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教融合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研究
時間:2022-05-05 15:59:38
導語:產教融合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兩年,國家向全社會傳達一個重要信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已經勢在必行,未來職業教育將大有可為。本文分析了當下職業教育不被社會認可的主要原因:職業教育起步太早;中高職銜接存在問題;產教融合流于形式;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含金量參差不齊。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改進職業教育體系的有效途徑:進行頂層設計,重新構建職業教育體系;明確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階段的銜接問題;政府教育主管部門要制定產教融合激勵機制;提高職業院校老師的入職門檻,必須要有企業3-5年的工作經歷;要盡快制定出權威性的行業職業標準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唯有這樣,職業教育才能為社會輸送高精尖技術技能型工匠人才。
關鍵詞:構建;職業教育體系;問題;產教融合
1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低
近兩年,國家出臺許多政策支持職業教育發展,也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資力度。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這一方案彰顯出政府決心,提升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勢在必行。但是人們始終認為職業教育就是差生教育,對學生而言沒有成長空間和發展前途。由于我國現在的職業教育是從高中開始的,家長都強烈希望自己的孩子進入普通高中,因此中考生的壓力就特別大,為了能提高中考成績,平時就要上各種補習班。中考的壓力遠遠高于高考的壓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
1.1職業教育開始階段偏早,不利于人才的可持續發展
現在的職業高中教育確實存在一些弊端,學生的職業技能訓練比重太高,導致文化課的學習時間就被大大壓縮了,這也嚴重影響了職高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他們文化水平普遍不行,職業技能水平雖然看起來不錯,但過于死板,靈活性不強,如果讓他們進行技術改造創新研究就比較困難了。另外由于文化水平較低,有些學生進入職業專科階段都很難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在專轉本考試中也特別困難,而普通高中升入職業專科的學生在專轉本考試中占有絕對優勢。因此在高中階段就進行職業教育確實偏早,18周歲之前,學生心智尚未成熟,還沒有思考過將來要從事的職業,但他們可塑性極強,所以不能過早地給學生定位,每個孩子的發展潛力和上升空間都很大。高中階段還是以學習文化知識為主,同時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比較好,讓未成年人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健康面貌進入大學教育階段。未來的職業教育起點應該從職業專科或者職業本科開始。
1.2中高職銜接或者中本職銜接存在問題,教學內容重復率高
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或者職業本科教育是各自為政,尤其是在倡導個性化、特色教育理念的支撐下,職業專科或者本科的每個專業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即使考慮了銜接問題,但教學內容重復率依然居高不下。中職有自己一套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教材,高職或者職業本科也有自己一套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教材。教學內容的重復率在50%—80%之間,很多由中職進入高職的學生就感覺好多課程在高中階段已經學習過,沒有深度可言,甚至還沒有中職難。這也使得一部分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混日子等畢業。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誤人子弟,這造成教學資源極大浪費,嚴重制約了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當然有些文化基礎稍微強的學生進入高職以后努力參加專轉本考試,但通過率還是比較低的,通過考試的同學發現進入職業本科后,依然發現有很多知識在職高已經學習過。這也說明職業教育沒有必要從高中就開始,完全可以從職業專科或者本科開始學習,讓學生在高中階段打牢文化知識基礎,增強學生終生學習能力,另外還可以避免職高的教學內容與高職或者職業本科大部分雷同問題。
1.3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水平不高,產教融合不夠深入
近兩年,我國出臺許多政策要求各職業院校要加大產教融合力度,但目前的產教融合依然停留在校企合作階段,企業掛上某某職業院校的產教融合基地,學校則冠名某某企業的班級,企業雖然心甘情愿地接受學生來企業實習,但這個實習質量非常不盡如人意,很多企業只是把學生作為廉價勞動力,并沒有系統地傳授職業技能,沒有讓學生進行輪崗訓練,很多學生僅僅學會了某一個崗位技能,其他崗位技能知之甚少。畢業后,很多學生也不愿意留在實習企業,最主要是工資待遇太低,不符合學生的期望。職業院校畢業生待遇和農民工待遇差不多,甚至有些崗位還不如農民工,這也是學生不愿接受職業教育的最根本原因,現階段我國產教融合情況如圖1所示。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產教融合基地,但是由于企業和學校都是獨立法人地位,各自從自身利益出發,企業需要的是廉價勞動力,學校也是完成人才培養方案中的頂崗實習任務,至于頂崗實習效果如何,已經不在學校的掌控之中,企業能接受學生來實習,對學校而言已經是感激不盡了,也不能向企業提出更高要求,以至于很多學生實習期還沒有結束,紛紛逃離企業,原因很簡單,學生覺得自己每天從事非常呆板的工作,而且還沒有任何酬勞,即使有酬勞,也是象征性地給一點,所以很多學生寧愿自己出去找實習工作,也不愿意留在合作企業。學生出去找工作,也很難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只要能有不錯的報酬。學校對這種狀況放羊情況也默默接受。所以絕大部分學生的頂崗實習質量不高也是顯而易見的,職業教育質量不被社會認可也合情合理。
1.4目前試點的《“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含金
量也是參差不齊自從2019年開始試點“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以來,很多教培機構或者軟件研發機構也使出渾身解數參與到“1+X”證書的研究中,有的教培機構能有3個以上的“X”證書,而具體到某個專業,又會有很多不同類型的“X”證書,就拿會計專業來說,目前的“X”證書就有20種左右,考取每個“X”證書,只能使用企業研發的軟件或者設備,這無疑增加學校負擔,學校要向企業支付使用費或者要購買軟件或者設備,隨著技術進步,企業可能會不斷升級軟件或者設備,學校就得跟著換,另外學校還要選派老師學習這些新研發的軟件或者設備。這些“X”證書并沒有得到行業認可,“X”證書的含金量也是良莠不齊,一般來講中級證書的難度要高于初級難度,但是在試點的時候也發現,有些中級證書和初級證書之間關聯性不大,而且有些中級證書的難度反而比初級簡單。綜上所述,“X”證書能否被同行業認可還存在未知數,這些證書的含金量以及社會認可度至少要等5年后才會見分曉。
2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
2.1構建職業教育體系
要想把職業教育發展好,首先要建立合理的職業教育體系。將職業高中逐步升格為職業專科,同時增加普通高中的數量,讓所有孩子都能順利高中畢業,通過高考選拔制度和學生的興趣去報考職業專科或者職業本科以及普通本科,將來想從事科研工作的選擇普通本科。將來想從事有一技之長的工作,那就選擇上職業專科或者職業本科,這個就要根據高考成績決定了,成績優秀的上職業本科,成績一般的上職業專科,同樣職業專科可以通過專轉本考試考上職業本科,職業本科通過研究生考試可以選擇上職業研究生或者學術研究生。而普通本科生也可以通過研究生考試選擇上職業研究生或者學術研究生。也就是今后到底是上職業研究生還是學術研究生不是因為本科性質不同而不同,完全可以根據個人需求靈活進行選擇,未來職業教育體系如圖2所示。
2.2構建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
職業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學生畢業以后就能上手工作,可以獨當一面。各個職業院校必須做到每個專業必須要有一個對應的企業做支撐,必須保證每位實習生都能有對應的實習崗位,如果沒有做到這一點,就不能進行專業招生。教育主管部門必須對職業院校的教學質量進行嚴格監督,定期考核職業院校的產教融合情況。另外,教育主管部門還需要制定產教融合機制,激發更多的企業主動參與產教融合。2.2.1在學校建立企業,提供便捷的實習場所政府每年要拿出一定的資金激勵企業入駐校園,在職業院校的校園內設立企業的分公司或者分廠,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各自的職責任務。這樣特別便于學生進行實訓,解決去企業的各種麻煩。企業入駐校園有利于實現工學交替,學生每學完一個技能點就可以去企業進行實操訓練。2.2.2以混合所有制方式來設立職教集團,各方共擔風險、共享利益企業、學校和政府作為職教集團的股東,共同出資設立職教集團,政府出資60%,企業出資20%,學校出資20%,企業產生的盈利由三方根據出資比例進行分配。企業和學校共同完成培養計劃,教育主管部門依然要按照一定的標準對產教融合的結果進行評估。評估不合格,就要查找原因,誰未盡責,誰就會受到懲罰。2.2.3吸引國際優質企業加盟職教集團,推動職業教育國際化德國職業教育模式非常成功,如果能夠和德國企業進行合作,按照德國的“雙元模式”運營,企業和學校成為雙元辦學主體,企業和學校共同商定教學計劃、教學內容、頂崗實習或者畢業設計、確定研究課題等。學生也是雙重身份:學生和企業工人,教師也是雙重身份:教師和企業師傅。教師必須到企業實踐過,沒有企業經歷的老師不允許上課。只有具備這些條件,才能培養出世界一流的技術技能型高級人才。2.2.4政府獎勵參與產教融合的高精尖企業,吸引企業提供實習崗位對于不具備在校園設立企業的職業院校,可以激勵區域內高精尖企業參與到產教融合中來。政府要向高精尖企業拋出橄欖枝,只要企業愿意提供學生實習崗位,有企業師傅傳授技能,實習期滿,學生具有一技之長,并且通過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政府就給企業發放獎金。
2.3職業院校的老師必須具備企業的工作經歷
目前,職業院校在引進教師的時候對學歷要求很高,至少碩士或者博士研究生學歷,但很少要求有企業的工作經歷。這樣從高校到高校的教師,理論知識講起來頭頭是道,但是一旦結合企業實踐就顯得蒼白無力。·高職院校在引進人才的時候一定要優先錄用有3—5年工作經歷的老師,而且隨著技術經濟的發展,職業院校老師每隔3-5年應該再回到企業掛職鍛煉,只有具備企業經歷的人,才能在講解理論知識的時候結合實踐,讓學生學習理論知識更輕松和易于掌握理解,這也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學生進行創新創業。
2.4好職業專科與職業本科以及職業研究生之間的銜接過渡
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必須組織專家學者、產業教授等人員進行研討,確定專科階段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之后如果是(3+2)這種貫通培養模式,也就是前3年是專科教育,后2年是本科教育。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就必須明確后2年本科階段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切記有重復的教學內容和實訓內容,必須是拔高一個層次的人才培養計劃,職業研究生階段也是一樣,避免與本科階段教學計劃重復。三個職業階段必須是遞進關系,實習階段同樣必須是遞進階段。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高精尖技術技能型工匠人才。
2.5每一個行業必須確定自己的職業標準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必須與行業協會共同商定職業標準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學生從學校畢業的時候必須拿到兩個證書方可去應聘工作,這兩個證書就是畢業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職業院校要對照行業標準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要求設置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從而學生在快畢業的時候去參加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時候就容易得多。
參考文獻
[1]陳英,劉崟.基于企業視角的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1,40(7).
[2]高曉江,郭紅領,方東平,等.基于德國經驗的建筑業職業教育發展建議[J].土木工程與管理學報,2021,38(4).
[3]馬文革,王琳.構建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N].運城日報,2021-7-9(05).
[4]漆道琴.建設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N].貴州日報,2021-8-11(10).
作者:朱雪峰 單位:鎮江市高等專科學校
- 上一篇:城鄉融合下鄉村文化振興策略
- 下一篇:賓格網石籠在水利工程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