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新農村建設匯報材料

時間:2022-03-03 11:58:00

導語:鎮新農村建設匯報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鎮新農村建設匯報材料

一.取得的工作成果

(一)以打造歷史名鎮為目標,強力推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深層次管理,切實搞好鎮區規劃,努力構建環境優美、市容整潔、文明亮麗、商貿繁榮的商業旺鎮和旅游名鎮。

一是加強街道環境衛生科學化、規范化管理,取締馬路市場,占道經營,堅決做到劃行規市,規范管理,確保街道垃圾及時清運,全天保潔;二是高起點做到鎮區規劃,聘請專家,按照“規劃先行、分類指導、試點示范、基礎突破”的思路,優化布局、調整區劃,科學規劃鎮區建設,努力打造明星城鎮;三是完成馬嵬鎮農資綜合市場規劃工作,擬于下半年開工建設,建成后必將為興平西部農資及果蔬交易外銷搭建新的發展平臺;四是凈化、綠化、美化張禮路鎮區段,道路兩邊鋪設彩磚700平方米,沿街道三角地帶進行綠化800平方米,制作大型噴繪3幅,全面提升城鎮品味和魅力。

(二)以解決群眾“行路難”為目標,加快鄉村道路建設步伐

20*年,我鎮繼續緊緊抓住省、市通村公路建設的大好政策,充分用好用活政策,今年爭取到8條涉及8個村通村公路的開工建設,共投資437萬元,全長22.4公里,上半年已竣工16.3公里;同時,群眾自籌資金,新修村內道路10公里。三年來,共修通村公路59公里,全鎮19個村全部惠及,現在繞鄉環線已全面貫通,提前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目標任務,有效地解決群眾“行路難”問題,群眾奔走相告,歡呼雀躍,所修的通村路已成為民心之路、致富之路、陽光之路、希望之路。

(三)以改善人居環境為目標,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

我鎮在新農村建設工作中,按照“立足實際、抓住關鍵、循序漸進、尊重民意”的總體思路,以“發展新產業、建設新村鎮、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為目標,堅持舒適、實用、生態、文明的原則,著力抓好史村、前北鐵、三合、添戶、李家坡等村文明生態村建設。我們以“道路硬化、庭院綠化、路燈亮化、村莊美化”為切入點,大力整治村容村貌,突出建設群眾休閑娛樂廣場,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在文明生態村分別建起了文化廣場、閱覽室和民情懇談室,成立了文藝隊、清潔對,全面綠化美化村莊,群眾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

今年上半年建成的生態文明村李家坡地處馬嵬鎮以北塬坡1公里,總人口1159人,240戶,有3個村民小組,21名黨員,以果樹種植和畜牧養殖為主導產業。今年以來,該村兩委會班子精誠團結,真抓實干,按照突出特色、舒適、實用的原則,強力推進文明生態村建設,成效顯著。先后組織群眾開展衛生集中整治5次,清運垃圾3000多方;引導群眾在房前屋后綠化、美化,墻面統一刷新;以崇尚文明新風、宣傳黨的政策為主題,刷寫墻體漫畫及標語,制作大型噴繪;投資近30萬元,組織干部群眾修建通村水泥路1.5公里,并全部進行綠化;投資10萬元,建成占地800平方米的群眾休閑娛樂廣場和占地500平方米的綠化廣場,安裝健身器材7件。如今的李家坡,樓房樹立,道路寬敞,環境優美,生活寬裕,全村干部群眾正在朝著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秀美的新農村而努力奮斗。

(四)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

今年,我鎮堅持圍繞“三萬工程”和“萬千百十”工程,按照擴菜、增畜、優果的思路,以建設千畝時令水果示范園為重點,發揮資源優勢,深化結構調整,擴大主導產業,增加群眾收入,為建設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是以14800畝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產業為抓手,優化品種調整結構,并加強東街村蔬菜大棚示范園的科學管理,使每畝菜地增收500元;年初又成立了“唐妃”果蔬農業合作社,采取“協會+基地+農戶”模式,不斷提高農民和農產品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二是扶持發展畜牧養殖業,養殖大戶發展到58戶,共有生豬存欄數1200多頭,共有生豬存欄量45000余頭,奶牛存欄量1200多頭;當前,奶牛養殖廠抓住有利時機,在原有基礎上擴大奶牛存欄數,向規模化,科學化養殖方向發展。三是以塬坡雜果林帶建設為重點,投資20萬元,引導安家、龐家、新莊、史村群眾種植杏樹、核桃、花椒等樹種1000畝,在栽種、灌溉等管理方面大力加強服務,確保樹苗成活率,初步建成千畝時令水果示范園。蔬菜及雜果示范園的建成,將有效輻射帶動周邊群眾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全面提升我鎮產業化經營水平。

(五)以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為抓手,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為了充分發揮廣大黨員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鎮黨委針對農村黨員年齡大、帶富能力低的實際,在黨員隊伍建設上狠下功夫:一是加強對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并重視在經濟能人、致富能手中發展黨員,“七∙一”前夕納新黨員17名,一批文化程度高、思想觀念新的青年被吸納到黨組織,逐步改善黨員結構,初步解決農村黨員年齡偏大的問題;二是加強黨員教育,以“抓學習、轉作風、提效能、保穩定、促發展”主題教育活動為契機,組織黨員、干部加強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學習黨章,學習有關農村政策及科技文化知識,有效地增強了黨員的黨性觀念、宗旨意識和科技文化知識水平;三是扎實開展黨建活動,繼續推行“黨員承諾制”,大力開展選派“五大員”活動,無職黨員設崗定責等活動,廣大黨員踴躍參與,在政策宣傳、黨建指導、村容村貌監督、民主理財崗位上和勞務輸出、產業結構調整等農村重點工作中發揮了先鋒模范帶頭作用,樹立了黨員的良好形象。在抗震救災工作中,我鎮黨員慷慨解囊,踴躍交納特殊黨費19577元;在開展的“支部抓產業、黨員創實業、百姓富家業”活動中,添戶村支部以蔬菜種植這一優勢產業為主,成立了“唐妃”果蔬農業合作社,大力推行“支部+協會+基地+農戶”模式,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安家、龐家、新莊、史村支部引導群眾種植雜果,初步建成千畝時令水果示范園,史村支部帶領群眾發展土織布產業,李家坡、新堡子支部帶領群眾發展畜牧養殖業,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一個主要渠道。另外,新莊、新堡子、南留等8個支部積極爭取通村公路建設項目,全鎮各村的工作呈現出你追我趕、競相發展的良好態勢。今年八月份,我鎮成功的進行了村委會換屆選舉工作,選出了一批年富力強,肯為群眾辦事的各村新一屆村委會領導班子,實現了選舉的平穩順利進行。

(六)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緊緊圍繞構建和諧嵬馬這個主題,以平安創建為載體,超前介入,關口下移,積極主動地做好信訪穩定工作,建立健全鎮、村“民情懇談室”,領導、干部與群眾“零距離接觸”經常傾聽民情,集中民智,落實民意,讓群眾滿懷希望而來,高興滿意而歸,全年共受理群眾求助46件,現已解決38件,其中干部下訪45次,手把手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各種實際困難,用真情感召他們,真正讓他們安心生活,積極發展生產。在全鎮19個村設立了農村警務室,在南留、新莊、史村等7個村試點推廣了“警鈴入戶”工程。

(七)文教衛生等事業競相發展

從去年起,對禮道、南留、新莊、史村、索寨小學的危舊校舍進行全面改建,共拆除舊房203間,投資252萬元,新建校舍164間,增添課桌、凳子700套,各類圖書1100套。師資隊伍不斷加強,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馬嵬中學在去年中考中取得了全咸陽市第一名的佳績。羊圈小學校長李生茂被國家教育部評為優秀教師。醫療衛生事業有了新的發展,加快對鎮衛生院和各村衛生室的建設工作,積極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群眾參保率達到90%以上,人民群眾看病難,治病貴的問題得到了有效緩解,健康水平得到大大提高。結合“五五”普法,大力宣傳黨的農村各項路線、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為創建平安馬嵬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全年救濟五保戶等貧困群眾380人,發放救濟款項、物資10多萬元;認真落實黨的支農惠農政策,深入開展了“轉作風、暖民心、促發展”活動,更加關注和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使干部作風有大轉變,黨群眾關系有新改善;我們以優良的黨風促政風帶民風,深入開展了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提高農民群眾文明素質,促進群眾轉變婚育觀念,穩定低生育水平;實施勞務富民工程,年內新增勞務輸出6620人次,安全生產,武裝等工作也取得了良好成績。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鎮新農村建設雖取得一點成績,但距離“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建設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村級經濟薄弱。村級經濟發展不快,積累少,資金落實存在一定的困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有待加強。

二是農民增收還存在較多困難。農民發展生產、增加收入的辦法和手段依然不多,增收步伐依然不快。

三是整治改造后的村莊長效管理難堅持,主要原因是農民自身素質不高,垃圾清運處理措施不配套,管理經費不足。

四是缺乏支柱產業。我鎮新農村建設最突出的問題是農村經濟發展滯后,尤其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展緩慢,缺乏支柱產業支撐。發展思路缺乏創新,優勢產業發展不明顯。

五是新科技推廣步伐緩慢,農民科技意識薄弱,舉辦的一些科技培訓針對性不強,方式和方法較單一,農民的整體素質需要進一步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鎮將按照“規劃先行,示范帶動,統籌兼顧,逐步推進”的思路和“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重點抓好以下“五個工程”。

(一)切實抓好農民增收工程,保證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

一是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實施農業品牌戰略,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綠色果品等優質農產品,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建立和完善各種農業協會,促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二是積極擴大農民就業。鼓勵農民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提高農民的工資性收入。三是切實做好“雙結隊、雙促進”活動,改善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條件,拓寬貧困農戶增收渠道,建立脫貧的長效機制。

(二)切實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大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

一是抓好修路、打井、舊橋改造為主的基礎設施建施,進一步方便群眾的生產生活。二是全面整治村容村貌。規劃建設生活垃圾收集處理系統,整治污染源,改善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三是大力加強農村信息化建設,使得村民能夠利用網絡等先進工具了解市場行情,進行農場品交易,指導農民的生產生活。

(三)切實抓好農村文化工程建設,大力倡導農村文明新風

一是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繼續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尤其是注重對農民工的法律意識和勞動技能和科技知識的培訓。二是積極發展農村文化事業,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三是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以創建文明村、文明戶等活動為載體,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摒棄陋習,提倡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切實做好農村各類矛盾的化解工作,確保農村和諧穩定。

(四)切實抓好農村社會保障工程,提高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

一是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參保人數,提高農村合作醫療對大病重病、特殊困難群眾的保障能力,預防和減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二是擴大農村低保救濟面,把幫扶貧、弱、老、病、殘等弱勢群體制度化、常規化,解決困難群眾的生活問題。

(五)切實抓好民主管理工程,促進農村和諧穩定

完善村務公開、財務公開等各項制度,讓農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繼續完善各種規章制度,用完善的制度來規范黨員干部的行為。健全村民代表大會制度,把關系全村大局的重要事項、重大問題都提交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按廣大村民的意愿辦事,不搞強行攤派。

(六)切實抓好十七屆三中全會會議精神的宣傳工作,促進三農工作的全面發展。

一是鎮上領導分片包組,以面對面宣講形式對村干部、人大代表和村民進行宣傳;二是鎮上領導干部要深入實際,切實加強對“三農”工作的調查研究,準確把握當前我鎮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確定本地農村改革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工作措施;三是以宣傳全會精神為契機,與當前工作緊密結合,抓好秸稈禁燒工作、推廣合作醫療和新農村建設等各項工作,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進一步發展。

20*年,我們在新農村建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今后,我們將繼續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一主題,繼續解放思想,真抓實干,加強和改進農村黨的建設工作,努力構建符合新農村建設需要、體現先進性建設要求的農村黨建工作新格局,進一步促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協調發展,為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