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思政建設研究
時間:2022-09-07 10:31:44
導語: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思政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思政有其必要性,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師職業本身內在發展、高校課程建設的需要。“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思政建設要融入高校課程思政頂層設計,依據教材拓展課程思政內容,加強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建設,構建課程思政資源保障體系。在教學實踐中必須創新“教育政策與法規”教學,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創設課程思政自我學習體系,創立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
關鍵詞:“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思政;師德師風
教師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充分體現了當今社會對教師職業的崇高尊重,但作為教書育人的具體實施者,社會同時也對教師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培養未來人民教師的師范類專業,師范教育類專業與其他類型專業相比有其獨特性,表現之一是特別重視對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培養。[1]因此,師范類教育更應該根據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依據其課程規劃,開展有其自身特色的師范類課程思政教育。
一、“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教育政策與法規”是高等師范院校教育類專業普遍開設的一門課程,該課程內容涵蓋我國主要的政府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規范。該課程開設的目的,一是培養師范生良好的法律意識和職業道德,二是該課程內容為教師資格考試的重要內容有利于學生通過教師資格考試。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文件中明確提出要把價值引領、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要素進行融合,貫穿于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始終,并對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進行了明確[2]。據此,在“教育政策與法規”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是非常有必要的,主要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
高校進行人才培養,其最根本的使命就是為國育才、立德樹人。高素質的人才,不僅要求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更應該具備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德為先、德才兼備是其基本要求。高校育人,主要是圍繞課堂這一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場所展開。“教育政策與法規”作為教育類專業普遍開設的專業必修基礎課,是對師范生進行課程思政的主要陣地。因此,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是落實總書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
(二)教師職業本身內在的需要
2019年12月,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從加強教師隊伍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教師職業道德素養方面做出要求,將師德師風建設要求貫穿教師管理的全過程[3]。但遺憾的是,電視、網絡等各種媒體曝光的教師違反師德事件屢見不鮮,這是當下的一個突出問題。究其原因,在教師的專業培養上,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導致進入崗位的教師基本素質素養不夠,當然也包括師德方面。許多院校在師范生培養上,只注重專業知識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有所欠缺。專業知識和思政教育應該成為推動學生成長成才的“雙重引擎”。因此,在“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把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融合,在開展教育政策和法律專業知識教育的同時,強化對師范生的德育教育,實現德法兼修,助力學生養成良好的師德,為未來從事教師職業打好基礎。
(三)高校課程建設的需要
當前,全國高校都在開展以“金課”、“省部級一流課程項目”等為目標的新一輪課程建設,強調根據新的時代和社會要求,把信息技術、課程思政等內容融入高校課程,建設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課程體系。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中特別提出:師范院校應本著“學生中心、產出導向和持續改進”的理念,把職業道德、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作為師范生培養的核心素養,積極構建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師范教育課程體系。“教育政策與法規”作為師范專業必學的專業基礎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僅僅注重于教育政策法律知識的課堂講授,內容枯燥,著眼于學生通過教師資格考試,已經大大落后于時代要求,因此推進該課程建設改革是非常急迫的要求迫在眉睫。我國《教師法》對于相關從業人員不僅要求其知法、遵法、守法,更要求其有良好的職業操守和道德水平,踐行黨的教書育人方針。因此,“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開展新課程建設,實施課程思政,不僅有利于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建設一流課程,更有利于提升師范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養未來教師的師德師風。
二、“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思政體系設計
課程思政可以覆蓋一所高校各專業的全部課程,在給學生傳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實現把教書育人和立德樹人有機結合起來。“教育政策與法規”原有課堂教學方式不適合開展課程思政,必須對原有的課程教學體系進行重構,從內容、方法、資源、師資等方面全面實施改革,同時和學校的課程思政整體體系建設緊密結合,把思政教育真正融入教學過程之中。
(一)融入高校課程思政頂層設計
“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思政并非僅僅是本課程教師的單打獨斗,要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頂層設計,在高校、學院兩級規劃下,與高校教務、學工、團委、培訓、后勤等機構進行對接。學院和教師要與其他機構合作制定課程思政建設計劃。課程思政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執行與評價標準、成果驗收、常規考核等工作由教務部門負責,課程專任教師的外出培訓、進修訪學等工作由培訓部門負責,課堂和第二課堂教學活動應與學工、團委、后勤等部門協調。通過融入高校課程思政設計,多部門實現協同育人機制,實現“教育政策與法規”全參與、全過程、全方位課程思政育人。
(二)依據教材拓展課程思政內容
“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內容囊括了國家為落實社會主義教育目標而制定認可的各項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規。在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不應只關注對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規的講授,更要通過教學使學生懂政策、知法律,扎實培養他們的師德師風,使其成為一名合格的預備人民教師。因此,在教學中除了傳授政策法規內容,更要結合每一個知識點挖掘、設計每一個對應的思政元素。例如《教育法》章節,可以結合《教育法》第五條規定的我國教育方針,向學生闡述習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使學生明白“教書育人”乃師者天職,作為教師不僅要清楚自己的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更要清楚要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在《教師法》章節,可以結合教師資格的取得和撤銷,以社會上出現的教師行為失范案例為抓手,向學生重點講解師德的重要性。在《義務教育法》章節,明確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可以結合支月英等老師的典型事跡,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愛黨、愛國、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培養學生獻身教育事業的精神。
(三)加強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建設
教師是課程思政的主要實施者,但就“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而言,教師方面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目前該課程主要是在師范教育類專業開設,任課教師以教育學專業出身為主,既沒有系統學習過法律知識,對思政教育也缺少系統認識。教師的理念認識程度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前提,如果教師對課程思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具有清晰認識,則有利于課程思政建設穩步推進,反之則起到反效果。因此,必須加強“教育政策與法規”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建設。為了實現通過“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思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目標,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其一,提高教師思想政治水平。教師只具有專業的課程素養和思維是不夠的,還要進一步理解課程思政教育角色,承擔思想育人職責,通過學習增強思想政治理論水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課程教師平時除了專業學習外,要多加強理論學習。通過傳統媒體和網絡、學習強國APP等新媒體,加強思政理論學習,真正做到學真悟透,這樣才能將其系統講授給學生。其二,加強專業思政教育能力培養。如前述,由于當前大部分“教育政策與法規”的任課教師并非思政專業出身,對進行思政教育的方法、手段了解不多,因此應積極組織任課教師進行思政教育專門培訓。例如適當進行教育學、心理學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培訓內容,引導教師自身具有正確的政治立場,具備明辨錯誤思潮的能力,認識引導學生思想問題的能力,能夠深入挖掘社會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其三,提升教師課堂思政業務能力。教師要結合將師范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課堂教學、教育實習實訓和教師培訓等環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將課程與思政內容有機結合,特別是要抓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所涉及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在社會教育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每章節的知識點都蘊涵思政元素在內。但這些都屬于隱性的課程資源,需要任課教師在平時進行積累,然后依據專業知識進行挖掘,再與教學內容進行結合,最后在課堂教學中呈現“水乳交融”式的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
(四)構建課程思政資源保障體系
“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思政建設,離不開校內外各類教學資源的開發,必須構建相應的體系,來保障和發揮課程思政教學資源的作用。課程思政資源一般分為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校內資源保障主要是學校提供必要的經費,要保障專款專用,投入“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思政的教學資源各方面建設,如教師思政文本資源、購買網絡資源與開發網絡教學平臺、構建新的教學評價系統、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培訓、相關課題申報研究與成果發表等,使教師能夠獲得課程、教學、場所等資源。校外資源指的是落實課程思政的要求而需要的各類實踐教學基地,如學生實習見習基地、模擬審判基地等,通過實踐操作讓學生加深對“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思政的理解,達到提升他們思想政治水平的目的。
三、“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思政教學創新
光有課程思政體系,僅僅是前提,不一定能實現“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思政目標。必須創新“教育政策與法規”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思想道德教育入腦、入心,才能真正培養三觀正確、有良好師德師風的師范生。
(一)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方法
“教育政策與法規”教學推行課程思政,需要創設與傳統教學不同的教學方法,將思政教育充分融合于專業教學之中,在實踐中可根據不同院校實際情況,采用下列的方式進行。一是利用現代教學技術,進行信息化教學。現在的大學生,是伴隨電腦、手機等智能產品成長的一代,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為此,可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一體教學;可依托學校資源,建設網絡教學資源網頁,作為學生線下自主學習平臺;利用QQ、微信群等工具,開展網絡辯論、案例討論等活動;亦可通過抖音、B站等視頻網站,發布新穎有趣的課程思政視頻,吸引學生的興趣。二是實踐教學,通過模擬法庭、觀摩審判、學生見習和參加社會實踐等,給學生布置實踐作業,讓他們在實踐中體會教育事業的艱辛,培養他們的師德師風。
(二)創設課程思政自我學習體系
“你永遠也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因此“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思政的重點要放在激勵學生主動學習上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名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全集》)課堂上傳授的知識,如果不付諸實踐,很難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理解。要使課程思政真正達到效果,就要讓他們自己參與到教學和實踐中去。例如在《義務教育法》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閱讀古今中外教育家的著作,撰寫閱讀感言,體會自己的教育感悟;也可以讓學生利用業余時間,收集教師的感人教育故事,以晚會、演講、視頻發布等形式來演繹,加深學生對師德師風的體會;有條件的地區,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古代私塾、貢院等教學考試場所,對比古代與現代接受教育的條件,體會義務教育制度的來之不易。通過創設自學手段,讓學生體會教育的不易,使師德師風教育真正進入內心,以期未來形成教師責任感和博愛精神。
(三)創立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
課程思政教學評價不同于傳統的課程評價,有著自己的特點。首先其評價主體多元化,教務部門、學工部門、系部和任課教師都是評價參與者;其次其評價客體具有多樣化特點,教務部門對一門課程整體課程思政效果進行評價,學工部門側重學生思想表現,系部和任課教師更要追蹤之后學生的學業和職業生涯的表現。這就決定了評價體系不能采用單一的方式,而應該從整體出發,圍繞學業成績和育人成效,評價的對象既是學生既要評價學生,也要對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進行綜合性評價,“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也不例外。其一,傳統的考試和測驗手段仍應保留,目的是考察學生的知識學習情況,掌握其對教育政策法律和師德師風的理解程度。二是日常表現評價,通過學生的生活學習表現,給出德育分數。三是追蹤型評價,對學生畢業后一定年限的從教表現進行收集整理,特別是對優秀畢業生的信息進行及時反饋,對在校學生形成激勵。增加課程思政的評分項,形成包括學生評教,教學督導,同行、管理者等主體對教師、學生及其學習成果的綜合評價體系。學校和任課教師應主動探索該課程教學改革,調動好挖掘課程思政教學資源,拓展“教育政策與法規”課程專業知識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徑,切實提高師范教育育人成效。
作者:鄧樂 李妮 單位:豫章師范學院 南昌縣農業局
- 上一篇:民用建筑室內頂棚裝修施工技術分析
- 下一篇:地面數字電視信源監控系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