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思想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5 06:17: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生態思想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生態文明思想論文
摘要:生態文明的思想研究主要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研究,生態文明的思想主要繼承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為保證中國的可持續性發展,建設小康社會進行的生態文明研究。文章從生態文明的思想形成入手,闡述生態文明思想的價值觀念,并敘述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生態文明思想形成價值觀念實踐意義
一、前言
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良好的環境才能讓人們享受到優質的生活。近年來,生態系統不斷被破壞,造成了全球變暖等環境問題。為此,對生態文明的持續發展性產生了重視,并根據馬克思主義思想提出了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保護生態文明的建設體系,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社會。本文將對生態文明思想做進一步的研究,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生態文明思想。
二、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
(一)萌芽時期。生態文明思想的萌芽時期是在在知青階段的時候,主要地區是陜北,時間大概是1969年到1975年。在1969時,還未滿16周歲。初次來到陜北,當地環境艱苦,取暖成為了一大問題,為了生火,只能去山上砍柴。但當時山上的植被已多數被破壞,可利用的資源越來越少,無奈之下只能在江邊打撈被雨水沖垮的木材,其生活條件十分艱難。直至1974年,《人民日報》刊登了四川成功建設沼氣的報道,這一報道引起了的關注。為了改善陜北的艱苦環境,也為了解決溫飽問題,在先后兩次實地考察之后,根據陜北地區的當時環境狀況,學習了沼氣建設技術,不斷完善加強,終于成功地建設了沼氣池。在1975年,已在村子里建立十幾個沼氣池,改善了當時的居住環境,讓百姓過上了舒適溫馨的日子。同時也加強了對環境的保護,的生態文明思想就萌生于此。(二)任職時期。在1982年,正式任職。任職期間他提出生態保護要與農村經濟發展相結合的理念,在農村的發展過程中,要注意對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證生態的平衡。人們不能一味地開發資源,破壞環境,要對環境產生一定的愛護。明確表態:“這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生存與發展的問題。”在1985年,制定了《正定縣經濟、技術、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主要提出了在20世紀環保工作作為主要目標,并提出了實施方案。秉承著“寧肯不要錢,也不要污染”的思想,在三年的時間里就摘掉了“高產窮縣”的帽子,提出了人與自然要和諧統一的思想體系。在1985年,去福建任職,提出生態環境要加以實踐。在廈門制定了《1985-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主要根據廈門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特征,提出生態文明的建設要根據區域劃分制定,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在任寧德地委書記期間,把生態保護建設和扶貧聯系起來,提出閔東的振興發展戰略。其地區要重視對森林的建設發展,發展林業是該地區脫貧的最好途徑。在2001年,擔任福建省省長,提出“生態省”的建設,2002年,福建獲得了生態省建設的首批資格,為福建的生態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2002年,在浙江赴任。提出了建設“綠色浙江”的構想。2003年,發表了《生態興則文明興—————推進生態建設打造“綠色浙江”》一文,對生態建設的目標作出了明確的規劃。主要目的是加強對環境的建設,會促進人類生活的自身發展。2005年,在《浙江日報》中發表《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評論,環境建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環境資源是寶貴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打造可持續性發展的理念。在2007年,又去到上海任職。任職期間對生態環境建設一直保持重視態度,并針對崇明島生態島建設發展提出了具體要求,要對崇明島的資源合理利用,構建生態文明島嶼。在上海世博會國際論壇上,呼吁人們關注生態文明的建設,要把城市和環境緊密結合,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所有的任職過程都促進了生態文明思想發展,也奠定了生態文明思想的實施。(三)完善時期。通過黨的十八大,講述了生態文明思想研究的意義價值,從理念、制度、合作等多個方面闡述了生態文明發展的重要性。生態文明建設會遇到怎樣的問題,要實行怎樣的策略,要加強怎樣的防護,并對生態文明思想形成了相對完善的理論體系。在黨的報告中,提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要推進實行生態文明建設。2018年5月,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說明生態環境的建設對人類發展有著促進作用,同時在世界上也要發起合作完善,促進生態文明的全球化發展。
儒家生態思想探析論文
摘要:儒家提出“與天地參”的人道論,要求人們遵循自然規律,與自然相和諧,認為自然界是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有機整體,并且提出“仁民愛物”的生態倫理觀和“以時禁發”的合理利用與開發自然資源的思想,充分反映出儒家具有豐富的生態思想。
關鍵詞:儒家;生態思想;生態倫理
儒家重人道,但是,儒家所講的人道不是以人類為中心,而是與天道相統一的。所以,儒家又重視天,重視自然,重視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強調人的發展與自然的和諧,因而包含了豐富的生態思想。本文著重論述儒家的生態思想,以期對今天建立新的生態觀有所啟迪。
1“與天地參”的人道論
先秦的道家講“天人合一”。老子的《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的“天人合一”最終合于自然之道。儒家也講“天人合一”,其出發點在于人,為了人,但是,人又是天地之中的人,必須遵循天地自然規律,與自然相互和諧,這就是“與天地參”。
《禮記》中的《中庸》為戰國初儒家思孟學派的重要著作,其中說道:“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這段論述旨在闡釋天地自然萬物之本性與人之本性的一致,表述了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這里所謂的“贊天地之化育”,就是要依照自然規律以助天地之變化;至于“與天地參”,朱熹注曰:“與天地參,謂與天地并立為三也。”也就是說,人遵循天地自然規律則可以與天地和諧并立,這就是“與天地參”;“參”,即為天、地、人三者并立和諧。《中庸》還說:“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這里的“律天時、襲水土”,就是遵循天地自然規律,以達到“天人合一”,也就是“與天地參”。
儒家生態思想研究論文
摘要:儒家提出“與天地參”的人道論,要求人們遵循自然規律,與自然相和諧,認為自然界是互相聯系、互相作用的有機整體,并且提出“仁民愛物”的生態倫理觀和“以時禁發”的合理利用與開發自然資源的思想,充分反映出儒家具有豐富的生態思想。
關鍵詞:儒家;生態思想;生態倫理
儒家重人道,但是,儒家所講的人道不是以人類為中心,而是與天道相統一的。所以,儒家又重視天,重視自然,重視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強調人的發展與自然的和諧,因而包含了豐富的生態思想。本文著重論述儒家的生態思想,以期對今天建立新的生態觀有所啟迪。
1“與天地參”的人道論
先秦的道家講“天人合一”。老子的《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的“天人合一”最終合于自然之道。儒家也講“天人合一”,其出發點在于人,為了人,但是,人又是天地之中的人,必須遵循天地自然規律,與自然相互和諧,這就是“與天地參”。
《禮記》中的《中庸》為戰國初儒家思孟學派的重要著作,其中說道:“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這段論述旨在闡釋天地自然萬物之本性與人之本性的一致,表述了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這里所謂的“贊天地之化育”,就是要依照自然規律以助天地之變化;至于“與天地參”,朱熹注曰:“與天地參,謂與天地并立為三也。”[1]也就是說,人遵循天地自然規律則可以與天地和諧并立,這就是“與天地參”;“參”,即為天、地、人三者并立和諧。《中庸》還說:“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這里的“律天時、襲水土”,就是遵循天地自然規律,以達到“天人合一”,也就是“與天地參”。
佛教思想與生態哲學研究論文
1996年1月,臺灣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結集出版《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內收釋傳道《菩薩社會關懷的二大任務----莊嚴國土、成熟眾生》、釋恒清《草木有性與深層生態學》、王俊秀、江燦騰《環境保護之范型轉移過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以臺灣地區的佛教實踐模式為例》、張維安《佛教慈濟與資源回收----生活世界觀點的社會學分析》、陳玉峰《臺中市放生文化的初步研究》、釋悟殷《佛教的醫療保健--以<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廣律為主》、洪啟嵩《器官捐贈與佛教的生命關懷》、林朝成《心凈則國土凈----關于佛教生態觀的思考與挑戰》、楊惠南《從“境解脫”到“心解脫”----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態學》、陳清香《當代佛教建筑所反映的佛教生態》、王淳隆《當前臺灣寺院建筑之困局與轉機初探》、王鎮華《廟宇的空間組織----以山西五臺山的廟宇為例》等十二篇論文。按楊惠南的看法,臺灣的環保運動,在1970年才開始萌芽;而臺灣佛教界之參與環保運動,則是近幾年的情形。(楊惠南A)但從上述論文題目來看,臺灣學者對佛教思想與環境保護的研究,已經涉及相當具體的領域,在理論探討上也進入比較深入的層次。
臺灣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教授王俊秀與臺灣大學歷史所博士生江燦騰合寫的《環境保護之范型轉移過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一文,基本上是對西方環境保護理論模型的介紹,但從中亦可一窺臺灣佛教環保實踐及思想演變的概況。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楊惠南的《從“境解脫”到“心解脫”》和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林朝成《心凈則國土凈》二文,則對佛教環保思想的理論基礎作了比較有份量的論述。照王俊秀與江燦騰的說法,這兩人在環保思想上的研究,不僅是對西方知識界“環境范型”的思想回響,而且也可以視為此一領域在臺灣地區的先驅性研究。社會關懷,是推行人間佛教的一個重要內容,而環境保護則是佛教關懷社會的重要方面。筆者主要根據上述三篇論文所提供的資料,對此略作介紹。所用資料,悉據從國際互聯網下載的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所建佛學資料庫電子文檔,特此志謝!
佛教思想如何為環境保護提供理論基礎?
所謂“范型”(paradigm),是指用以檢驗人類社會現象的觀念及假設,可用來提供一種世界觀或宏觀視野。長期以來,人類以自身創造的文化,自許為“萬物之靈”,“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一直是社會運作的基本路線。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更認為“科技萬能”,人類可以向自然索取一切,“成長無限論”一再被認為是人類自我肯定及超越的一種表現。在這種“環境侵略思維”籠罩下的人類生活方式,創造物質文化的過程對人類而言是“文明化”,對其他萬物而言則是“野蠻化”。人類對其他萬物“野蠻化”的過程間接、直接地影響人類自身安危及生死的各種“生態反彈”,并體會到“萬物之靈”有可能會變成“萬物之零”。(王俊秀、江燦騰)
自1989年起,全球性環境問題已年年列入“世界末日”指標。從此環境污染不再只是“臟”的問題,更是“生與死”的問題。治本之道在于改變世人的思考模式及生活方式,因此“范型轉移”(paradigmShift)乃成為解決環境問題的一個必要過程。王、江的論文首先介紹了四組對比的觀點:一、由“萬物之靈”到“萬物的一支”;二、由“人定勝天”到“天人合一”;三、由“科技萬能”到“科技有所不能”;四、由“成長無限”至“成長有限”。以上所述“范型轉移”觀念,可見近百年來,人類社會(特別是指歐美社會)如何從“成長范型”(HEP)逐漸轉移成為“環境范型”(NEP)的思考和體認。
回顧戰后近五十年來臺灣佛教的環保思想,則傾向于傳統的護生和惜福。例如著名的佛教目錄學專家蔡念生,從1950至1980年,在各種佛教刊物及報章雜志撰寫了幾十萬字的護生與戒殺的文章,并在1983年集結為《如是庵學佛賸語----護生百講》、《如是庵學佛賸語----鳥獸春秋》,由新文豐出版公司出版。但佛教界從環保角度對放生活動本身進行反思,則要遲至八十年代后期。1988年4月,釋圣嚴在《人生》第62期發表《為何放生?如何放生?》;1989年3月,文化大學生物學系在《人生》第67期發表《請勿隨意放生》。而且這兩篇文章,都未進一步提出如何保護生命或生態的問題。
兩漢生態思想研究論文
一生態和諧思想
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主要體現為人對自然的征服和自然對人的制約。要想保持二者之間的良好態勢,就必須使之趨于和諧。《禮記·中庸》說“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淮南子·天文訓》認為“陰陽和合而萬物生”。可見,兩漢時人并不是把天、地、人三者孤立起來考慮,而是把其看作一個相互聯系、和諧、平衡運動的大整體,強調人與自然共生共存,倡導天人和諧。“天生萬物,以地養之,圣人成之。功德參合,而道術生焉。”[3](《道基》)
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中強調人與自然的內在和諧。《本經訓》向往“至德之世”的生態狀況是:“天覆以德,地載以樂;四時不失其敘,風雨不降其虐;日月淑清而揚光,五星循軌而不失其行。當此之時,玄玄至碭而運照,鳳麟至,蓍龜兆,甘露下,竹實滿,流黃出而朱草生,機械詐偽莫藏于心。”好一幅生態和諧完美的理想化景象。
碩儒董仲舒更是在其專著《春秋繁露》中借對遠古三皇五帝太平盛世的描述,道出了自己的理想社會藍圖:
五帝三皇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稅。教以愛,使以忠,敬長老,親親而尊尊,不奪民時,使民不過歲三日。民家給人足,無怨望憤怒之患,強弱之難,無讒賊妒疾(嫉)之人。民修德而美好,被發銜哺而游。不慕富貴,恥惡不犯,父不哭子,兄不哭弟,毒蟲不螫,猛獸不搏,鷙蟲不觸。故天為之下甘露,朱草生,醴泉出,風雨時,嘉禾興,鳳凰、麒麟游于郊。囹圄空虛,畫衣裳而民不犯。四夷傳譯而朝,民情至樸而不文。[4](《王道》)
將以上引文與孔子講的大同社會相比較,孔子的“大同”社會只講“人”而不講“天”,董仲舒則不只講“人”,且特別突出了“天”。他說:“何為本?日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三者相為手足,合以成體,不可一無也。”[4](《立元神》)它們分工合作,和諧關系不能破壞,否則就會有災異產生。這事實上就回答了天、地、人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固有規律的問題。可以說,董仲舒的理想社會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而且包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智慧,是天、地、人三者的和諧,可以稱之為“理想生態社會”[5]。
太平經的生態思想研究論文
《太平經》是早期道教的主要經典,其中包含了豐富的生態思想。它提出“太和即出太平之氣”,強調自然界的和諧,把《道德經》的“三生萬物”詮釋為天地人共同長養萬物,主張順從天道自然,并且提出“天父地母”概念,認為天地能夠對人類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予以懲罰,這些理念從宗教的層面上涉及生態思想,與當今的生態學思想是一致的。
作者樂愛國,1955年生,哲學碩士,廈門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研究所副教授。
《太平經》是早期道教的主要經典,其豐富的思想已經受到不少道教學者的重視和研究,涉及哲學思想、社會政治思想、倫理思想、神學思想、醫學養生思想等等。[]從現代自然科學的角度看,《太平經》也許不能算作是一部專門的生態學著作,然而,該經典在作題解時說:“太者,大也;大者,天也;天能覆育萬物,其功最大。平者,地也,地平,然能養育萬物。經者,常也;天以日月五星為經,地以岳瀆山川為經。天地失常道,即萬物悉受災。帝王上法皇天,下法后地,中法經緯,星辰岳瀆,育養萬物。故曰大順之道。”[]《太平經》講天地和諧生養自然萬物,要求效法天地,遵循自然規律,以“育養萬物”,顯然從宗教的層面上涉及到生態思想;更為重要的是,其中的某些觀念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意義。
一.“太和即出太平之氣”
《太平經》的“太平”,主要講的是社會的太平[],然而,在《太平經》看來,社會的太平又是以天地自然系統的“太平”為依據的,因而,又講到自然界的太平。現代生態學講生態系統中各要素的相互和諧,講生態平衡。筆者認為,《太平經》所講的有關自然界的“太平”與現代生態學所講的生態平衡在理念層面上具有某些相通之處。
《太平經》認為,“道”為天地萬物的本根,而且,道是通過“元氣”化生天地萬物的,“元氣守道,乃行其氣,乃生天地”[],“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者也”[]。也就是說,天地萬物是元氣依照“道”的法則化生出來的。
兩漢時期生態思想研究論文
[關鍵詞]兩漢時期;生態思想;生態和諧;生態倫理;生態保護
[摘要]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尊重自然規律、珍愛生命、倡導天人和諧的生態觀念源遠流長;而兩漢時期正是中國古代生態思想總結定型的關鍵階段。兩漢時期的生態思想不僅倡導生態和諧和生態保護,而且更為鮮明的是強化生態倫理。生態和諧、生態倫理和生態保護思想三者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密不可分,這正是兩漢時期生態思想的核心內容和基本特點。
[中圖分類號]K234:N91(2)=34[交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83-0214(2008)05-0114-07
Keywords:WesternandEasternHanDynasties;eco-thought;eco-harmony;eco-ethic;eco-protection
Abstract:Chinesetraditionalthoughthaslongbeenattachinggreatimportancetotheecologicalideaswhichmaintaintorespectthelawsofnature,cherishlivesandadvocatetheharmoniousrelationshipbetweenhumanandnature.WesternandEasternHanDynastieshavebeenacrucialtimewhentheChineseancientecologicalthoughtbegantotakeshape.Thetwodynastiesnotonlyadvocatedtheeco-harmonyandeco-protectionbutalsotheeco-ethic.Thesethreewerethoughttobeintegratedandnevertobedeparted,whichremainsthecharacteristicsoftheecologicalthoughtintheWesternandEasternHanDynasties.
體育生態思想發展論文
摘要:對體育生態思想的緣起與發展分為四個部分:一是遠古時代體育生態思想萌芽的孕育與產生;二是古代體育生態思想的發軔;三是近代體育生態思想的吉光片羽;四是現代體育生態學科(論)的建構與發展。最后研究的結果指出未來時期,體育生態思想將進入綠色通道。
關鍵詞:體育生態思想;緣起;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在十八大會議之后被提升到國家“五位一體”戰略布局的高度,在建設美麗中國的同時,融入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這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社會轉型的開始。永續發展的目的是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同樣也需要體育領域的可持續發展,而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就要呼喚體育生態環境的支持。因此,如何更好地理解體育生態思想的發展也是我們所應重視的時代背景和不能回避的問題。一直以來,理論界對體育生態思想的研究總體略顯不足,多呈零散和問題式的研究,而從歷史發展的層面對體育生態梳理的研究成果更是寥寥無幾。所以,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梳理體育生態思想的歷史發展脈絡,對指導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和實現人類的永續發展就顯得意義重大。
1遠古時代———體育生態思想的孕育
在遠古時代,人類祖先不僅經常要跋山涉水去尋找食物來維持生命的存在,還要為抗御自然的侵襲而跋涉遷徙,在渴求生存的生活中,要想法設法地投石擲棍去殺傷獵物,玩命奔跑的去追捕野獸,甚至為防止被野獸傷害而不得不與野獸進行生命的格斗。可見,像走、跑、跳、投、爬、近身格斗以及游泳等肢體運動,都是遠古時代,人類祖先為求生存而必需掌握的基本生活技能。到了遠古時代的后期,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因財產和奴隸掠奪而發生的沖突日益頻繁,人類認識到必須要進一步改善生產工具和狩獵技術,并使之成為種群的謀生手段和世代相傳的生存技能才能確保群落的安定有序,同時群落首領還意識到只有提高群落子民整體的體力和智力等生存能力,才能維持群落不被外來侵略者所滅亡,于是跟身體活動有關的各種技能就開始在群落中有所推廣,群落中的成年人也開始有意識地向少年兒童傳授各種技能和身體的操練方法。這種主動適應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以及主體的思想,就可以視為體育生態思想的萌芽。
2古代———體育生態思想的發軔
儒家生態倫理學思想研究論文
人類經歷了20世紀的輝煌,并帶著困惑進入21世紀。21世紀的人類應該如何發展?從上個世紀的經驗和教訓,我們得出了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時代和可持續發展的時代,其中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對于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國來說,中國傳統生態倫理思想,特別是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內涵豐富,我們挖掘其中的積極合理因素,對維護生態平衡,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必將產生有益的啟示。
一、儒家生態倫理思想的豐富內涵
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儒家把整個自然界看作是個統一的生命系統,既表現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實踐理性,又體現了保護自然的道德精神。儒家認為,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自己,愛惜其他事物的生命,也是愛惜人自身的生命,人要博愛生靈,兼利宇宙萬物。
(一)“仁民愛物”的惜生重生觀
孔子奉著惜生、重生的原則,主張用生態從善的道德情懷來對待自然界,對自然界及自然界的萬物施以愛心。提倡天道生生,仁愛萬物,將義、禮、仁等倫理道德范疇推廣至自然界。《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之言說:“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郊,竭澤涸漁則蛟龍不合陰陽,覆巢毀卵則鳳凰不翔。何則?君子諱傷其類也。夫鳥獸之于不義尚知辟之,而況乎丘哉!”這表明孔子懂得維持生態平衡的道理,包含有對于獸類、鳥類、魚類不可過量捕殺、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的含義。人對萬物應持一種同情的善待態度,否則就是不入道,所謂“啟蟄不殺則順人道,方長不折則恕仁也。”。這意味著對自然的態度與對人的態度不可分離,惜生與愛人憫人同為儒家思想題中應有之義。孔子的“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就典型地表現了這一觀點,指人類對搏殺生物要有限度、有節制;捕魚用釣魚竿而不要用大繩網,不用箭射殺巢宿的鳥,以免破壞生態平衡和資源的再生,造成資源枯竭。在孔子看來,保護動物,既是仁愛精神的體現,也是熱愛自然環境、維持生態平衡、保護人類自己的手段。這種生態平衡觀體現了孔子反對無節制的獲取自然資源和毀滅生物物種的思想,也體現了孔子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上棄惡向善的價值取向。孔子將對待動植物的態度與對待人等同并列起來,反映的不只是人對人的倫理道德,而是對待動植物和大自然的博愛之倫理。孔子把對待動物的態度看作是道德問題,初步實現了由家庭倫理、社會倫理向生態倫理的拓展,這是其偉大高明之處。
孟子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揮了孔子熱愛生命的“仁愛”思想,第一次明確提出并初步回答了生態道德與人際道德的關系問題。他說:“君子之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他認為君子之愛包括對親人的愛,對百姓的愛和對自然物的愛三部分,這三種愛是“仁政”的重要內容。親親必須仁民,只有仁愛百姓,讓百姓安居樂業,親人的幸福才有保障。與此同時,仁民又必須愛物,只有珍愛保護自然萬物,百姓的安居樂業才有物質保障。這是一種真正地推己及人,由人及物的道德,他把仁民與愛物相提并論。可以看出,孟子認為愛已愛人是不夠的,還應進一步把這一愛心擴展到自然萬物,這才是真正的“愛”和“仁”。在他看來,道德系統由生態道德和人際道德兩部分構成,人際道德高于生態道德,“仁民”是“愛物”的前提,通過“仁民而愛物”這一途徑可以實現生態道德和人際道德的統一、人與自然的和諧。
馬克思生態思想下生態文明論文
一、為我國生態文明理論建設提供有利指導
生態文明是符合人類發展要求、解決生態問題、促進和保障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型文明形態。生態文明建設遵循自然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人自身發展等規律,尊重自然、人和社會的辯證和諧統一,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致力于構建三者間的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人是自然的產物,自然界為人類提供生存環境,是人的無機身體。馬克思提出:“人不僅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存在物,也就是說,是為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物,因而是類存在物”。馬克思的自然觀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系,人們的社會生產也只能在自然中進行。人與自然、人與人、自然與社會是密不可分的。馬克思明確指出:“人(和動物一樣)靠無機界生活……人在肉體上只有靠這些自然產品才能生活,不管這些產品以實物、燃料、衣著的形式或是以住房等形式表現出來”。自然的力量是無盡的,自然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為人類提供生活必需品。自然不僅僅為人類提供物質保障,“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而“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和自然是辯證統一的,他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離不開自然界。
(一)堅持科學發展觀
馬克思生態思想表明,自然和人、社會是辯證統一的。這在社會實踐中就要求社會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同時合乎自然、合乎規律,堅持統籌人、社會與自然和諧共存,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這樣的發展就是科學發展。可見,馬克思生態思想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實際上,科學發展觀堅持馬克思的人與自然辯證統一、在勞動中實現人與自然的統一的生態思想,主張采用統籌兼顧的方法運用自然規律,努力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最大化,保證生態文明的順利進行。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只有時刻堅持以馬克思生態思想作指導,以馬克思生態思想為基礎處理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問題,始終堅持自然和人類社會的辯證統一,才能保證科學發展觀的真正落實,推動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建設,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反之,則會受到自然發展規律的懲罰,社會經濟發展將會遭到嚴重的影響。
(二)真正確立自然、人和社會辯證統一的生態理念
正確生態理念的確立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進行。為了保證自然、人和社會辯證統一生態理念的形成,必須從思想上破除人類中心主義,轉變社會發展觀念,正確認識物質經濟利益及其追求和社會及人的發展的關系,克服物質經濟利益至上、社會實踐唯物質經濟利益是從的錯誤思想,自覺堅持以馬克思生態思想作指導,自覺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不斷增強生態環保意識,樹立解決生態問題和建設生態文明的信心,為建設生態文明準備思想前提。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從表面上看是解決生態問題的現實道路、必然要求和結果,從根本上看則是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辯證統一的生態思想的內在要求和意蘊。換言之,正是馬克思生態思想為我國解決生態問題、建設生態文明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