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正確的政績觀
時間:2022-07-14 06:08:00
導語: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當今政界,公仆們渴望政績、追求政績、創造政績,其心境是不難理解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情形:同樣是在追求政績,有的為群眾所稱道,有的卻被百姓所指責;有的成為千秋功臣,有的卻成為千古罪人。這究竟是為什么值得我們深思。
當前在先進性教育的過程中,黨員干部特別是年輕黨員干部首先應當搞清楚“為誰樹政績”“樹什么樣的政績”“怎樣樹政績”回答這些現實問題,是這次黨員先進性教育面臨的迫切而重大的課題。
政績觀是關于政績的本質、內涵和追求政績的目的、途徑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政績觀直接反映領導干部從政立業的價值取向,是領導干部創造政績的思想指南,也是領導干部保持先進性的重要標桿。
為官一任,須有政績。創造政績有兩種動力:一是為百姓利益而為,一是為個人利益而做。不同的動力,不同的方式,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前階段存在于干部中對“政績觀”的扭曲現象大致有這樣三種典型,值得引起關注:
1、形式主義政績觀,反映在“四重四輕”上
重硬輕軟——有些干部喜歡追求“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比如經濟指標、形象工程、城市面貌等,不愿去干那些既看不見又見效慢的事,比如創新體制、改革機制、發展文化事業等。
重近輕遠——出于快出政績、快立威信的動機,一些干部總把追求“短平快”項目放在第一位。對長遠見效的事業感到無興趣、無時間、無精力去決策和執行。比如:荒山植樹和修建公路,上山扶貧與下海筑堤,農村整治和城市改造,兩者相比,總選擇后者而冷落前者。
重顯輕隱——一些干部往往熱衷于重視顯性政績的創造,而忽視隱性政績。比如對教育培養了多少人才,辦體育事業使多少人得到健康鍛煉,搞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使多少人受益,改革行政管理體制使社會節約多少政府管理成本等等,這些工作耗時耗力,缺乏直接的經濟數據可以反映,沒有搞一個開發區,修一個飛機場,建一個廣場那么顯眼,所以老百姓形象地說這些干部只喜歡構建“地面陽光工程”,不喜歡夯實“地下基礎工程”。
重易輕難——工作有難易之分,在一定時空范圍內作決策,權衡利弊或先易后難是必要的,然而長期擇易棄難,積累矛盾,會使工作局面變得難上加難,積重難返。
2、官僚主義政績觀,表現形式千姿百態
數字出“官”——由于數字有時是衡量政績的“要件”,“產值論官銜,速度定政績,數字出干部”。導致一些干部圍繞數字做文章,以數字蒙上級,以數字騙下級;官出數字,“數”造形象,搞起數字游戲,把數字變成了政績的唯一追求。當“政績”只與GDP增長聯系在一起時,就會引發許多怪事:重污染、高能耗的夕陽產業項目成了香餑餑;低水平項目重復建設屢禁不止;一條路挖了修,修了挖,這樣產生的效益也被計入GDP。難怪老百姓說:干部喜歡GDP,我們喜歡油鹽米。
好大喜“官”——一些干部喜歡壯著膽子說大話,搞一些虛假的“”、損害群眾利益的“大動作”、不切實際的“在投入”、危及環境的“大發展”。現在年輕干部的競爭意識確實很強,你宣布打造世界最大植物園,我就要上馬世界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園。好多地方不切實際的“大投入”,動輒幾千萬、幾個億。目前全國竟然有183個城市相繼提出要建設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目標。事實上就連北京近期出臺規劃,也只定位于“現代國際城市”,達不到“大都市”標準。
如癡求“官”——為什么買官賣官屢查不絕,屢禁不止關鍵是“官本位”意識太濃,謀官市場太火,選官規則太虛。現行的政治體制下很難創造出一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政治文明相適應的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用人環境,建立一套干部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充滿活力的管理機制,形成一套法制完備、紀律嚴明、群眾直選、充分民主的監督體系。于是買官謀官的種種丑惡現象就會發生、泛濫。買官賣官講的核心就是一個“錢”,不管夠不夠條件,有沒有能力,只要舍得花錢,舍得投入就能買到稱心的“官”,如意的“僚”。
3、本位主義政績觀,實質是個人主義,主要表現:
“一個將軍一個令”。有的領導干部沒有作多少深入調研,喜歡下車伊始,好發驚人之語,不少地方是一任新領導,有一種新思路,有一套新政策,有一批新工程,出了一堆新政績。等到班子一換,前任目標無人接招,干脆來個“新官不問舊事”。新人新事新政策。為凸現“政績”,隨意改弦更張,與前任各唱各的調,各畫各的圈,造成一種“人走政息”的怪圈,精力上財力上的浪費莫過于此。這里真正缺乏的是一種求真務實的敬業精神,缺乏的是一種一屆接著一屆干“一張藍圖畫到底”的老黃牛風格。
曾記前任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同志說過:有些領導干部經常發表新思想,不斷改變新政策,表面看來他們是“開拓創新”,其實質并不是一個好現象。時時有新思想,說明思想不成熟,天天有新政策,說明政策不穩定……這樣的“新”干部,于國于民何益“歪嘴和尚念歪經”。在實際工作中,有些干部對上級政策“一拖二壓三截留”,這種做法其實是一種“政策貪污”,也是一種“官場腐敗”現象,對此,老百姓戲稱:“上面的真經,讓歪嘴和尚念歪了。”
為啥有人要“貪污政策”說到底還不是為了政績,為了自己的“小九九”、“小本位”而考慮。比如:在拆遷政策上,農民土地征遷政策上,扶貧資金使用上,降低標準、克扣挪用、雁過拔毛,等等。
“賣硯愚翁不論價”。一方干部負責一方政務,為了受到一方人的擁護,一些人總是站在地方角度看問題,站在地方立場做決策,站在地方利益抓落實,總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陽奉陰違、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更有甚者,為了本位利益不惜犧牲全局利益,把賣硯的本意、賣硯的價值丟得一干二凈。
綜上所述,種種錯誤的政績觀,其核心就是為了升官。形象地說,就是以升官為圓心,以虛假政績為半徑,不斷畫著自己的圓,圓畫得越大,官升得越大。領導干部的政績觀正確與否,不僅會影響一個地方事業的順利發展,而且也關系到一個干部、一屆班子、一支隊伍的健康成長。因此,領導干部必須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
1、摒棄政績私有化
所謂政績的私有化,就是把政績視為個人財富、個人資本、個人利益的實現途徑。說到底,就是把升官作為個人利益的最大追求和最后歸宿。
政績私有貽害無窮。政績一旦打上私有的烙印,就具有很強的排他性,就容易“貪天之功居為己有”,出現損人利己、與民爭利的現象,有的人為了自己飛黃騰達,撈取政治資本,不惜勞民傷財,搞“急功近利、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政績。
總理曾就樹立科學發展觀與政績觀問題指出要淡泊名利。只有視個人名利淡如水,才能視人民利益重如“山”。
在政績觀上,當前特別需要提倡和發揚這樣三種風格:
第一是“推功攬過”的人格。做到有政績時不忘大家,有“光環”時不忘同事,共同珍惜;有失誤時,則主動承擔責任,不推諉,不埋怨,共同補救。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許多事實證明,人有多大的包容,就有多大的事業。對領導干部而言,要有甘為人梯、放手用人,為了人好,見得人好,能助人好,把別人的成功看作是自己的成功,把部屬的成長看作是自己的政績。這種反映在政績上的人格似一面鏡,照出一個黨員的“官品”高低;似一桿秤,稱出一個黨員的“官德”輕重;似一把尺,量出一個黨員的“官績”大小。
第二是“推賢讓能”的品格。做到用人公正,有才必薦,包括推薦與自己有不同觀點的人才,對事業來說,這種氣度和品格,這種鋪路石的精神和胸懷,其實就是一種貢獻,也是一種政績。有這樣一件事使人感動,1955年,許光達在得知自己將被授予大將軍銜的消息時,感到十分不安。他給和中央軍委寫了一封《降銜申請》說:“高興之余,惶惶難安,我捫心自問,論德、才、資、功,我佩帶四星,心安神靜嗎不要說同大將們相比,就是同一些資深上將比,也自愧不如,我誠懇、慎重申請,授予我上將軍銜,另授功勛卓著者為大將”。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推賢讓能何嘗不是對政績的一種很好的詮釋。
第三是“厚德載物”的風格。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生活猶如一張網,每個人都是這張網上的一個“結”。作為一個干部,每時每刻都要處理同自己政績、自己私利相關的各種關系。在處理同一件事情中人們往往采取各異的方式,其實卻顯示了不同的修養和思想境界,也帶來了不同的社會效果和精神成果。帶給人們一種和諧、誠信、友善的社會氛圍,我覺得這更是一種政績所在。
清代有這樣一段廣傳頌的佳話:雍正年間,內閣大學士張廷玉當年在家鄉建相府時,鄰居與他爭三尺地,官司打到縣里,其弟為此事寫信給他,請他求縣令關照,張廷玉看后,在回信中寫了首詩:“千里求書為修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其弟收到信后,立即讓出三尺地,鄰居見后也主動退出三尺地,于是留下了六尺空地,這就是現在安徽桐城著名的“六尺巷”。從張廷玉的處事中可以看出一種境界,一種胸懷,一種風范,令人稱頌、令人敬仰。我想封建時代的官吏尚且能有如此之風格,作為共產黨的干部更應當體現這種胸懷和品德。
2、衡量政績標準化
把握政績的衡量標準,是一個導向問題。這些年來,一些干部在政績行為上出現偏差,既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既有體制的因素,也有機制的因素。因此,要真正引導樹立政確的政績觀,就必須對政績的衡量標準作出界定。
①“為誰創政績”是核心。田紀云曾在接見歐洲議會代表團時,坦誠地說過:你們的市長怕議會,議長怕議員,議員怕選他的選民,我們這里市長、議長不怕選民,主要怕上級領導。這就充分反映了一個為誰創政績的導向問題,是政治體制問題。毫無疑問,我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政績理所當然應該充分反映黨的宗旨。功無大小在于經久,事無大小在于利民。說到底,創造政績是為自己升官,還是為群眾謀利,這是判別無產階級政績觀與非無產階級政績觀的分水嶺。為群眾謀利益,為群眾辦實事,為群眾解憂愁的政績,才是我們黨的事業需要的政績,才是黨的先進性需要追求的政績。
②“創什么政績”是關鍵。現階段正確的政績標準,關鍵是要突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要看符合不符合“三個有利于”標準。最近中國科學院提出了考核干部政績的五大綠色標準,很有參考價值。一是當地經濟發展效率和質量提高了沒有二是能源資源消耗速率下降了沒有三是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了沒有四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了沒有五是全社會勞動生產率增長了沒有把加快實現“三個轉變”為創造政績的工作目標,即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資源利用從資源消費型經濟向資源節約型經濟轉變;環境保護從以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增長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增長轉變。只有這樣的政績,才是群眾期盼和擁護的政績。
③“怎樣創政績”是水平。衡量干部的政績,不僅要看其外在的結果,而且要算其內在的成本,更要看其造福于民的“盈余率”有多高創政績需要成本。而我們追求的政績,是力求“施政成本最小化,群眾的實惠最大化”的政績。那種只顧眼前不顧長遠,只顧經濟速度不顧經濟效益,甚至犧牲生態效益的畸形政績,不僅不是政績,反而是災難。因此應該設置政績的成本標準,把發展中付出的成本高低作為判斷和衡量政績的標準之一。
中國的改革探索有一個規律,叫做“突破在地方,規范在中央”,先由地方試點,摸著石子過河,時機成熟了,中央再表態。我們熱切地希望在這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能破解這一難題。
3、考評政績科學化
有什么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就引導干部有什么樣的“政績觀”,當前自上而下的考核體系,是中國政治體系的固有模式,其暗藏的規則就是唯上是從,必須徹底改革。
對干部的考核要建在科學嚴謹的基點上。特別是在操作層面上,考核的主體應當形成群眾、專家、上級“三位一體”的格局,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多角度、多形式的協調考核和歷史邏輯相統一的“立體考核”綜合評價模式,總原則應當是堅持群眾路線和因時因地因人而宜。
考評方法是否科學,決定著考評工作的可操作性和考評成果的真實性。為此提出“五個結合”作為完善考評方法的一種探索:一要堅持定性評價與定量測評相結合,加大定量測評力度。盡可能使考評結果定量化、直觀化。二是堅持集中性考評與經常性考評相結合,加大經常性考評力度。拓展領導干部考評的工作圈、社交圈和生活圈的范圍,盡可能使考評工作經常化、立體化。三要堅持領導考評與群眾考評相結合,加大群眾考評的力度。讓群眾說了算,把衡量政績的“尺子”交給群眾,盡可能使考評實權掌握在群眾手里。這樣干部就不會“圍著領導身邊轉,而是想著群眾干”。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是黨委領導下的實行法制監督和民主監督的重要力量,他們來自于群眾,又在政治層面上代表群眾意愿,讓他們更大程度地參與考評工作,可以使考評工作的群眾性、民主性和廣泛性在實踐中得到更好地體現。四要堅持組織與中介考評相結合,探索社會中介機構考評的方法,特別是一些專業性強的專項工作。要加大借助專家、專業機構的力量來搞好考評的力度,盡可能使考評工作具有正確性和公正性。五要堅持傳統方法和現代方法相結合,加大現代化考評手段的運用力度。可以探索運用計算機統計分析技術、情景模擬、心理測驗、專業調查評估等現代考評方式,盡可能使考評工作更好地體現真實性和時代性。
這樣通過科學考評,使“無能官”難過“上崗關”,“混混官”難過“考核關”,“太平官”難過“群眾關”。真正讓那些政績突出、群眾公認的干部有成就感;讓那些默默無聞、埋頭苦干的干部有安全感;讓那些弄虛作假、投機鉆營的干部有危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