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時間:2022-09-04 10:56:00
導語: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科學發展觀的內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可持續發展和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和實踐內涵。它不僅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要求,而且深刻反映了當代自然環境的新變化和中國發展進程的客觀要求,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環境規律的新認識。這些新認識比較集中地體現于20世紀60年代以來環境科學的進展中。作為研究人類生活的外部環境及其與人類之間相互作用的綜合性學科,它在自然環境的前提性和本體性、自然環境系統的統一性、自然環境與社會的內在關聯、尤其自然環境與經濟的互動聯系等方面,揭示了一系列新的規律性內涵,從特定方面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
首先,自然環境的前提性以可持續的新概念表現出來,既反映了自然環境的本體性意義,也反映了當代經濟社會環境一體化發展的規律性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這一要求的直接體現。
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唯物史觀時曾闡述自然的前提性和本體性意義:“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于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人們在物質生產中改變著自然;但是,“自然界的優先地位仍然保持著”,人任何時候都無法離開自然條件而生存,這些條件包括地質條件、山岳水文地理條件、氣候條件等。
自然環境的前提性和本體性意義在20世紀60年代以宇宙飛船理論的新形式出現。這一理論認為地球像在太空中飛行的宇宙飛船,是一個需要不斷消耗自身有限資源的獨立系統,其延長壽命的唯一方法是實現宇宙飛船內部的資源循環。宇宙飛船理論從反面突出了地球自然環境的本體性意義。1972年羅馬俱樂部報告《增長的極限》則從動態發展的方面展望了地球生存的前景,從另一角度闡述了這一意義:如果讓世界人口、工業化、污染、糧食生產和資源消耗等現有趨勢繼續下去,這個星球上的增長極限會在不遠的將來發生。1992年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發表的可持續發展宣言表明,可持續概念是自然環境本體性意義的某種現代表達。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應上升到人類和地球生存發展的本體論層面上來認識。正是在這一意義上,中共17大報告所說的“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及“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深刻反映了當代自然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性要求。
其次,自然環境系統的統一性以其動態協調平衡的一系列新內涵展現出來,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環境規律認識的新進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這些認識新進展的必然要求。
當代環境科學表明,地球表面的氣圈、水圈、土壤-石圈和生物圈主要在太陽能的作用下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展現了一系列動態平衡規律。例如,地球熱力學的進展反映了地球從太陽吸收的能量與反射到空間的能量之間的平衡。根據每秒1370瓦/平方米的太陽常數,地球從太陽接收的能量為1.751017瓦。由于吸收率為70%,地球對于太陽吸收的能量為1.231017瓦,一年吸收的總能量為3.7106夸特。鑒于地球上人類消費的能量大體為4.35102夸特(2006年數字),因而前者是后者的8500倍。這些總量關系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系統能量流動關系的新認識。
自然環境系統的統一性也體現于生態系統的規律。主要有生物適應環境的規律,環境變化的選擇壓力作為制約因素迫使生物體自身調節以適應環境變化;生態系統各種因素相互作用協調發展的規律,表現為各種物種之間、生物與環境因素之間的統一性;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轉化和再生的規律,以及生態系統發育進化的規律,表現為生態系統的穩態機制和動態平衡。現在,由于世界上近乎半數的動植物物種瀕臨滅絕,多樣性正在喪失,這種生態系統規律正以危機形式強烈地反映出來,環境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也因此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緊迫性。中共17大提出的要加強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加強水利、林業、草原建設,促進生態修復,既是形勢的要求,也是這種自然環境規律的客觀要求。
再次,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作用成為自然環境演變的重要因素。自然環境與社會的相互關聯既表現為人對自然環境演變的深度影響,也表現為自然環境危機對人的強烈警示,還表現為當代人對自然環境的正確認識和積極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反映了這一規律的多重要求。
恩格斯曾就自然環境與人的關系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因此,我們必須學會認識這些較近的或較遠的后果。人類由于參與自然界的物質和能量循環過程,不斷地作用和改變自然環境,因而是自然環境演變的確定參與者。人的活動介入和影響自然的程度在今天不同于以往。當今世界大氣、水、土壤和生物所受到的污染和破壞已達到危險的程度。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氣候變化評估報告認為,全球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這一現象可能90%源于人類的活動。1970年至2004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了70%。預測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可能上升1.1至6.4攝氏度,海平面上升18至59厘米。如果氣溫上升1.5攝氏度以上,全球20%至30%的物種將面臨滅絕;如果上升3.5攝氏度以上,40%至70%的物種將面臨滅絕。環境危機表現為全球性的特征,自然環境與社會的統一性以新的震撼形式表現出來。
與此相應,人類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也呈現全球化的趨勢。由于環境演變的自然與社會因素顯示了多層面多維度的復雜關系,因而正確認識和積極保護自然環境需要把握其中辯證關系的豐富內涵。當代環境地學、環境化學、環境醫學、環境物理學、環境生物學、環境工程學等自然科學系列和環境社會學、產業生態學、環境管理學、環境法學、社會生態學等社會科學系列,以及能源技術、環境保護技術等技術科學系列逐步發展起來,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知識基礎。正是通過這些具體科學的運用,中共17大所提出的下述目標具有實現的現實可能: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新貢獻等。
最后,經濟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作為社會與自然相互作用的特殊層面,從特定角度展現了兩者互動的規律性內涵。它不僅一般地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而且把經濟與自然的良性互動確立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鍵環節。公務員之家:
關于經濟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內涵主要有以下方面。
環境因素滲透產業全過程。環境不是生產的次要因素,而是支撐整個經濟發展的基礎因素和貫通因素。為此,產業生態學要求將環境因素全面納入產品、服務的設計開發過程,從根本上改變基于污染末端治理的環境保護觀念,通過資源循環和能源高效利用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雙重目標。
資源在自然系統和經濟系統之間的動態平衡。生態經濟學強調生態的“吞吐力”:從自然吸取而投放到經濟系統中的東西與返回自然環境中的東西的平衡,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與輸出之間的平衡。該平衡要求資源的獲取率應等于再生率,即從環境中獲取的資源不能超過它的再生增殖能力;廢物排放率應等于生態系統的同化率,即排入環境的廢棄物不能超過環境自凈能力。
經濟機制滲透于環境過程。環境經濟學運用產權經濟學和外部性解釋環境污染與生態保護過程,提出了解決環境與生態問題的市場機制,其運用包括保護產權、排放貿易準許、污染稅收收費與財政補貼等措施。
中共17大提出的堅持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實現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實際體現了上述規律性的要求,對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