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歷史閱讀素養
時間:2022-08-16 09:20:00
導語:如何在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歷史閱讀素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歷史學科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一變化與新課程改革的發展目標相適應,體現出了新時代對人才素質的培養要求。因此,教師需要主動適應形勢,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以歷史閱讀素養為重點,探討如何構建高質量的歷史課堂,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提高自主學習和研究歷史的能力。
【關鍵詞】歷史閱讀素養;課堂教學;初中歷史
當前的歷史課堂教學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部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只停留在應試層面,對歷史知識的認知膚淺、機械化,缺乏對歷史知識的深度分析和思考,完成課后作業設計有敷衍、應付的情緒。當然,造成這一現象的現實原因是歷史學科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常被忽視,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副科”,教師對于歷史知識的講解過于簡單,學生對于歷史知識學習更多停留在死記硬背的層面;另一方面則是學生惰性的存在,他們不愿意花費太多時間進行思考與閱讀。針對上述現象及問題,提出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歷史閱讀素養,構建高質量的歷史課堂。
一、創設歷史閱讀情境,適當控制史料閱讀難度
情境創設是當前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果學生在學習中可以主動融入歷史情境中,并積極探究歷史知識,更易于形成多種能力,實現全面發展。歷史事件雖然都是過去發生的事情,看上去是“死”的,但如果要真正地學好歷史,就必須讓歷史“鮮活”起來。教師可以利用典型的歷史事件創設教學情境,增加歷史學習的維度,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現狀,選擇難度適中的史料,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歷史,同時引領學生主動融入具體的歷史情境中,讓他們在具體歷史情境中感受歷史,有利于深化學生對于歷史事件的認識,提高學生自我閱讀的主動性,全方位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積極性[1]。例如,在七年級下冊第3課《盛唐氣象》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具體情境,帶領學生走進盛唐時期,假設他們如果生活在盛唐時期,會看到怎樣的景象?學生將自己置身于盛唐情境中進行交流與討論,具體討論片段如下:學生1:我生活在盛唐時期,我的身份是一名農民,我手中的田地面積變大了,而且我還會購置曲轅犁和筒車,用于農業耕作,這些工具極大地提升了我耕作的效率和質量。學生2:我在唐朝成了一名商人,我在長安城的商業區中租了一間鋪子,市井買賣興隆,我主要售賣瓷器,其中有白瓷、青瓷、唐三彩等。我還辦起了出口貿易,我家瓷器在國外非常暢銷。學生3:我是一名侍女,跟隨在文成公主身邊,后來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向唐朝求娶公主,于是我跟隨公主一起入藏。文成公主到達西藏之后,為藏族人民帶來了3800種糧食,各種手藝的工匠以及各種牲畜,漢族和藏族人民友好來往。學生4:我是唐朝的一名詩人,我在當時遇見了詩仙李白、詩圣杜甫,每天和他們把酒言歡,借詩抒發情懷,偶爾還會遇到書法家顏真卿、畫家吳道子。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悟歷史知識,結合教材以及相關史料的閱讀,會對盛唐氣象有一定的了解,為后續解決歷史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形成正確的歷史閱讀方法,深化歷史知識記憶
歷史學科最大的規律在于其所具有的時序性,很明顯,不同歷史事件都是在既定時空下所發生的,其背后蘊含一定的情感。歷史的不斷變遷實質上也是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從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都遵循這一發展規律。因此,學生在具體歷史閱讀環節中,建立歷史閱讀時間軸,善于具體把握歷史的時間線,并圍繞時間線進行分析與探討,了解各個不同階段的基本特征。教師為學生提供具體閱讀材料,引領學生正確、合理分析材料,可以進行橫向解讀,也可以進行縱向分析,深入了解整個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更好地從“歷史背景”的角度去把握歷史事件,理解其發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2]。同時,學生在具體閱讀中要注重深入把握閱讀資料,區分重難點,由淺入深挖掘歷史事件的本質,從多視角、多層次解讀歷史,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深化歷史知識記憶,更能激發他們自主研究歷史的興趣和動力。例如,在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不同朝代時間線詳細列舉出來,引領學生明確當時的政權更替和時代特點。接下來,教師可圍繞時間線進行縱向分析:遼與北宋之間的戰爭之后,遼和北宋簽訂協議,遼軍撤回,而宋朝則給遼歲幣,在后面很長一段時間內遼和宋一直保持和平的局面。這一舉措有積極的影響,既避免了戰爭又促進了雙方經濟以及文化的發展。這一舉措的不利影響是增加了當時北宋人民的負擔,加重了北宋的積貧積弱。后來北宋和西夏之間發生戰爭,并簽訂和約,元昊向宋稱臣,而宋給西夏歲幣,兩邊邊境貿易非常興旺。金與南宋處于對峙局面,后來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由此宋金對峙局面形成。兩宋用屈辱的條件換來和平,一方面增加了人民的負擔,另一方面也成就了和平的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民族交融。學生從時間線上分析政權之間的關系,并明確其利弊,了解歷史事件的本質,在無形中深化歷史知識的理解。
三、設計問題引領歷史閱讀,形成嚴密的歷史思維教師
在具體歷史教學中注重設計合理的歷史問題,借助提出問題的方式引領學生深入思考,便于他們在學習中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在具體教學中,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全方位了解,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設計歷史問題,同時教師還應當注重深入分析歷史閱讀材料,具體了解編者意圖以及最終目的,然后設計合理性歷史問題。當學生完成歷史問題解答任務之后,教師對其進行點評,引領學生積極主動思考,深化學生對歷史閱讀材料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歷史學習能力也會獲得進一步提升。例如,在八年級上冊第13課《五四運動》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設計問題“為了紀念青年學生發起的這場愛國運動,為了讓五四運動的精神薪火相傳,我國將每年的五月四日定為青年節,大家從中悟出了哪些五四精神呢?”學生各自回歸歷史文本材料進行領悟,并說出自己的見解:學生1:五四運動蘊含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以及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學生2:我們應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家鄉,將祖國和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上,甘愿在國家民族危機存亡之際義無反顧,挺身而出。老師:每一位學生說得非常到位,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學生在問題引導下深化了對五四運動的認識,同時構建了對五四運動立體化的認識,將歷史事件與家國情懷聯系起來,體現了歷史學科的現實意義和精神價值。同時,在具體歷史學習中形成了歷史思維,全方位提升了學生的歷史綜合素養。
四、精讀歷史教材內容,深入理解歷史知識
初中歷史教材是國家組織相關專家與學者精心編寫的,整體環節中體現了他們專業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科學的歷史思維。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歷史閱讀素養環節中,要注重引領學生精讀歷史教材知識,注重將歷史事件放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進行深入認識與理解,從而幫助深入理解歷史教材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關注學生歷史思維力的培養。在具體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回歸歷史教材,對于歷史教材內容進行精細化閱讀,深入歷史知識,為學生后續歷史綜合素養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3]。例如,在八年級下冊第1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歷史教材中的一段內容,將其呈現在學生面前,引領學生們共同解讀:政協會議在應征的數千件國旗圖案中,將曾聯松設計的五星紅旗圖案經過簡單修改后確定為國旗圖案。五星紅旗的象征意義是:紅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關關系象征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紅色革命代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所經歷的無數次革命,以及未來共產黨人為革命事業奮斗終生的紅色理想,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這顆大五角星的引領下共同邁進新時代。學生進行精細化閱讀,在閱讀中認識到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的密切關系,從而為學生后續歷史綜合素養培養做好鋪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對相關歷史教材內容進行精細化閱讀和分析,深入進行歷史知識的理解,重點為學生詳細講解課程知識的含義、意義,引導學生明確精細化閱讀的重點,增強學生學習的效果。同時,教師在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歷史教材的過程中,還可以提出問題如“你認為五星紅旗為國家的發展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并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學生1:我認為五星紅旗的紅色象征著革命,五角星象征著共產黨領導下革命人民大團結,五星紅旗可以帶領我們團結一致、勇往直前、勇敢拼搏。學生2:我看到五星紅旗時內心激情澎湃,我覺得五星紅旗是提高我們民族團結力的重要支柱。老師:五星紅旗對國家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它不僅象征著革命人民大團結,還是國家民族發展的驅動力,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各民族和諧相處。
五、研讀各類史料知識,培養學生閱讀素養
史料是歷史閱讀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學習資源,歷史史料閱讀要求學生打開自己的思維,不僅要讀懂更要讀透史料。在日常史料閱讀訓練中,教師要注重引領學生對于史料中的關鍵信息進行反復閱讀、反復思考[4]。尤其是遇到艱澀難懂的史料時,由于年代原因,在不同語境下字詞的含義可能會存在差異,不利于學生進行解讀。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性作用,注重對史料進行細致解讀,幫助學生掃清史料閱讀障礙,并注重在日常歷史學習中注重積累,關注自身歷史信息概括能力以及閱讀素養的培養[5]。例如,在九年級上冊第15課《文藝復興運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們呈現以下歷史史料,引領學生閱讀恩格斯的一段話:“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之后,教師帶領學生解讀史料,提出問題“恩格斯所指的是什么運動呢”學生根據偉大的歷史變革、巨人出現等信息,很快聯想到文藝復興運動,之后學生圍繞史料知識對于文藝復興運動進行評價。學生解讀巨人,認識到文藝復興運動解放了人的思想,是一場資產階級文化運動,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歐洲文化的繁榮發展。接著,教師可以引領學生進行擴展閱讀,閱讀同時期中國反映人們思想解放的作品,帶領學生們閱讀《牡丹亭》《紅樓夢》等作品,有助于學生在閱讀中逐步形成歷史核心素養。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積極運用網絡信息技術,按照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特點,在網絡中收集值得學生進行研究和閱讀的史料,使得學生通過史料的研究和閱讀,對歷史知識內容形成深入、全面的理解,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水平,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史料知識和內容,達到預期的教學工作目的[6]。
六、結語
歷史教師應當注重發揮主觀能動性,在歷史課堂中運用各種方法,提高學生的歷史閱讀素養。一方面,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在初中生的思維形成過程中,教師應正確引導;另一方面,學生處于個性化發展的時期,追求自我,因此教師在開展歷史閱讀教學環節中,應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歷史閱讀中形成正確學習觀念,進一步強化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參考文獻】
[1]張叢叢.歷史課堂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12):77-78.
[2]石才昂腦吾.試述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史料閱讀能力的培養[J].教育界2020(39):59-60.
[3]項紅.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中學),2019(5):191.
[4]周永紅.試論如何在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中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新課程(中學),2017(9):179.
[5]丁曙韻.初中歷史學習與閱讀能力培養探析[J].成才之路,2019(12):95.
[6]朱鵬.知意·悟理·求信——談初中生史料閱讀能力的培養[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11):82-84.
作者:王萍
- 上一篇:鐵路專列旅游發展現狀及經營模式
- 下一篇:農業農田水利灌溉與排水工程優化對策
精品范文
10如何傳承非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