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6 07:58: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經濟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技創新與農業經濟論文
1概念界定與理論模型
1.1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與傳統農業技術創新比較
農業技術創新體系是以現有工業技術為基礎,其本質是農業科研成果研制、開發并在農業中應用的全過程,即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全過程。毫無疑問,傳統農業技術創新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農民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然而,多年來我國傳統的農業技術創新追求單一的經濟效益,將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造成的資源耗竭、環境損失等問題作為一個被忽略的因素,雖然促進了農業發展和經濟增長,但也促使傳統農業技術創新沿著不斷加重環境惡化和資源枯竭的路徑發展。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是在遵循傳統農業技術創新的效率、效益和適用性創新原則基礎上,以環境、生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發展為目標,強調環境和資源變量在技術創新中的重要性,通過農業技術研發、推廣、轉化、應用來配置創新資源以實現價值增值和獲取農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的過程。實質上,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與傳統農業技術創新的構成主體、創新過程、服務體系等方面是相同的,最重要的區別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1.1兩者創新的驅動因素不同
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在追求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的前提下,采用創新的農業生產技術(化肥、農藥、機械等),并通過生產資料的規模投入來實現農業規?;?、機械化和集約化。因此,一般創新理論認為,市場需求的拉動力量是農業技術創新的主要驅動因素。然而,在這種因素的驅動下,農業生產經營是以對生態環境和環境資源的掠奪式開發和利用為主要方式,強調經濟利益而忽略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的自然持續力。新技術的市場需求顯然也是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的出發點之一,但由于環境問題存在負外部性特征,與其他創新活動相比,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的市場驅動性相對較弱,這使得環境規制也成為了環境創新最主要的驅動因素之一?;诃h境保護的農業產業政策、法律環境、金融支持和稅收政策等方面的環境規制,通過外界刺激迫使農業經營主體意識到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是經濟利好的,從而推動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的產生和采納。與傳統的農業技術創新相比,由于正的溢出效應和負的環境效應的內部化,環境規制會引致農業經營主體的創新活動,并導致“雙贏”的結果,在減少環境污染的同時給各參與主體(農業企業、農業合作組織、農戶等)帶來經濟利益。因此,環境規制是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的另一個主要驅動因素。
1.1.2兩者知識的供給源不同
農業經濟發展論文3篇
第一篇
1當前我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全球發展的不均衡,這是目前全球低碳農業發展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低碳農業還是處在開發的初期階段,能夠實現技術的創新,提升能源的利用率,從而讓循環農業能夠有非常大的提高空間。然而,因為我國人口數量眾多,農民的總體素質比較低,缺少低碳農業、高效農業經濟的發展意識。同時,由于環境的變化,這就為發展中國家的農業造成了非常大的沖擊。發展中國家因為土地的破壞相當嚴重,從而造成了生物多樣性倍受嚴重打擊,暴雨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素不斷地發生,這就讓這些發展中國家在加快農業經濟發展、改進生態環境等方面承受了非常大的壓力,從而也體現出發展中國家對于農業生產的重度依賴。中國在生態農業的總面積位居全球第二的基礎之上,著重推廣農業固碳技術,并且降低高碳能源和化肥等的運用。要通過重建農業濕地系統以發展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盡管已經取得了進步,但是依然未能取得較大的改觀,所以,中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還是處在發展之初,這就需要不斷加快發展的步伐,從而穩步推進低碳農業經濟之發展。當前,我國處于低碳農業發展的最初階段,主要面臨的問題如下:一是我國的農業資源較為分散和孤立,大多數屬于粗放型的農業發展形式,或者是從粗放式經營往集約式經營進行轉化,這是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規律,能夠很好地降低農民群眾對于土地、環境所具有的依賴,運用技術創新和農產品的循環利用,全面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規?;l展、集約化發展、標準化生產等,并且提升低碳農業的總體發展成本。因此,我國的農業生產結構亟待調整,這就需要整合全國農村各處分散的土地,實施集體經營管理,運用先進技術來提升土地利用率,形成更加高的生產效率。二是財力和物力支持的投入上不足。我國農村有大量農業基礎設施比較差,甚至有所缺失。我國各級政府的支持力度還顯得不夠大,而且各地政府的財力水平也不均衡,一部分地方缺少足夠的能力進行更加多的支持,從而導致當地的節能、節水與減排等舉措無法有效地施行。三是農民群體的總體素質不夠高。因為我國人口眾多,且農民的比例相對來說也比較高,在農業的開發與改造等方面尚具有相當大的局限性,在農業科技的推廣上不夠到位,農業生產的水平未能得到根本的改善,在對于一部分先進技術與環保減排上尚未形成低碳農業發展之意識,從而嚴重地影響到低碳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我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路徑
2.1明確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的規劃以及目標
要以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循環農業經濟發展規劃為基礎,不斷進行延伸與擴展,從而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我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目標及規劃,從而明確各個不同時期我國低碳農業經濟的具體發展目標以及保障措施,讓我國各級政府、政府農業主管部門、農業生產者以及相關產業經營者均能夠切實遵循。不僅要有至2020年為止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以及目標,而且還要要有截止“十二五”期末的中期階段性目標,同時還要有近一、兩年的近期具體實施目標;不僅要有經濟發展的指標,而且還要有節能減排的制約性指標,重點是要突出發展低碳農業的各具體指標。要進一步地明確各個不同階段我國低碳農業經濟的發展重點項目以及重點的措施,特別是要明確有關的政策扶持舉措,計算出各個不同階段的低碳農業經濟發展需要的投入總需求以及有關的組成,從而明確投入的途徑,提供政府的補貼,切實保障低碳農業經濟發展之所需。
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研究論文
摘要: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勢在必行。然而如何操作,才符合國際國內實際,是理論工作者,尤其是實際工作者所關心的問題。筆者通過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環境分析,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的特點、難點、重點問題研究,提出新時期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的可操作性問題,即籌建農業項目籌備庫、培育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以及落實科教興國,科教興農戰略,采取農科教結合,采取科教興村等。
2000年是世紀之交的一年,是“九五”計劃實施的最后一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努力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今年的重要經濟工作之一。現僅就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的環境、特點、難點、重點問題,可操作性問題,提出一些思考,以期與同行砌磋。
一、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的環境
縱觀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歷史,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通過對“十年動亂”的撥亂反正,全國的工作重心轉入經濟建設,農業經濟結構有了大的調整,由1980年農業在社會總產值中占68.9%降到1990年的46.1%①,下降22.8%,,1997年又降到18.7%②,已經開始由農業型轉向多種經營型,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
在世紀之交,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環境有了新的變化,給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帶來機遇,同時也是嚴峻的挑戰從國際形勢看,其表現有三:一是經濟結構調整呈現出世界范圍內調整的局面,尤其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將更是如此;二是農業科學突飛猛進,呈現出向農業縱深發展的趨勢;三是農業跨國公司影響力日益增大,且有越來越大的趨勢。面臨這樣的國際經濟形勢,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
農業經濟的調整和優化要抓住這次機遇,同時也要及早準備,周密規劃,嚴格實施,迎接挑戰。要有緊迫感和使命感。
轉型期農業經濟論文
1轉型期的農業經濟發展的特點
1.1工農的性質改變
通過對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的了解,對其工業化的過程分析,了解到在這個過程的早期發展中,是以農業發展為主體。在農業生產中投放了大量的社會勞動力,再把農業發展產生的資源投放到工業發展中。在工業化過程的中后期,隨著農業和工業的發展,2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工業漸漸取代農業在經濟中的地位。我國的工業會發展到現在的這個地步,工業發展和城市的建設取得如此大顯著的成果,離不開農業資源的提供、農業經濟的大力支持、農民的偉大奉獻。隨著工業的不斷發展,積累的能力在逐步提高,我國政府也隨之改變了相關的政策,為了保證工農產業的平衡發展,縮短工業與工業之間的差距,改變城市和農業發展的不平衡,規定用城市的發展帶動農村的發展,用工業發展來促進農業發展,增強農業經濟發展的調控能力,全力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
1.2農業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就是農業開始使用現代的工業、現代的科學技術和現代的經濟管理方法,使農業生產力由落后的傳統的農業逐步改變為現代化的農業。它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手段。現階段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任務就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農業生產,建設現代化的農村,不僅會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的生產力,創新農業經濟的生產技術,還會為創建社會主義下的農村,實現現代化和城鎮化,提供一定的物質支持。建設現代化的農業經濟也可以保障農民的基本生活,增強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村的競爭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增強資源的利用率,可以增強農業產品的國際和市場上的競爭力。所以,加快執行農業現代化進程,實現現代化的農業,對于我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的建設事業有著很大的意義。
1.3城鄉一體化
論農業經濟增長對會計模式的影響
摘要:農業生產對于國家命脈的延續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我國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在這方面更是極為重視,將農業經濟的進步作為社會重點產業進行扶持,同時,配套的相關內容也在同步成長當中,農業經濟專屬的會計運營模式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而農業經濟增長,對于會計模式的應用和實踐技能要求也會有更多更規范化的需求,應該在實際工作條件中不斷適應狀況,做出調整來保證農業經濟會計工作的順利完成。
關鍵詞:農業經濟增長;會計模式;行業影響
一、引言
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的增長,一方面,依靠大量的科研成果加強對于農業生產的關注度,另一方面,也集中在農業經濟的會計模式方面進行了針對性的提升,以往核算內容只需要根據數據進行初步統計分析就能夠完成工作內容。但是在當前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前提下,無論是產量還是對應的經濟數據模型,在專業程度上都有了極大的提升,因此,需要會計模式有針對性的進行調整,尤其是制度方面的改革和完善,應該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提升,保證對會計工作展開過程中的嚴格把控,將精準化的會計模式作為實施當中的必要準備,提升我國農業經濟快速增長并且持續健康發展的具體效果。
二、農業增長背景下對會計模式的改進需求
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扶持,以及市場環境的逐漸看好,當前我國各類農貿產品不僅能夠滿足國內的市場需求,同時,也有大部分產品逐漸走出國門,通過創造外匯等新穎的方式為國家帶來更多的收益,這也同時改善了農業人口的生活狀況,對于農業經濟本身來說也是一種多樣化的提升方式。對于當前我國農業人口比例以及農業產業之間的平衡具有極佳的效果,農業經濟為了維持良好的發展空間,那么就需要在細節、后勤等多個方面進行提升,而會計模式作為經濟效益計算的重要途徑,自然也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尤其在當前持續看好發展狀態的情況下,更需要根據大環境的需求做出相應的改善改進,增強農業發展活力。當前農業企業內部的會計工作管理仍舊存在松散和缺乏組織性問題,這一點在中小企業以村鎮農業發展當中尤為明顯,缺乏專業化的管理團隊以及工作方法,勢必會造成造價會計核算以及成本、效益多方面的數據統合過程中出現差錯或者存在缺漏的狀況,這就變相地影響到了農業增長以及經濟發展的大環境背景下,所以在農業經濟的提升過程中,不能單純從生產當中緊抓,也需要對會計模式進行針對性的提升,尤其在管理方面加強科學化的模式引進,促進工作責任意識的加強。另外,在工作過程中,對于會計監管力度的提升也是必要的舉措,因為很多農業企業內部對于工作本身的規范較為完善,但是對于員工職業道德素質以及行為舉止方面的約束卻缺乏有力的措施,針對這一點進行改善,不僅能夠讓會計模式具備更好的專業性,同時,在職業素養方面也會有更大的提升。
水利投資下農業經濟論文
1投入要素
農業產出的統計指標通常是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包括了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和農林牧副漁業5個方面。吳玉鳴和吳麗萍等在對中國農業經濟的相關研究中均采用大農業口徑的農、林、牧、副、漁總產值表示農業總產出。陜西省農業生產主要以種植業為主,2004年之前漁業產值很小,副業沒有,水利建設投資除了防洪、發電、水保及生態建設等公共服務外,其余主要用于農業灌溉。因此,本研究借鑒Lin經典的中國農業經濟增長研究,用農業總產值表示農業產出水平。對于農業勞動投入的衡量,應采用從事于農業生產的勞動者實際的工作時間,但是,農業勞動力的實際勞動時間沒有準確數據,只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也沒有詳細的統計。為便于計算,本研究用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人數乘以農業總產值占第一產業總產值比重之后得到的勞動力人數代替農業勞動投入。對于土地要素投入通常采用播種面積和耕地面積2個指標衡量,常用耕地指經常進行耕種并能正常收獲的土地,不包括坡度在25°以上的陡坡地和臨時開發的零星土地;而農作物播種面積指實際播種或移植有農作物的面積,不僅包括種植在耕地上的,還包括種植在非耕地上的播種面積。張元紅和石慧等在其有關中國農業經濟增長的研究中使用農作物播種面積衡量土地要素投入。然而,農業上的水利建設投資主要用于常用耕地灌溉,選用年末常用耕地面積衡量土地要素投入更為合適。農業固定資本用農用機械總動力衡量。另外,由于客觀上數據缺失問題,本研究沒有加入畜力和農用化肥使用量等固定資本。水利建設投資數據完整且易得,并且在水利投資中占據主導地位,因此用水利建設投資完成額來替代水利投資。
2水利投資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檢驗
陜西省農業總產值與水利建設投資大體上呈現相同的變化趨勢。對于時間序列樣本數據,直接使用OLS進行估計容易產生虛假回歸現象,因此,“偽回歸”問題不得不考慮。通過對時間序列數據分析,可以看出,陜西省水利建設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業經濟增長,但具體影響程度和水利投資的實際作用還需要運用實證模型進一步量化研究。
3結論
本研究建立了含有勞動、土地、固定資本和水利資本及其滯后期變量的多項式分布滯后模型,對陜西省1982—2011年連續29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實證檢驗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結論:
農業經濟影響論文
摘要“三農”問題是當前應研究的重要課題,農業經濟結構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是在一定的農村社會結構中進行。闡述了現存的農村社會結構是如何直接影響農業經濟結構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并提出了個人觀點。
關鍵詞“三農”問題農村社會結構農業經濟發展
1農村社會結構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當前農村社會中不同群體、階層之間的關系,可以具體區分為三種不同的關系。一是“縣、鄉、鎮政府”、“村兩委會”與“農戶”之間的關系;二是“經濟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示范基地”與“農戶”之間的關系;三是“農業技術人員”與“農戶”之間的關系。
“縣、鄉、鎮政府”、“村兩委會”、“農戶”之間的關系,是當前我國農村現實社會關系中的核心內容。在如何推進本區(縣)域農業經濟發展的問題上,“縣、鄉、鎮政府”、“村兩委會”、“農戶”三者之間的關系怎樣,是制約著一定區(縣)域中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那么我們需要研究的問題是,當這三者之間的關系處于怎樣的結構狀態時,對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對規模化和產業化經營方式的形成,才是起促進作用的呢?反之,則必然會起阻礙作用呢?
經濟學界認為,農村中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主體應該是農戶、而不應該是縣、鄉政府。從一般意義上講,也不應該是村干部。因此,可以認為,在“縣、鄉、鎮政府”、“村兩委會”、“農戶”三者關系中,“農戶”自主決定自己各種農業生產資源投向的權力越大,這種三者關系的狀態就越“好”,就越有利于農村中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反之,“農戶”自主決定其資源投向的權力越小,三者關系就越處在“不好”的狀態。
陜西回族農業經濟研究論文
摘要:清代陜西回族廣泛分布在陜北、關中和陜南地區,尤以關中之同州府、西安府和鳳翔府為甚。元明以來農業就是整個回族的支柱產業,延至清代,回族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特征更加明顯。陜西回族不僅農業人口占大多數,而且農業經濟活動的分布地區、耕作技術、農產品種類和數量等方面也都有顯著發展。以農業為主而兼營畜牧業、牲畜販運業、屠宰業、清真飲食業等一直是陜西回族社會經濟結構的主要特色。
關鍵詞:清代;回族;農業經濟;陜西
回族自元代“回回遍天下”到明代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共同體登上歷史舞臺以來,從事農業便成為這個民族的重要產業之一。學術界對于回族農業經濟的研究較少關注,特別是對于清代陜西回族的農業經濟研究更是寥寥無幾,迄今為止僅有幾篇論及元、明、清時期或民國時期西北回族經濟狀況及其農業開發的文章。[1-3]這幾篇文章都對清代回族的農業及其經濟結構情況作了論述,但針對陜西回族的農業生產、經濟結構的專論篇幅非常有限。本文試圖就清代前期陜西回族農業經濟及其結構方面的特點與形成原因予以初步探索,以期推動學界對此問題的進一步研究。
一、清代陜西回族的形成及分布
清代陜西回族主要以元代駐陜西各地蒙古軍隊中的色目人如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亞等地信仰伊斯蘭教者構成。蒙古人為了統一全國,在西征過程中先后征調了大量被征服的中亞各族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等來參加元朝統一中國的戰爭。據記載,這些東來的穆斯林平民被編入探馬赤軍隨同蒙古軍一起作戰?!吧像R則備戰斗,下馬則屯聚牧養”。[4]2508探馬赤軍在陜西主要屯戍京兆路、延安路。[5]時任監察御史的王惲說:“京兆路州郡所有營盤草地極廣,舊為探馬赤軍牧馬地面”。[6]《元史》亦記載:“河東、陜西、鞏昌、延安、燕南、遼陽、河南、山東諸翼衛探馬赤軍爭草地,訟者二百余起。”[4]3212元世祖至元十年(公園1273年),令“探馬赤軍隨處入社,與編民等”[4]2356從事農業生產,以至形成“元時回回遍天下的”局面,這是陜西回族的主源。
其次,陜西回族的另外一部分來源即自唐宋以來留居今陜西地區的回鶻和西域胡人。據《續修大荔縣舊志存稿•宗教》卷四記載:“縣西南濱沙一帶昔年漢回雜處,漢遵孔教,回自安史后安插此處。千有余年,守其教不變,與漢不通婚姻”[7]5;該書同卷之風俗篇亦載“唐肅宗許回紇留沙苑”。[7]4另外《舊唐書•回紇傳》亦云“回紇戰兵,留在沙苑”[8]等,這些記載都足以證明這些回民主要是回紇助唐平定“安史之亂”后所滯留于同州(今大荔沙苑)的回回先民。另有唐宋以來聚居于長安等地的西域胡人,雖經唐末五代動亂,部分遷移,但仍有部分留居于今陜西關中等地,其中中亞昭武九姓胡不少,也構成陜西回族的來源之一。
農業經濟思想發展探討論文
【摘要】鄧小平就中國農業發展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論觀點:農業是根本,是經濟發展戰略的重點之一;中國農業的改革和發展要實現兩個飛躍;農業的主要問題是糧食問題;農業的發展最終要靠科技等等。這一系列理論觀點相互聯系,構成了系統的農業經濟思想,對新時期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農業經濟思想;糧食;發展;科技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重要性在經濟政策和經濟思想中歷來倍受重視,關注農業的發展是我們黨和政府的一貫態度。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成員之一和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鄧小平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多次論述了農業發展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理論觀點,形成了系統的農業經濟思想,對新時期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一、農業是根本,是經濟發展戰略重點之一
農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這是一個無論在發展中國家,還是在發達國家均普遍發生作用的規律。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大國,正經歷著逐步由農業大國轉向工業化國家的歷史進程,農業的發展、農村的進步、農民問題的解決,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絕對必要條件。鄧小平在規劃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藍圖時,高度評價了農業的戰略地位,指出:“農業是根本,不要忘掉”,[1]在我們整個經濟發展的戰略中,“農業也是重點”。[2]從而為我國農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作出了準確的定位,這也是鄧小平農業經濟思想的出發點。對此,鄧小平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第一,農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農業經濟的發展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農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離不開的第一產業,也是重要的“基礎產業”。發展國民經濟要以農業為基礎,這是一個重要的經濟規律。農業在產品、市場、生產要素、外匯、環境等五個方面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從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歷程來看,幾次大的起伏,都是因為農業的大起大落引起的。鄧小平指出:“中國經濟能不能發展,首先要看農村能不能發展”,[3]沒有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的進步,國民經濟將失去發展的基礎。因此,鄧小平同志在思考和設計我國經濟發展戰略時,始終不忘農業。
陳亮農業經濟思想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陳亮;農業思想;三農問題
[論文內容提要]陳亮作為南宋時期浙東永康學派的代表人物,其經濟思想內涵非常豐富,包括商業、農業、財富、土地、財政、稅收等等方面,是適應商品經濟發展需要的進步思想。本文選取其農業思想進行分析,認為,陳亮經濟思想的核心仍是農為邦本,他為農業發展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思想和建設性觀點,不僅對南宋后浙東區域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對今天“三農”問題解決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陳亮(1143-1194年)字同甫,世稱龍川先生,是浙東永康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崛興于永康,無所承接,然其為學,俱以讀書經濟為事,嗤嗤空疏、隨人牙后談性命者以為灰埃。”經濟思想是陳亮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陳亮的經濟思想較為豐富,包括商業、農業、財富、土地、財政、稅收等等方面,是適應商品經濟發展需要的進步思想,其中,農業思想是其經濟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陳亮受南宋社會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及浙東地區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對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核心重農思想、農本思想和富民強國思想進行了突破和創新,豐富、發展了中國傳統經濟思想。
陳亮認為保護農民,穩定封建經濟,關鍵在于發展農業。為此,他較為系統地提出了包括土地政策、賦稅政策在內的一系列保護農民利益,發展農業經濟的措施,概括地看,可從兩個方面加以認識:
以農為邦本思想為指導,提倡積極的賦稅、土地等政策,保護農民,發展農業經濟。陳亮認為,重農才能立國,富民才能強國。因此,他積極倡導發展農業經濟,“裕民力而俾之安于耕”,對漢文帝的“不求富國而求富民,故為治之先,勤于耕農是勸,今年以開藉田先農,明年減半租勉農,又明年以除租稅賜農,野不加辟有詔,親率農耕有詔”的重農政策極其推崇。他把發展農業,保護農民,上升到國家穩定、長治久安的高度來看待。他指出,“古者農自耕其田,其力與相若,其食與其口數相稱。上之人勸之有其誠,董之有其官,賑之有其政。國以農為本,民以農為重,教以農為先,墮農有罰?!煜聼o浮食之民。故民力常裕。”
發展農業,不僅在思想認識上要高度重視,還有賴于采取各種有針對性的措施。針對南宋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陳亮提出了實行積極的賦稅政策,免除各種苛斂之政,切實減輕農民負擔政策思路。自北宋中期以至南宋,政府財政日趨困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政府官俸開支巨大,軍費開支空前浩繁,再加上統治者的恣意揮霍,導致政府財政支出成倍增長。為彌補巨額的財政虧空,南宋政府便采取各種名目,橫征暴斂,各種苛捐雜稅多如牛毛,以至達到“不可以偏舉,亦不能遍知”的程度,甚至連傳統的夏、秋二項正稅,也巧立名目,增加了各種附加稅,增加了剝削。最有力的舉證就是南宋小朝廷疆域遠不如北宋,但其賦稅收入卻超過北宋。如北宋賦稅最多的熙豐年間,年賦稅收入約6000余萬貫,而南宋淳熙時年均賦稅收入達到6570萬貫。對此,陳亮強烈要求南宋王朝的統治者放棄現行的苛斂政策,效法古代圣君的做法,“用民,歲不過三日,什一而稅。不立意罔民利,不喜察以導民爭。上下有制,未作為察,兵不吾蠹。使之各力其力,以業其業,休戚相同,有無相通”?!霸S糜谏舷陆痪街畷r,布信于法禁之所不及”,則“民是用寧,禮義是用興”。唯此,才能發展農業,保護農民,穩固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