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加快構建和諧社會
時間:2022-07-15 11:30:00
導語: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加快構建和諧社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開展“慈善月”活動是推進慈善事業深入發展的重大舉措,對于加快完善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全市各級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廣大干部群眾及社會各界要以此為契機,推進我市慈善事業的新發展、大發展、持續健康發展。
一、對發展慈善事業的認識要有新提高
慈善事業作為社會保障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是“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形式。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慈善事業在改善貧苦和困難群體的生存狀況、縮小貧富差距、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發展慈善事業是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古今中外,社會制度有所不同,意識形態千差萬別,但崇尚慈善、熱心慈善,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共同追求。中華民族慈善文化源遠流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等,就是扶貧濟困、樂善好施傳統美德和人道主義精神的代表性觀點。在西方國家,慈善事業和福利事業不斷發展。英國1601年就頒布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慈善法;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有句名言,他說,死后留下大筆財富的人是可恥的,這種觀點在美國一百多年來慈善事業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發展慈善事業是黨的宗旨的重要體現。我們黨從成立之初,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80多年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提出了鮮明的工作方針,積極保障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更是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黨中央的多次會議都對發展慈善事業提出明確要求,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又提出要“逐步建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從根本上確立了慈善事業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等中央領導同志反復強調,社會救助工作“不要漏掉一家困難戶、一個困難群眾”,并多次帶頭捐款捐物,為各級領導干部和全社會做出了表率。
發展慈善事業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國際上形象地把政府、企業和慈善事業比作“板凳的三條腿”,只有三足鼎立、均衡發展,社會這個大平臺才會平穩,才能和諧。我市作為沿海較發達地區,要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率先發展,沒有繁榮的經濟萬萬不行,但僅有繁榮的經濟遠遠不夠,還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慈善事業,讓絕大多數群眾過得好,不讓一個困難群眾過不去。保障困難群體和特殊群體的基本生活權益,在依靠一、二次分配的基礎上,還必須進一步發揮三次分配的調節作用,形成政府保障能力同社會互助方式互聯,政府資源同社會資源互補,政府行政力量同社會動員力量互動的合力。
二、慈善事業發展要上一個大臺階
當前,我市的慈善事業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社會慈善意識、慈善規模、慈善組織、捐贈機制等,都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增強和完善。各級各部門要強化措施,全市上下要共同努力,推動慈善事業在一個較高的平臺上良性運轉。
(一)大力倡導慈善愛心。發展慈善事業,首先要大力倡導愛心,確立現代慈善意識,強化全社會慈善責任。政府要強化愛民之心。我們的黨是中國人民的先鋒隊,我們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必須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一些群眾在我們的任期內吃不好飯、穿不好衣、上不起學、看不起病,應當看作是我們最大恥辱和嚴重失職。各級領導同志要積極主導、帶頭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我們的愛心激發全社會的愛心,用我們的行動帶動全社會的慈善義舉,不斷增強社會各界的慈善意識和扶貧濟困的社會責任感。公民要增強慈愛之心。“好人楊正權”在威海人人皆知,他十多年來捐出的款物總值超過200多萬元。論個人財富,楊正權并不是威海最富的,他的小生意一年的銷售收入還不足200萬元;論生活質量,楊正權和普通人一樣,非常注意節儉,很多情況下一頓飯吃一碗面條了事;但論個人捐款,楊正權在威海是最多的,這種愛心非常可貴。人的能力有差別,對社會的貢獻有大小,捐款有價,愛心無價。只要每個社會成員都做愛的奉獻者,社會的和諧程度就一定會不斷提高。企業要增加社會責任心。企業作為經濟組織,當然要追求經濟效益;但企業又生存發展于社會之中,理應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一個企業,惟有負責,才能受人尊重,讓人放心,才能做強走遠。目前,我市的企業絕大部分都處在成長期,資金比較緊張,但仍涌現出了一批象三角、威高、金猴、華夏、家家悅等積極主動地為社會公益事業作貢獻的企業。希望更多的企業家樹立“為富當仁,既富又仁”的理念,積極主動地為社會公益事業多做奉獻,實現個人價值追求的最大化;希望更多的企業在奉獻社會、服務社會中,實現更好更快發展。同時,要防止有些人或單位特別是有些權力部門因為企業在慈善捐贈中帶了頭,以各種名目向企業伸手,亂拉贊助,亂攤派,給企業增加負擔。對此,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決予以批評、制止和反對,支持企業給予拒絕和揭露。
(二)動員社會廣泛參與。慈善事業是整個社會的事業,必須不斷創新思路和辦法,充分調動全社會方方面面的積極性。一要實現經常性捐助與應急性捐助相結合。過去,我們的慈善捐助多為應急性捐助,盡管也發揮了較好的作用,但僅僅依靠臨時性、應急性捐助,很難保證第一時間讓困難群眾受助。要在這些活動的基礎上,建立完善慈善捐助的長效機制,確保既能滿足應急需要,又能保證日常救助正常開展。二要實現政府組織與社會自愿相結合。目前,我市的慈善組織多數帶有官方色彩。同時,多數捐助活動是政府或媒體號召的,有些捐助還帶有行政要求或攤派色彩,僅靠這些也遠遠不夠。隨著經濟的發展,多數家庭收入的提高,要積極借鑒國內外經驗,政府著重制定規劃、完善政策,發揮組織引導作用,激發、支持、鼓勵更多的人投身于慈善事業,帶動更多的民間財力投入到社會公益事業和救災濟貧事業。三要實現企業捐助與社會捐助相結合。要進一步創造激勵企業和企業家參與慈善、支持慈善的社會環境,對捐贈數額較大的企業,要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表彰,企業負責人可以參與慈善組織的管理和運作。同時,要引導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多數群眾覺悟提高了,慈善意識增強了,都能積極參與,慈善活動就有了廣泛的社會基礎和持久的發展保障。
(三)創新慈善組織形式。借鑒先進地區經驗,創新慈善事業運行機制,實現由傳統的慈善模式向現代慈善模式的轉變。一是創新資金渠道。要在繼續開展好“慈善月”、“慈心一日捐”等活動的同時,借鑒先進單位的做法,把捐贈本金留在企業、本金利息交付慈善組織,增加壯大善款總量,在此基礎上,逐步引導有能力的企業成立基金會。二是創新激勵機制。去年以來,國家繼《公益事業捐贈法》、《基金管理條例》出臺之后,又先后下發文件,出臺了在稅收上鼓勵捐贈的政策。要在認真落實好國家政策同時,積極探索鼓勵慈善捐助的配套辦法,增強對各類慈善資源的吸引力,提高善款籌集水平和能力。三是創新使用管理。善款是捐助人的血汗錢,更是老百姓的救命錢,它的去向和用途,全社會普遍關心,不允許出現任何問題。要建立慈善救助工作委員會會議制度,對善款募集和使用方向專門研究。要建立信息制度,定期將善款數量、來源及使用情況向社會公開,讓群眾明白,讓捐獻者滿意。同時,充分發揮相關職能部門、社會輿論和捐獻人的積極作用,堅持依法監督,對慈善資金的運作進行全過程監控。四是創新慈善方式。幾年來,各級各部門先后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慈善捐助活動,取得了很大成效,社會反響也非常好,要繼續組織開展好,讓更多的困難群眾從中受益。同時,創新慈善方式,讓更多的人通過更多的形式都能積極參與到慈善活動中來。
三、進一步加強對慈善事業的領導
慈善事業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廣泛參與,需要各級領導精心組織,并身體力行,作出表率。一是帶頭捐款捐物獻愛心。相比普通群眾,國家公職人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的經濟條件要好一些;相比普通群眾,我們應該有更高的覺悟。各級黨員干部要帶頭獻愛心,經費開支擠一點,吃飯穿衣省一點,拿出一些錢幫助更需要的人。二是帶頭轉變作風辦實事。我們的目標是實現社會慈善行為的最大化,但最終接受捐助的群眾只是困難群體一少部分。這就需要既要捐款捐物,更要積極轉變作風,深入體察民情,了解群眾需求,為群眾多辦實事,多解難題。特別要積極研究治本措施,建立為民辦實事的長效機制。三是帶頭堅定不移促發展。慈善事業發展得再好,作用只能是輔助性的、補充性的,要從根本上解決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難題,必須貫徹“富民優先”的方針,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只有把蛋糕做大,社會總福利才存在最大化的基礎。
慈善偉大,捐贈光榮!全市上下、社會各界都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慈善月”做起,熱心支持慈善事業,積極參與慈善事業,大力發展慈善事業,使慈善關愛之心成為每個人的不懈追求,使扶貧濟困之舉成為社會各界的自覺行動,使溫暖和諧之風吹遍威海的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