全方位管理工作。
二、注重學習,提升自身素質
我認為業務園長不是一個職務,而是一種職業,如果是一種職業,就必須有更多的知識和能力,把握各方面的信息,必須不斷更新思想觀念和教育理念,具備這個職業所需要的一切素質,才能不被激烈的競爭所淘汰。然而,我卻深感自己是如此的貧乏,內存不足,因此,對自己提出:知識要向更寬領域拓展,業務要向更深處延伸。于是,常在工作之余,學習《幼教博覽》、《學前教育研究》、《幼兒教育》《管理創新》等書籍,每當閱讀到精彩之處,對照自己的工作,尋找差距,努力探索新的教育觀念與教育模式,并在指導過程中得以運用,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在新課改的沖擊下,我們都有煩惱、茫然的時候,把握不住課程,把握不住孩子,把握不住預計和生成……每當茫然的時候,查閱資料、總結反思,與一線教師共同探討、解決日常教學中的困惑與難題。并抓住外出學習的機會,聆聽專家的講座,承蒙專家的指導,感受新的教育理念。每當幼兒園老師參加各種比賽時,如:優質課、教壇新秀評比,公開觀摩活動,我都認為:雖然參賽的對象是一線教師,但也是我學習、鍛煉、展示的機會。我認真對待,對指導工作一絲不茍、竭盡所能,使自己在學習中不斷成長。
三、加強培訓,促進教師成長
課文試說管理論文
不管教材用什么樣的形式編定課文,也不管編定的課文是如何的多樣化;不管課文是高品位的還是低品位的,也不管課文處于哪一層位置,我想,關鍵的還是要看教師的處理是否藝術化,是否有創造性。換言之,就是看教師能否正確、充分地發揮“課文”的教學功能。這是從教師這一方來說的。
從教材這一方說,教材編定的“課文”也應該具有讓教師順利發揮其功能的條件,一張破報紙也能上好一堂課,對于少數教師來說,也許不算難事,而就大多數教師而言,絕非易事。這個例子也許偏了一些,常見的情形是,教材中編入的課文,第一線教師不甚滿意,有的隨便翻過去,略微點一點算是;有的干脆發怒了:“干脆就應當撕掉!”教材編寫者和教材處理者想不到一塊去或者想法有較大距離,都不利于教學。因此,編課文的要為用課文的著想,用課文的也應揣摩編課文的意圖,雙方認識統一,行動協調,事情就好辦了。
我以為,要讓教師能夠發揮“課文”功能,首先就應使“課文”有“功能”和條件,課文的條件是什么呢?是文質兼美嗎?不是。文質兼美僅僅是選文的標準。我想,還是要從“例子說”上考慮,要使“例子”確實具有“例子”的特性。前文說過,語文課的“例子”不同于數學等其它學科的“例子”,數學等學科的“例子”主要是應有典型性、論證性,而語文課的“例子”特性應有以下三點:
(1)典型性。這是“例子”的共有特性,否則就不算是真正的“例子”。這不用多說。
(2)典范性。這是對選文的要求,應該把思想典范、語言典范的文章選進教材,這一點已成共識,也不用多說。
(3)引發性。引發,引而發之;引,引子,引動,引導;發,發揮,擴展,發散。“課文”的引發應有幾層含義:①課文只是些例子,是“從青年現在或將來需要讀的同類的書中舉出來的例子;其意是說你如果能夠了解語文教本里的這些篇章,也就能夠大概閱讀同類的書,不至于摸不著頭腦”(葉圣陶《談語文教本》)。由此可見,“課文”是學習的起點而不是終點,學生的學習由“課文”引發開來,再向“課文”以外的語文內容探索。②“課文”的引發性來自它的基礎性,或者說,只有基礎性的語言材料才具有引發性。對于這一點,葉老也說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話:“學習圖畫,先要描寫耳目手足的石膏像,叫做基本練習。學生閱讀與寫作,從普通文入手,意思正相同。普通文易于剖析、理解,也容易仿效,從此立定基本,才可以進一步弄文學……我也知道有所謂‘取法乎上,僅得其中’的說法,而且知道古今專習文學而有很深的造詣的不乏其人,可是我料想古今專習文學而碰壁的,就是說一輩子讀不通寫不好的,一定更多。……從現代教育的觀點說,人人要做基本練習,而且必須練習到家。說明白點,就是對于普通文字的閱讀與寫作,人人要得到應有的成績,絕不容有一個人讀不通寫不好。”(《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點》)應該指出的是,基礎性不等于低品位,普通文也不等于低品位的文章,葉老的《蘇州園林》、《景泰藍的制作》;朱自清的《綠》、《春》以及的政論文等,能說是低品位的東西嗎?當然,要寫出這樣的文章,必須憑借更高的思想文化修養,站得高,修養深,寫普通文就駕輕就熟了;但是,從學習過程說,總得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由普通到不普通,由基礎到高精尖。所以葉老說:“不先作基礎練習而徑與接觸,就不免迷離惝避恍。”(同上引)全面地完整地看葉老的話,我想應該是基礎訓練和“取法乎上”結合起來,正如前文所舉的例子,學“片斷”是基礎訓練,學“全文”(當然是佳作)是取法乎上。偏于一邊,都有所傷。③引發性還是擴散性,這就是說,選用的“例子”要具備足可以使學生進行發散的條件。我們很欣賞“舉一反三”,往往是欣賞“反三”的結果。其實,之所以能“反三”,“舉一”是功不可沒的;不是隨便舉個什么例子就能收到“反三”之效;學生能“反三”,往往是因為舉的“一”很典型,很適時,很有啟發性。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所以孔子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為什么“不復”呢?顯然,不是埋怨學生笨,教師生氣了,不愿再講了,而是有兩個原因:或者是時機未到,還沒有形成“憤悱”之境;或者就是指舉的“一”不合適,不恰當,應該換舉“一隅”。在教學中,這種情況很常見,教師舉A例,學生很迷糊,教師換舉B例,學生就豁然開朗了。
“課文”試說(下)——關于“課文”功能的發揮
不管教材用什么樣的形式編定課文,也不管編定的課文是如何的多樣化;不管課文是高品位的還是低品位的,也不管課文處于哪一層位置,我想,關鍵的還是要看教師的處理是否藝術化,是否有創造性。換言之,就是看教師能否正確、充分地發揮“課文”的教學功能。這是從教師這一方來說的。
從教材這一方說,教材編定的“課文”也應該具有讓教師順利發揮其功能的條件,一張破報紙也能上好一堂課,對于少數教師來說,也許不算難事,而就大多數教師而言,絕非易事。這個例子也許偏了一些,常見的情形是,教材中編入的課文,第一線教師不甚滿意,有的隨便翻過去,略微點一點算是;有的干脆發怒了:“干脆就應當撕掉!”教材編寫者和教材處理者想不到一塊去或者想法有較大距離,都不利于教學。因此,編課文的要為用課文的著想,用課文的也應揣摩編課文的意圖,雙方認識統一,行動協調,事情就好辦了。
我以為,要讓教師能夠發揮“課文”功能,首先就應使“課文”有“功能”和條件,課文的條件是什么呢?是文質兼美嗎?不是。文質兼美僅僅是選文的標準。我想,還是要從“例子說”上考慮,要使“例子”確實具有“例子”的特性。前文說過,語文課的“例子”不同于數學等其它學科的“例子”,數學等學科的“例子”主要是應有典型性、論證性,而語文課的“例子”特性應有以下三點:
(1)典型性。這是“例子”的共有特性,否則就不算是真正的“例子”。這不用多說。
(2)典范性。這是對選文的要求,應該把思想典范、語言典范的文章選進教材,這一點已成共識,也不用多說。
(3)引發性。引發,引而發之;引,引子,引動,引導;發,發揮,擴展,發散。“課文”的引發應有幾層含義:①課文只是些例子,是“從青年現在或將來需要讀的同類的書中舉出來的例子;其意是說你如果能夠了解語文教本里的這些篇章,也就能夠大概閱讀同類的書,不至于摸不著頭腦”(葉圣陶《談語文教本》)。由此可見,“課文”是學習的起點而不是終點,學生的學習由“課文”引發開來,再向“課文”以外的語文內容探索。②“課文”的引發性來自它的基礎性,或者說,只有基礎性的語言材料才具有引發性。對于這一點,葉老也說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話:“學習圖畫,先要描寫耳目手足的石膏像,叫做基本練習。學生閱讀與寫作,從普通文入手,意思正相同。普通文易于剖析、理解,也容易仿效,從此立定基本,才可以進一步弄文學……我也知道有所謂‘取法乎上,僅得其中’的說法,而且知道古今專習文學而有很深的造詣的不乏其人,可是我料想古今專習文學而碰壁的,就是說一輩子讀不通寫不好的,一定更多。……從現代教育的觀點說,人人要做基本練習,而且必須練習到家。說明白點,就是對于普通文字的閱讀與寫作,人人要得到應有的成績,絕不容有一個人讀不通寫不好。”(《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點》)應該指出的是,基礎性不等于低品位,普通文也不等于低品位的文章,葉老的《蘇州園林》、《景泰藍的制作》;朱自清的《綠》、《春》以及的政論文等,能說是低品位的東西嗎?當然,要寫出這樣的文章,必須憑借更高的思想文化修養,站得高,修養深,寫普通文就駕輕就熟了;但是,從學習過程說,總得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由普通到不普通,由基礎到高精尖。所以葉老說:“不先作基礎練習而徑與接觸,就不免迷離惝避恍。”(同上引)全面地完整地看葉老的話,我想應該是基礎訓練和“取法乎上”結合起來,正如前文所舉的例子,學“片斷”是基礎訓練,學“全文”(當然是佳作)是取法乎上。偏于一邊,都有所傷。③引發性還是擴散性,這就是說,選用的“例子”要具備足可以使學生進行發散的條件。我們很欣賞“舉一反三”,往往是欣賞“反三”的結果。其實,之所以能“反三”,“舉一”是功不可沒的;不是隨便舉個什么例子就能收到“反三”之效;學生能“反三”,往往是因為舉的“一”很典型,很適時,很有啟發性。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所以孔子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為什么“不復”呢?顯然,不是埋怨學生笨,教師生氣了,不愿再講了,而是有兩個原因:或者是時機未到,還沒有形成“憤悱”之境;或者就是指舉的“一”不合適,不恰當,應該換舉“一隅”。在教學中,這種情況很常見,教師舉A例,學生很迷糊,教師換舉B例,學生就豁然開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