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場信息導向推動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時間:2022-05-04 07:55:00
導語:以市場信息導向推動農村經濟全面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六屆三中全會,我黨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中國的改革正在新的起點上,開始更大的歷史跨越。在這一個歷史背景下產生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深入貫徹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堅持貫徹20多年來我國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又在理論和實踐上有許多重大突破和創新,對推動改革開放和加快小康建設建設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決定》第四部分明確提出了“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農村經濟體制”的重要思想。明確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我認為這是從全局出發看“三農”,抓住了要害和關鍵。
一、當前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我國農村工作的主要問題,“三農”問題的癥結又在于農民增收困難。影響農民增收的因素很多,有長期的,不公平的國家政策造成的原因,也有農村經濟自身發展的原因。從我們金塔縣農村經濟發展相關方面的因素進行分析看,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是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200年我縣糧經草比例為19:76:5,主題仍然是種植業,目前新興產業發展呈零星開花狀態,有龍頭無基地、有基地無龍頭的現象同時存在。不少農民信息閉塞、市場意識淡薄,缺乏應用新品種、新技術和開拓市場的能力;還有相當一部分農民收入主要以家庭經營收入為主,農業生產經營達不到規模經濟效益。部分農民思想觀念陳舊,老守田園的思想根深蒂固,四平八穩,“你吹你的沖鋒號,我唱我的逍遙調”,不能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生產要求。再加上農民缺乏主動進入市場的思路和能力,使農民增收困難,甚至減收。
二是農村產業結構因素的制約。當前我縣農村的產業結構中,第二、三產業還很不發達,農村非農業產業吸納勞動能力差,再加上這幾年城市企業鄉鎮企業職工大量下崗,使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輸出受到極大沖擊,大量農民實際上處于隱性失業狀態。
三、是農業投入政策因素的制約。我國長期以來是以農補工,農業投入長期不足,嚴重削弱了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和農業生產后勁。如近兩年來農業部門實驗示范成功的日光溫室托魯巴姆嫁接茄子技術、有機質無土栽培技術、設施養殖技術等一些提質增收的關鍵技術由于農戶手中無錢,投資力度不夠,造成這些技術推廣難,農民見效慢。制約了農民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二、完善農村市場體系,解決“三農”問題
我縣是一個農業大縣、工業弱縣、財政窮縣,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對發展農村經濟指明了方向,我們要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采取切實有效的對策措施,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
㈠、更新發展觀念,牢固樹立發展市場農業的意識
發展市場農業,首先是解決思想問題和認識問題。思路決定出路,觀念就是財富,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擺脫幾千年來形成的小生產習慣,破除傳統農業、溫飽農業、封閉農業的思想。跳出農業抓農業、跳出農村看農業、換個方式搞農業、借鑒工業抓農業、科技投入提升農業、圍繞國際國內市場思考農業。樹立現代農業、市場農業、開放農業的觀念;破除墨守陳規、無所作為、小富即安的觀念。強化市場意識、競爭意識、科技意識和超常規發展意識。善于在充分研究市場的基礎上,在市場經濟框架下,謀劃農業和農村發展。要樹立面向市場調整結構、依托業主搞開發的思想,引導農民和業主把種植業種在市場上、餐桌上,把養殖業養在市場上、餐桌上,把加工企業辦在市場上、需求上。廣大農村干部在市場的舞臺上“不僅要練胳膊練腿,而且要練腦子練嘴”,要當好農民創市場的“領頭雁”。如芨芨鄉下夾墩灣村村委會主任李生海。換屆時他對群眾只說了一句話:“如果在任期內改變不了落后面貌,壯大不了村級經濟,增加不了群眾收入,你們就罷免我”。兩年來,他把新辦項目作為振興經濟的重中之重和支撐村集體經濟上臺階的突破口來抓,先后發展非公經濟戶13戶,引資450萬元,建起了年生產1000萬塊規模的紅磚生產廠和年加工300噸的農產品加工廠,結束了村級集體經濟“捉襟見肘”的歷史。200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8.3萬元,較上年增長14.8個百分點。一件件實事的辦成,不僅改善了村基礎設施落后的局面,而且他本人也贏得了群眾的普遍信賴和擁戴。
根據我縣農村實際,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今后要堅持走多元化的路子。隨著經濟全球化戰略的實施,“孤膽英雄”、“天馬行空”的時代已經結束,個體的作用在下降,群體的作用在上升,“跑單幫”難成氣候,只有“抱成團”才能闖天下,從而實現“小農戶、大規模,小產業、大群體”的經營格局。如東壩鎮西盛村采取集體籌集購羊,農戶分散喂養,集中統一銷售的辦法,既解決了農民購羊無資金的問題,又獲取了壟斷利潤,極大的促進了羊產業的發展。今年全村僅養羊一項收入1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00元,集體積累增加5萬元。東壩鎮柴門子、黑樹窩溫棚瓜菜協會,采取控制上市時間的辦法,將產品集中在春節統一上市,大大提高了市場價格,增加了農民收入。
發展農村經濟要尊重農民意愿,誰有能力誰牽頭,誰愿組織依托誰。采取“政府搭臺、能人牽頭、農民唱戲”的辦法,促進農村合作組織的發展。如鼎新鎮致富能人李林、王天慶聯合13名致富能人入股350萬元,興辦了棉籽油加工廠,年可完成利稅300萬元,實現了資金、管理優勢上的強強聯合,使社會閑置資金來源得到了充分運用。
堅定不移地走市場化道路,是發展農業、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所在。金塔鄉勝利村七組農民胡銀德今年投資42萬元,興建了全市最大的牛羊胚胎移植基地,共引進西門塔爾肉牛、黑白花奶牛44頭,小尾寒羊、美麗奴、無角道塞特、波爾山羊等良種肉羊450只,移植牛羊胚70枚,當年實現收入10萬元。只有通過市場農業的發展,才能真正變小農業為大農業、封閉農業為開放農業、傳統農業為現代農業、溫飽農業為小康農業。
(二)以市場為導向,加速農村經濟結構調整
從我縣的實際情況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最關鍵的問題有三個:一是農民人均純收入基數低。二是工業企業基礎薄弱,農村經濟結構不盡合理。三是城鎮化水平低,農村勞動力向轉移緩慢。
根據我縣今冬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明年全縣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針,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攬全局,以農民增收和財力增強為目標,突出結構調整、科技創新兩大關鍵措施,全面提升草畜產業,做大做強棉花產業,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強化企業項目、小康住房、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四大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市場化和農業工業化、鄉鎮城鎮化,整體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邁上新臺階”。
根據以上要求怎么調?我們認為要按照“區域調特、產業調專、規模調大、品種調優、機制調活、效益調高”的思路,以國際國內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依托,“穩棉、擴草、增菜、興牧”。圍繞農村支柱產業建設,大力發展以農副產品加工、運銷和飼料加工為主的農村產業,以龍頭企業和基地建設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要堅持大規模、廣輻射、高科技、外向型、創名牌的方向,形成一批經濟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強,產業牽動力大,產品檔次高的龍頭企業;形成一批農副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群體。要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依托、商業為紐帶構建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模式,把資源配置、產業發展和市場空間擴大統一起來,把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利益有效地連結在一起,把農戶、企業和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使農業在市場競爭中發展成為高效益的現代化產業。克服龍頭企業比較弱小,產業之間的關聯度不夠緊密的缺陷。
農民是發展農村市場經濟的主體,農業市場化的前提是農民知識化。當前農村市場化程度不高、質量效益不高、發展速度滯緩,很大程度上還是農民的市場經濟意識不強,誠實守信度太差,整體素質不高所致。因此,必須教育廣大農民擺脫傳統的小農經濟意識,增強市場經濟意識,提高闖市場、打市場、占市場的能力。引導農民從有限的土地中解脫出來,進入非農領域,提高多渠道增收致富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