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教程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2 21:51: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新聞傳播學教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新聞傳播學教程

新聞學教材內容重復分析論文

一、現象

隨著1997年新聞學由二級學科升為一級學科,并改名為新聞傳播學以后,新聞學的學科地位有了很大提高。現在全國各大院?;旧隙奸_設了新聞專業,許多還創辦了新聞系或新聞學院,新聞教育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對新聞教育質量起著重要作用的新聞學教材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這些教材為新聞教學提供了極大便利,有力地促進了新聞教學質量的提高。

但是筆者遺憾地發現,在新聞學教材存在課程內容部分重復的現象?,F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新聞學權威出版社的教材為例,統計如下(表中劃√說明該教材包含相應內容):

由上可知,在同一出版社的系列教材中都或多或少存在重復現象。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1世紀新聞傳播學系列教材中,關于“真實性原則”這一內容《新聞理論教程》和《新聞寫作教程》都有專節涉及?!缎侣劺碚摻坛獭吩诘诹碌谝还澱?5頁的篇幅,《新聞寫作教程》在第二章新聞寫作真實性原則中占17頁篇幅。關于“新聞工作者道德/修養”的內容,復旦大學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的《中國新聞采訪寫作教程》第十四章記者修養占29頁篇幅,《新聞學概論》(第二版)第十四章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理念、職業道德的修養占17頁篇幅。其他諸如新聞價值、新聞政策等內容也出現不同課程類似的重復情況(見上表)。

同時,不同出版社的不同課程也存在課程內容部分重復現象。如“真實性原則”這一內容,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新聞理論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的《新聞寫作教程》和《當代新聞采訪》、高等教育出版社《新聞學導論(修訂版)》和《新聞理論教程》課程均有專節涉及。當然,其他出版社這種教材存在課程內容部分重復現象也很普遍,在此不再贅述。

二、原因

查看全文

傳播學教程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傳播學教程》是一本在傳播理論研究上有所創新之作,它顯示出理論著作獨特的豐采和作者分析思辨的深厚功力。本書的邏輯框架結構,反映了作者試圖使傳播理論體系化的有益嘗試。作者還在書中提供了許多傳播理論研究的新視角。如深入剖析傳播學基本概念,闡發因此而起的研究導向;如從宏觀著眼,中觀剖析,微觀入手等。本文還就傳播學宏觀、中、微觀理論研究提出了個人見解。

[關鍵詞]傳播學理論體系創新

Abstract:ThebooktitledJournalism&Communicationisonecreativeworksincommunicationtheorystudyfield.Itslogicalstructurereflectstheauthor''''sinstructiveattempttosystemizethecommunicationtheory.

KeyWords:CommunicationTheoreticalsystemCreation

郭慶光教授新著《傳播學教程》已于去年年底面世。讀后,深感這是作者多年來深入、系統地研究傳播學基礎理論的一本力作,是一本在傳播理論研究上有所創新之作。它雖然是一本面向大學生的教材,但仍處處顯示理論著作獨特的豐采和作者分析思辨的深厚功力。

一、首先,值得重視的是本書的框架與布局,它是經作者精心考慮后所作的周密安排。全書以橫向論述為主,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部分,從而形成了一個較為嚴密的邏輯框架結構。

查看全文

網絡傳播學管理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首先回顧了人類傳播史,指出信息技術的發展起著歷史性杠桿作用。當今因特網及網絡媒體的迅猛發展,網絡傳播的新特征使得傳統的傳播學理論難以合理解釋網絡傳播現象,使得網絡傳播學的建立成為必要。本文探討了網絡傳播學的任務、研究對象、學科屬性和相關學科,概述了網絡傳播學的研究現狀并進行了前瞻。

[關鍵詞]因特網/網絡傳播/網絡媒體

Abstract:Thisthesisdiscussesthecharacteristicofnetworkcommunication.Theauthorpointsoutthatthetraditionalcommunicationtheorycan''''tproperlyexplainthenetworkcommunicationphenomenonandthereforeanewnetworkcommunicationmustbefounded.Theresearchobject,researchactualityandfutureofthenetworkcommunicationtheoryhavebeendiscussedinthisarticle.

Keyword:Networkcommunication,Internet

一、信息技術的發展與信息傳播

回顧人類傳播史,我們不難發現,信息技術的發展起著歷史性杠桿作用。信息技術的每次創新,都帶來了信息傳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給人類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推動著人類的文明不斷向更高層次邁進。信息技術強而有力地改變著人類生產與生活的面貌,信息技術集中反映的標志就是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人類的信息傳播迄今可分為5個階段(口頭傳播階段、文字傳播階段、印刷傳播階段、電子傳播階段、網絡傳播階段),前一個階段向后一階段的躍升無不以信息技術的革命性進步為前提。

查看全文

網絡傳播學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首先回顧了人類傳播史,指出信息技術的發展起著歷史性杠桿作用。當今因特網及網絡媒體的迅猛發展,網絡傳播的新特征使得傳統的傳播學理論難以合理解釋網絡傳播現象,使得網絡傳播學的建立成為必要。本文探討了網絡傳播學的任務、研究對象、學科屬性和相關學科,概述了網絡傳播學的研究現狀并進行了前瞻。

[關鍵詞]因特網/網絡傳播/網絡媒體

Abstract:Thisthesisdiscussesthecharacteristicofnetworkcommunication.Theauthorpointsoutthatthetraditionalcommunicationtheorycan''''tproperlyexplainthenetworkcommunicationphenomenonandthereforeanewnetworkcommunicationmustbefounded.Theresearchobject,researchactualityandfutureofthenetworkcommunicationtheoryhavebeendiscussedinthisarticle.

Keyword:Networkcommunication,Internet

一、信息技術的發展與信息傳播

回顧人類傳播史,我們不難發現,信息技術的發展起著歷史性杠桿作用。信息技術的每次創新,都帶來了信息傳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給人類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推動著人類的文明不斷向更高層次邁進。信息技術強而有力地改變著人類生產與生活的面貌,信息技術集中反映的標志就是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人類的信息傳播迄今可分為5個階段(口頭傳播階段、文字傳播階段、印刷傳播階段、電子傳播階段、網絡傳播階段),前一個階段向后一階段的躍升無不以信息技術的革命性進步為前提。

查看全文

網絡傳播學

一、信息技術的發展與信息傳播

回顧人類傳播史,我們不難發現,信息技術的發展起著歷史性杠桿作用。信息技術的每次創新,都帶來了信息傳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給人類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推動著人類的文明不斷向更高層次邁進。信息技術強而有力地改變著人類生產與生活的面貌,信息技術集中反映的標志就是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人類的信息傳播迄今可分為5個階段(口頭傳播階段、文字傳播階段、印刷傳播階段、電子傳播階段、網絡傳播階段),前一個階段向后一階段的躍升無不以信息技術的革命性進步為前提。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絡傳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網絡傳播作為一種全新的現代化傳播方式,有著與傳播媒體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網絡傳播給我們的時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傳播方式,使人們如虎添翼。網絡傳播是人類有史以來增長最快的傳播手段。網絡傳播在中國的出現和對中國文明的意義,不亞于中國人發明紙張的意義。

網絡傳播對于社會的影響是全面的,不僅影響著政治和經濟方面,而且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網絡傳播正在以不可抵擋的勢頭,迅速滲透到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思想以及文化等諸多領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改變著世界的面貌。

然而,網絡傳播的特性決定了它與傳統大眾傳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系列負面作用,如意識形態和文化滲透、假新聞假信息傳播、色情泛濫、個人隱私遭到侵犯、知識產權遭到侵犯等等。所有這些,都期待著我們去研究和探討。

因此,建立網絡傳播學的理論體系,并加快培養網絡傳播方面的人才,以加快中國網絡傳播業的發展,是一件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

查看全文

綜合性高校新聞傳播學課程創新

在新聞傳播學的教學實踐中,一個長期困擾學術界的問題是:“如何讓剛剛進入高等教育階段的大一新生盡快融入專業學習”,亦即“如何設置新聞傳播學的專業‘入門’課程?”

目前,國內新聞院系的基本做法是開設《新聞學概論》課,但這種課程安排又與高年級的《新聞理論》課有所重復,這樣一來,老師教著累,學生學得也吃力。近年來,伴隨新聞教育改革的縱深發展,越來越多的新聞院校開始通過創設《媒介素養》課程來解決這個問題。2004年秋,上海交通大學在中國大陸高校第一個開傳媒素養教育課。除了傳播學專業的學生外,首批七百多名電子工程、農學和其他理工科的學生參加了這門課程的學習[13。2005年9月,中國傳媒大學正式開設了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媒介素養課程。2006年9月,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也在全院2006級新生中開設《當代媒介素養》課程。

一課程設置突出“階梯式”觀念

從課程設計的角度看,新聞基礎課程的目的就是“要構建本專業與其它專業相區別的標準,使本專業的學生掌握這些規律。”-3基于此,大一新生對于專業知識的普遍缺乏是我們設置專業課程體系必須首先考量的因素。我們提出的“階梯式”觀念實質就是尋求新聞傳播專業課程之間的內在關聯,按照由淺到深、由表及里的方式循序漸進地設置專業課程。

具體來說,我們將《當代媒介素養》定位為面向新聞傳播專業大一新生的專業“入門課”——既是關于媒介知識的“普及課”,也是培養其媒介接觸興趣與習慣的基礎性課程——設置這門課程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切實提高當代大學生在“媒介化社會”中的生存能力,亦即認識媒介、理解媒介和使用媒介的能力。為此,我們設計《當代媒介素養》的課程內容幾乎涵蓋了傳播者、受眾、傳播媒介、傳播內容(新聞、評論、娛樂、廣告)等新聞傳播專業的所有重要領域,切實“降低”高中與大學專業之間的對接門檻,讓大一新生能夠平穩有效地完成過渡階段的學習。另一方面,本課程最終的定位是面向不同學科、專業的大學生,將媒介素養視為現代公民基本的文化素養之一,進而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高?!肮x課”序列,使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通識教育”。

與此同時,大一上學期分別開設了《新聞采訪》、《中國新聞史》兩門專業基礎課,下學期又分別開設了《新聞寫作》、《外國新聞史》課程,這些專業課程與二年級以后開設的《新聞理論》、《新聞編輯》、《新聞評論》、《新聞作品評析》等專業核心課程在難度系數與專業深度方面形成了很好的梯度,便于學生理解和切近本專業。經過5年的教學實踐,我曾經為1100名新聞專業的學生講授了《當代媒介素養》課程,這一“階梯式”教學改革嘗試得到了同學們的普遍歡迎,很多同學表示這一教學方式對其迅速融人專業學習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安徽省內許多兄弟院校也紛紛向我們“取經”,已經或擬將開設《當代媒介素養》課程。譬如,安徽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不僅開設了這門課程,而且還選用了我們編寫的教材。安徽財經大學新聞系則派老師與我們聯系,準備開設這門課程。浙江工商大學更是開設了全校范圍的人文公選課,并且也選用了我們編寫的《當代媒介素養教程》作為課程教材。

查看全文

傳播學教學的策略與思考3篇

第一篇

1教學有效性的界定

教學一詞在我國最早出現于《尚書•兌命》中,其中提到“教學半”。明確指出教學一詞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是從陶行知開始的[2]。《現代漢語詞典》中對教學的解釋是:“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蹦壳埃瑢τ诮虒W一詞尚無公認的統一定義。王策三教授認為:“所謂教學,乃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統一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同時,身心獲得一定的發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3]根據師生是否處于同一空間可以把教學活動分為面對面的教學活動和遠程教學活動。因為目前面對面的教學活動仍占大多數,所以本文中的教學即指面對面的教和學的活動。在《現代漢語詞典》里,“有效”被釋義為“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效果”是指“由某種力量、做法或因素產生的結果(多指好的)”。教學有效性是指師生能否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在教學中投入時間、精力和物力與所產生教學效果的比例程度[4]。

2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因素

作為人類傳播活動中一種形式的教育傳播,必然遵循人類傳播活動的一般規律。因此,可以借助一般傳播模式來解釋教育傳播過程。又根據王策三教授對教學的定義,教學既包括教的活動又包括學的活動。所以,以下采用貝羅(D.Berlo)的S—M—C—R模式分別從教的角度和學的角度來分析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因素。貝羅的傳播模式把傳播過程分解為信源(Source)、信息(Message)、通道(Channel)和受傳者(Receiver)4個基本要素,所以簡稱為S—M—C—R模式。每個要素又各含有幾個因素[5],如圖1所示。用此模式來觀察教學活動,可以看出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學活動中的信源和編碼者即教師1)教師的傳播技能即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編碼方式。教師的語言是否清晰、說話方式、書寫技能、思維邏輯、身體語言等都會影響教學信息的傳播。2)教師的工作態度,包括教師是否熱愛自己的教學工作,是否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對學生是否有足夠的了解,是否尊重學生,能否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等。3)教師的知識水平和文化背景,包括教師對于所要講授的內容是否足夠熟悉,是否擁有豐富的知識以及教師的學歷等。4)教師的社會背景。教師在社會中的影響、地位等會影響到教師對教學價值的認識。教學信息1)教學內容是教師為達到教學目標而選取的教學材料,不僅包括教學“成分”,還包括教學內容的組織結構。出于對教學目標的不同理解,教師對于教學材料的選擇和再加工可能不同。2)教學符號指教師選擇的呈現教學內容的方式,包括語言、文字、音頻、視頻等。通道教學信息的傳播通道就是傳播信息的各種工具,包括各種感覺器官,以及書、圖畫、圖表、電影、電視等信息載體和光、溫度、噪音、設備等環境變量。受傳者和譯碼者即學生學生的表達技能、對于學習的態度、先前知識水平、社會背景、家庭背景、先前學習經歷均會影響傳播的效果。實際上,雖然傳播過程中的教師(受傳者)與學生(信源)位于傳播過程的兩端,但是在傳播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可以是傳播者和受傳者,所以,影響傳播者的因素與影響受傳者的因素本質相同。而且當學生變成傳播者,教師變成受傳者時,其實是教師在接受學生的反饋。

3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查看全文

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分析論文

由于第一次對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進行年度概述,這里先把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的出版情況做一簡單回顧。

解放以后至,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出版的關于新聞工作的書籍只有百來本,而且沒有一本學術專著。1982年甘惜分的《新聞理論基礎》是我國解放后出版的第一本新聞學著作。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此后我國出版的新聞傳播學著作日漸增多。1991年,各種關于新聞和傳播的書籍超過了1000本。最近的十年,出版的新聞和傳播方面的書籍,大約有1500本以上(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資料室和中國新聞年鑒的粗略估計)。如果說80年代是我國新聞傳播書籍出版的準備年代,那么90年代至新世紀初的兩年,無論這數量和質量方面,與自身相比都是最輝煌的年代。最近的十幾年,新聞和傳播方面書籍出版的特有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各類新聞傳播學的教材基本完善,形成了各自的體系。80年代,我國各高校流通的教材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和復旦大學新聞系為主,其他高校缺少自己的系統教材。90年代的情況大大改觀,各個高校的新聞傳播院系陸續組織寫作和出版具有自身特點的各種專業教材。到世紀之交,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則全套更新和增補新的面向新世紀的系列教材,北京廣播學院也出版了自己的成套的專業教材。

現在的問題不是缺少教材了,而是有些教材的質量不高,甚至可以說是垃圾;內容重復現象較為普遍,相互抄,車轱轤話來回說。關于網絡的教材,顯然為了搶時間,更為粗糙,相當多的這類書籍停留在描述現象和想象的理論層面。如何提高教材的質量和在一定時期穩定教材,是目前教材寫作和出版的要務。

二,大量傳播學譯著在世紀之交的幾年內成批推出。這對于我國傳播學研究的深化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這類譯著中有世界信息與傳播的綜述性著作,也有傳播學研究的概述性著作,還有一些專題研究的著作,例如組織傳播、國際傳播、跨文化傳播、媒介形態、媒介與大眾文化、電視批評、媒介倫理等等。(參見我在《新聞與信息傳播》2001年夏季號的概述文章《直面當今傳播學研究----最近兩年我國傳播學譯著展示》)

可能出版者從贏利角度考慮較多,現在出版的傳播學書籍多數為教材,有的出版社選擇的層次更低,是一些普及性傳播學讀物。這給國內某些本來就對傳播學有“階級”成見的人留下印象:傳播學就是這么個層次和水平。傳播學的研究性專著,尤其是傳播學經典著作很少,最近幾年的新著更少。經典中唯有麥克盧漢的著作出版了好幾種,但他畢竟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人物了。最新的傳播學研究的經典譯著可能需要再等一二年,正在組織翻譯出版中。

查看全文

國際傳播學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國際傳播學是一個年輕的學科,其學科來源主要是傳播學、新聞學、國際關系學等,其研究具有迫切的現實性,但目前國內研究存在玄化、泛化、空化和術化等問題。本文認為深化國際傳播學研究應從國際傳播本體研究、國際傳播史研究、國際傳播“術”(技巧)研究及國際傳播學科體系研究等幾個方面展開。

【關鍵詞】新聞學;傳播學;國際新聞傳播;國際傳播

一、國際傳播研究的現實狀況

國際傳播是一個年輕的、正在發展的、充滿活力而又具有迫切現實性的新興學科。

從國際方面看:國際傳播的最初研究起源于美國。60年代末,國際傳播作為一個學科在美國開始得到了承認。1971年,位于華盛頓的美利堅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率先開設了國際傳播的碩士學位課程。70年代,國際傳播研究走向國際化。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推動下,成立于1957年的聯合國下屬的教科文組織國際大眾傳播協會,于1978年設立了國際傳播分會,作為其12個分會之一。隨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又先后組織出版3本報告:《多種聲音,一個世界》(1981)、《世界交流報告》(1989)和《世界傳播概覽——媒體與新技術的挑戰》(1997)。1994年,國際傳播分會開始出版自己的會刊《國際傳播》,每半年出版一期。在每年召開一次的國際大眾傳播協會的近幾次會議上,國際傳播成為最熱門的論題之一。

與此同時,民間的研究自80年代以來方興未艾。在我們不完全的資料收集中,80年代涉及國際傳播的書目就有十數種。如:《組織中的國際傳播》、《國外新聞和世界信息新秩序》、《全球信息與世界傳播:國際關系的新領域》、《二十世紀的國際新聞播報》、《傳播的國際百科全書》等。90年代以后的研究著作更多。例如:《國際傳播中的現實議題》、《全球新聞業:國際傳播的歷程》、《資本主義與傳播:全球文化和信息經濟》、《超越國家主權:90年代的國際傳播》、《國際傳播與全球化:批判導論》等(以上見中國國家圖書館的館藏書目)。①筆者發現,國際傳播的研究以美國領先,大部分的著作也多出自美國。這一點顯然與美國是一個國際傳播大國,掌握了世界傳播信息量中相當大的比重有關。在目前世界排名前10位的媒體集團中,美國就占了5家。②

查看全文

3G時代的新聞傳播活動透析

論文摘要:本文立足于傳播學5W模式理論,對3G時代來臨后新聞傳播活動所呈現的若干新特征,進行概要性質的考察與描述,試圖通過這些呈現和分析,更好地把握未來新聞傳播事業的走向與趨勢。

論文關鍵詞:3G時代媒介融合手機媒體傳受關系

3G是“第三代移動技術”ThirdGen—eration英文縮寫的簡稱,是將語音通信與多媒體通信相結合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系統。與2G相比。3G在傳輸聲音和數據的速度上有了新的提升,最先普及的“無線寬帶上網”。讓手機用戶隨時隨地手機上網。其流媒體業務則能夠處理圖像、音樂、視頻等媒體形式,提供電話會議、手機電視、電子商務等多種信息服務。

有學者指出,3G不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生活觀念,而且沖擊并改變著傳媒與傳播的面貌。那么,3G時代的到來對現代新聞傳播活動又會有怎樣的影響呢?根據傳播學家拉斯韋爾的5W理論,我們對新聞傳播活動中的5個要素——傳播者(who)、收受者(whom)、傳播內容(what)、傳播渠道(whichchannel)以及傳播效果(whateffect)進行考察,并對其在3G影響下呈現的新變化作出粗線條的描述。

一、傳播者與收受者的界限逐漸模糊,傳受關系走向一體化

進入3C時代后,傳統的傳播觀念被顛覆,傳受關系面臨著新的調整。3G技術運用到手機,使得人人都有機會成為傳播者,這一方面讓新聞傳播越來越個性化,因為“受眾”作為“整齊劃一的大眾”的時代已經過去,目前傳者所面臨的則是需求個性化的受者;另一方面,讓手機用戶參與到媒體互動中來,讓受眾借助手機就能實現信息的傳播,由此,傳統傳播模式中傳受雙方固定的角色區分被3G技術打破。比如。在突發事件的新聞現場,在職業記者到達之前,目擊者完全可以用手機拍攝現場,然后通過網絡上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