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防御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6 07:57:5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災害防御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洪誘災害防御分析論文
婁底市地處湘中腹地,轄兩縣兩市一區,人口399萬,地理座標為東經110°45′40″~112°31′05″,北緯27°12′28″~28°14′27″,東西橫跨160公里,南北縱長102公里,總面積8117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3.83%;是一個山、丘、崗、平地貌俱全的地區。
一、基本情況
(一)地貌形態的基本特征
全市地貌地形呈西高東低,南北山地對峙,中部低凹成“S”型盆地的地貌輪廓,湘資兩大水系在境內呈樹枝狀,幅射式發育,地貌類型呈山地成片,崗丘交錯成串,平地綿展的組合特點。
(二)氣候特征及洪澇災害情況
我市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在15.3~17.0℃,年降水量一般在1300~1400毫米,在市區呈現較明顯的區位性和季節性分布。
黃河凌汛災害防御策略論文
摘要:黃河凌汛災害是黃河下游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歷史上曾以頻繁決口、難以防治而著名。黃河下游河道上寬下窄,彎曲連綿,險工、控導交錯對峙,容易形成冰塞、冰壩的河段較多。人民治黃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關心黃河的治理,多次加高加固黃河堤防,興建河道整治工程,修建水庫和南、北展寬區等分滯洪工程,特別是1998年長江大水之后,國家加大了黃河治理力度,按照2000年設防標準,加高、加固兩岸堤防,加修、改建了許多河道整治工程和病險涵閘,近期又進行了標準化堤防建設,將黃河堤防建成“防洪保障線、搶險交通線、生態景觀線”,防洪工程的抗洪能力大大增強。防洪非工程措施也隨著國家法律、法規的逐步健全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而逐步完善。
關鍵詞:黃河凌汛成因防御措施
一、概況
黃河凌汛災害是黃河下游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歷史上曾以頻繁決口、難以防治而著名。黃河下游河道上寬下窄,彎曲連綿,險工、控導交錯對峙,容易形成冰塞、冰壩的河段較多。人民治黃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關心黃河的治理,多次加高加固黃河堤防,興建河道整治工程,修建水庫和南、北展寬區等分滯洪工程,特別是1998年長江大水之后,國家加大了黃河治理力度,按照2000年設防標準,加高、加固兩岸堤防,加修、改建了許多河道整治工程和病險涵閘,近期又進行了標準化堤防建設,將黃河堤防建成“防洪保障線、搶險交通線、生態景觀線”,防洪工程的抗洪能力大大增強。防洪非工程措施也隨著國家法律、法規的逐步健全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而逐步完善。小浪底與三門峽水庫聯合運用,可有效調節下游河道流量,減輕黃河下游凌汛災害,但河道主槽逐年淤積抬高,“二級懸河”的不利局面進一步加劇,局部河段仍不斷發生凌汛災害,應引起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重視,凌汛期要密切注視凌情變化,采取一切措施,將凌災的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凌汛的成因
黃河下游是一個不穩定的封凍河段,據統計,1950-2004年的55年間,山東河段有48年封凍,8年出現較嚴重凌情。黃河下游凌汛是由河道所處的地理位置決定的,除上游水庫下泄流量控制不當、涵閘引水等人為因素外,主要是氣溫、水溫、流量和河道形態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農村雷電防護狀況及策略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介紹了棗莊農村防雷現狀,并提出雷電防御措施,以為農村安全提供參考。
【論文關鍵詞】農村雷電防護;現狀;措施;山東棗莊
AbstractRurallightningprotectionsituationinZaohuangwasintroducedinthispaper.Thenthelightningprotectioncountermeasureswereputforwardinordertoproviderefereceforthesafetyofruralareas.
Keywordsrurallightningprotection;situation;countermeasure;ZaozhuangShandong
棗莊是雷電活動和雷擊災害比較頻繁的地區,且具有雷電活動頻繁、活動期長、季節性強等特點,雷擊主要集中春季和夏季,雷暴日數一般在23.5d左右,雷暴初日一般在3月20日前后出現,終日一般在9月20日前后,屬于多雷暴區。近幾年,雷擊災害事故發生在農村的機率約占總雷電災害數的3/4,雷擊傷亡事故4/5以上發生在農村。因此,結合棗莊農村防雷實際,研究分析雷電災害的成因及預防措施具有重大的意義。
1農村防雷現狀
水利自然災害防治應對策略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我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堅持的原則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山洪災害防治要從落實規劃入手,突出以防為主、以非工程措施為主,防治結合。
論文關鍵詞:山洪災害;規劃;原則;對策
一、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原則
山洪災害防治規劃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反映山丘區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存條件和環境保護不斷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研究和制定全國山洪災害防治總體規劃和對策措施.提高山洪災害防治水平,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最大限度地減少山洪災害導致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為我國山丘區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安全保障。《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遵循了以下原則:
①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的原則。人類活動的負面效應已成為山洪災害的重要致災因素之一,不僅使自然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也給人類自身安全帶來嚴重影響。通過加強管理,規范人類活動,制止對河流行洪場所的侵占,采取“退耕還林、還草”、改變耕作方式等措施,改善生態與環境,保護水土資源。
②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和“以非工程措施為主,非工程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原則。規劃要求著重開展責任制組織體系、監測預警、預案等山洪災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建設,及時預警,提前組織危險地區群眾轉移;通過宣傳、培訓,提高群眾防災避災意識和自防自救能力;重點保護對象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必要的工程保護措施。
氣象學會科普工作總結
2014年,縣氣象學會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堅持科學發展觀,切實踐行學會宗旨,緊密圍繞縣委、縣政府和氣象部門中心工作服務大局,取得了較好成效。現將2014年學會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2014年主要工作業績
1、組織開展科技研發創新活動。組織引導氣象業務、科技骨干人員瞄準氣象科技前沿,緊緊圍繞氣象業務發展需求和實際,開展科技研發創新。
2、組織開展學術研究交流活動。組織會員、氣象科技業務人員圍繞氣候變化、地方經濟和氣象事業發展過程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調研,開展學術研究,撰寫調研文章、學術論文、技術總結,向省、市氣象學會報送(選送)學術論文3篇。
3、積極組織開展科普宣傳活動,組織會員對科學發展觀進行深入學習。一是利用“3.23”世界氣象日,大力宣傳氣象科普知識。3月19日上午,我局在卓筒井鎮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3.23”世界氣象日宣傳咨詢活動。宣傳活動緊緊圍繞今年的世界氣象日宣傳主題“天氣和氣候:青年人的參與”,通過贈送《氣象歷書》、散發氣象科普宣傳單、接受群眾咨詢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氣象科普知識,重點宣傳了霧霾、暴雨、雷電等氣象科普知識,切實提高群眾防災減災能力。當天我局氣象宣傳站人頭攢動,前來咨詢、領取宣傳資料的群眾絡繹不絕。共計贈送《氣象歷書》2000余冊,發放宣傳單3000余份。二是制作完成了《縣氣象災害防御指南》手冊并及時送到各鎮鄉及社區。該指南分析了氣象概況,重點對暴雨、高溫、干旱、寒潮等10個氣象災害方面進行了具體闡述,向公眾普及宣傳氣象災害防御知識,避免和減輕災害損失。三是發放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明白卡,該明白卡告知所屬轄區內的氣象災害基本情況、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傳遞方式、應急避險撤離路線、災情收集上報途徑等信息。四是配合協助有關單位以農經網、“12121”、“961212”氣象答詢系統、手機氣象短信以及廣播、電視、報紙等為載體,進行常年性氣象及相關科普知識宣傳,為在社會公眾中普及氣象科學知識做出了積極的努力。
4、組織會員圍繞縣委、縣政府工作大局,積極投身氣象服務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面對今年我縣氣象災害多發頻發,旱澇交錯的復雜氣候背景,學會積極配合縣氣象局業務股室,共同組織氣象科技業務人員加強對重大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開展連續滾動預報預警和服務,認真做好重要節假日、地方重大政治、經濟社會、文體活動氣象保障服務,確保了重大災害天氣無漏報、重大氣象保障服務無失誤。組織氣象科技人員利用農經網開展為“三農”服務。及時采集農經網信息并上網傳播,利用多種手段、途徑和方式將下載的農經網信息向農民群眾進行廣泛深入的服務,較好地發揮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橋梁作用。在災害天氣監測預報預警、人工增雨、氣象情報、氣候資源開發利用,趨利避害調整結構等氣象科技服務方面,積極獻計獻策,做了大量探索性和實踐性工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地質災害防治論文
1鹽津縣地質災害現狀及成因
1.1鹽津縣地質災害現狀
鹽津縣位于云南省東北部,境內地勢起伏較大最高海拔2263m,最低海拔330m,山勢以中高山為主,呈南高北低狀,地形險峻,山勢陡峭,溝壑縱橫地形地貌、地質條件復雜多樣,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氣候,夏季炎熱,冬季濕潤偏暖。由于人多地少,森林覆蓋率低,山高坡陡,水土流失嚴重,地質環境十分復雜。隨著工農業生產、城鎮建設、交通建設和其它經濟建設的加速發展,以及人口的不斷增長,人類工程活動日益頻繁.對生態環境與地質環境的破壞日趨嚴重,特別是橫江和白水江兩岸斜坡巖土體處于超荷載或重荷載狀態,不合理的開挖以及沿江地帶洪水的淹沒與沖刷作用,導致了多處斜坡變形、建筑物開裂等,地質災害尤為突出。
鹽津縣境內共有地質災害點有90個(條),主要分布在鹽井、普洱、豆沙、廟壩等鄉鎮。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滑坡、崩塌、泥石流、危巖、地面裂縫、潛在不穩定斜坡等,多種地質災害并存。近幾年來,在鹽津縣十個鄉鎮,共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298個,其中滑坡114個,不穩定斜坡123個,危巖崩塌43個,泥石流溝15條,地面塌陷2個,地裂縫1條。其中,具有一定規模、穩定性差、危險性高、危害程度大的重要地質災害點有90個(條),含滑坡30個,不穩定斜坡33個,危巖崩塌19個,泥石流溝8條,較為嚴重的有縣城滑坡群、廟壩鄉滑坡群、柿子鄉滑坡群、中和鎮滑坡群、普洱鎮滑坡群等。
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地質環境的日益惡化,嚴重影響了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危及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1987年12月12日,由于連降暴雨,普洱歐家扁村發生山體滑坡,造成6人死亡;1988年8月7日,鹽井鎮由于連降暴雨產生山體滑坡造成經濟損失250萬元;2001年9月13日,中和鄉中堡村茶園一、三社由于連降暴雨產生山體滑坡,并引發泥石流,造成6.3ha耕地及35間房屋被毀;2002年8月12日,由于連降暴雨,廟壩鄉民政村皮匠溝產生山體滑坡,造成7戶13間房屋被毀,22人死亡,7人失蹤,4人受傷,摧毀橋梁1座,損壞省道(柿子至牛街)1000余m,直接經濟損失達200余萬元2002年8月8日.原艾田鄉仁和村高洞子社由于連降暴雨,加之人類工程活動加劇,產生山體滑坡,造成4間房屋被毀、5人死亡。由于地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3849.34萬元,受威脅資產43116.40萬元。
1.2鹽津縣地質災害成因
城市研究對韌性城市建設的啟示
摘要:隨著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社會安全事件、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公共事件頻發,“韌性城市”作為一種新的城市發展理念與城市規劃的視角,逐漸成為近年來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本文在闡釋韌性城市的概念、特征、構成要素、指標體系構建等內容的基礎上,從政策制度、工程技術、社會治理等角度,系統梳理總結鹿特丹、紐約、倫敦、日本等多個城市和國家韌性城市建設經驗案例,以期為中國韌性城市的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幫助。
關鍵詞:韌性城市;國外;可持續發展;城市管理;經驗案例
近年來,全球區域范圍內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社會安全事件、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公共事件頻發。例如:2001年911恐怖襲擊、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2015年巴黎恐怖襲擊、2016年美國網絡癱瘓事件、2017年倫敦恐怖襲擊、2021年“720”鄭州特大暴雨等。不難看出,突發公共事件正呈現常態化發展趨勢,突發事件破壞社會秩序,為城市帶來了巨大損失,嚴重影響城市的正常運行和居民正常生活,對社會穩定造成重大沖擊,也對國家治理、國家安全帶來嚴峻挑戰。筆者在中國知網以“韌性城市”或“城市韌性”為題進行檢索,從獲得的期刊論文數量變化趨勢圖不難看出,從2010—2021年,國內對韌性城市的關注程度逐漸提升(見圖1)。《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底,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超過60%。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推進,人口與資源在城市高度聚集,城市作為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和未知風險也在不斷增加。《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因此,城市防災減災不能再依照傳統的應急思路去規劃建設,有必要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韌性城市發展之路,提升城市防災減災預見性和風險應對能力,以推動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1韌性城市概念
“韌性”的英文“resilience”源自拉丁語“resilio”,指的是“恢復到最開始的狀態”[1,2]。韌性這一概念最早被加拿大生態學家Holling引入生態系統的研究中,并定義為“生態系統在保持基本狀態不改變的前提下,應對干摘要擾時的能力”。隨后,學者們又將其擴展到工程、經濟和社會等領域。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Foundation)對“城市韌性”的定義是:“城市中的個人、社區、機構、企業和系統,在各種慢性壓力和急性沖擊下存續、適應、發展的能力。”聯合國對“城市韌性”的定義是:“受到危害的系統、社區或社會,以及時有效的方式抵抗、吸收、容納和災害恢復的能力,包括通過保護和恢復其基本結構和功能。”[1,3]國際組織倡導地區可持續發展國際理事會將“韌性城市”定義為:城市能夠依靠自身的能力來抵御外界災害,并通過合理的資源調配,快速從災害中恢復過來[4]。目前,各界對“韌性城市”概念的定義存在一定差異,但基本都強調了其面對外界沖擊或擾動時,具備的抵御與吸收、響應與適應、快速恢復的能力,保證城市的主要功能不受明顯影響。簡單說就是城市“耐沖擊”與“快恢復”的能力。我國韌性城市建設目前正處于起步階段。湖北黃石、四川德陽、浙江海鹽和義烏入選“全球100韌性城市”,率先對韌性城市建設開啟了探索與實踐。《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中,提出“加強城市防災減災能力,提高城市韌性”;《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中,提出“建設更可持續的韌性生態之城”;《廣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8—2035年)提出“建設安全韌性城市”[5,6]。
2韌性城市的主要特征
全年氣象匯報
這次全市氣象工作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深入學習領會和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全國、全省氣象局長會議精神以及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的各項戰略部署,總結“十一五”和工作,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科學謀劃“十二五”氣象事業發展,部署年重點任務,明確目標,制定措施,努力推動氣象事業全面發展。下面,我代表市局向大會做工作報告。
一、工作總結
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領導同志對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加快轉變氣象事業發展方式,深入推進氣象事業科學發展的一年。全市氣象部門緊緊圍繞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和防災減災工作,堅持業務、服務和現代化建設齊頭并進,各項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新進展。
(一)氣象服務效果顯著
1.重大社會活動氣象服務與保障有力
舉辦的重大社會活動多,其中第屆全國體育大會是市舉辦的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參與人員最多的一項重大活動,并有中央及各省市領導參加,氣象保障任務重大。我局創新服務方式,做足事前準備、精心開展服務,受到中央及各省市領導的一致好評。
氣象局事業發展工作匯報
同志們:
這次全市氣象工作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深入學習領會和貫徹黨的大和屆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全國、全省氣象局長會議精神以及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的各項戰略部署,總結“”和工作,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科學謀劃“十二五”氣象事業發展,部署年重點任務,明確目標,制定措施,努力推動氣象事業全面發展。下面,我代表市局向大會做工作報告。
一、工作總結
是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領導同志對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加快轉變氣象事業發展方式,深入推進氣象事業科學發展的一年。全市氣象部門緊緊圍繞服務社會經濟發展和防災減災工作,堅持業務、服務和現代化建設齊頭并進,各項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新進展。
(一)氣象服務效果顯著
1.重大社會活動氣象服務與保障有力
農作物雪災后技術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雪災;農作物;管理
論文摘要針對2008年初廣西農作物的受災情況,提出了雪災后農作物的管理技術。
自2008年1月12日以來,廣西經歷了一場50年難遇的低溫雨雪災害極端天氣事件,有多項歷史氣象紀錄被刷新。這次災害過程有4大特點:平均氣溫低;持續時間長;凍雨、冰凍影響嚴重;降水范圍廣、持續時間長。雖經全區人民的共同抗擊,災害依然嚴重,柑橘、香蕉、茶樹、甘蔗等農作物普遍受災。為把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應加強田間管理。為此,筆者特提供以下意見,供廣大農民朋友和農業技術人員參考。
1適時采收,改種短期作物
部分受災嚴重的地區,如桂林、柳州等地,多種蔬菜、水果出現變色,甚至潰瘍現象。建議農民抓緊時機將作物采收上市,減少損失。對于受災嚴重的甘蔗,若生長點已壞死,要抓緊時間及時砍收,收完后留宿根的及時清除凍死幼苗,蓋上地膜或蔗葉。受凍害嚴重的菜田,應抓緊天晴時機翻犁,待氣溫回暖后改種速生類蔬菜,如小白菜、菠菜、生菜等。在半干旱田地種植的馬鈴薯和甘薯死苗、爛苗嚴重的,要做好改種春玉米、黃豆和花生的準備。
2清溝瀝水,中耕培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