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城市設計策略與實踐

時間:2022-09-07 10:53:25

導語:地區城市設計策略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區城市設計策略與實踐

摘要:文章以寧鄉市行政片區高鐵新城城市設計為例,依據丘陵地區的自然資源特征,提出“堅持‘綠質’理念下的低沖擊開發模式,構建基于‘斑塊-廊道-基質’理論下的具有雙層屬性的公園開敞空間體系,建立人本邏輯下‘人城產’多元互動的場景空間”3種設計策略,強調“綠質”理念下的低沖擊開發模式是貫穿整個城市設計的基本策略,旨在為丘陵地區公園城市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公園城市;丘陵地區;城市設計策略

1研究背景

現代城市發展應突出公園城市特征,充分考慮生態價值,“公園城市”作為城市發展范式正式提出,充分體現我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城市建設品質要求提升。公園城市將城鄉公園綠地系統、公園化的城鄉生態格局和風貌作為城鄉發展建設的基礎性、前置性的配置要素,是公園形態與城市建設空間有機融合。公園城市以生態文明和高質量發展為引領,旨在將公園形態和城市空間進行有機融合,建立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相宜、自然經濟社會人文相融的復合系統,建設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現代化城市,能夠最大限度保留現有城市自然資源的生命過程和生命系統的演化過程,在此基礎上將人工生態系統融于自然生態系統,形成良性循環、良性發展變化的城市生態系統,實現城市可持續運作。

2項目概況

項目位于寧鄉中心城區西北部,緊鄰城市中心區域,是未來高鐵站前區、核心公園景觀區和行政中心拓展區三區戰略疊加區,有潛力被打造成未來寧鄉城市新中心。基地所在區域生態本底優良,片區西側外圍生態景觀資源優越,景觀豐富,可對基地形成優良的景觀輻射;片區內部坐擁丘、谷、林、田、湖交融的生態資源,微丘起伏,最高高程點約127m,最低高程約57m。片區現狀山水格局如圖1所示。

3公園城市導向型的丘陵地區城市設計策略

3.1堅持“綠質”理念下的低沖擊開發模式

“綠質”指城市設計階段綠地空間的選擇回歸具有以人為本、功能導向的規劃理念,強化綜合生態空間、功能空間、產業空間以及人群活動空間的互動共生,配置適宜不同年齡、不同人群及不同需求的綠地景觀空間,保護現有主要生態景觀格局。寧鄉市行政片區高鐵新城城市設計堅持以公園城市發展為導向,構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體的生態觀,秉承低沖擊開發模式和理念,順應地形實現空間肌理多樣性變化,保護并利用現有丘陵型生態資源,實現基于區域生態格局和功能、產業布局等分析,建立公園群體系。基于人群活動精細化布局公園群體系和其他建設功能,達到開發與保護、建設空間與藍綠空間的平衡,實現“全域圖1片區現狀山水格局公園”的美好愿景。公園城市導向下丘陵地區城市設計策略流程如圖2所示。

3.2構建基于“斑塊-廊道-基質”理論的具有雙層屬性的公園群體系

“斑塊-廊道-基質”(Patch-corridor-matrix)模式強調,景觀生態學是研究較大尺度上不同生態系統的空間格局和相互關系的科學。基于“斑塊-廊道-基質”原理的公園群體系結構如圖3所示。城市生態系統中以城市公園為載體公共空間是連接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生態系統的重要媒介,也是構建城市公共空間系統和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單元。項目在區域和城市兩個層面,構建“外圍環境控制+內部城市公園群”空間系統模式,突出“山水林田湖城”一體化的公園城市建設模式,營造公園群體系,建設生態宜居、可持續發展的公園城市。在此基礎上,重點保護八家灣生態環境,構建八家灣環庫公園,成為承載片區生活休閑、城市形象展示的主導公園;沿微丘緩坡構建生態綠環,建立藍綠交織、功能復合的公共服務綠環;沿生態綠環建立藍綠交織、功能復合的公共服務動線,串聯生態公園、八家灣水庫、體育文化公園;構建片區發展的生態格局,結合特征功能和地理條件,賦予其相應功能,豐富公園群體系活力。公園群體系分布如圖4所示。

3.3建立人本邏輯下“人城產”多元互動的場景空間

規劃堅持人本邏輯,在公園城市規劃理念指引下,構建多樣化場景類型空間滿足多元生活需求,為人民營建適于生產和生活、享受生態、能激發創新潛力和熱情的場景空間。在城市和社區層面營造場景空間,促進人民交往。城市層面基于公園群體系建設,構建八家灣環庫公園和“綠丘公園—市民公園—體育文化公園”,是市民集中休閑公園,也是生態環境與公共服務設施有機融合區域。八家灣環庫公園是寧鄉行政中心片區重要的生態綠心和自然水域,圍繞八家灣水庫營造豐富的自然生態景觀,形成生態科普、文化休閑、娛樂康養的區域及綜合公園。沿水庫岸線布局水岸休閑游憩、創意體育、特色商業、休閑娛樂等功能,通過多種設施和生活社區的串聯,打造功能復合、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的城市公共活動中心。濱水區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原則,構建以濱水自行車環道、濱水廣場、康體步道等低影響生態型的游憩設施;東部和南部以特色商業、休閑娛樂為主,激發城市片區活力;西部和北部以濱水社區、文化社區為主,配套齊全的服務和教育設施。綠丘公園—市民公園—體育文化公園是片區核心綠環上的主要綜合性城市公園,西接八家灣濱湖生態公園,北接渝長廈高鐵綠廊,東連企業文化公園。公園區串聯高鐵樞紐前廣場、文體中心、醫院、黨校、藝術中心、市政府、養老院、體育館等眾多重要的公共服務設施以及多個新型、生態型智慧社區,為城市居民提供多樣化的休閑娛樂的戶外交往空間。圖4公園群體系分布圖3基于“斑塊-廊道-基質”原理的公園群體系結構社區層面,摒棄封閉式社區,推廣開放街區制,基于不同居住主體分析不同的產品需求特征。(1)科創群體。科研等人才需要環境優美的居住單元和便于科創交流的公共空間;創客、藝術家需要創業居住復合空間以及便利的餐飲、休閑、娛樂設施和聚會交流空間。(2)住區居民。高級白領、企業高管需要高端居住社區,環境優越、配套齊全;親子家庭需要舒適便捷的居住環境,要求配備親子設施。(3)旅居人群。度假人群需要充分展示山水景觀資源和人文資源的特色化居住環境,養生人群需要以健康養生、生態休閑和居住服務為主題的高端社區,老年群體需要提供養老服務、便捷保健設施的養老社區。為實現社區資源公共化和高效率化,將社區開放空間與城市公園群、道路綠帶融合,實現城市資源最大程度共享,創建開放、包容、富有創造力的社區,進一步推動商業、社會、文化的發展。社區內部復合教育設施、文娛健身、社區服務、商業設施等設施,提供便捷完善的生活服務功能,并提供一定量的就業崗位,實現職住平衡。復合型廊道開發如圖5所示。

4結語

公園城市是生態文明的產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觀。構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體的生態觀是城市未來發展重要形態之一。公園群體系作為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系統雙重屬性的結合體,是城市人與自然有機結合的空間場所,有利于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城市等多元關系融合。本文結合寧鄉行政片區高鐵新城城市設計,探討城市公園語境下的城市設計策略,為其他丘陵地區城市設計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成實,成玉寧.從園林城市到公園城市設計——城市生態與形態辨證[J].中國園林,34(12):47-51.

[2]曹世煥,劉一虹.風景園林與城市的融合:對未來公園城市的提議[J].中國園林,2010,26(4):54-56.

[3]楊雪鋒.公園城市的科學內涵[N].中國城市報,2018-03-19(19).

[4]吳巖,王忠杰,束晨陽,等.“公園城市”的理念內涵和實踐路徑研究[J].中國園林,2018,34(10):36-39.

作者:劉化高 譚樂樂 單位:湖南省建筑設計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