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教育教學過程的構建與實踐
時間:2022-05-05 09:14:06
導語:戲劇教育教學過程的構建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戲劇教育是一種體驗式的教育教學方法或課程,以創作戲劇文本和表演為主的方式進行,讓學生在戲劇策劃和情景體驗中達到學習目標與任務。本文結合當今我國大中小學戲劇教育現狀,對戲劇教育教學構建過程、教學實踐中的反思予以總結,并以創作的戲劇《御酒清泉·霍去病》為例,展開細致剖析,探討戲劇教育活動中的諸多問題。
【關鍵詞】教育戲劇;體驗;舞蹈;音樂
一、戲劇《御酒清泉·霍去病》簡介
戲劇《御酒清泉·霍去病》由酒泉第五中學“菁菁戲劇社”創作。這部音樂劇一經演出,在校園中產生了極大影響,它不僅成為學校戲劇教育的典型劇目,而且成為學校愛國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該劇以歷史文化名城——“酒泉”形成為線索,主要講述了西漢名將霍去病在公元前121年進軍河西,打敗匈奴,將御酒倒入泉水與將士共飲的故事。全劇時長20分鐘,由“軍令”“離別”“阻擊”“御酒”四幕及尾聲構成,全劇表現了保家衛國,追求和平與自由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精神,傳遞著奉獻與擔當的時代精神主題,為師生展現了一個閃耀千年的傳奇故事。本劇的創作與演出不僅發展了學生的藝術素養,也構建和培養了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文化內涵。戲劇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在戲劇教育教學過程中,運用劇本、場景、情節、角色扮演、情感體驗等元素,把情感價值觀,把相關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品質。[1]
二、戲劇教育背景
戲劇教育在歐美國家發展很成熟,部分國家已經列為必修課堂,被認為是最好的教學手段之一。我國戲劇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但已經作為專門的課堂內容被重視,戲劇教育已經成為學校美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更指向綜合素質教育的探索性課堂,戲劇教育課程必將在學校藝術課程建設和育人方式中發揮積極而重要的作用。戲劇教育是一種體驗式的課程教學,以創作戲劇文本和表演為主的方式進行,讓學生在戲劇策劃和情景參與中完成學習目標與任務。戲劇教育集語言、形體、音樂、舞美等多元素于一身,能夠綜合提升學生的感受力、表現力、理解力、創造力;它不僅能發展學生的藝術素養,還可以延伸到自我發展、獨立人格的培養,構建全面的人文素質教育。在戲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戲劇元素,在角色扮演和情感體驗中,把情感價值觀與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從戲劇感受中領略知識與現實生活的意蘊,使學生的人格和品質得到內化。同時戲劇教育又可以和許多學科產生關聯,助力教學,幫助學生加深對學科內容的認識。戲劇教育滲透教學時,重點不是表演能力,注重的是過程與參與,讓學生參與其中,相互學習,相互成長,有所創新。
三、戲劇教育探討
(一)戲劇教育目標
完整的戲劇一般采用演繹辯證的方法來進行,主要按說明、動作上升、高潮、結束四大建構發展來進行,讓角色人物歷經四大階段過程,來顯現事件發展的始末與人物心理狀態。戲劇教育過程也一樣要有開始、中間、結束等架構,即序幕階段、探索深化階段和收場階段。在排演《御酒清泉·霍去病》時,我們盡量營造本劇中有意義的呈現時刻,如思鄉、離別、御敵等情節。如此一來,在教學中自然形成了對戲劇情節與戲劇沖突的探索,形成了對故事未來發展的延伸和行動壓力。一旦將學生引入到劇情中去,學生能夠自然地去經歷學習實質內容的主體部分。由此可見,教師如何運用結構,選擇適度有意義的切入點,并能做持續和延伸地發展,使學生在深入情節中去探索、發現、討論、抉擇、內化,這才是運用戲劇結構達成教學的真正主要目標。[2]
(二)戲劇教育教學過程構建
1.創作文本在創作歷史劇文本時,我們必須尊重歷史,處理好劇本的情節,做到有思想性、有藝術性,反映真善美的價值觀,體現時代精神風貌,讓其具有觀賞性與教育性。戲劇教育劇本的編寫必須運用藝術手法來凸顯某一情節和人物心理沖突,尤其要適應學生的身心特點,循序漸進,寓教于樂。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想象空間,鼓勵學生大膽創作優秀作品。如在創作戲劇《御酒清泉·霍去病》時,我們以霍去病征戰匈奴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民間傳說為基礎,對細小的生活場景進行大膽地想象和虛擬構思。我們把霍去病戰前與親人的離別以及戰爭場面設計成“雙人舞”“多人舞”來表現,在舞蹈中融入武打元素,用舞蹈的形式去表現對親人的思戀與戰爭的殘酷以及人民對和平的熱愛,故事情節既有男耕女織的小家園,又有保家衛國的大情懷。2.了解故事大意和場景,揣摩人物角色在整體的戲劇活動中,學生對戲劇矛盾與劇情沖突的認識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在舞臺表演中,首先要引導學生對劇本歷史背景深刻解讀,了解其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狀況以及人文地理風貌。其次是引導深入分析具體事件與情節,揣摩人物角色的語言、動作、心理、神態,進入角色,為表演做準備,然后試演,學生找出不足,師生評價,再深入劇本情節,揣摩體會,反復練習,直至師生滿意為止。在本劇的排演中,教師給予有益的指導。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們通過肢體語言、眼神與心理的運用,即刻就將霍去病等主要人物的形象刻畫出來了。通過戲劇體驗與角色互換,學生的審美能力不斷提高,他們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他們的愛國熱情和責任擔當意識也在戲劇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與培養。3.排演情節,凸顯張力張力是推動戲劇發展和持續活動的一種力量,是某一場景中,參與者對人、物的認知和對人物角色要達成某種目的而引發的自覺與不自覺的情緒反應程度。最高等的張力,是課堂、理念、凸顯張力,盡情表演,力求故事的真實與逼真。在本劇結尾,當畫外音出現“這塊讓歷史名將霍去病血染沙場的地方成為河西走廊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時,一群身著紅色服飾的女子裊裊娜娜而來,其中一女子若蝴蝶翻飛,在將士們中間如行云流水般飛過,突然她腳尖踮起,全身旋轉,那火紅的裙擺在地上滑過,繼而緩緩地平躺于地上……這個舞蹈場景的寓意就是用盛開的“紅牡丹”來象征霍去病與將士們浴血奮戰,血灑疆場的英雄業績,以此來贊美和謳歌他們偉大的愛國情懷,這種“張力”常常能起到“錦上添花”“畫龍點睛”的效果。實施過程達成一個完美的契合,然后讓觀眾的理解、幻想、沉思也參與進來,構成一種參與作者設計的、動態的、奇幻的美感。[3]4.學習場景臺詞,實施“配音”訓練在戲劇中,語言是表達思想、傳遞情感與推動劇情的重要手段。戲劇的臺詞一般包括對白、獨白和旁白。在劇本創作中,臺詞是決定戲劇藝術性的重要因素,主要內容和情節的發展只能靠人物自身語言和動作來推動。教師要教學生準確發音,注意詞組以及句子的語調,盡量模仿地道和標準的戲劇風格和語速,若出現個別重點臺詞,老師要實施“配音”教學訓練,同時要求學生牢牢把握好人物的性格特征,以真實人物的角度去體會劇情中人物內心情感,揣摩人物內心活動的語言方式與思維特點。5.開放式問題開放式問題環節主要是對排演和演出進行評論以及談感悟、談體會。學生在演出后,能了解他人的意見、感受并表達與分享自己的觀后感,同時也有利于進一步改進作品,加深體驗并形成人格的內化。藝術評論的使命在于對各種藝術現象進行評論、評判、進而評估,起著對藝術作品、藝術現象宣傳、介紹、推廣和傳播的作用。藝術最光輝的價值在于有意義的評論與教育。歷史劇《御酒清泉·霍去病》對民間傳說進行了藝術創作再演繹,對中國傳統的英雄形象進一步重塑與延伸,讓英雄們的責任擔當與愛國情懷得到進一步詮釋。在劇中,霍去病有著自己的愛情追求,但更多的是心存天下,具有民族主義精神,這非常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倡導的道義,但這種道義不僅僅簡單停留在英雄小群體道義之含義,而是被上升到了國家、民族大義和人類和平的高度。
四、關于創作的若干思考
(一)尋找戲劇、音樂和舞蹈三者的契合
情感的升華不僅要靠肢體語言,音樂的配合也很重要。劇中,急促的戰鼓聲響起,眼前是戰爭來臨前的緊張和不安;悠揚的小調傳來,舞臺上是美滿家園的幸福感。與此同時,歷史劇《御酒清泉·霍去病》十分重視對霍去病內心世界的描寫刻畫,加入了霍去病與親人離別的感情線,全劇始終用柔美和跌宕起伏的音樂來襯托故事的情節,從音樂上打動學生的心靈。霍去病是勇敢的大將軍,同時也是感性的普通人,他有血有肉,為了保家衛國而舍棄愛情,通過這種表現手法讓霍去病的形象立體豐滿起來。舞蹈也是本劇情節的重要表現形式和第二語言,劇情中的語言無疑是故事發展的主要手段,但人體動態語言往往成為一種輔助性的手段,從而使語意的情緒色彩和形象表述更加豐厚飽滿,其實,本劇中舞蹈語言較之其同時發生的聲音語言更為真實、恰當。不難看出,音樂與舞蹈是戲劇沖突的催化劑,是把戲劇推向高潮的重要媒介,若能找出戲劇、音樂和舞蹈三者的契合點將是一場藝術性與思想性融合的“盛宴”。
(二)融合發展,改變育人評價機制
在以往的育人評價機制上,我們往往輕美育、重智育,唯分數、唯升學論,從而阻斷了學生發現美、認識美的機會,致使他們缺少對音樂、美術、舞蹈等元素的感知,思維單一,認知薄弱,也就很難提升他們的感受力、表現力、理解力、創造力以及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甚至影響健全的人格和品德培養。在新時代的今天,我們只有“五育”并舉、融合發展才能使我們的教育走向遠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融合育人的原動力在于育人評價機制的破冰,在于打破邊界壁壘、打通內在聯系,實現跨界融合。戲劇教育是唯一吻合學校對“德、智、體、美、勞”五育要求的綜合藝術課堂,學生在身體、心理、情緒、語言、動手創作、審美均有發展的機會。只有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改革考試評價機制,改變育人評價體系,讓每個學生平等地接受融合之美,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戲劇教育無疑在融合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三)堅守中國文化,傳承民族基因
戲劇教育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讓更多的學生成為活動的受益者,讓每一位學生在感受美、創造美和表現美的過程中提高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因此我們要堅持戲劇教育的文化導向,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學校的戲劇藝術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要有別于社會流行文化和時尚娛樂文化,戲劇題材需要自覺抵制低俗、暴力等不良風氣,體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園文化特征,與重大歷史事件和地方歷史資源相結合,全面提高學校戲劇教育教學水平。戲劇教育教學承載著提升學校整體藝術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使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植根于傳統文化精華的土壤,帶領學生走進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將民族文化精華在學生的心靈中開花,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提升個人與他人、自然、社會的健康積極向上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培養學生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通過校園文化環境浸潤學生心田,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引導學生發現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靈之美。[4]
五、結束語
一部成功的戲劇教育作品不僅需要思想美、文學美、藝術美的文本,更需要教師去深入探索它的教學目標與過程,營造開放式的問題;人格內化是它的終極目標,體驗是它的內在精華,音樂、舞蹈是它的靈魂。戲劇創作需要創作者的獨特視角,去發現美和表現美。同時也需要學校教師根據社會文化發展新變化及時更新戲劇教學內容,并適當開發利用本地的民間戲劇資源,搭建開放的戲劇平臺,拓展教育空間,推動學校戲劇教育的整體發展水平。[5]
參考文獻:
[1]曾曉強,徐娜.讓教育戲劇之花在學生心中蓬勃綻放——淺談教育戲劇課堂[J].教育革新,2019,(09):29-30.
[2][3]曾曉強.戲劇教育教學實踐思考[J].新課程研究,2020,(05):30-32.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
[5]王毅.美育目標導向下學校藝術課堂轉變研究[J].甘肅教育,2019,(05):77.
作者:曾鴻斌 曾曉強 單位:酒泉職業技術學院 酒泉第五中學
- 上一篇:談高校孝道教育的邏輯理路
- 下一篇:舞蹈解剖學與科學化訓練架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