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路線與工作考察材料
時間:2022-02-08 09:34:00
導語:群眾路線與工作考察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政工作直接面對的是廣大人民群眾,民政部門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長期以來,市民政局將貫徹執行黨在新形勢下的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貫穿于整個民政工作的始終,忠實踐行“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的工作宗旨,進一步密切了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2011年5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榮譽稱號,
一、基本經驗
市民政局緊密結合“民政為民”的工作職能,將推進民政民生工作作為貫徹落實新形勢下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的重要抓手,著力打造人民滿意的隊伍。
(一)提高困難群體生活水平。市民政局始終將保障和改善貧困群眾生活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2006年以來,多方籌措資金,先后6次提高城鄉低保標準,使全市的城鄉低保保障標準分別由月人均130元和年人均500元提高到目前的月人均280元和年人均1500元,年保障人數分別由不足7萬人和8200人增加到8.6萬多人和12.6萬多人,補助水平分別由月人均60元和10.8元提高到月人均172元和93元。2005年,在全省率先啟動了城鄉醫療救助工作,經過不斷探索和完善,醫療救助年救助人數由啟動之初的不足2萬人增加到目前的18萬多人,年發放救助金由210萬元增加到4700多萬元。城鄉低保和醫療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使困難群眾充分享受到了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
(二)改善特殊群體生活條件。目前,全市有城市“三無”人員、農村五保對象等社會特殊群體1.8萬多人。市民政局著力提高特殊群體生活保障水平,2006年以來,在農村,投入資金2.8億多元,新(改、擴)建敬老院126所,床位數由1412張增加到9617張,五保集中供養率由8%增加到56%在;城市,投入資金1.5億多元,新(改、擴)建國辦城市社會福利機構13所,消除了7個區(縣)無國辦城市福利機構的空白,在全省21個市(州)中率先實現了縣縣有國辦城市社會福利機構的目標。城鄉福利機構的快速發展,為城市“三無”對象、農村五保對象等社會特殊群體創造了良好的生活條件。
(三)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在“5.12”大地震發生后,市民政局全力以赴查災救災,轉移安置受災群眾,廣泛發動社會各界為受災同胞獻愛心,所募集的6300多萬愛心善款未提取任何費用全部送往了重災區,樹立了極高的社會公信力。同時,積極協調上級有關部門和單位,爭取慈善捐贈資金9300多萬元,用于資助全市23所教育和福利機構的災后重建工作,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在災后農村住房重建工作中,搶抓機遇,協調籌措資金13.5億元,幫助農村11萬多戶受災群眾重建維修住房,提前10年完成了全市農村困難群眾的危房改造。籌措資金7500多萬元,啟動了中心城區大型避難場所、市救災物資儲備中心倉庫和沐川、峨邊、馬邊3個分庫目的建設,確保了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臨時住所,有干凈水喝,有病能及時治療。
(四)美化居民群眾生活環境。社區是服務群眾的重要載體,居民群眾活動的重要平臺。2008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市民政局按照“最方便空間給群眾辦事,最大空間給群眾活動,最小空間辦公服務”的原則,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加大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使全市247個社區的辦公和服務用房由平均不足50平方米增加到280多平方米。切實加強社會救助、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社區政府公共服務功能建設,在街道辦事處和縣級人民政府所在地的社區已建立了社區服務中心,139個社區建立了一站式社區服務站,居民群眾辦事實現了小事不出社區的目標。同時,積極拓展社區養老、文體娛樂、志愿服務等便民利民服務項目,以全方位和零距離的服務將社區建設成為了群眾的溫馨和諧家園。
二、幾點啟示
通過對市民政局貫徹執行新形勢下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實踐的總結,我主要有以下幾點膚淺的啟示:
(一)正確認識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是基礎。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但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主要矛盾沒有變。只有全面了解和把握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愿望、新要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解決開展群眾工作中遇到的新問題。要不斷加強和改進群眾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把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團結群眾、服務群眾,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堅持以人為本是做好群眾工作的根本。群眾工作的核心是人民群眾。只有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才能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新時期的群眾工作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等所有領域,要把群眾工作與經濟社會建設同部署,站在群眾的立場上思考處理問題,立足工作崗位把群眾路線和群眾工作做好做實。同時,要引導群眾正確對待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利益觀。
(三)維護根本利益是做好群眾工作的關鍵。近年來,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但在發展進程中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熱點難點問題還沒有得到完全解決。只有著眼于群眾根本利益,妥善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利益訴求,才能協調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矛盾和新問題。要幫助群眾解決生產和生活中存在的具體困難和實際問題,用實際行動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四)暢通訴求渠道是做好群眾工作的重點。溝通群眾,就要讓群眾了解黨和政府的意志,同時,又要把群眾的意愿作為黨和政府決策的依據。要暢通民意渠道,拓寬群眾參與公共事務的領域,通過各種有效途徑,保證群眾有說話的地方,有交流的平臺,確保群眾意愿充分表達。要立足于抓熱點、抓難點問題,立足于早發現,抓苗頭,力求把各類矛盾和糾紛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
- 上一篇:養老院創新與管理考察材料
- 下一篇:街道廉政建設改進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