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法律知識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9 14:01: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村法律知識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村法律知識

法律知識進農村進社區活動總結

一、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

充分利用本縣發生的典型案例及當前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以案說法,有針對性地向全縣公民宣傳法律知識,努力營造全縣公民學法、懂法、用法的濃厚氛圍,創造我縣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

二、深入宣傳與全縣公民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

及時報道我縣司法機關及行政執法機關的重大執法活動,解析執法過程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為促進公正司法、推進依法行政營造強大的輿論聲勢。

三、為保證我縣開設電視法制宣傳專題節目的順利開辦。

專門設立了牽頭單位和責任單位,確保分工明確和溝通協調。

查看全文

農民工法律知識轉移的影響論文

內容摘要:農民工掌握法律知識的多少、法律意識的強弱體現了他們綜合素質的高低,并且是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認為,分析農村勞動力轉移中暴露出來的農民工法律知識欠缺問題,了解其法律知識缺乏對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尋求相關的教育對策,對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農民工法律知識勞動力轉移法制教育

農村勞動力轉移中農民工面臨的環境分析

(一)農民工轉移前后面臨不同的制度環境

由于城鄉二元社會的分割和對立,農民工在轉移前,長期生活在相對封閉的農村社會環境中。他們沿襲傳統社會靠地域范圍內的相關主體對風俗、道德、習慣、禮制、規約等非正式制度的普遍認可,靠宗法、血緣、情感、心理認同及社會輿論來維持和調控社會關系,基本不依賴或者較少依賴政府所提供的正式制度。這導致農民對國家正式法律制度掌握不夠,法律知識欠缺,輕法、畏法、無訴意識還在很大的范圍內盛行。而城市發展長期得到正式制度的傾斜,工業化、現代化、市場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法制化的過程,市民主動地學習法律并自覺地運用法律規范調節社會關系已經成為客觀事實。城鄉分割的這種制度安排,使農村勞動力在轉移后面臨截然不同的社會環境,迫切需要對法律“補課”,以適應轉移后的環境,迅速融入市場經濟的大潮。

(二)農民工轉移前后面對不同的經濟環境

查看全文

質監局四進活動實施方案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質量和安全工作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和部署,努力踐行科學發展觀,推動“質量和安全”法制宣傳教育活動進一步貼近基層、貼近群眾,按照市政辦發電[2012]62號文的統一安排部署,決定在全縣廣泛開展“質量和安全”法律知識進社區、進工廠、進校園、進鄉村活動(以下簡稱“四進”活動)。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群眾喜聞樂見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在全社會營造關注“質量和安全”的良好氛圍。現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弘揚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識,共建和諧社會”為主題,大力開展“四進”活動,引導全縣社區、工廠、學校、鄉村對“質量和安全”法律知識開展形式多樣、富有成效的“學法、懂法、守法、用法”活動,進一步提高全社會的質量和安全意識,努力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為我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二)工作目標:通過“四進”活動,把“質量和安全”法律知識宣傳教育工作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面,著力提高人民群眾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培養和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質,養成關注和重視“質量和安全”的良好行為習慣;培養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誠信守法觀念和社會責任意識,提高依法經營管理,提高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解決矛盾糾紛的能力;提高廣大農村群眾知假拒假意識和能力,自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利,以維護農村、農業、農民切身利益。

(三)總體要求:大力開展《產品質量法》、《計量法》、《食品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學習宣傳,努力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推進質量和安全法律知識深入人心。

二、任務和職責

查看全文

司法局農村改革工作方案

為適應我縣農村綜合改革工作的需要,根據我局工作職能特點,現就法律援助、法制宣傳及農村矛盾糾紛調處等方面工作任務擬定如下實施意見:

一、法律援助意見

(一)加強法律援助中心隊伍建設

沒有一支好的隊伍,就無法承擔法律援助的繁重任務,體現好政府的責任。為此,必須采取以下措施:一要逐步增加編制;二要把人員引進關;引進合格的高素質人才;三加大培訓力度,努力提高法律援助工作人員的政治素養、職業道德、執業紀律。只有這樣,法律援助隊伍才能適應法律援助工作的實際需要和法律援助事業的發展。

(二)加強法律援助中心制度建設

進一步探索完善有關的辦案制度和內部管理制度,嚴肅紀律、強化監督。進一步加大對法律援助工作督查的力度,逐步實現制度化、規范化管理。努力探索律師、法律工作者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的具體方式和途徑,在所轄區域內科學合理地調配律師、法律工作者等人力資源,努力解決農村貧困群眾打官司難的問題。

查看全文

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實施意見

為認真貫徹落實《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以及州、縣“*”普法規劃和*縣依法治縣領導小組《關于印發加強新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文件精神,深入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不斷提高農村干部群眾的法制觀念和農村法治化管理水平,努力創造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法制環境,切實提高農村法制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現就加強我縣新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全會和《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精神,結合開展“一學三講”主題教育活動和“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活動,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創新農村普法的制度、機制和方法,增強農村普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努力提高村民依法行使權利和依法履行義務的意識,提高村干部依法辦事和依法解決矛盾糾紛的能力和水平,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建設“法治*縣”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工作目標

在宣傳工作上,要緊緊圍繞黨和國家農村工作的方針政策宣傳教育,進一步增強農村廣大干部群眾的憲法意識,樹立和維護憲法權威;大力開展以農業生產、農村市場經濟為重點的法律法規的宣傳,進一步促進農村市場經濟法律秩序的健全;大力開展以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為內容的法律法規的宣傳,積極引導廣大農人民群眾依法辦事、理性維權,樹立權利與義務對等的觀念,進一步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

三、工作重點

查看全文

農村法制構建工作匯報

一、農村是中部崛起的工作重心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要保持國民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優先發展農業,加強農村工作,因此,農村是促進中部崛起的重心。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全國十一五規劃,對新農村建設提出的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發展原則,確定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藍圖,中央歷來重視農民、農業和農村問題,對農業的資金、人力等方面的投入與年俱增,對農村的各項優惠政策也逐年增加,取消農業稅更是史無前例的惠農政策,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農民的深切關懷。盡管黨和國家對“三農”進行了巨大投入和改革,但是因農村基礎條件差,農民仍未達到富裕程度,當前城鄉收入差距較大,農民負擔重、勞動強度大,文化素質低,與其他階層形成較大的反差,農民仍屬弱勢群體,占全國人口總數60%的農民問題解決不好,將是全社會不安定的因素。在中部崛起戰略中,必須正確解決好農民、農業和農村問題,發展農業生產,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才能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消費水平,增加農村購買力,拉動并激活市場繁榮,促進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必須明確“農村富,才能全國富”的觀念。應該充分的認識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期的戰略任務,既有經濟發展問題,又有社會進步問題。總書記曾指出:“減少農村,減少農民,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利益,增進農民福祉,這是我們工作的基本出發點”。他在2006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學習會上又強調“全國建設小康,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可見農村工作的重要性,農村工作在實現中部崛起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二、加強法制建設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

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實行依法治國,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和原則。從理論上講,社會主義法制就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并嚴格行使國家權力,進行國家管理的原則,具體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因此,在中部崛起的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中,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強新農村建設中的法制建設,在努力提高農民的生產、生活水平的同時,提高農民的法制水平,是當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任務。黨中央決定,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進一步改變農村面貌,農村各項建設事業必將得到進一步發展,開展新農村建設也是給中部崛起有力的支撐。在中部崛起的農村,之所以強調加強法制建設:①是新農村建設必須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②是為適應農村改革的需要,必須培育一支法律素質較強的農村基層干部隊伍;③在開展法制教育中,造就一批具有法律知識的新型農民;④運用社會主義法制理念,努力消除農民中的封建、愚昧的思想;⑤將社會主義榮辱觀,貫穿于法制教育之中,提高農民的道德觀念;⑥中央在第五個五年普法規劃中,首次將農民作為法制宣傳教育的重點對象,這對施行中部崛起戰略的農村具有現實和深遠意義,更證明了在新農村建設中重視法制建設的重要性。

三、當前農村法制環境掃描

廣大農村在多年的普法教育以后,法律知識有了增長,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精神境界也有了提高,農民居住條件、生產、生活方式有了較大的改變,生產工具的機械化、農民素質的知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農民養老保險的普及,醫療衛生狀況的改善,文化教育事業的普及,農民流動的市場化,都在向前發展。但是就總體而言,當前在中部地區農村,村級集體經濟還較薄弱,平原、丘陵、山區、沿江、沿黃淮、長三角等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極不平衡,農民增收能力不強,村級建設規劃滯后,沒有建立長期的投入機制,特別是法制建設水平不高,制約著農村的發展,具體反映在:

查看全文

法制進村工作策劃方案

一、工作目標

通過開展“法制”進村活動,使農民群眾的法律意識明顯增強,法律索質得到進一步提高,民主自治章程、村規民約以及各項規章制度更加完善:村兩委會民主議事、科學決策和依法辦事的能力進一步增強;農村的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黨的農村工作各項方針政策得到全面貫徹落實。

二、工作計劃

2007年,在鎮和各村營造“法制”進村活動的社會氛圍。

2008年,在全鎮各村建立起固定的法制宣傳欄,(法制活動室按市上安排落實)。

2009年,對全鎮8個村進行法制宣傳培訓,其中法制電影8場。搞好法律咨詢和法制講座。

查看全文

法制進村工作實施方案

一、工作目標

通過開展“法制”進村活動,使農民群眾的法律意識明顯增強,法律索質得到進一步提高,民主自治章程、村規民約以及各項規章制度更加完善:村兩委會民主議事、科學決策和依法辦事的能力進一步增強;農村的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黨的農村工作各項方針政策得到全面貫徹落實。

二、工作計劃

,在鎮和各村營造“法制”進村活動的社會氛圍。

,在全鎮各村建立起固定的法制宣傳欄,(法制活動室按市上安排落實)。

,對全鎮8個村進行法制宣傳培訓,其中法制電影8場。搞好法律咨詢和法制講座。

查看全文

農村法制構建匯報

一、農村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和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為之奮斗的長期目標,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不斷深化、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已成為振興中華的緊迫任務。人類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不斷發展的,而矛盾的發展轉化將極大的影響社會的和諧。因此,構建和諧社會要不斷的正確、及時地化解社會矛盾。可以認為,化解社會矛盾的過程,也就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的要求,體現了全黨全民的共同愿望,更是發展社會主義和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的戰略決策。中央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心在基層”,因此,作為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農村,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也正因為農村地廣人多的特點,農村社會中的矛盾不斷出現,加之農村的經濟基礎薄弱,農民的文化素質相對不高,法制觀念不強,化解矛盾的能力薄弱,容易使矛盾激化,因而,構建和諧社會的難度較大。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札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若干意見”中強調:“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總書記在2006年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學習會上強調:“全國建設小康,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由此可見,農村工作在全國工作和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基礎地位及重要性。要根據中央要求,全力做好農村工作,落實各項“三農”政策,化大力氣,教育農民,努力提高農民素質,為構建和諧的農村社會奠定基礎。

二、農村中的不和諧音符

由于歷史的原因,長期以來,農村生活條件,生活方式與城市比較均有差距,農民生活水平、法律知識相對較差,改革開放以后,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雖有極大的提高,但因目前農民增收能力還不強,村級建設規劃滯后,特別是法制建設水平不高,制約著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引發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主要表現在:

1、在村級政權組織建設上,農民參政、議政能力不強,缺乏權利意識,民主選舉制度還不能正常推行。少數地區仍以宗族、大姓所主宰,在一些地區的村民心目中,可以“不給縣長磕頭,不能不給村干部燒香”。廣大農民還不能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制約了農民積極性的發揮;個別地方出現村干部變“村霸”,成為推進農村民主建設的障礙,曾流行“村官不是官,法律無法管”的流言。

2、農村在一些敏感性的、難度大的工作上,缺乏執法力度,在執法中仍存在著隨意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治理力度與整個經濟發展不相適應,農村的小偷、小摸、聚眾賭博、吸毒,和因生活瑣事鬧糾紛,聚眾斗毆,造成人身傷害的,時有發生,甚至釀成重殘、人命的大案,影響了農村社會的穩定。

查看全文

中國農村法律援助可行性策略分析論文

摘要:我國是一個農業人口大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抓好農村的法治是關鍵,搞好農村法治,抓好農村的法律援助工作是重要途徑之一。由于封建傳統思想在農民心中根深蒂固,加上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我國農村的法律援助工作舉步維艱。而切實加強和改進農村的法律援助工作,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法律援助;農村法治;農村普法

一、我國農村法律援助的現狀

1.1我國農村法律援助的成就

(1)國家重視并不斷加強農村的法律援助工作。國家越來越重視新農村的法律援助工作,特別是農村的普法教育工作,在“五五”普法期間,首次把農民作為法制宣傳教育的重點對象。司法部也將加強農村法律援助工作確立為09年全國法律援助重點工作,準備從健全工作體系、暢通援助渠道、擴大援助范圍、加大辦案力度和提高服務質量等方面人手,從政策上把農村法律援助推上更高的臺階。各地政府響應國家政策,紛紛在鄉鎮建立起司法所或建立起調解庭,同時加強農村普法教育工作。

(2)一些農村建成“民主法治村”影響并帶動其他村落的法治建設。響應中央的號召,一些村落根據本地方的具體情況,開展各種形式的法律援助工作,利用網絡、報紙、電視、廣播等媒體宣傳法律知識,也利用黨員電教、科技下吞、放電影板報、宣傳櫥窗等形式,增強法制宣傳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有些還按照“符合法律、順合民意、便于操作、可持續性”的原則,制定了上與法律法規吻合,下與農村實際情況相適應的《村民自治章程》、《村民代表會議議事制度》等并上墻公布,增長本地農民法律知識,建成“民主法治村”。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