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管制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9 02:00:2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社會管制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社會管制論文

政府公共服務改革論文

一、政府公共服務的內涵

改革開放以后,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文化體制等日趨分化,其結構和功能發生了很大變化。繼政企分開改革之后,行政管理領域另一重大改革的主導思想即是政府從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而公共服務則成為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目前國內學者對什么是“公共服務”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四種觀點:1.社會公共服務一般是指依托社會公共設施或者公共部門、公共資源的服務;2.公共服務是為消費者提供公共物品的服務;3.公共服務是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的主要內容,為公眾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責任;4.公共服務是指用以解決公共問題,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主要手段,也是一種資源配置,其基本目的是為解決每一獨立的市場主體所不能單獨解決的許多公共問題。

參考以上學者的觀點可以得出,政府的公共服務主要是指政府履行社會管理職能,為公眾提供社會產品和服務。它是由以政府機關為主的公共部門生產的、供全社會所有公民共同消費、所有消費者平等享受的社會產品。政府不在是高高在上指令的主導者,而是真正放下身段,視百姓為顧客,切實為顧客提供各種公共服務。

二、國外公共服務制度的幾種模式

“最低保障與兼顧效率型”公共服務模式在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上,堅持以市場為主導,引進競爭和激勵機制,特點在于重視競爭和市場的作用。該種模式的代表國家是美國、德國。在新公共管理的理論和實踐之后,美國公共服務的提供機制發生了重大變化,新公共服務理論也是在這一時期提出來的。它強調通過競爭和經濟增長,確保勞動者加入勞動市場,以勞動者對生產的貢獻程度來保障其生活。德國的公共服務在強調上述特點的同時,還很強調政府的輔助作用。

“效率主導型”公共服務模式是通過國家立法等強制手段,以個人或家庭的儲蓄進行自我保障。這種模式的特點是政府不拿稅收來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對經濟效率起正面影響。比如,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制度是一種強制性儲蓄,所有工人及雇主必須按期交納中央公積金。該種模式的代表國家是新加坡、智利。

查看全文

治安管理處罰與刑罰協調論文

關鍵詞:刑罰;治安管理處罰;缺失;銜接

內容提要:治安管理處罰與刑罰存在著協調的基礎和適用上銜接的可能。兩種處罰的協調首先表現在處罰種類的協調,可增加治安管理處罰單處罰款和刑罰單科罰金的條文;增加侵犯財產權行為和部分妨害社會管理行為的罰款數額;以違法所得數額或違法涉及數額為基準,處以一定比例的罰款;保留行政拘留和拘役,設定適用行政拘留情形與其他處罰任選,縮短行政拘留期限,減弱行政處罰剝奪人身自由權的權力。治安管理處罰中可借鑒刑罰的管制刑設定非監禁處罰,并增設相關法律措施。治安管理處罰程序存在證據規則不規范、案件調查手段適用程序混亂、聽證程序名不符實、相關法律措施程序缺乏等問題。兩種處罰的適用銜接學理上采選擇適用說和合并適用說的集合,適用程序上銜接采刑事優先原則。

從法律層面上講,治安管理處罰和刑罰是兩種性質的處罰,然而就其處罰對象來看,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和犯罪行為在違反社會秩序、危害社會的本質上是一致的。因此,兩種處罰存在著協調的基礎和適用上銜接的可能。

一、兩種處罰協調問題的提出

(一)兩種處罰協調問題

兩種處罰協調問題,實質上是考量兩種處罰體系自身存在的問題。所謂體系是指若干有關事物或某些意識互相聯系而構成的一個整體,處罰體系則可以理解為以處罰為核心的諸要素之間相互聯系而構成的整體。那么,治安管理處罰與刑罰的協調即圍繞著懲罰違法行為(包含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和犯罪),刑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法設定相互配合適當的以處罰為核心的諸要素之間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以發揮良好的處罰作用。治安管理處罰體系構成要素包括治安管理處罰種類、相關法律措施和處罰程序;刑罰體系則是指刑法規定的并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各種刑罰方法的總和。

查看全文

中美貿易不平衡成因與對策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字]中美貿易貿易不平衡產業結構產業轉移

[論文摘要]近年來,中美雙邊貿易的不平衡問題,特別是中美貿易巨額順差問題,引起人們的關注,中美貿易平衡問題顯然已成為中美經貿關系的焦點。對此,該文分析了中美貿易不平衡的主要成因和相關應對策略。

1中美貿易現狀

自上世紀70年代中美建交以來,雙邊經貿合作不斷擴大。據中國官方統計自中美建交以來,雙邊貿易額增長86倍,年均增長17%。至2005年,中美雙邊貿易額已由1978年的10億美元增至2116億美元,中國已成為美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和第四大出口市場,美國也已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場。2007年兩國貿易額更是突破3020.8億美元。

然而隨著雙邊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也日漸凸顯。近年來,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不斷增加。從1979年到1992年的14年里,中方一直為逆差。此后美國對華貿易開始呈現逆差,并持續增長。據中國海關統計,1993年中方順差為63億美元,2000年中方順差297.4億美元,2001年則為281億美元,2004年為873億美元。2005年為1141.75億美元,2006年和2007年分別達到1442.6億美元和1633.2億美元。而據美方統計,1979年至1982年美國為順差,1983年開始出現逆差。1993年美方逆差為3億美元,2000年為838億美元,2001年美方有831億美元的逆差,2004年美中貿易逆差高達1620億美元。2005年則突破2000億美元,2006年達到2325億美元。2007年1至11月,對華貿易逆差也已達2375億美元

隨著中美貿易順差的不斷拉大,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問題也日趨增多。自1980年美國對中國的薄荷醇進行首次反傾銷調查開始,迄今美國已對中國產品實施了100多項反傾銷措施,其涉及的中國產品范圍非常廣泛,包括紡織品、自行車等多種產品。并且中美貿易摩擦正從初級產品向工業制成品、高技術產品轉移,從商品貿易向服務貿易轉移。貿易摩擦的對象由原來的初級產品轉向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如紡織品、服裝、鞋帽等又轉向資本密集型產品,如化工、輕工、鋼鐵、汽車等,更進一步向高技術產品轉移。美國已成為世界上對我國產品提起反傾銷訴訟最多、力度最大的國家。

查看全文

中美貿易不平衡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字]中美貿易貿易不平衡產業結構產業轉移

[論文摘要]近年來,中美雙邊貿易的不平衡問題,特別是中美貿易巨額順差問題,引起人們的關注,中美貿易平衡問題顯然已成為中美經貿關系的焦點。對此,該文分析了中美貿易不平衡的主要成因和相關應對策略。

1中美貿易現狀

自上世紀70年代中美建交以來,雙邊經貿合作不斷擴大。據中國官方統計自中美建交以來,雙邊貿易額增長86倍,年均增長17%。至2005年,中美雙邊貿易額已由1978年的10億美元增至2116億美元,中國已成為美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和第四大出口市場,美國也已成為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場。2007年兩國貿易額更是突破3020.8億美元。

然而隨著雙邊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也日漸凸顯。近年來,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不斷增加。從1979年到1992年的14年里,中方一直為逆差。此后美國對華貿易開始呈現逆差,并持續增長。據中國海關統計,1993年中方順差為63億美元,2000年中方順差297.4億美元,2001年則為281億美元,2004年為873億美元。2005年為1141.75億美元,2006年和2007年分別達到1442.6億美元和1633.2億美元。而據美方統計,1979年至1982年美國為順差,1983年開始出現逆差。1993年美方逆差為3億美元,2000年為838億美元,2001年美方有831億美元的逆差,2004年美中貿易逆差高達1620億美元。2005年則突破2000億美元,2006年達到2325億美元。2007年1至11月,對華貿易逆差也已達2375億美元

隨著中美貿易順差的不斷拉大,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問題也日趨增多。自1980年美國對中國的薄荷醇進行首次反傾銷調查開始,迄今美國已對中國產品實施了100多項反傾銷措施,其涉及的中國產品范圍非常廣泛,包括紡織品、自行車等多種產品。并且中美貿易摩擦正從初級產品向工業制成品、高技術產品轉移,從商品貿易向服務貿易轉移。貿易摩擦的對象由原來的初級產品轉向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如紡織品、服裝、鞋帽等又轉向資本密集型產品,如化工、輕工、鋼鐵、汽車等,更進一步向高技術產品轉移。美國已成為世界上對我國產品提起反傾銷訴訟最多、力度最大的國家。

查看全文

網絡傳播社會管理論文

主題詞:因特網社會管理全球性媒介管轄范圍融合性

KeyWords:Internetregulationglobalmediumjurisdictionintegration

內容摘要

隨著因特網的迅速發展及其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日益凸現,因特網的社會管理問題,已在世界范圍內引起關注。本文聚焦于因特網的一些基本特點對網絡傳播的社會管理的挑戰,并討論對網絡的社會管理中法制建設同自律/道德建設及技術手段的關系。文章指出,中外許多有關研究和討論都注意到了因特網的跨地域、跨國界的傳播特點給網絡管理帶來的困難,但是,因特網的另一基本特征,即融合性特征,同樣同網絡管理的困難重重緊密相關。本文還指出,在重視自律與技術手段在網絡管理中的作用的同時,必須認識到法律框架在這個問題上的指導作用并強調法律建設和道德建設并重的重要性。

Abstract

AstheInternetdevelopsrapidlyandexertsincreasinglygreatimpactonpeople’ssociallife,theissueofInternetregulation/governancehasreceivedmuchattentionthroughouttheworld.ThisarticlefocusesonsomebasiccharacteristicsoftheInternetandthechallengesthesecharacteristicsposetoInternetregulation/governance.Inaddition,itdiscussestherelationshipbetweenlegalregulation,(industry)self-regulation,andtheuseoftechnologicalmeansinInternetregulation.ItpointsoutthatwhilemuchrelatedresearchandmanyrelateddiscussionshaveobservedthechallengetoInternetregulationbroughtbythisnew,globalmedium’scapacityforcross-border,worldwidecommunication,anotherbasiccharacteristicoftheInternet,i.e.,integration,isalsocloselyrelatedtodifficultiesinInternetregulation/governance.Moreover,italsoholdsthatwhilepayingattentiontothefunctionsof(industry)self-regulationandtechnologicalmeans,wemustrecognizethefundamentalguidingfunctionoflegalregulationandemphasizetheimportanceoflayingequalstressonbothlegalregulationandself-regulationinInternetgovernance.

查看全文

網絡傳播的社會管理研究論文

主題詞:因特網社會管理全球性媒介管轄范圍融合性

KeyWords:Internetregulationglobalmediumjurisdictionintegration

內容摘要

隨著因特網的迅速發展及其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日益凸現,因特網的社會管理問題,已在世界范圍內引起關注。本文聚焦于因特網的一些基本特點對網絡傳播的社會管理的挑戰,并討論對網絡的社會管理中法制建設同自律/道德建設及技術手段的關系。文章指出,中外許多有關研究和討論都注意到了因特網的跨地域、跨國界的傳播特點給網絡管理帶來的困難,但是,因特網的另一基本特征,即融合性特征,同樣同網絡管理的困難重重緊密相關。本文還指出,在重視自律與技術手段在網絡管理中的作用的同時,必須認識到法律框架在這個問題上的指導作用并強調法律建設和道德建設并重的重要性。

Abstract

AstheInternetdevelopsrapidlyandexertsincreasinglygreatimpactonpeople’ssociallife,theissueofInternetregulation/governancehasreceivedmuchattentionthroughouttheworld.ThisarticlefocusesonsomebasiccharacteristicsoftheInternetandthechallengesthesecharacteristicsposetoInternetregulation/governance.Inaddition,itdiscussestherelationshipbetweenlegalregulation,(industry)self-regulation,andtheuseoftechnologicalmeansinInternetregulation.ItpointsoutthatwhilemuchrelatedresearchandmanyrelateddiscussionshaveobservedthechallengetoInternetregulationbroughtbythisnew,globalmedium’scapacityforcross-border,worldwidecommunication,anotherbasiccharacteristicoftheInternet,i.e.,integration,isalsocloselyrelatedtodifficultiesinInternetregulation/governance.Moreover,italsoholdsthatwhilepayingattentiontothefunctionsof(industry)self-regulationandtechnologicalmeans,wemustrecognizethefundamentalguidingfunctionoflegalregulationandemphasizetheimportanceoflayingequalstressonbothlegalregulationandself-regulationinInternetgovernance.

查看全文

網絡傳播社會管理論文

主題詞:因特網社會管理全球性媒介管轄范圍融合性

KeyWords:Internetregulationglobalmediumjurisdictionintegration

內容摘要

隨著因特網的迅速發展及其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日益凸現,因特網的社會管理問題,已在世界范圍內引起關注。本文聚焦于因特網的一些基本特點對網絡傳播的社會管理的挑戰,并討論對網絡的社會管理中法制建設同自律/道德建設及技術手段的關系。文章指出,中外許多有關研究和討論都注意到了因特網的跨地域、跨國界的傳播特點給網絡管理帶來的困難,但是,因特網的另一基本特征,即融合性特征,同樣同網絡管理的困難重重緊密相關。本文還指出,在重視自律與技術手段在網絡管理中的作用的同時,必須認識到法律框架在這個問題上的指導作用并強調法律建設和道德建設并重的重要性。

Abstract

AstheInternetdevelopsrapidlyandexertsincreasinglygreatimpactonpeople’ssociallife,theissueofInternetregulation/governancehasreceivedmuchattentionthroughouttheworld.ThisarticlefocusesonsomebasiccharacteristicsoftheInternetandthechallengesthesecharacteristicsposetoInternetregulation/governance.Inaddition,itdiscussestherelationshipbetweenlegalregulation,(industry)self-regulation,andtheuseoftechnologicalmeansinInternetregulation.ItpointsoutthatwhilemuchrelatedresearchandmanyrelateddiscussionshaveobservedthechallengetoInternetregulationbroughtbythisnew,globalmedium’scapacityforcross-border,worldwidecommunication,anotherbasiccharacteristicoftheInternet,i.e.,integration,isalsocloselyrelatedtodifficultiesinInternetregulation/governance.Moreover,italsoholdsthatwhilepayingattentiontothefunctionsof(industry)self-regulationandtechnologicalmeans,wemustrecognizethefundamentalguidingfunctionoflegalregulationandemphasizetheimportanceoflayingequalstressonbothlegalregulationandself-regulationinInternetgovernance.

查看全文

新公共管理模式對行政管理的啟發淺議論文

【論文摘要】新公共管理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興盛于英、美等西方國家的一種新的公共行政理論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來西方規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要指導思想之一。新公共管理在西方特定的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條件下,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提高了西方國家的公共管理水平,促進了西方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滿足了更多的公共服務要求。但是由于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社會背景不同,我國的行政管理改革只能借鑒不能照搬西方的“新公共管理”模式。我們應當在充分審視自身國情的基礎上,把握中國行政管理改革和西方國家行政管理改革的異同點,再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消化和整合西方“新公共管理”的思想。

【論文關鍵詞】新公共管理;行政管理;改革

上世紀70年代,伴隨著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市場經濟競爭日趨激烈。西方國家傳統的政府運行機制已經很難適應經濟社會的變化。突出表現為:政府規模不斷膨脹,行政效率低下,財政赤字不斷上升,社會福利政策難以為繼。

面對如此困境,為了解決問題,西方各國于上世紀70年代未相繼進行了被稱之為“改造政府”的政府管理改革運動。而與此同時,一種新的公共行政理論、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NewPublicManagement)應運而生。

一、“新公共管理”的主要觀點

無論從實踐還是從理論的角度出發,“新公共管理”都從來沒有一個統一的形式內容。具體來說,有如下觀點。

查看全文

和諧社會中政府職能轉變研究論文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多重轉型時期,轉型是為了更好更快的發展,而發展的目的就現在來說則是要建設一個“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如何使政府的發展理念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社會全面健康均衡發展”上來,這是新時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課題。要協調和整合各方面的利益關系、解決發展中的失衡問題,進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必須適時轉變政府職能,明確政府職能定位,充分發揮其調控職能,提高其應對突發事件的行政能力,提供與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政府公共服務機制。

關鍵詞:和諧社會;政府職能;轉變

2004年9月19日,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構想,指明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建設和諧社會是時展的必然要求。和諧社會是一個系統的概念,它是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建設和諧社會需要國家各機關、各社會團體及全體社會成員的積極參與。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國家機關的作用非常大,國家機關合理的定位可以加快和諧社會的建設,反之,定位不合理將會對構建和諧社會造成負面影響。在和諧社會構建的過程中,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都直接決定于國家機關公共治理和諧是否。目前我國社會出現的大量不和諧的現象,主要是國家機關治理不和諧引起的。

而在國家機關中,作為行政機關的政府對于建設和諧社會尤為重要,責任更為重大。首先,國家行政機關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影響最大,與公民關系最密切。因為國家行政機關職權最廣、機構最多、工作人員最龐大。其次,國家所頒布的法律法規,百分之八十都需要行政機關執行。因此政府職能如何行使以及行使的效果如何,將直接和最終決定著“和諧社會”目標實現的成功與否。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長期、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黨和政府以及全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思路,將執政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部署轉化為現實行動,需要政府充分履行社會管理職能,發揮推動和主導作用。不管市場化和社會進步已達到了何種程度,不論政府功能與組織已具有和應具有何種變化,政府必須繼續承擔起引導和領導經濟變革和社會變革的責任,因為“沒有一個有效的政府,不論是經濟的還是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實踐給我們提出的新課題、新要求、新目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保證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是一個大多數人能夠分享改革和發展成果的社會,這就迫切需要政府發揮利益中介人和協調員的作用,通過立法和行政等方式,扭轉目前差距擴大的趨勢,緩和利益矛盾沖突,爭取適度差異基礎上的社會和諧。這就要求政府行政要有新的職能,以豐富和擴大各種形式的民主,暢通利益表達渠道,使各階層、各群體的利益要求都能以理性合法的形式及時表達,同時建立全社會利益協調機制,以公正的態度尋求利益關系的平衡點和結合點,以此來解決各種利益矛盾,維護社會安定。

查看全文

上層建筑政府職能轉變服務經濟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性;轉變政府職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轉變政府職能的思路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轉變政府職能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轉變政府職能是機構改革的關鍵、轉變政府職能是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對政府職能認識不清、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留戀權力、社會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功能不健全、政府工作人員整體素質與市場經濟要求不相適應、.實現“效率型”向“效能型”政府轉變、“全能型”向“有限型”政府轉變、“指令型”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摘要:對于我國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來說,一個重要的課題是如何轉變政府職能,以適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文章首先分析了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性,接著分析了歷次政府職能轉變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在我國這樣一個市場經濟正在逐步走向完善的條件下,轉變政府職能的新思路。

任何國家經濟體制的改革都將會引起國家行政體制的變化,這種變化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行政體制的外在形式的變革——政府機構的重建;二是行政體制的內在變革——政府職能的轉變和行政權力的重組和增減。可見,政府職能轉變既是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經濟體制改革又是政府職能轉變的客觀前提和基礎。從本質上講,這是上層建筑必須符合經濟基礎所決定的,是為了使上層建筑更好地服務于經濟基礎。

一、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性

政府職能雖然經歷了多次調整,但由于中國長期實施計劃經濟體制,在現實中依然頑固地保留著計劃經濟體制的運作和影響。在經濟全球化日趨加深的大背景下,政府與社會、政府與群眾、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發生了明顯而深刻的變化,傳統意義上的政府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因此,盡快轉變職能,是各級政府做好本職工作,打造公共服務型政府的一項非常緊迫的任務。

1.轉變政府職能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重大轉變,政府作為國家機器屬于上層建筑,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其職能也要適應這個變化。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涉及到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許多領域,需要有一系列相應的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是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大問題。轉變政府職能,改革政府機構,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迫切要求,具有客觀必然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