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領導班子踐行科學發展觀分析檢查報告
時間:2022-11-16 09:57:00
導語:中心領導班子踐行科學發展觀分析檢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按照部黨組的統一安排和部署,“中心”領導班子認真學書記關于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論述,黨中央關于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部黨組的安排以及XXX的幾次重要講話,緊密結合“中心”實際,多次召開“中心”黨支部會議和行政會議,廣泛征求意見,認真查找、分析影響、制約和阻礙“中心”科學發展的不適應因素,認真討論、研究完善和加強的整改措施,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查找分析的主要問題
1、在指導思想上,習慣沿用已有的經驗和做法,按部就班,解放思想和更新觀念需要進一步深入進行。
2、在工作機制上,“中心”工作職能內容長期以來不夠明晰,工作邊緣化,中長期工作目標難以系統規劃。
3、工作超負荷,編制嚴重不足,工作崗位專業人員奇缺。
4、“中心”制度建設這幾年有進展,但關心關注民生的較多,著眼工作的制度還有欠缺和不夠,應該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以下幾個制度,如:人事制度、財務制度、圖書管理制度、項目管理制度以及補充建立供暖報銷制度等。
5、按照20*年部里下發的“文人發[20*]21號文件下達的‘中心’‘以管理崗位為主的事業單位’”的職能定位,做好“管辦”結合,應該進一步理順、統籌和協調好以下關系:點與面的關系、事情與事業的關系,計劃與規劃的關系,核心項目與精品工程的關系,事務層級與合理分工的關系,品牌工作與人才培養的關系。
6、在“三定”基礎上,應該進一步明確處級部門的職責和決策權,以便強化部門責任、工作條理和系統總結。
7、為切實發揮“中心”資源優勢,應著力加強數據中心的專業人員配備。
8、“中心”應該多為工作人員創造學習、進修,提高專業技能,更新知識結構的學習和培訓機會。
9、“中心”成立以來,擁有一批工作品牌,如:十大文藝集成志書、全國原生民歌大賽、民族民間藝術數據庫建設、承辦每年在澳門舉辦的“內地春節習俗展”等,近年來,部里又下達了一些重要的工作任務,如全國文化藝術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工作、全國藝術科研項目申報評審工作、承辦文化部舉辦的中國非物質遺產蘇州論壇、承辦部教科司前頭的全國民族器樂比賽、承辦文化部與香港康樂與文化事務署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等,但由于“中心”干得多,說的少,宣傳力度不夠,以至“中心”在外知名度不高,影響力不大,“中心”作為長期從事民族民間文化搶救、保護、整理工作,隊伍精良、積累豐富、成果顯著的一個專門單位,卻在文化部主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沒有明確的工作職能定位。
10、工作程序上,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結合,應進一步理順和協調,以便提高工作效率。
二、整改措施
“中心”領導班子認真聽取和吸收了上述意見和建議,對改進工作進行了反復的討論和研究,一致表示,一定要按照部黨組的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進一步加大工作機制創新力度;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進一步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統籌和協調能力,整改方向主要是圍繞“有為有位,明確‘中心’職能,以人為本,提高管理水平,常抓不懈,強化核心業務,深入研究,推出精品項目”幾句話,切實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繼續抓好基礎資源類項目和標準化建設,完善數字化保護體系建設。在完成科技部“中國民族民間文藝基礎資源拯救”、“中國民族民間文藝基礎資源數據庫”項目的基礎上,抓緊“中國民間文學數據庫”、“中國戲曲數據庫”、“中國古琴文化數據庫”、“中國傳統節日史志文獻數據庫”等數據庫建設,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將以十部“中國文藝集成志書”資源為基礎開發建設的“中國記憶——中國民族民間文藝基礎資源數據庫”中的數據量從60萬條增加到100萬條以上。同時在此基礎上推進中國文化藝術資源標準化建設工作。
第二,繼續組織和實施相關科研項目,為保護和發展提供研究支撐。建設開放的科研實施與組織管理平臺。力爭提前完成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民族文化數字化技術研究及示范應用”,為民族文化基礎資源的共享、數據安全、傳播完成平臺建設;盡快完成“中國戲曲、民間音樂、民間舞蹈現狀調查”項目總報告,為文化體制改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全面準確的調研數據。盡快將已進行兩年展開30多個子項目的“中國節日志“項目申報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重大委托項目,明年將在全國范圍內展開節日普查,力爭在三年內完成,為國家節日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研究基礎。抓緊已立項的國家科技計劃基礎性工作項目“中國民族民間文化重要品種空間信息整編”工作,為國家編制文化資源地圖提供基礎性研究成果。力爭將已完成論證研究的“中國皮影、木偶集成”、“中國民間工藝美術集成”、“中國史詩集成”等項目納入明年的財政立項。
第三,堅將教育、研究、培養遺產保護人才與國家文化建設需求緊密結合,以及調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工作思路,繼續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音樂學院、民族大學、中國音樂學院、北京師范大學、新疆師范大學等高校的合作。堅持將保護案例實證研究和服務基層相結合的工作方式,做好保護研究基地建設,在浙江諸暨西施文化保護中心、貴州荔波水書保護中心及村落文化保護與社區發展研究、云南摩梭文化研究中心等基地建設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社會廣泛參與的保護工作實踐。發揮“中心”的資源和研究優勢,在繼續抓好已舉辦四屆的“全國原生民歌比賽”、已連續幾年在澳門舉辦的“內地春節習俗展”、“少數民族特色器樂及傳統樂種比賽”等一批品牌項目的基礎上,開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社會實現渠道。
總之,“中心”要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保持集成工作求真務實的優良傳統,著眼基礎性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將“中心”建設成為國家級資料中心、數據中心、研究中心三位一體的工作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