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造林保青山個人事跡
時間:2022-11-26 08:33:00
導語:植樹造林保青山個人事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楊,楊,老牛拉車不回頭,退休又鉆山溝溝……”這是在云南省施甸縣老百姓中廣為流傳的順口溜。楊,云南保山原地委書記,退休后回家鄉施甸縣義務植樹造林20余載,逐步建成了占地5.6萬畝的大亮山林場,臨終前把活立木蓄積量經濟價值超過3億元的大亮山林場無償移交國家,譜寫了對黨忠誠、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斗終身的壯麗詩篇。
“共產黨員的身份永不退休”
1988年4月,楊即將退休,與家人商量想回家鄉為群眾再做些實事。家人勸他說:“你都退休了,還能做什么?”楊堅定地說:“雖然我的職務退休,但共產黨員的身份永不退休!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還要接著幫群眾辦。”正是憑著這種堅定的黨性觀念和宗旨意識,懷著對故土的眷戀和對群眾的熱愛,楊在退休后的第三天就說服家人,放棄了城市優越的生活條件,回到家鄉施甸縣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一干就是20多年。
1999年,楊在給樹木修枝時,不幸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住院期間,全家人說服他在家安度晚年,他仍然沒有同意。半年后,楊又回到了大亮山。在余下的10年間,他常常手拄著拐杖與林場的職工們一起植樹、一起護苗、一起巡山,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許下的諾言。
“我就喜歡‘草帽書記’的稱呼”
楊在地委書記崗位上就一直保持著淳樸的農民本色,他常常頭戴草帽、腳穿草鞋,深入田間地頭搞調研、訪民情,儼然就像一個農村放牧的老倌兒,群眾親切地稱他為“草帽書記”。楊聽了坦然笑笑說:“我就喜歡‘草帽書記’的稱呼。”
創業之初困難重重,楊與林場職工一道艱苦奮斗、白手起家。沒有住房,他與工人們動手搭建油毛氈房,夏天悶熱、冬天寒冷;沒有公路,他與工人們開山修路;沒有樹苗,他就與工人們冒雨到幾十公里外的集鎮上撿果核,收集樹種;沒有肥料,他就與工人們提著糞箕到村寨撿牛馬豬糞;沒有資金,職工工資無著落,他就多次到省、市相關部門爭取項目資金,還常拿出自己的退休金,給工人發工資……
在義務植樹的20多年里,楊與林場職工同吃同住同勞動。他每天6點多就起床,7點干活,一直忙到晚上。雨季植樹造林,旱季巡山防火,一天要走十幾公里的路。林場職工這樣評價他:“大冬天的,就穿雙磨破了的黃膠鞋,露出大腳趾,冒著嚴寒在林場巡查,根本看不出擔任過地委書記這么大的官。”
“我覺得自己生活得挺好”
楊始終保持著一顆淡泊的心,從不計較金錢名利和身份地位。他經常資助困難群眾,為他們買糧食、種子和衣被等生產生活必需品。擔任領導多年,基本沒有什么積蓄。組織上分給他140平米“待遇房”,因無力支付首付款而沒要;家里勉強建起來的房子因無力償還借款,還沒入住就只得賣了,一輩子和女兒一家擠在幾十平米的地委老宿舍里。每當談到這些,他總是說與很多群眾相比,“我覺得自己生活得挺好。”
擔任大亮山林場義務承包人20余年,楊不要分文報酬。林場執意發工資,他只接受每月70元的伙食補助。20多年來,他爭取資金近千萬元,可從沒私自用過一分錢。無償捐獻大亮山林場后,施甸縣決定獎勵他10萬元,被他回絕。
“我有義務和責任幫群眾辦實事”
楊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時刻惦記著鄉親,惦記著群眾。在創辦大亮山林場期間,他帶領林場職工修建了26公里的林區公路,架設了15公里高壓線路,修建7幢磚木結構職工住房,發展茶園700多畝、水果基地300多畝,創辦了茶葉初制所、紅磚廠等,為林場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逐步改善林場職工的生產生活條件。他依托林場每年無償為周邊群眾提供林柴,為6個自然村修通了公路,為8個自然村架通了生產生活用電,義務培訓群眾1萬多人次,引導周邊農民依托大亮山發展林下產業,合理采收干巴菌等山珍,開始實現不砍樹也能致富的目標,有效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公務員之家
大亮山的茂密叢林涵養了水源。目前,有水源保護點316處,解決了周邊3個鄉鎮11個村2.5萬人的飲水問題,并為兩個糖廠的蔗區灌溉提供水源。今年的特大干旱讓云南很多地方居民飲水困難,而大亮山附近群眾家里的水管卻依然流淌著清甜的泉水,群眾們都說:“多虧老書記植樹造林。”大亮山的生態修復,還使不少瀕臨滅絕的動植物得到保護,茂密的山林中,活躍著灰葉猴、白鷴、野豬、野雞、狗熊等多種野生動物。
楊的先進事跡深深地感動了當地群眾。他去世后,當地干部群眾在大亮山深處為他豎起了一塊功德碑,碑文贊曰:“善哉義舉,洲綠水清,功德無量,偉業永存。”現在,每到周末或假期,經常有家長帶著孩子到大亮山林場,給他們講述楊的故事,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大亮山成為青少年教育基地。
- 上一篇:青春的使命創先爭優個人精彩演講稿
- 下一篇:以實際行動做貢獻創先爭優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