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科學發展觀工作調研報告

時間:2022-02-04 08:49:00

導語:市科技局科學發展觀工作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科技局科學發展觀工作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科技局作為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部門,通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已初步形成了一個集示范引領、技術推廣、信息服務、培訓提高為一體的服務體系,對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業十大基地建設發揮了較好的作用。

(一)示范體系初步形成

針對市委、政府確定的農業十大基地建設目標任務,轉變傳統科技推廣方式,加大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的力度,增強農業科技的示范引領作用。在加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新品種引進和示范推廣的同時,建設8個綠色(有機)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涉及水稻、設施蔬菜、高酸萍果、奶牛養殖、設施園藝等,重點在產品結構調整和種養技術上進行示范,不斷提高示范引領作用和帶動效應。一是增強示范功能。堅持在產品質量上做文章,在提高農業產出效益上下功夫。一方面,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8個科技示范基地引進新品種,調整結構,發展綠色(有機)農產品;另一方面,采取基地企業鄉鎮農戶或基地協會(合作社)科研院所農戶的方式,高起點建設,實行訂單種植,發展綠色(有機)產品。如,在馬蓮渠鄉陳木閘村建設的500畝有機水稻科技示范基地,由科技局牽頭組織,協調塞外香公司與鄉鎮、農民簽訂6元/公斤訂單種植合同,使水稻種植效益提高一倍多;引進山東壽光星博蔬菜有限公司投資800多萬元,在金積鎮田橋村建設綠色設施蔬菜科技示范基地,為農戶提供產前信息、產中技術、產后保護價收購的全程服務,帶動設施蔬菜向綠色方向發展。二是因地制宜建設示范基地。根據各鄉鎮產業發展實際,按照鄉、村(協會、企業)搭臺唱戲、科技立項支持、農民自主建設的原則,建設各具特色的綠色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如,針對板橋鄉高酸萍果種植面積大,品種雜、管理粗放的實際,建設綠色高酸萍果科技示范基地建設,在高位嫁接、后續管理上進行示范,提高蘋果產量、品質和整體經濟效益。目前,除郭橋、古城以外,其他鄉鎮都建設有自己特色的綠色農產品科技示范基地。三是實施標準化生產。按照綠色(有機)農產品種植要求,在優質糧食、設施瓜菜、設施園藝、高酸蘋果、奶牛養殖等產業大力推廣應用標準化生產的組裝配套技術,發展生態農業和節約型農業,促使農業向可持續發展方向邁進。

(二)服務體系形式多樣

堅持從典型帶動、品種引進、技術推廣、信息服務等方面著手,發展形式多樣的服務體系,與農牧局形成了功能互補、各有側重的科技服務體系。

一是夯實科技推廣網絡。以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平臺,建設科技“110”專家服務團和技術服務隊伍,及時解決農戶生產中存在的技術問題。去年以來,“110”共為農戶提供電話咨詢1600多次,現場技術服務1223次,各類涉農信息2100多條。以科技特派員為抓手,培育示范典型和創辦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目前,利通區科技特派員已發展到86人,其中,法人科技特派員13個。共引進新品種65個,示范推廣新技術72項,培育科技示范戶4500人,培訓從事種植養殖業的農民近萬人。創辦合作經濟組織、專業技術協會15個,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由科技特派員創辦的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協會,吸引農戶參加的最少戶數達30多,最多達470多,不僅有效地示范推廣了先進適用技術,也提高了農戶的生產效益。二是培育企業技術創新中心。針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研發能力不高的實際,幫助和支持企業與區內外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加大對農副產品系列產品研發的投入,延長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先后以科技項目扶持、牽線搭橋聯合院所的方式,培育市級企業技術中心。目前已培育農字號龍頭企業技術中心5家,今年再培育5家農字號企業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在清真牛羊肉精深加工、綠色奶產品開發、綠色設施蔬菜種植等方面開展科技攻關,不斷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三是開展科技合作和對外交流。堅持把對外開展技術合作和交流作為解決人才不足的重點來抓,促使6家企業和外省區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引進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如,萬勝生物公司與天津大學生命科學院開展技術合作,共同攻克谷氨酸生產工藝中的技術難題,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品的轉化率、產酸率、提收率),增加了經濟效益。國家農業園區管委會引進寧夏農科院等區內外25名專家駐點服務,組織實施無公害蔬菜生產關鍵技術等15個國家、自治區和市級科技項目,為市區及周邊地區的設施農業、優質糧食、奶產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四是建立健全農業信息技術服務體系。圍繞建設農業科技信息網絡體系及農業技術咨詢服務系統,加強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建設,構建網絡化、數字化的農業科技信息平臺。利用科技信息網平臺,每年本地科技動態信息150余條、科學普及小常識近100條,在與寧夏科技信息研究所共建寧夏網絡科技環境工程項目中,結合利通區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建立了清真牛羊肉產業數據資料35篇,向社會廣泛推介,得到寧夏科技信息研究所的認可,被評為2008年全區科技信息網絡建設一等獎。在市區98個行政村建立了三網合一的信息服務站,市區、鄉鎮、村三級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基本形成,三年內,將各服務站的信息員過渡為信息科技特派員。今年選擇20個示范點,發展30名信息科技特派員,探索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技物結合、自我發展的運作模式,為農戶提供信息服務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充分發揮村級信息服務站的作用。(三)培訓體系逐步健全。總體看,利通區農民的種養技術水平還是比較高,但與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和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的實際相比,其科技素質和生產方式還不完全適應,需要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和農時季節,因材施教,逐步健全培訓體系,加強農民培訓,不斷提高科技素質。一是聘請專業技術人才,駐點服務和指導。從2007年開始,針對設施農業、高酸蘋果等產業種植面積大幅增加,專業人才緊缺的實際,通過內引外聯的方式,從區內外引進技術人才32名,其中市區從山東壽光聘請了7名專家和技術人員在5個鄉(鎮、區)駐點服務,共解決農戶技術方面問題100多項,培訓農民67場次、2400多人。二是集中培訓。根據產業發展需要和農民種養存在的帶有普遍性的技術問題,集中開展培訓。去年,先后通過“科技入戶”工程、“科技三下鄉”、科技活動周、知識產權周等活動,共舉辦各類培訓班1444期,培訓農民12萬人次,發放技術資料10萬余份。今年,按照政府要求,對全市培訓任務進行了責任分工,科技局將根據設施蔬菜、設施園藝、高酸萍果、有機水稻、富硒水稻、精品果等產業發展需要,對種植大戶進行集中培訓,培養本地鄉土人才,共培訓2200人次。三是通過科技特派員進行實地培訓。科技特派員在創業基地,通過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并利用合作社、協會等組織形式,根據實際采取多種方式進行實地培訓,培養了一批農村實用人才。2008年全市科技特派員在創業基地開展培訓380期,培訓農民近1萬人次。

二、存在問題

雖然科技服務體系在不斷完善,但當前還存在著一些實際問題,影響和制約了農業科技服務工作。一是人才資源比較短缺。農產品加工企業從事應用技術研究開發的高技能、高層次人才不足,懂技術、會管理、能科研、善經營的綜合性人才就更少。農業推廣體系中公益性科技人才隊伍青黃不接,人才緊缺、技術支撐能力弱,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二是農業科技投入不足。近年來,市財政不斷加大對農業科技方面的投入,今年科技三項費由去年的150萬增加到200萬,但科技活動經費、研發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0.6%,低于全區平均水平,與農業發展的需要不相適應。三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主要是農產品企業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高,表現在農產品深加工能力弱、附加值低、產業鏈條短。如,利通區糧食加工企業10幾家,但像塞外香這類具有超前發展意識的企業幾乎沒有。四是科特派創業層次不高。主要表現在創業基地項目規模不大,籌資能力不強,亮點不多,特別是建立利益共同體的比例還不適應科技創業的需要。

三、意見建議

解決好存在的問題,需要政府統籌協調,明確相關部門責任,解決好體制機制問題,推動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

(一)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提升農業生產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

充分發揮政府在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中的推動作用,通過落實財稅優惠政策、整合公共資源、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支持三個層面的技術創新平臺建設。一是加強以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科技示范基地、企業技術創新中心為重點的農業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鼓勵其加強與區內外高校、科研機構的聯系與合作,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二是加強以科技中介機構為支撐的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整合現有合作經濟組織、協會、農技推廣部門,形成整體聯動、優勢互補的技術創新力量。同時,大力發展農業創業服務機構、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形成功能完善的創新服務體系。三是加強重點龍頭企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支持農產品重點龍頭企業設立研發基地,運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品,支持對尚未進入產業化開發和大面積應用的科技成果,進行區域試驗與示范、中間試驗或生產性實驗,盡快形成組裝配套技術,在生產中大面積推廣應用,實現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二)健全三個體系,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和產品市場競爭力

一是健全農業良種工程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支撐體系。以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科技示范基地、農業園區、部分協會為基地,引進推廣優質高產的蔬菜、園藝、水稻等新品種,研究建立良種繁育體系。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萬勝、沙漠王子、夏進、紅果、娃哈哈等農產品加工企業為主體,研究開發一批技術含量高、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食品和其他生物制品,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加工增值水平。二是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重點抓好動植物防治關鍵技術的研究應用,健全防疫與農產品安全信息網絡,提高對重大病蟲害和動植物疫情的檢測預警、應急控制能力,保障農產品生產安全。推進農產品生產標準化,加快綠色(有機)產品開發和生產基地認證工作,提高綠色(有機)產品比重,修訂和完善技術規程,形成適應國內市場需要、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三是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以農技推廣部門為主體,以科技特派員創業為補充,以農業科技園區、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種養大戶為載體,示范推廣應用現代農業新品種和綜合配套技術,引領農業、引導農民發展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生態農業,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普及。

(三)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加大農業科技投入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把增加農業科技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逐步提高農業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和法定標準。二是鼓勵農產品企業自主創新投入。采取政策引導、以獎勵代補等方式,扶持鼓勵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投入。三是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制定相關優惠政策,鼓勵區內外資本和民間資本進入農業科技服務領域,解決資金不足的瓶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