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路徑

時間:2022-06-10 09:37:24

導語:中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路徑

【提要】新時期,新形勢,我國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源于文化軟實力的不斷提高,歸根結底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我國又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沉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青年作為未來的國家棟梁,是堅定文化自信的主體。在中學時期,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發展、文化自信確立的重要階段,抓好這一階段的養成十分重要。本文從必要性、現狀及問題以及解決方案幾方面來探究中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

【關鍵詞】文化自信;語文教學;傳統文化;路徑探析

一、中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一)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隨著時代的發展,老舊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用于變化發展的實際,需要推陳出新,變革教學模式。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知識以人們難以想象的速度不斷更新,若要不被時代拋棄,就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而語文作為一門必修課,富含了大量的文化修養和道德倫理,是教育學生傳統文化知識的重要途徑。

(二)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

在新時代背景下,社會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加強了對語文課程重視。根據教育改革的要求,語文課程的開展,就是培養知識與素養全面發展的人。近幾年教育改革有了新的方向,要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高考的閱讀面也在逐漸擴大。那么,面臨著考卷閱讀字數的增多以及難度的加大,中學語文教育就是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綜合素質。教育部重磅發布了語文課堂標準,以新課標的形式,全面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將古詩文的背誦推薦篇目從14篇增加到了72篇,提高了學習難度和要求。推薦背誦的特別是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書目增多,可以傳播其“仁、義、禮、智、信”的思想,使學生通過閱讀背誦以及老師的講解從中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培養其綜合素質全面發展。高中的三年,正是形成正確的世界觀、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的關鍵時期,因此語文課程必須發揮自身優勢,通過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讓學生從中接受文化的熏陶,進而利于良好精神品質以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的形成,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

二、中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的現狀

我國擁有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近幾年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宣傳力度也非常大,在新課標改革中將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其中。語文的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對學生和老師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此過程中,也出現了融合過程的不完美、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對傳統文化興趣不足、了解程度不深等現象。

(一)“半融合”現狀

為了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語文課程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發展。在這種所謂對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機制下,語文教學也出現了“半融合”的現象,表面上是實施了二者的結合,但是并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將傳統文化富有的精神內涵傳輸給學生。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語文教學面臨著巨大高考壓力,為了提高學生的分數,教師著重于知識技能的訓練,帶給學生的是短時間又快又好的記憶方法。對于文言文的講解,僅僅是重點講解與考試題型相關的對文中的重點詞句的解讀與翻譯,既忽視了傳統文化中富含的精神底蘊,又忽視了學生對問題思考的深度和廣度,學生感受不到傳統文化背后的獨特魅力,僅僅只是學到了翻譯上的技巧。余秋雨說:“文化是一種養成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高中語文教學的目的動機不應只是受限于成績,還要注重內涵教育,注重文化素養和道德情操的培養提升,這也是為什么會高度重視傳統文化在教育中的滲透的原因,因此,我們要打破這種“半融合”現狀,充分發揮文化的傳播和滲透功能,實現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真正意義上的融合。

(二)教學方式單一

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在高度強調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將優秀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相融合,需要語文教師的配合。作為教育主導者,教師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隨著課標的改革,語文教學對教師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課程內容的更新、課程結構體系的建立以及教學內容和目標都要充分反映時代的要求。但是存在的現實情況是,對于傳統的經典著作,以及高考涉及的范圍篇目,教師理解得不夠深入,甚至只是根據自己以往的教學經驗對其內容進行解讀。特別是文言文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掌握高考考點,教師采用填鴨式教育,對考點范圍內的詞句進行逐一講解,學生處于被動、被迫的地位,沒有思維的參與,教學的內容也會變得淡然無味。教學形式的單一,會使得課堂教學氛圍寡然無趣,失去了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意義所在,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也難以提升。

(三)學生興趣不足

一直以來,文言文教學,無論是課本還是考試,都占據很大的比重。而且作為青年學者,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每一個青少年應該肩負的責任和使命。但是,很多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知識缺乏認知,缺乏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加之新教材的改革,文言文的難度增加,學生為了應對考試,而將重點都放在了文言文的翻譯上面;雖然新課標不斷革新,但是教師在教學中仍然使用以前古老傳統的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對文言文學習難易程度的了解,逼迫學生生硬被動地記憶詞語解釋,背誦整段課文,這只會加劇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的反感,更加提不起興趣。加之在這個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高中生的價值觀在形成過程中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互聯網所提供的休閑、消費文化等滿足和豐富了高中生的精神需要,互聯網成為了重要的娛樂場所,他們開始接觸電影、電視劇,甚至于沉迷期待于西方的文化思想。他們在思想多元化的同時,也產生了對語文內容以及傳統文化的抵觸心理,語文內容和傳統文化與網絡上的流行語言形成巨大反差,更讓學生提不起興趣。這些問題給教學任務又帶來了巨大挑戰。

三、中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的創新

融合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問題,需要針對性地逐個突破。不僅是政策改革,最重要的還是老師改革更新教學觀念和方式,在深入教材的同時又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傳播媒介功能,讓學生愿意學,主動學,并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一)堅持與時俱進,創新教學模式

互聯網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改變著我們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催動著教育與時俱進和改革創新。2019年黨中央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年》提出“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因此,語文的教學模式也應該破除傳統的方式,利用數字資源,提高教學質量。例如《荊軻刺秦王》這個故事,教師先讓學生初讀一下文章,然后找關于這個課文的完整故事視頻,將刻畫的每個人物片段反復播放,在學生心目中留下初步印象,再深入解讀文章,對比形象特點,然后共同探討從中獲得什么樣的道理。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借助互聯網進行當堂測試,老師可以通過答題情況進行有效的針對性講解,鞏固當堂知識,提高學習效率。課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看上課沒聽懂的或者想進一步學習的傳統文化的課程,比如《論語》研讀課,文言文、詩詞講解課程等,進一步提升知識水平和文化素養。利用好“互聯網+教學”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其中,及時查漏補缺,增強語文教學有效性和實效性,促進傳統文化教育的進一步融合。

(二)深入教材,挖掘傳統文化魅力

互聯網對教育起著媒介、載體的作用,作為輔助工具,語文教學還是要以課本為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認識了解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容所富有的審美價值,并帶領學生通過閱讀分析全文內容,體會其賦予的精神內涵,并結合實際生活經驗,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教師還可以依據各類文言文、詩詞歌賦所具有的特點,教學過程中,在解讀其基本含義的同時,又要對其人物特點進行科學分析,體會其賦予的人生道理及現實價值,引導學生領會其中蘊含的美感。例如《燭之武退秦師》通過介紹燭之武的“燭”是以地名為姓氏,燭之武是燭地叫武的人,來引發學生對自己姓氏的解讀;然后學生猜測“燭之武退秦師”的“退”的用法和含義,帶著問題閱讀文章,深入挖掘“退”的用意,并根據教師的講解以及事件梳理、引申擴展一下歷史常識與背景,并將體現的思想與儒家思想相聯系,體會“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忠君、愛國思想。不同類型的文言文的內涵表達方式不同,因此就要使用不同的方法來進行教學,但是最終目的都是將蘊含的傳統文化本質讓學生通過學習自己感悟出來,自覺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三)加強實踐,走進、走近傳統文化

教學活動不能僅僅局限于理論的教學,還要強調實踐的重要性。教師組織學生收集關于傳統文化的詩詞歌賦,拿到課堂上一起分享;還可以在傳統文化節日的時候,對其由來和意義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說;還可以通過節日引申擴展到曲藝、禮儀的介紹,在感受文化氛圍的同時,增進對文化的興趣,從而加深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青年肩負的傳統文化“新”和“興”的責任,就要“學好”傳統文化,“做好”文化傳承,樹立起文化自信,這樣才會有振興中華的底氣,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青春力量。

作者:林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