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化理論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6 15:22:1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異化理論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異化理論與媒介批判論文
[摘要]:
媒介批評中應該采取什么樣的立場,選用什么樣的角度,確立何種標準等問題,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務界都鮮有共識。不是偏執于意識形態判斷,而疏離其他價值關懷;就是局限于具體、個案的文本解讀、視像分析,因表層的議論而放棄對媒介本質的探究。在這一情境下,重讀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及與這一理論血脈同源的盧卡奇的“物化理論”,對于當今的媒介批判而言,或許能提供一些新的思索視角及理論支撐。
一、“異化/物化理論”與媒介批判
馬克思早在1844年的《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提出了“物的異化”與人的“自我異化”的命題。馬克思指出:在對象化的勞動中,勞動結果表現為對人的本質力量的積極確證;而在異化勞動中,勞動結果表現為對人的本質力量的否定和消解。馬克思還論述了勞動異化的四種形式或規定性:即“勞動產品的異化”、“勞動活動本身的異化”、“人的本質的異化”與“人與人的異化”。盧卡奇的“物化理論”則更深入剖析了發達工業社會中人的異化與物化。他的貢獻在于將物化同近現代社會的理性化進程結合起來,從理性特別是技術理性對人的主體性發展的負面效應的視角揭示現代社會的物化現象,并且深刻地指出這種“物化”正在內化,從而成為“物化意識”——這是對異化更深層的揭示。法蘭克福學派無論從理論建構還是現實解讀方面都極大地發展了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和盧卡奇的“物化理論”。在法蘭克福學派眼中,一切束縛人和統治人的異化力量或物化力量都是他們批判的對象:“我們自己創造出的物和環境在多大程度上變成了我們的主人,這是馬克思所未能預見到的;可是沒有什么比下述事實更加突出地證明了他的預見了,在今天全人類都成為他自己創造出的政治制度的囚犯,心驚膽跳的人類正焦急地盼望知道是否能從自己所創造的物的力量中拯救出來……”(注:《西方學者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第67-68頁,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年。)
他們以一種人本主義的精神,通過對異化力量的徹底批判,追求人的自由、發展以及社會的全面進步。
在今天,異化現象更加突出,成了一種普遍現象。20世紀以后,異化對人的統治已從政治壓迫與經濟剝削轉向各種普遍的、異己的文化力量對人的自由的束縛。特別是隨著技術革命帶來的大眾傳播的全面繁榮,媒介在某種意義上,扮演著“異化”的幫兇——人們越來越多地借助媒介來了解外界,媒介營造的“仿真環境”成為一種實質意義上的新的異化力量,“媒介真實”代替了“社會真實”,生存在“媒介環境”中的當代人,變得遠離“真實”生活,失去批判精神與超越維度。媒介及其產品制約著人的主體性的發展,支離破碎的媒介信息與五顏六色的媒介產品漸漸迷惑了現代人的“雙眼”,他們習慣于輕軟的“表層娛樂”,而不再追問“深層意義”。媒介在其間一方面“異化”著他者,一方面也在不知不覺中經歷著“自我異化”。正是因為媒介在當今社會異化過程中所扮演的這種多重角色,使得研究媒介,不能不關注媒介的“異化”與“自我異化”。而進行媒介批判就必須從“揚棄異化”的立場開始。媒介批判的目的,也正是要找到媒介“異化”他者的方面以及媒介“自我異化”的表現等,以此作為“揚棄異化”的突破口。
馬克思與馬爾庫塞異化理論分析論文
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書提出的異化勞動理論是自己歷史觀的探索,是用正在形成中的唯物史觀對處于上升時期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的解剖。馬爾庫塞于1964年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提出的異化理論是對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和階級關系的描述。這兩種異化理論的提出相隔了一百多年,所以其內容也有相當大的差距,這一差距在本文的比較中可以看出。
一、關于工人與勞動產品的關系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論述的異化勞動理論,明確提出了異化勞動的四個規定,其中第一個規定闡發的是工人與勞動產品的異化關系。馬克思說:“工人對自己的勞動的產品的關系就是對一個異己的對象的關系。”(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41卷第41頁。)是一種異化關系,這種異化關系的表現是:工人生產的越多,他的產品的數量越大,自己占有的產品越少、就越貧困;工人創造的產品價值越高,他自己越成為廉價的商品。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的勞動產品成了自己的對立物,成了統治自己的力量,他們創造的產品的力量越大,統治自己的力量就越強,自己就越沒有力量。在這種異化關系中還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工人只有作為生產資料的奴隸,作為他產品的奴隸才能得到工作,以獲得維持生命的生活資料,因而工人為了生活,必須作為生產資料的奴隸才能實現自己的勞動。工人在勞動過程中遭到了雙重的喪失,即勞動者自身肉體生存的生活資料和勞動者進行生產的生活資料。馬克思說:“工人越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兩個方面失去生活資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來越不成為屬于他的勞動的對象,不成為他的勞動的生活資料;第二,感性的外部世界越來越不給他提供直接意義上的生活資料,即維持工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41卷第42頁。)
馬爾庫塞在新的條件下提出的異化理論,也闡發了工人與勞動產品的關系問題,他認為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強迫工人去消費勞動產品,工人成了消費產品的奴隸。在馬爾庫塞看來,生產的發展“超出生物學水平的人類需求的強度、滿足乃至特性,總是被預先決定的。獲得或放棄、享受或破壞、擁有或拒絕某種東西的能力,是否能當做一種需求,取決于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制度”。“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廣告來放松、娛樂、行動和消費,愛或恨別人所愛所恨的東西,這些都是虛假的需求。”(注:《單向度的人》,重慶出版社1988年版第6頁。)馬爾庫塞這一番敘述表明了工人和產品的關系是一種強制性的消費的關系,工人受消費品的壓抑沒有任何自己選擇的自由,在強迫性的消費過程中完全處于一種被奴役的地位,完全受到自己創造出的產品的支配,是自己創造出的產品的奴隸。
由此看出,馬克思與馬爾庫塞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論述了工人與勞動產品的關系。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中闡明的工人與產品的關系是,由于生產力不夠發展,勞動產品被資本家無償占有,資本家利用占有的生產資料去剝削工人,獲得利潤,工人由于失去了勞動產品而處于奴隸地位,馬克思強調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和壓迫關系。而馬爾庫塞講的工人與產品的異化關系是在新的條件下形成的,是資本家利用他占有的產品強迫工人去消費,推銷他的產品獲得最大的利潤,使勞動者成了產品的奴隸,他強調的是強迫工人消費的關系,這的確是馬克思那時沒有的新現象,馬爾庫塞指出來是有意義的。但是他忽視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和壓迫的關系,這相對于馬克思是一個倒退。
二、工人與統治階級的關系
馬克思與馬爾庫塞異化理論研究論文
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書提出的異化勞動理論是自己歷史觀的探索,是用正在形成中的唯物史觀對處于上升時期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的解剖。馬爾庫塞于1964年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提出的異化理論是對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和階級關系的描述。這兩種異化理論的提出相隔了一百多年,所以其內容也有相當大的差距,這一差距在本文的比較中可以看出。
一、關于工人與勞動產品的關系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論述的異化勞動理論,明確提出了異化勞動的四個規定,其中第一個規定闡發的是工人與勞動產品的異化關系。馬克思說:“工人對自己的勞動的產品的關系就是對一個異己的對象的關系。”(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41卷第41頁。)是一種異化關系,這種異化關系的表現是:工人生產的越多,他的產品的數量越大,自己占有的產品越少、就越貧困;工人創造的產品價值越高,他自己越成為廉價的商品。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的勞動產品成了自己的對立物,成了統治自己的力量,他們創造的產品的力量越大,統治自己的力量就越強,自己就越沒有力量。在這種異化關系中還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工人只有作為生產資料的奴隸,作為他產品的奴隸才能得到工作,以獲得維持生命的生活資料,因而工人為了生活,必須作為生產資料的奴隸才能實現自己的勞動。工人在勞動過程中遭到了雙重的喪失,即勞動者自身肉體生存的生活資料和勞動者進行生產的生活資料。馬克思說:“工人越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兩個方面失去生活資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來越不成為屬于他的勞動的對象,不成為他的勞動的生活資料;第二,感性的外部世界越來越不給他提供直接意義上的生活資料,即維持工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41卷第42頁。)
馬爾庫塞在新的條件下提出的異化理論,也闡發了工人與勞動產品的關系問題,他認為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強迫工人去消費勞動產品,工人成了消費產品的奴隸。在馬爾庫塞看來,生產的發展“超出生物學水平的人類需求的強度、滿足乃至特性,總是被預先決定的。獲得或放棄、享受或破壞、擁有或拒絕某種東西的能力,是否能當做一種需求,取決于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制度”。“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廣告來放松、娛樂、行動和消費,愛或恨別人所愛所恨的東西,這些都是虛假的需求。”(注:《單向度的人》,重慶出版社1988年版第6頁。)馬爾庫塞這一番敘述表明了工人和產品的關系是一種強制性的消費的關系,工人受消費品的壓抑沒有任何自己選擇的自由,在強迫性的消費過程中完全處于一種被奴役的地位,完全受到自己創造出的產品的支配,是自己創造出的產品的奴隸。
由此看出,馬克思與馬爾庫塞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論述了工人與勞動產品的關系。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中闡明的工人與產品的關系是,由于生產力不夠發展,勞動產品被資本家無償占有,資本家利用占有的生產資料去剝削工人,獲得利潤,工人由于失去了勞動產品而處于奴隸地位,馬克思強調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和壓迫關系。而馬爾庫塞講的工人與產品的異化關系是在新的條件下形成的,是資本家利用他占有的產品強迫工人去消費,推銷他的產品獲得最大的利潤,使勞動者成了產品的奴隸,他強調的是強迫工人消費的關系,這的確是馬克思那時沒有的新現象,馬爾庫塞指出來是有意義的。但是他忽視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和壓迫的關系,這相對于馬克思是一個倒退。
二、工人與統治階級的關系
馬克思與馬爾庫塞異化理論論文
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書提出的異化勞動理論是自己歷史觀的探索,是用正在形成中的唯物史觀對處于上升時期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的解剖。馬爾庫塞于1964年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提出的異化理論是對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和階級關系的描述。這兩種異化理論的提出相隔了一百多年,所以其內容也有相當大的差距,這一差距在本文的比較中可以看出。
一、關于工人與勞動產品的關系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論述的異化勞動理論,明確提出了異化勞動的四個規定,其中第一個規定闡發的是工人與勞動產品的異化關系。馬克思說:“工人對自己的勞動的產品的關系就是對一個異己的對象的關系。”(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41卷第41頁。)是一種異化關系,這種異化關系的表現是:工人生產的越多,他的產品的數量越大,自己占有的產品越少、就越貧困;工人創造的產品價值越高,他自己越成為廉價的商品。也就是說,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的勞動產品成了自己的對立物,成了統治自己的力量,他們創造的產品的力量越大,統治自己的力量就越強,自己就越沒有力量。在這種異化關系中還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工人只有作為生產資料的奴隸,作為他產品的奴隸才能得到工作,以獲得維持生命的生活資料,因而工人為了生活,必須作為生產資料的奴隸才能實現自己的勞動。工人在勞動過程中遭到了雙重的喪失,即勞動者自身肉體生存的生活資料和勞動者進行生產的生活資料。馬克思說:“工人越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兩個方面失去生活資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來越不成為屬于他的勞動的對象,不成為他的勞動的生活資料;第二,感性的外部世界越來越不給他提供直接意義上的生活資料,即維持工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41卷第42頁。)
馬爾庫塞在新的條件下提出的異化理論,也闡發了工人與勞動產品的關系問題,他認為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強迫工人去消費勞動產品,工人成了消費產品的奴隸。在馬爾庫塞看來,生產的發展“超出生物學水平的人類需求的強度、滿足乃至特性,總是被預先決定的。獲得或放棄、享受或破壞、擁有或拒絕某種東西的能力,是否能當做一種需求,取決于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制度”。“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廣告來放松、娛樂、行動和消費,愛或恨別人所愛所恨的東西,這些都是虛假的需求。”(注:《單向度的人》,重慶出版社1988年版第6頁。)馬爾庫塞這一番敘述表明了工人和產品的關系是一種強制性的消費的關系,工人受消費品的壓抑沒有任何自己選擇的自由,在強迫性的消費過程中完全處于一種被奴役的地位,完全受到自己創造出的產品的支配,是自己創造出的產品的奴隸。
由此看出,馬克思與馬爾庫塞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論述了工人與勞動產品的關系。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中闡明的工人與產品的關系是,由于生產力不夠發展,勞動產品被資本家無償占有,資本家利用占有的生產資料去剝削工人,獲得利潤,工人由于失去了勞動產品而處于奴隸地位,馬克思強調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和壓迫關系。而馬爾庫塞講的工人與產品的異化關系是在新的條件下形成的,是資本家利用他占有的產品強迫工人去消費,推銷他的產品獲得最大的利潤,使勞動者成了產品的奴隸,他強調的是強迫工人消費的關系,這的確是馬克思那時沒有的新現象,馬爾庫塞指出來是有意義的。但是他忽視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和壓迫的關系,這相對于馬克思是一個倒退。
二、工人與統治階級的關系
馬爾庫塞思想拓展馬克思主義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馬爾庫塞;理論基礎;文化批判
論文摘要:馬爾庫塞作為西方著名的批判學者,以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為基礎,以盧卡奇的物化理論為藍本,秉承海德格爾的人本主義,并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中汲取營養,關注人的存在和人的命運,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文化批判理論。
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馬爾庫塞在20世紀眾多的人類命運解釋者中,以其“勇于批判和富有思想精神”而占有一席之地。他師承多人并注重汲取先哲們的優秀思想成果,以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為基礎,以盧卡奇的物化理論為藍本,秉承海德格爾的人本主義,并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中汲取營養,關注人的存在和人的命運,致力于批判和超越現代人的文化危機和生存困境。
一、以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為基礎
面對現代文明給人類帶來的精神危機,馬爾庫塞在馬克思那里發現了一種反抗現實的要求,一種呼吁變革的強音,其重要和根本的理論淵源是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
1.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人本主義。馬爾庫塞認為馬克思的全部理論的哲學基礎,是一種將人的存在作為全部理論的核心,從人出發,考究人的本質及其實現的人本主義。他根據《手稿》對人做了兩方面規定:第一,人是一種“類的存在物”。這一方面是指人能使每一種存在物的類,即一般本質成為他的對象;另一方面是指人具有“自我創造”和自我實現的能力,人的自由植根于此。第二,人是對象性存在物。人通過自由自覺的對象性的實踐活動而構造人的世界,建立人與自然的統一。馬爾庫塞認為,馬克思理論就是探究人類的內在沖突,揭露私有制社會里人的本質和異化根源,尋求人類解放之路。因此,馬克思的理論是以謀求人的全面實現、徹底根除異化現象的人本主義。
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論文
學生大首頁中國論文下載中心英語聽力網考試大——做最好的考試門戶站考試大論壇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理學|工學|計算機|醫藥|文學|教育|藝術|哲學|文化|政治|社會|英語論文|應用文|論文寫作指導聯系我們客戶投訴信用說明服務報價現成論文編號計算機jsj會計學kjx
經濟學jjx管理學glx
通信學txx工業學gyx
營銷學yxx金融學jrx
教育學jyx電子學dzx
社會學shx材料學clx
電子網絡時代藝術種類多樣性論文
論文關鍵詞:異化;超真實;文化工業;大眾傳媒
論文摘要:立足于藝術復制的手段、文化工業的新興、大眾傳媒的興盛等現象,運用異化理論,試圖分析逐漸異化了的當代藝術的危機,借此來觀照藝術與技術之間二元消長的關系。
加拿大著名傳播學者麥克盧漢在其著作的第一版序中提到:“在機械時代,我們完成了身體在空間范圍內的延伸。今天,經過了一個世紀的電力技術(electrictechnology)發展之后,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擁抱全球……正像我們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憑借各種媒介而得以延伸一樣。”
在當代社會,數字化正在從技術和意識層面不斷的異化著身處其間的我們,它們在不斷提高我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進一步的控制著我們的生活,甚至我們思想行為的方式,以至于連我們自己都開始迷惑,越來越高端的數字化工程以及與之相關的電腦、網絡的普及,到底是被我們物盡其用了還是最終導致了“人為物役”的局面。
1藝術對象世界的異化
在馬克思看來,異化就是指主體在一定的發展階段,由于自己的活動而產生出自己的對立面,而這個對立面又變成外在的異己的力量,并轉過來反對主體本身。“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于他的本質的東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他的勞動不是自愿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強制勞動……外在的勞動,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勞動,是一種自我犧牲、自我折磨的勞動……動物的東西成為人的東西,而人的東西成為動物的東西。
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研究論文
1異化勞動理論的內容
1.1異化勞動產生的原因
在《手稿》中,馬克思正確指出了異化勞動是私有制運動的結果。正是由私有制造成的勞動與勞動條件的分裂,才使勞動者和他的產品、勞動本身、類本質以及和他人之間的關系上發生異化。馬克思認為,私有制是由分工產生的,分工本身又造成了勞動的異化,所以私有制是異化勞動的結果。缺乏勞動條件的人,為了生活,就得把自己的勞動能力交給擁有勞動條件的人去支配,同時把自己勞動的成果也一并交給人家去占有。因此,勞動本身也就越來越脫離勞動者,成為反對勞動者的異己力量。這樣,私有制的產生就進一步加劇了由分工造成的異化勞動,反過來也成了異化勞動形成的動力。異化只是短暫的歷史現象.它必然隨著私有制和階級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會分工的最終消滅而滅亡。事實上,無論是分工還是私有制,都不是異化勞動產生的根本原因。只有低下的勞動生產率,才最終決定了分工和私有制的產生。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消除異化,只能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
1.2異化勞動的內容
<手稿)中對于異化勞動理論主要表述為四個方面的內容:
(1)勞動對象的異化。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勞動產品成了不依賴于生產者工人的異己力量,即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相異化。按一般經驗,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是人的內在本性,勞動產品是勞動主體的對象化,主體應該在勞動產品中實現自己并理所當然地將其占有。然而,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人類勞動這一創造性活動反而變成了非人的外在力量,勞動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勞動,勞動對他而言,變成了一種異化的、外在的、脫離了人的本性的東西。正如馬克思所說:“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人與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
文學翻譯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文學翻譯;歸化;異化
論文摘要:文學翻譯中的歸化和異化是翻譯理論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本文從簡單回顧了歸化、異化理論的生成及其演變。指出歸化和異化都是重要的翻譯策略,兩者相輔相成,對文學翻譯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引言
歸化與異化是文學翻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策略.本文簡單回顧歸化和異化策略在文學翻譯中應用的歷史,從晚清時期的19世紀70年代開始的一百年歸化為主調,20世紀最后20年對異化、歸化的重新思考,二十一世紀的文學翻譯:歸化和異化的繼續發展。并指出歸化和異化相輔相成,對立統一。譯者應根據在翻譯中涉及的多種因素進行取舍,創造高品質的譯品。
1歸化和異化概述
直譯與意譯是歸化和異化討論的源頭。直譯和意譯是翻譯的兩種主要的方法,八十年代初,張培基等學者所編的《英漢翻譯教程》中解釋直譯(literaltranslation)為:“所謂直譯,就是在譯文語言條件許可時,在譯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內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別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但直譯不是死譯或硬譯。”……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譯教程闡釋直譯:“直譯指翻譯時要盡量保持原作的語言形式、包括用詞、句子結構、比喻手段等等,同時要求語言流暢易懂”(范仲英1994:90)。而意譯則認為語言有不同的文化內涵和表達形式,當形式成為翻譯的障礙時,就要采取意譯。翻譯的歸化/異化概念直接來源于1813年德國學者Schleiermacher(施萊爾馬赫)《論翻譯的方法》一文,文章指出翻譯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引導讀者靠近作者,另一種是引導作者靠近讀者。但并未授以具體名稱。1995年美國學者L.Venuti的《譯者的隱形》定義這兩種方法為異化/歸化。Venuti是異化派翻譯的代表。他提出“反翻譯”的概念。指出翻譯的風格和其他方面在目的語的文本中要突出原文之“異”。他說:“反對英美傳統的歸化,主張異化的翻譯,是要發展一種抵御以目的語文化價值觀占主導地位的翻譯理論和實踐,以表現外國文本在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郭建中1999:192-193)在討論異化翻譯時,他對歸化翻譯的策略作出了描述:遵守目標語文化當前的主流價值觀,公然對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從而達到讓譯文符合本土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的需求。歸化翻譯的最大特點就是采用流暢地道的英語進行翻譯,在這類翻譯中,翻譯者的努力被流暢的譯文所掩蓋,譯者為之隱形,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也被掩蓋,目的語主流文化價值觀取代了譯入語文化價值觀,原文的陌生感已被淡化,譯作由此而變得透明。從后殖民理論吸取營養的異化翻譯策略則將歸化翻譯視為帝國主義的殖民和征服的共謀,是文化霸權主義的表現。所以,Venuti提倡異化的翻譯策略。美國翻譯家奈達(Nida)是“歸化”理論的推崇者,他提出了“功能對等”和“讀者反映論”的觀點。在各種不同場合,他重復“最切近的自然對等”概念這一觀點,既“譯文基本上應是源語信息最貼近的自然對等”。“歸化派”認為,不應該將源語中的語言體系和文化現象強加在譯文讀者身上;文化差異必然帶來交流和理解上的障礙,既然翻譯的主要任務是文化交流和傳播,就應該避免文化障礙,而“異化”則不可避免地帶來這種障礙;對譯文讀者的想象力和智力也不應該有過高要求,而是應該將源語以最貼近目的語的形式呈現給譯文讀者,使之理解起來更容易。
人道主義思潮論文
[摘要]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中,主要存在兩種思潮。一種是人道主義思潮,一種是科學主艾思潮。其中,人道主義思潮不僅對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而且對東歐國家和蘇聯,對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和社會主義實踐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文章對西方馬克思主義中的人道主義思潮的形成、發展及基本觀點進行了考察和探析,認為馬克思主義在有限的、確定的意義上可以容納人道主義的合理思想,但卻不能把馬克思主義歸結為人道主義。
[關鍵詞]人道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
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發展中,主要存在兩種思潮:一種是人道主義思潮;一種是科學主義思潮。其中,人道主義思潮發端于盧卡奇、柯爾施,逐漸成為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中的主流。這種思潮在發展中形成各種不同的派別,如黑格爾主義馬克思主義、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弗洛伊德馬克思主義等等。這些派別的產生背景與思想內涵雖然不盡一致,但卻具有一個基本共識:即馬克思主義是人道主義。這種認識不僅對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而且對東歐各國和原蘇聯,對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和社會主義實踐都產生了深刻、持久的影響。應該說,把馬克思主義理解為人道主義有著當時時代的需要,但這種思潮也的確對馬克思主義有著一定的曲解和誤解。對這一思潮作一番新的考察不僅有利于我們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而且也具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西方馬克思主義中的人道主義思潮的形成和發展
西方馬克思主義中的人道主義思潮肇始于20世紀20年代,是總結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無產階級革命失敗教訓的產物。大戰中慘無人道的大規模殺戮值不值得反思?大好形勢下發動的轟轟烈烈的無產階級革命為什么竟然會失敗?這樣的問題不能不觸發一代思想家進行深入和全面的思考,而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發端,正是源于這種對新形勢下無產階級的任務、戰略和路線的全盤思考。
從標志性成果而言,盧卡奇的《歷史和階級意識》、柯爾施的《馬克思主義和哲學》、葛蘭西的《獄中札記》構成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發端階段的三塊“里程碑”。這三位出身和學理背景不盡相同的思想家從不同角度突出了對于無產階級這一革命主體自身問題的重視,突出了革命對于解放“人”的重視。其中,盧卡奇第一次提出了“馬克思的人道主義”的概念,并把“馬克思的人道主義”作為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和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相區別。弗洛姆也正因此稱盧卡奇為“第一個恢復馬克思的人本主義的人”。可以說,以盧卡奇的《歷史和階級意識》為標志,逐步形成了一股將人置于馬克思主義中心地位的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思潮。進入30年代后,對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理解又獲得了新的發展動力。一方面,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于1932年首次以德文發表。該書論述了人性、異化和人道主義諸問題,其中異化問題是重點。書中,馬克思把共產主義稱為“實踐的人道主義”、“積極的人道主義”、“完成了的人道主義”。這本書的發表在西方思想界掀起了軒然大波,引起了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極大興趣,他們紛紛根據《手稿》對馬克思主義作人道主義的理解。該書德文版初版者,德國右翼社會人朗茲胡特和邁耶爾認定,《手稿》對于重新理解馬克思主義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根據這部著作可以把馬克思主義理解為“現實的人道主義”。比利時社會黨人德曼更是首開“兩個馬克思論”之先河,用人道主義的馬克思反對唯物主義的馬克思。馬爾庫塞也為此發表了長篇論文《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他認為,《手稿》中的人道主義精神同整個馬克思主義是一致的,“人本主義這一術語表明,對馬克思來說共產主義的基礎就是人的本質的某種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