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建設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0 19:31:5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態建設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村生態建設研究論文
[摘要]水利部將于今年啟動實施的三項“亮點”工程之一——小水電代燃料生態建設,經過全國農村水電系統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已于2002年12月完成了全國性規劃,并且通過了水利部組織的專家審查,日前正報國家計委進入審批程序。據悉,中央已明確同意啟動小水電代燃料試點,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在這項宏偉的藍圖不久將付諸實施之際我們特邀請參加過這項規劃審查的專家之一張岳教授暢談對實施小水電代燃料生態建設重大意義的認識,并根據《規劃》選編了部分內容予以介紹。
[關鍵詞]發展農村水電生態建設戰略舉措
水利部將于今年啟動實施的三項“亮點”工程之一——小水電代燃料生態建設,經過全國農村水電系統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已于2002年12月完成了全國性規劃,并且通過了水利部組織的專家審查,日前正報國家計委進入審批程序。據悉,中央已明確同意啟動小水電代燃料試點,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在這項宏偉的藍圖不久將付諸實施之際我們特邀請參加過這項規劃審查的專家之一張岳教授暢談對實施小水電代燃料生態建設重大意義的認識,并根據《規劃》選編了部分內容予以介紹。
一、生態環境是當代社會關注的熱點和難點
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有計劃分步驟地抓好退耕還林生態工程建設,改善西部地區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黨的十六大把“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不久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小水電代燃料生態建設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領域之一,中央將通過國債資金的投入向這些領域傾斜。加快農村生產生活用水、用電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可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而且是遏制生態與環境惡化的根本途徑。
當代生態與環境問題已不僅是貧困、邊遠、民族地區的問題,而是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問題,并已超越了國界成為世界各國和全球性的問題。專家們已經預言,持續的環境惡化有可能導致經濟的衰退。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報告指出,農民做飯、取暖燒柴是造成“亞洲棕云”和導致東南亞地區嚴重自然災害的重要原因。黨中央、國務院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多次指示,要大力發展小水電,解決農民生活燃料和農村能源問題,促進退耕還林,保護生態,改善環境,發展貧困山區、民族地區經濟,增加地方財政收入,增加農民收入;要把農村水電建設同經濟建設、江河治理、生態保護、扶貧開發結合起來,進一步搞好治水辦電,實施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加快農村電網建設,提高農村電氣化水平。這是迎接新挑戰的戰略舉措。
山區生態建設論文
濟南南部山區屬泰山山脈,地勢較高,屬滲透型石灰巖結構,北部地勢較低,屬非滲透型的花崗巖結構,這種特殊的水文地質結構形成了濟南城區百泉噴涌的奇觀。使其成為濟南水源的涵養地,省城200多萬市民的“大水缸”和城市綠肺。這樣的風水寶地是不是開發,已引起了政府及廣大市民的重視。
一、我們環保戰士,為保護好這塊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做了大量的工作,進行了“濟南地下水補給區污染狀況及保護措施的研究’’、“濟南市地表水(含飲用水源地)功能區劃分”、“濟南市水環境規劃”及“南部山區水源補給區的研究”等課題的研究,向政府提供了南部山區的保護政策。具體來說,將南部山區劃分為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和準保護區:
l、一級保護區:將臥虎山水庫區31.8km2及錦繡川25.25km2庫區劃為一級保護區。水質標準不得低于GB3838--88《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Ⅱ類標準,且符合GB5749--85《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在此保護區內其保護措施如下:
①禁止新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J如畫家村、水上酒家、度假村等;
②禁止向水域排放污水,已設置的排污口必須拆除;
③不得設置與供水需要無關的碼頭,禁止停靠船舶;
堤防工程生態建設論文
1堤防工程生態技術必要性
隨著科學進步,人們認識到水利工程對于河流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態直線化,河道橫斷面幾何規則化,河床材料的硬質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連續化,包括筑壩導致順水流方向的河流非連續化,筑堤引起側向的水流聯通性的破壞。從保護生態環境的高度,充分認識這種負面作用,積極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對于受損河流生態系統予以必要的補償,維護水域生態系統的功能,是流域生態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
近年來,各地在進行防洪工程建設和河流整治工程中,已經采取了一些新技術和新材料加強河流的生態建設。比如生態型護坡技術,堤防綠化措施等。但是這些技術經驗還缺乏系統的總結,也迫切需要有關技術規范和技術導則的指導,使之更具科學性和規范化。
2生態化建設的建議
2.1有關防洪工程規劃的原則。工程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分析方面應加強,權衡滿足人的需求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之間的關系,即進行工程項目經濟技術及生態環境效益評估,改變現行的單一經濟技術評估指標體系。以往的治河工程著眼于河流本身,往往忽略了河流湖泊與岸上生態系統的有機聯系,忽視了河流周圍的生物群落的存在,也常常忽視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復。因此,在進行防洪工程的規劃時,應明確河流與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處于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中。建議按照“河流生態廊道”的范圍,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和建設。在平時的設計當中除說明需進行常規的水文、地質的測量勘察外,還要補充加強相關范圍的生態系統調查的要求,重點是生物群落(動物、植物)的歷史與現狀調查,對特定的生物群落與水體的相互依存的關系有明確的認識。
2.2堤線布置及堤型選擇河流形態的多樣化是生物物種多樣化的前提之一,河流形態的規則化、均一化,會在不同程度上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影響。因此,針對有關條款,建議補充或強調以下要點:在堤線布置原則中,補充說明應盡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態,保留或恢復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亂狀態,即保留或恢復濕地、河灣、急流和淺灘。在確定堤防間距時,遵循宜寬則寬的原則,要處理好行洪和生態保護要求與土地開發利用之間的矛盾,河槽和河漫灘不僅要能滿足設計洪水行洪要求,還要保持一定的淺灘寬度和植被空間,為生物的生長發育提供棲息地,發揮河流的自凈化功能。堤型的選擇原則除滿足工程滲透穩定和滑動穩定等安全條件外,還應結合生態保護或恢復技術要求,盡量采用當地材料和緩坡,為植被生長創造條件,保持河流的側向聯通性。
沼氣生態建設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沼氣生態環境保護循環經濟
[論文摘要]江蘇重視沼氣建設,以沼氣為中心的生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在治理環境污染,在農村和城市生態建設中可發揮重要作用。
當今中國的環境在世界上處于落后狀態,污染的環境嚴重危害著人民的健康,阻礙著經濟的正常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當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一、生態環境惡化,改善迫在眉睫
國務院總理同志指出:我們的奮斗目標是,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在2004年全球118個國家的生態現代化指數排序中,中國名列第100位。通過對二氧化碳排放量、廢物處理率等30個指標的分析表明:瑞士等15個國家處于世界先進水平,而中國等26個國家屬于世界較低水平。我國環境事故、生態危機都進入高發期。民以食為天,而食品受污染的事件頻頻發生。污染的空氣,造成的肺癌成為頭號殺手!1/4的人喝不上純凈的水,松花江、太湖污染引發飲用水危機。90%流經城市的河流受到污染。75%的湖泊出現了富營養化問題……
地方農業生態建設的對策探討論文
論文關鍵詞:常德市武陵區;農業生態;修復原理;建設
論文摘要:常德市是一個農業大市,長期的農業生產也帶來了嚴重的農業生態問題。本文對常德市武陵區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進行了分析,從生態修復的原理出發,論述了農業生態修復在農業生態建設中的作用。根據目前現狀,提出了農業環境的保護對策與措施。為促進常德市武陵區生態農業建設,開發綠色產業及農業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往往都經歷了這樣的歷程。既先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然后又在受環境破壞的懲罰后逐漸認識和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歷程。農業生態領域也不例外,土地長期耕作造成了比較嚴重的農業生態問題,工業“三廢”排放量不斷增加,化肥、農藥、農膜的大量使用,導致農業生態環境惡化,搞好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農業生態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危害
常德市武陵區農業生態環境的現狀,其中包括水資源、森林草地,耕地水土資源,農用塑料薄膜、化肥、農藥、農業廢棄物等方面的污染。綜合而言,武陵區當前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表現在:
(一)水土大量流失。由于毀林、毀草、開荒、濫伐等原因,造成水土大量流失。全區耕地水土流失面積約9.64平方公里,占耕地總面積的34.4%。水土流失破壞了全區的農業生態系統,導致土壤中氮、磷、鉀等養分大量損失,嚴重影響了本區的農業生產,同時,水土流失使沅江河床抬高,導致水患頻繁。
馬克思農村生態建設的啟示論文
論文關鍵詞:社會主義制度;生態文明;社會主義新農村
論文摘要:馬克思從生態問題的社會制度基礎著手分析,說明資本主義制度導致了生態問題的惡化,并指出資本主義制度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生態問題,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為生態良好的社會提供制度保障。發揮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制度優勢,努力在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乃至生態文明建設中做出更多有益的探索。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具體標準,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提出了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大任務,并把新農村建設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統一起來,提出了保護自然環境,創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黨的十七大又將生態文明這一嶄新亮點寫入黨的報告中。于是人們開始思考如何用生態文明的理論來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馬克思很早就開始關注農業生態問題,對此馬克思有很多重要的論述,對于指導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乃至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建設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要從生態問題的社會制度基礎來探究生態問題背后隱藏的根本原因,深化對生態文明觀念認知,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新的思路。
一、馬克思對農村生態問題的分析
1.馬克思重視農村生態問題
馬克思一直都非常關心農村生態問題,努力地尋找解決農村生態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在人口與生態平衡的問題上,在如何保持土地的持續利用等問題,馬克思都有過深入的研究和闡釋。《資本論》中,馬克思就曾經記述過這樣的問題:在英國農村,土地的進一步種植需要工業生產提供大量的化學肥料,而另一方面,倫敦城中每天要花費大量金錢來處理人們排泄的糞便。面對土地肥力的不斷流失,為什么人類排泄物這種天然肥料沒有返還給土地?通過大量研究,馬克思分析了社會制度基礎對生態問題的根本性影響,并意識到資本主義制度最終導致了這種不可持續的現象。
探究綠色消費思維提升當地生態建設論文
論文關鍵詞:綠色消費;生態文明;建設
論文內容摘要:本文提出了以綠色消費模式促進西安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建議,即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增強全民的環保意識,構建綠色消費模式綜合評價體系,構筑綠色消費的產業基礎,開展綠色消費試點,構建西安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以綠色消費模式促進西安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西安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機制。
2005年2月28日,陜西省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頒布了《西安國際化、市場化、人文化、生態化發展報告》,指出生態化是保證城市生存安全、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要求。
西安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內涵
西安生態文明的建設任重而道遠,其基本內涵包括以下幾點:
完善生態教育機制,提高全民生態意識。生態文明正成為人類發展的主導性、前瞻性的文明形式,也是現代及未來人類文明發展的主流。但是,如果沒有普及性的環境保護觀念和生態意識,沒有全民生活、消費等行為模式的生態化轉型,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就會受到嚴重制約。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全面推進生態工程健康發展。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的國民經濟體系,要堅決制止和杜絕掠奪性開發資源的行為,實施“最小損害”甚至“零排放”、“零損害”方略,努力維系生產、生態和生活的和諧與協調。
城市綠地生態建設現狀研究論文
摘要:近年來,經濟的迅速發展給城市帶來嚴重的污染,擴大城市綠地面積勢在必行,而城市中用地的緊張又不可能滿足這一要求,因此在有限地擴大綠地的同時,提高綠地上的生態效益成為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從以下三個關鍵方面著手,即"覆蓋率"、"綠地在城市中設置位置"和"提高單位綠地面積上的生態效益",才能充分發揮出城市綠地的最大生態效益。
關鍵詞:城市綠地、生態效益;資源與環境
一、城市綠地與綠地系統的含義
城市用地構成中有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即“綠地”,其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綠地”包括三層含義:①由樹木花草等植物生長所形成的綠色地塊,如森林、花園、草地等;②植物生長占大部的地塊,如城市公園、自然風景保護區等;③農業生產用地。而城市綠地則可理解為位于城市范圍(包括城區和郊區)的綠地。需要指出的是,我國許多城市所做的綠地規劃賦予城市綠地的含義只是前兩個方面,不包括城市范圍的農地,即狹義的城市綠地,也就是一些專家學者提出的“城市綠化用地”或“城市園林綠地”。
所謂城市綠地系統,是由一定質與量的各類綠地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綠色有機整體,也就是城市中不同類型、不同性質和規模的各種綠地(包括城市規劃用地平衡表中直接反映和不直接反映的),共同組合構建而成的一個穩定持久的城市綠色環境體系。
二、目前城市綠地建設面臨的挑戰
漓江上游林業生態建設論文
【摘要】回溯了漓江上游及兩岸林業生態保護和建設工作的歷史情況,指出存在的問題,提出漓江上游林業生態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對策和具體措施。
【關鍵詞】漓江上游;林業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
對策與具體措施漓江是桂林山水的靈魂所在,發源于華南最高峰貓兒山,全長214Km,流經興安、靈川、臨桂、陽朔、平樂五縣和雁山等60個鄉鎮255個村委會。漓江流域以低山、丘陵和巖溶地貌為主,流域面積60.38×104hm2,森林面積46×104hm2,森林覆蓋率為76%(含灌木)。多年來,桂林市堅持以科學保護漓江為重點,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對漓江生態環境進行了科學規劃,為桂林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當前,面對全球氣候變暖、環境污染等嚴峻形勢,河流上游林業生態保護尤為重要,進一步加強漓江上游林業生態保護和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為了解漓江上游森林資源多樣性保護和發展情況,筆者對區域內的林業生態建設歷史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提出了漓江上游林業生態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對策和具體技術措施。
1.漓江上游及兩岸林業生態保護建設工作的歷史情況
1.1規劃設計、項目投資和機構設置。“八·五”期間,桂林市完成了《廣西桂林漓江兩岸綠化工程項目總體規劃》和《漓江植樹和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報告》。“九·五”期間,編制了《廣西桂林漓江流域綠化工程總體規劃》,共投資4500多萬元,造林1.28×104hm2,封山育林2.5×104hm2。完成了青獅潭、海洋山兩個自然保護區的綜合考察和總體規劃以及桂林市漓江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桂林市生態環境建設項目退耕還林工程的規劃設計。編制了桂林市漓江兩岸綠化工程——基干林帶補植和彩化實施方案。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思路論文
【摘要】柳河流域是水土流失重點地區。該流域鬧德海水庫以下地區是當前**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重點。多年治理實踐已探索了基本經驗,建立了樣板工程,積極退耕還林還草,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統一,加快了水土保持生態建設。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效益
一、基本概況
**縣柳河鬧下總面積為714.66Km2,流經9個鄉鎮,共劃分19條小流域,總人口6.28萬人,農業人口6.12萬人,農業勞動力2.4萬個。該區地處科爾沁沙地南緣,屬風沙區。氣候特征為季風性干旱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充足,春季風大且多。土壤質地多為沙性,有機質和養分含量較低。全區農業用地237.06Km2,占總面積的33.2%,人均耕地0.38hm2,土地利用率低,結構不盡合理,嚴重阻礙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人均收入1210元,人均糧食1099Kg/人,農業生產水平較低,群眾生活貧困。該地區現有水土流失面積257.07Km2,占總面積的36%,風蝕水蝕兼有。現有水土流失面積中,輕度侵蝕為141.97Km2,中度侵蝕為90.6Km2,強度侵蝕為24.5Km2。侵蝕模數平均為1280t/Km2·a。
二、生態建設成效
2.1加大治理力度,生態環境初步改善。建國以來,尤其80年代以后,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該地區廣大干部群眾艱苦奮斗,開展了治山治水、造林種草治理水土流失工作,取得了成果,積累了經驗。至2002年底,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96.24Km2,其中完成基本農田28.6Km2,水土保持造林149.32Km2,經果林7.22Km2,種草6.8Km2,其它措施4.3Km2,完成塘壩10座,谷坊0.2萬座。近幾年來,柳河鬧下通過生態縣建設,林業第二次創業、國債治理等項目,加大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的工作力度,使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