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在黨校形勢報告會發言

時間:2022-05-07 05:06:00

導語:領導在黨校形勢報告會發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領導在黨校形勢報告會發言

同志們:

很高興到市委黨校,和大家一起交換意見。原來我準備了一個專題,主要想講人力資源開發問題。因為是形勢報告會,所以我先講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后面著重講人力資源開發問題。

一、關于當前國際國內形勢

從發展的大背景看,處在一個非常有利的環境。但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所以分析形勢,很重要的是既要把握有利條件,又要保持清醒頭腦。從國內來看,宏觀形勢很好。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明確提出要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我個人理解,科學發展觀是十六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最大貢獻,是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豐富和發展。這個科學發展觀也包括正確的政績觀、人才觀、群眾觀,是一個體系。從這次全國"兩會"反映的熱點來看,全黨全國更加關注"三農"問題,更加求真務實,確實是體現了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弘揚求真務實精神。今年總的任務就是狠抓落實,從上到下都是這樣。目前國家采取的一些宏觀調控措施,比如嚴格耕地保護措施,清理整頓開發區,實際上是對整個經濟運行的一種微調,大的方針、大的政策、大的走勢沒有變。從國際上看,整個局勢仍然有利于我們集中精力搞建設。當然,也有不容忽視的問題,特別是臺灣的"3?20"公投,同志們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有備無患,內緊外松。對陳水扁不要有幻想,他一旦搞公投,就是向臺獨又走出了一步。臺獨問題,這個是我們的底線,誰踩了這個底線,我們都不答應。處在對臺斗爭的第一線,必須關注這個問題,要內緊外松。相信在各方努力下,海峽局勢會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

正處在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時期。去年,我市GDP232億元,增長14.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0億元,增長47%,增幅列全省第二;財政總收入23.2億元,增長2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4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萬元,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3980元,增長10.7%,增幅列全省第二。這里我講一下市區經濟,市區就是市本級加上兩個區。去年,市區工業增加值占全市的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占全市的1/2,財政收入占全市的1/2。去年我市人均GDP達到1150美元,這是一個經濟加快發展的新的臨界點。市委、市政府在考慮下一步工作時,不是僅僅考慮今年該做些什么,而是瞄準下一個目標。下一個目標,就是人均GDP達到2000美元。什么時候能達到,全省用了六年時間,我們測算了一下,如果保持目前這個勢頭,我市2008年可以實現。也就是說,今后五年,要爭取做到"三個翻番、四個明顯提高",即GDP、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財政收入翻一番,市場化程度、工業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城鄉居民收入要明顯提高。當前要抓好2004年的工作,爭取提前實現"十五"計劃,提前實現現代化的第一步目標,做到"兩個提前"。我們原來確定的現代化"三步走"目標是,第一步到2005年實現人均GDP超過1萬元,第二步到2015年3000美元,第三步到2020年5000美元,其中市區達到6000美元。很顯然,現在時間表要提前,大致上到2015年我市人均GDP可以達到4000美元。當然,這個增長速度不是算出來的,而是干出來的。現在,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已非常明確了。簡單的說,戰略目標,就是與全省同步基本實現現代化。這句話如果簡單的理解為要與全省同步,是不現實的。我們通過努力,可以達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底線,但和全省比仍有差距。實際上到那時全省大概可以達到7000美元,我們達到5000美元。戰略要求,就是省委、省政府提出來的,把欠發達地區培育成為全省新的經濟增長點。這個增長點,真的不容易呀。過去講,的GDP只占全省的2%,人口占5%,土地占8%,有的同志說可以忽略不計,現在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是新的增長點,大大增強了人民的發展信心。發展戰略,就是工業立市和借力發展兩大戰略。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這兩大戰略,工業立市是戰略重點,借力發展是戰略路徑。據我了解,有的同志還在說是生態市,沒有必要大規模地搞工業。我覺得是書生之談,不了解基層情況。從來講,必須搞工業,但要走新工業化的道路。為此,要著重抓兩頭,一是抓園區,一是抓生產要素配置,當然還要做大做強我們的產業。借力發展,就是要大力推進"招商引資年、項目推進年"活動。招商引資、項目推進,對外來講,就是要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不要以為我們和上海沒有多大的經濟聯系,的產品一年在上海要賣5個億,而且從今后發展來看,我們的綠色農產品、旅游產品,大市場一定在上海,市場蛋糕這么大,為什么不去爭呢?對內來講,就是要加強山海協作。去年我市引進市外資金43億,大頭就在省內,特別是在引進大項目上。元立項目金屬制品加工項目,整體上是技改項目,是基本符合項目審批要求的。當時要上三個,一個是杭鋼,一個在寧波,還有一個是元立,到目前為止,唯獨我們這個金屬制品項目上去了,馬上要點火。還有光宇,光宇這個項目是日產新型干法水泥3萬噸,今年兩條5000噸生產線可以投產。還有嘉禾,嘉禾是永康的第二大企業,先上6萬噸的銅管項目,緊接著還要跟浙大聯合,上一個一流的掘進機項目,基本上已敲定。再有就是和巨化長期探討的氟化工項目,現在有突破,2萬噸氫氟酸項目、3萬噸氟化鋁項目都已落實,有的已動工,今年要投產。像這樣投資億元以上的項目,去年全市共有22個,動工的12個。今年的大項目在哪里?今年有個好勢頭,溫州工業園很快就要推出。這次省委周國富副書記來,我匯報說,溫州工業園項目就是123456,1是一個溫州工業園,2是兩千畝地,3是三月份簽約,現在已經簽了,4是引進四個產業,5是產出五十個億,6是六月份企業要進來。周副書記是諸暨人,他加了7和8,7是切實抓好落實,8是發發發。最近我到江西去考察,江西現在不缺電,而且都在上火電,也不缺地。工業園區整治沒有整到他們頭上。而我們缺電,停一開二,土地指標也很緊張,現在可用的建設用地,也就能維持五、六年。上饒對我們的競爭力是最強的,最有挑戰性的,千萬不要小看。這次我們到江西上饒、鷹潭、景德鎮,就是出門拜師,學習人家好的東西。今年的招商引資難度大,但力度要更大,否則難以保證180-200億的投入。這是第一,就是深入實施兩大戰略。

二是構筑城市化平臺。江西現在城市化力度很大,步伐很快,景德鎮搞了個十大建筑,都是國際招標,相比之下,我們還有差距。城市化現在重點要開發西區,拓展西區,再造一個城。10平方公里不夠,緊接著要往西再推10平方公里。衢江新區的5平方公里也要抓緊建設。

三要發揮兩個優勢。一是人力資源優勢,二是生態資源優勢。做好人力資本、生態資本的文章。

四要推進改革。今年是深化改革年,重點是事業單位改革,經營性事業單位的改革今年要全面到位。審批制度改革,要進一步推進。我一直講這個觀點,凡是縣里要省里批的,需要市里轉的,這部分權限要堅決放給縣里。現在的管理層次太多,大家算一下,從企業開始,到縣里要五個層次,到市里要七個層次,到省里要九個層次,層次如此之多,可見效率低下。按照現行體制肯定不行,一定要在減少層次上下功夫。如果市里權限放給縣里,就等于減少兩個層次。還有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特別是農村這一塊。

五要創造"三個一流"的環境。什么是良好的環境,就是一流的速度、一流的效率、一流的環境。要繼續開展創業富民活動,打造平安,創建文明城市,發展社會事業。

六是加強黨的建設。我們現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民推競選,反響很好。市委今年要在干部工作上加大改革力度,重點是用人問題。要改變用人上少數人特別是一把手說了算現象,要在干部提名權上進行改革,提名權要公開,發揚民主,不是由個人說了算,而是由下到上,進行差額票決。今年要重點抓機關效能建設。我們提出了"七少七多",這七少七多,不是瞎編的,是有針對性的,大家要對號入座,對照檢查。現在作出"四條禁令",公務時間不準飲酒。前段來了三個省委副書記,都說支持我們工作,是好事!有的同志說,上面客人來了怎么辦,我說客人來了也一樣;招商引資客商來了怎么辦,那我們學義烏,你喝我不喝,你飲酒我飲料。沒有例外,不能有例外,有例外肯定執行不到位。以后檢查禁令執行情況,就看下午上班后,大家臉紅不紅,臉紅的可能就有問題了,我不是說笑話。凡是發現違反的,就在《日報》上通報。效能建設就是要令行禁止,政令暢通。

今年的工作打算,大致就是這樣,總的就是抓落實,不提新口號。大家一定要形成這樣的觀念,不能急功近利,一項工作要做到位,一個地方要有變化,不是一兩年的事,特別是在欠發達地區,一定要有長期艱苦創業的思想,這點非常重要。

二、關于人力資源開發

今天我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和大家交流,有些是正在做的事,有些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思考、探索。我講五個方面。

(一)人力資源開發是立足市情的選擇。

首先,從幾組數據說起,我們拿四個市作比較,紹興、金華、麗水、。第一項是土地,紹興的土地占全省的8.1%,金華10.7%,麗水17%,8%。第二項是人口,紹興占9.6%,金華9.9%,麗水5.1%,5%。第三項GDP占全省比重,紹興11.9%,金華8.7%,麗水2.4%,2.6%。同志們注意一下,特別是人口比重和GDP比重一對比,就比出問題,紹興和金華兩個比例是1:1以上,我們是1:0.5,就是說5%的人口只創造了2.6%的GDP,要翻一番才能趕上金華和紹興的水平。說明我市的經濟總量遠遠不夠,人均GDP水平低,單位人口沒有創造出應有的財富。再分析一組數據,就是人力資源方面,以每萬人的占比來作一個分析。第一項是二、三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紹興是4665人,金華4297人,麗水2567人,2251人。第二項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比重,紹興28.8%,金華36.5%,麗水54.7%,54.7%。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數據,現代化是個非農化的進程,我們從事農業的勞動力比重還高達54.7%。第三是每萬人中的個體工商戶數,紹興338戶,金華335戶,麗水333戶,228戶。第四,每萬人中的人才數,紹興438,金華359,麗水331,298。說明一下,這都是按戶籍人口計算,如果按常住人口計算,那么還要扣除20來萬外出人口,這樣的話,我們的比重會上來,他們的比重可能會下去。但不管怎么樣,大致就是這樣一個比例。這些說明了什么呢?第一,勞動力的從業率較低,務農的比重偏高;第二,民營經濟數量少;第三,人才匱乏的矛盾十分突出。這樣一比較就看出問題來,過去我們總以為是我們的物質條件不行,現在看來人力條件我們也不是很強。要做大經濟總量,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從物力角度來增加財富,另一種是從人力角度來創造財富,一個是增加財富,一個是創造財富。所以欠發達地區,在物質基礎相對薄弱的條件下,如何開發人力資源,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世界銀行對各國經濟作過調查,提出了一個國民財富新標準,把全球的財富分為三大資本,人力資本、土地資本、貨幣資本,那么它們之間是個什么比例呢,人力資本占全球財富的64%,土地資本占20%,貨幣資本占16%。由此可以推論,的最大財富是什么?的最大財富是244萬人,當然這是有待開發的資源,需要經過開發,才能成為財富,這是最重要的。第二是8800平方公里的土地,第三是160億的城鄉儲蓄或者說260億的貨幣資本。過去往往比較注重物質資本的作用,而忽視了人力資本的因素。我前面說了,個別部門過去曾提過,GDP總量只占全省的2%左右,可以忽略不計,這是很有代表性的。物質財富是小,但忘記了占全省5%的人口,244萬人口的生存問題,還有占全省8%面積的穩定問題,這就是大問題了。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舒爾茨是最早提出人力資本理論的。什么是人力資本?它不同于人力資源,人力資本是知識、技術、能力的綜合。他提出三句話:人力資本投資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人力資本投資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人力資本可以導致其他物力資本生產效率的改善。由此可見,人力資本開發至關重要。作為欠發達地區,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另辟新徑。也就是說,既要見物,更要見人,人力資源開發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性有四點:第一,人力資源開發是發掘和激發廣大城鄉群眾發展熱情和創造力的過程。經濟是百姓經濟,人力資源開發是貫穿經濟發展的主線。各級黨委政府,任何時候都要注意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的問題。作為黨委政府來說,發展是第一要務,尤其是要把發展主體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發展的主體是誰,是群眾,是企業。我覺得黨委的同志,抓工作就要圍繞這條主線,平時是用干部,在發展上就是要調動主體積極性,調動群眾積極性。只要群眾發動起來,什么事情都好辦,什么困難都能克服,這是真理。第二,人力資源開發是培育經濟主體的過程。創造財富的是經濟主體,不是政府,政府的任務就是培育、培訓主體。與發達地區相比,我們經濟主體總量不多,活力不強,所以要大力培育我們的主體,激活主體,創新主體,為主體的發展創造寬松、寬厚、寬容的環境。第三,人力資源開發是改善要素供給的過程。過去講生產要素,就是講物,沒有講人,見物不見人,這是不對的,人力本身就是重要的生產要素,而且是最活躍、最重要的。第四,人力資源開發是推進現代化的過程。用一句話來概括,現代化就是人的現代化,就是人的全面發展。人力資源開發要堅持以人為本,人的現代化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內容。

(二)把人力資源開發貫穿于整個發展之中。

這是人力資源開發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定位問題,非常重要。人力資源開發必須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不能游離于發展之外。因為人力資源開發本身就是發展的要求,也是發展的應有之義。人力資源開發要抓住一條軸線來展開,即就業--創業--辦企業--做大產業。

第一是就業。這是人力資源開發的第一步,也是切入口。就業是民生之本,特別對來說更是一件天大的事。如果就業問題沒解決,其他問題都免談。人力資源開發首先要解決好城鄉群眾的就業問題。過去我們講就業主要局限于城鎮,很少講農村。市比較早地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從解決就業入手,組織實施了"萬名農民素質工程"。這項工程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培訓問題,而是一個解決就業的問題,以勞動力的培訓來帶動就業。具體地說,在人力資源開發中圍繞就業要做到四個一起抓:一是城鄉就業一起抓。農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解決不好,就是現代化的包袱。但從另一個方面看,這些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又不是包袱,而是財富,關鍵在于怎么去開發它,發掘它,把它轉化為生產力。現代化的過程就是一個非農化的過程,就是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過程。通過培訓,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這個轉移不僅是解決農村的問題,而且也是解決工業化、城市化的問題。因為工業化需要大量勞工,城市化需要人口集聚,都主要靠農民進城。二是要本地外地一起抓。首先是要立足本地的二、三產業,增加就業崗位。但是在本地就業門路不廣的情況下,就要眼睛向外,利用外地的資源來養活人,這也是一種資源配置的途徑。三是就業與產業一起抓。就是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的企業,通過產業來解決就業崗位問題。堅持就業優先,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始終是我們招商引資的重點。四是就業數量與結構一起抓。光有就業的數量還不行,引導就業也應有超前眼光。理想的結構應該是二三一,最終要達到三二一。

第二是創業。正處于創業時期,的民營經濟也處于創業階段。從地區來看,還需要進一步倡導創業。為此,必須做到以下五點:一是要倡導創業精神。什么是創業精神?就是要有在干一番事業的沖動,做一個創業的人。二是要鼓勵創業行為。科技人員辦實體是創業,機關干部下海也是創業,外出打工也是創業。特別是對機關干部下海,我們采取了相應的鼓勵政策,以此來調整人才的分布結構。三是要完善創業機制。就是要完善一系列的政策來鼓勵創業,包括拆除"門檻"等。四是要營造創業的環境。要在實際工作中做到"四個尊重",即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切實保障創業者的合法權益。五是提高創業能力。市委市政府已經啟動了"創業素質工程",就是要把農村農民素質培訓的模式延伸到城市里來。主要是針對四種對象,即企業經營管理者、科技人員、新辦的個體工商戶和技術藍領。具體分兩大類,一類是屬于技術深造,拿學位的、拿學歷的,不管花費多少錢,政府都補貼。另一類就是參照農村的做法進行輪訓。通過這些途徑來提高人的創業能力。

第三是辦企業。我市有一萬多家企業,規模企業只有541家,多數是小企業,屬于成長型企業。成長型企業怎么發展,也有一個轉變理念和尋找路徑的問題。但現在還有很多企業抱有改革開放初期鉆空子的僥幸心理,或者希望政府政策上能讓一塊。為適應新形勢的變化,辦企業也應有新的思路。具體地說就是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以創業股股代替原始股。不要也不可能再走過去的老路。要提倡創業股,拋棄一夜暴富的僥幸念頭。二是要以創新股代替政策股。如今很多企業還抱著計劃經濟年代的思維不放,動輒等、靠、要。企業的生命在于創新,而不是靠給政策過日子。三是開放股要取代一家股。這里的一家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家族制"、"夫妻店"。現在很多企業產品不錯、市場看好,就是資金不夠。貸款也貸了,抵押物也沒有了,怎么辦?其實開放了就好辦了,既然產品好,前景好,你就把股權讓出來。一家力量不夠,可以采取重組擴股的辦法。國有企業是這樣,私營企業也一樣。這是一種客觀的市場經濟現象,不可避免。這就涉及到企業的理念和素質問題。如何幫助企業家提高自身素質,能夠具備辦好現代企業的素質,這就是人力資源開發所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企業家的素質最起碼的應該具備以下幾條:創業的志向、創新的能力、開放的眼光、講求誠信的品質和以人為本的文化。尤其是以人為本,要有依靠職工辦好企業的觀念。國有企業如此,私營企業同樣如此。國有企業中一些好的做法,值得私營企業去學習。

第四是做大產業。做大產業的著力點是要建好一支企業家隊伍,要把企業家作為第一人力資源來開發。一個地區企業家越多、素質越高,這個地區的產業發展就越有希望。產業不是靠政府規劃出來的,而是靠企業家干出來的。要做大產業,就要把主體培育好,關鍵就是要培育優秀企業家資源。政府要善于集聚企業家、培養企業家,引進一批優秀的企業家。招商引資,不如說是引進一批優秀企業家,靠企業家做大產業,從而把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我們還要重視對"衢商"文化的研究。"衢商"在歷史上有輝煌的過去,"龍游商幫"就是中國的十大商幫之一。江山的廿八都、開化的華埠等都曾是歷史上重要的商埠,是江浙和兩廣、福建一帶聯系的重要樞紐。現在的企業家可以從歷史上的"衢商"身上吸取一些創業精神。研究"衢商"可以為我們如何培養有特色的現代企業家隊伍提供一些思路。另外,還要充分發揮企業協會的作用。企業家隊伍的建設,不能全靠政府,還要靠企業家自身。今后許多政府不該干的事完全可以交給企業協會去干。

(三)人力資源要轉化為人力資本。

實現這一轉變的關鍵在于培訓。人力資源要轉化為資本,主要應把握以下幾條:一是人力資源要由數量型轉化為質量型。二是向質量型轉變的關鍵是素質和能力的提高。三是人力資本是對人力資源開發的結果。

人力資源開發的經驗表明,人力資源開發一靠教育,二靠培訓。這里的教育是指現行的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普通教育主要是培養預備人才,高等教育主要是培養專業人才,職業技術教育主要是培養技術藍領。成人教育主要抓好培訓。培訓是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的關鍵。這里講的培訓是指"大"培訓。"萬名農民素質工程"是培訓,正在進行的"創業素質工程"是培訓,干部成長也要培訓。培訓環節不容忽視,目的都是為了通過培訓提升人力資源的綜合素質,進而增強區域競爭力。通過培訓,要達到以下五個目標:

一是通過培訓使人力變要素。每一個人都是個體,如何使他成為一種要素,前提是必須進入市場。首先,要瞄準市場搞培訓。市場需要什么我們培訓什么,這也是人力資源開發的生命所在,同時要根據市場需要來增加培訓市場的多樣性。其次,要堅持兩個市場一起抓。立足本地市場,搶占外地市場。勞動力的合理流動要遵循市場法則,誰的工資高、誰的待遇好,就流到哪里去,當然這也有一個合理引導的問題。再次,要提高市場配置率,減少廢品率。也就是我們一向提倡的提高輸出率、就業率,減少返鄉率。近段時間,社會上對保姆有些微詞,要正視這些問題。我們的培訓產品是否合格,最終要通過市場來檢驗,只有市場認可的才是合格的。同時,也要根據市場反聵的情況來不斷地改進我們的工作,提高培訓質量。下一步我們需要從保姆入手,深入研究、思考如何讓農民經過培訓后少走或不走彎路,不走回頭路。另外,人力資源本身是一種生產要素,在本地或外地參與要素的配置。人力資源也是一種環境要素。通過培訓,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勞動大軍,可以大大增強的吸引力,為招商引資創造良好條件。

二是通過培訓使人力變品牌。通過培訓,要讓人本身就成為一個品牌。如果人也能成為品牌,那么我們的人力資源開發就算是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水平了。這樣才能真正顯示出勞動力的競爭優勢。我們要在面上抓好勞務培訓的基礎上,打造勞務品牌。當前我們重點抓"三保一技工"培訓工作,就是為了這個目的。打造品牌,一要有特色。"保姆"、"保安"就是體現勞務的特色。"保綠"也是體現的農業特色。培訓出來后出去打工,可以獲取市場份額,而且也可以帶回信息,回到本地還可能成為種養殖專業戶,這就是勞動力結構調整和農業結構調整的互動。技工則反映了工業的特色,這個特色不僅要面向本地,而且要面向全省。二要有質量。沒有質量不叫品牌,也不可能形成品牌。以前我們人力資源開發比較注重過程,現在要更加注重結果。要在培養一技之長上下功夫,提高培訓的技能含量。品牌勞務一定要狠抓品質化、專業化、職業化。保姆要突破,下一步一定要抓職業化,否則適應不了城市需求。三要有規模。沒有規模也同樣形成不了品牌。所以我們提出"三保一技工"培訓,每個品牌不少于一萬人。四要抓好售后服務。輕工產品要搞好售后服務,勞務產品也是如此,要針對市場反聵信息來調整培訓方式,提高培訓質量。以后品牌勞務一定要嚴格考核,嚴格發證,不合格的不輸送。

三是通過培訓使人力變人才。按照新的人才觀,人人皆可成才,只要掌握一技之長,對社會有貢獻的都是人才。的保姆、保安、保綠、技工都是人才。人才與人力是分不開的,如果說整個人力資源是座寶塔的話,那么人才則是寶塔尖,人才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高端產品。今后的培訓工作要朝這方面去努力,并將目標分解到三大工程中去,即農民素質工程、創業素質工程和人才工程。就農村來講,要抓好鄉土人才的培訓和培養,這是以后農村培訓的一個重點。農村的企業經營管理者、農村的種養專業大戶,還有外出務工又返鄉創業者都要納入到培訓目標中來。就城市來講,要抓企業家隊伍的培訓和技術藍領的培訓。與此相適應的,市里還組織實施"115"人才工程,也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內容。

四要使培訓本身成為產品、成為產業。培訓是伴隨著人力資源開發應運而生的,要進一步走向市場化、社會化、產業化。首先,培訓要市場化。從今年開始,培訓要推向市場,實行政府采購。培訓要由各類有資質的職校、技校來承擔,誰搞得好由政府來采購,采購你的培訓產品。其次,培訓要成為產業。培訓應該成為一個中介性的服務性產業,也是今后國民教育、終身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重要基地。再次,要建立培訓基地。有基礎,完全應該成為全省的一個培訓基地。今年五月份,中組部要在辦一期中西部縣委書記培訓班,培訓一百名縣委書記。這就是一個振奮人心的信號。第四,要使培訓成為政府行為、國家行為。人力資本投資是回報率最高的、最有效的投資。這種投資應當成為政府行為、國家行為。人力資源的培訓應當成為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成為財政剛性支出的一部分。我們開展"萬名農民素質工程"、"創業素質工程"都實行政府埋單,這個做法要一直堅持下去。當然在這方面的投資也不僅僅包括培訓,還包括普通教育和繼續教育。特別是對欠發達地區來說必須在這方面加大投入,這是有后勁的投入。

(四)人力資源開發與人力資源保護并重。

開發人力資源是生產力,保護人力資源也是生產力。在開發的同時,要提出保護人力資源的任務和要求。從來看要做到三步曲:

首先,保障城鄉群眾的基本權益。用好用活黨的各項富民政策,特別是對農民要多予、少取、放活,涉及到群眾利益一定要慎重處理。現在群眾信訪不斷,特別是因土地征用、城市拆遷等引發的信訪問題突出,說到底是因為政府利益侵占了群眾的利益,或者說部門以政府名義侵占農民權益。高速公路征一畝地就是一萬元錢,而農民失去了土地,今后吃什么?靠什么?因此政府與群眾的關系必須調整、理順。80%的信訪量是有理的。群眾來上訪,不要認為是對立面啊。失地農民權益的保障問題,全國人大正在討論研究這個問題,今后土地征用要經過村里討論,多數群眾同意。核心是要在土地征用價格上作調整,失地農民的社保因素要考慮進去,要讓利于民。

其次,保障城鄉困難群眾的生活。在這點上,是做得好的。在全省率先實行以五項改革為重點的農村社會救助體系建設,解決少數困難群眾的生活問題。實際上這就是保護生產力,就是保護人力資源。這項工作今年要繼續推開,這是一項"德政工程",要把好事辦好。這里要注意什么呢?就是要注意政府的支付能力,從低起步。在西方國家社會保障標準也不是越高越好。往往是高福利的地方,背后是高稅收,企業發展不起來,最終成為包袱。所以要保障有度,要考慮支付能力,而且是低進低出,高進高出,畢竟是有限政府。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標準略高于城市低保,略低于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道理就在這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也要注意這條。要把好事辦好,從低起步,農民能夠承受得了,政府也能支付得了。保障城鄉困難群眾的生活,應該是各級政府的應盡之責。

第三,保障進城農民工的權益。這是一個新問題,也是一個突出問題。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建立城鄉一體的戶籍制度、就業制度和保障制度。作為來講,就很現實。大量農民培訓后從農村出來了,目前是37萬人,其中在本市有15萬。這15萬人是我們工業化、城市化的主力軍,是新生力量啊。這些人在城市里留不留得住,決定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如果留不住的話,企業招了一批走一批,又再換一批,企業用工不穩定,就影響企業發展。而且出去的20多萬人,今后如果回來,不一定會回農村,希望留在城鎮。城市化怎么集聚啊,一靠產業集聚、二靠環境來集聚人口。這里就有個門檻問題,需要解決二元結構問題。在統籌城鄉就業上先走了一步,也要在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上積極探索,走在前面。一是戶籍問題。前三年,我市就做到只要"兩有",即有住房、有就業崗位就可以就地落戶。到去年為止,市區登記的新增戶籍人口只有7000人,但事實上不止。這恐怕有個操作問題。今后要逐步向身份證注冊過渡,要更加方便。二是住房問題。農民進城需要有住房,住房的門檻一定要低,否則就進不來。要考慮給進城的農民工享受經濟適用房政策。同時,要減少二手房交易的規費,二手房越多,交易越活躍,就越容易集聚人口。三是就學問題。關于農民工子女就學問題,我們一直要求同城同待遇,但總是兌現不了,為什么?學校太少。解決這個問題,作為政府要在城市發展中做好學校總體規劃和建設,擴大規模,使學校發展適應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作為教育部門、學校,要認真落實同城同待遇政策,不要再收贊助費。四是保障問題。農民工進城首先要找工作,這就有一個養老保險問題。農民工的養老保險,企業不愿意交。社保擴面難度較大,擴到面了,企業認為門檻太高;擴不到位,農民利益又得不到保障。這些問題,從農民角度、保障角度講,都必須落實到位。對就業困難農民工要納入低保。醫療保障要與農民新型合作醫療銜接好,進城農民工在農村的所有利益都不變。

(五)要以人力資本開發促進物力資本開發。

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是為了促進發展,也貫穿于發展之中。從實際出發,要做好人力資本和物力資本開發相結合的文章。

1、抓好生產要素建設。抓工作既要見物又要見人,人是主體力量。這里的物不是指企業,而是指生產要素。市委、市政府已經根據"工業翻三番"的要求,制定了生產要素配置規劃,在全省是第一家。這就為"十一五"規劃打下了基礎,也為建設金衢麗產業帶打下了基礎。規劃定了,關鍵要抓好項目的滾動實施。要素供給瓶頸兩大問題突出,一是電、二是綜合運力。土地、資金、水也有問題,但相對都比較容易解決。工業是重化工結構,機械、建材、火電都是大進大出。前段時間到江西、江蘇去考察,感到他們抓電抓得非常超前。相比而言,慢了。從來講,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電源建設。電源問題今年還是比較緊張,明后年會相對緩解。一方面是加強調度,另一方面要加強電源建設。電力雖然主要靠網供,但加強電源建設可以為解決電力緊缺提供條件。我們要上龍游火電,這要先解決運力問題。電網要上2個500千伏的變電站。二是綜合運力。浙贛線改造后運力還是不夠,急需開辟第二通道,九景衢鐵路要抓緊,到常山的鐵路今年要動工。規劃金衢麗產業帶,最重要的是把生產要素的配套搞好,這個搞好了不愁企業不來。

2、抓好生活環境建設。要加快城市化,為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提供良好的環境。第一,規劃一定要高起點。標志性建筑的單體設計一定要搞好,一定要公開招標。在這點上有些同志還是想不通,想照顧本地企業,領導打打招呼,最后專家投票都變味了,對不起后人啊。行政服務中心招投標中心一定要搞起來。景德鎮十大標志性建筑沒有一家本地企業中標,都是國內外有實力的企業中標。第二,注重城市特色。我們城市的品牌,一是文化名城,這是祖宗飯;二是生態園林城市,要好好抓一抓,今后要做到市民出行300米要見綠,搞城市森林。三是城市產業。城市名片最終要靠企業打出來。青島的城市品牌就是靠海爾、青啤等企業打造出來的。第三,加快城市化進程。城市化有一個投入與產出的關系,投得多產出自然就大。這就要妥善解決政府土地收益最大化問題,要加大經營城市力度。還要充分考慮農民利益,在發展的同時,更加關注民生。

3、抓好生態資源開發。生態是最大的賣點。工業、農業、旅游業發展都要靠生態,搞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做好生態文章,首先要從思想上認清生態和經濟能夠雙贏。辦法就是發展生態經濟,走文明發展之路。工業存量搞達標排放、清潔生產,工業增量是"兩個嚴格控制",環境破壞大的、污染嚴重的,堅決不能進。生態農業就是做綠色農產品文章。生態旅游是我們的優勢,生態城市也不言而喻。還要解決好生態建設與農民生存發展的關系,同時考慮發展問題和群眾利益問題。退耕還林要先還林后退耕,生態公益林要擴大經濟林建設等等。生態建設要與農村"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有機結合起來,從點上抓起,這樣才能抓實,要抓好100個生態建設示范點。自然資源一定要合理開發,有序開采。

三、關于機關干部素質工程

黨政機關自身的人力資源開發應該怎么搞?我們在農村推出了農民素質工程,企業推出了創業素質工程,科技人員推出了人才工程,黨政干部也有一個培訓提高的問題,要實施機關干部素質工程。

第一,創建學習型機關,爭當學習型干部。市委提出創建學習型城市,學習型機關應該打頭陣。學習型城市也不是開個會布置一下就推出去了,實際上之前已經抓了一年多,就是從學習型機關,學習型社區開始抓。學習型城市我們提出了三句話:一是"學習就是進步",二是"讓學習成為一種時尚",三是"打造人人學習之城"。這不是趕時髦,不是說大話、空話,確實要把學習作為對每一位同志的基本要求。考察干部首先要看善不善于學習。經常出現這種情況,考察表一拿上來,說實際經驗不錯,但是思考問題層次不夠。這個層次不在于你在哪個位置,而在于學習。學習多了,新東西多了,新知識多了,自然層次就高了,當然還要善于思考,善于鉆研。學習不是抱一本書就是學習,學習是為了應用,關鍵是從工作中反映出你的學習。學什么?學"三個代表",學科學發展觀,學新知識、新科學,學習一切對我們工作和思想進步有益的東西。

第二,抓好集中輪訓,加大干部輪訓力度。現在已經明確,五年之內干部輪訓一遍,我覺得這個力度還要加大。現在農民一年都要培訓一兩次,我們的干部五年才培訓一次,行嗎?現在知識幾年就要更新一遍,何況我們學的還少得很,所以千萬不要把輪訓作為負擔。

第三,要辦好黨校。黨校是黨的重要陣地,從培訓干部來講,是第一陣地。市委黨校近年來工作很有成效,包括辦學條件、辦班質量和規模都擴大了。我建議加強一些互動式、討論式、開放式的教學活動。辦黨校的主體是學員,能夠把學員的積極性,內在的思想火花激發出來,這個就是成果。希望大家能夠把平時不敢想,來不及想的東西想起來,也就是說,在外頭我們思維一定要快,在黨校大家思維一定要放慢,把一個事情、一個過程考慮細,研究透,這就是一種思維方法。這是一。其二,在黨校學習要脫掉"外套",你到這里來就是學員了,不再是書記、局長、鄉鎮長了。要講真話,平時在崗位上對下面不好講的,到這里來大家都是同學啊,什么話都能講的,但不是說亂講,而是說在學習過程中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樣"火花"就容易出來。其三,學員們要珍惜學習機會,這個機會很難得。市委對黨校每一次的學習都報以很大希望。黨校應當作為黨的重要論壇,今后市委有什么新想法、新部署,應該到黨校來講講。在黨校講,可以放開一些,今后也可以考慮有什么問題讓大家提問,互動式的。

第四,機關干部素質工程要與機關自身改革結合。比如怎么樣在人才成長方面有所創新,從而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現在民推競選就是這樣一種方式。換句話說,現在是人才多崗位少,如何讓最優秀的干部脫穎而出是我們下一步要考慮的。這就要有一個退出機制。現在有一條,不合格票達到30%就要調整,這個力度還太小,要加大力度。還有考察干部,都只有一個人選,今后要考慮提出兩個人選,進行比較、討論,再來票決。今后提交市委全會討論干部進行票決都要有兩個人選,使更多的優秀人才進入組織視野。

借這個機會我就講這么多。人力資源開發是我們在工作中一直思考的問題,最早提出的是換個思路奔小康,調整勞動力結構比調整農業結構更重要,只有減少農民才能富裕農民。其實不只這一塊,還有企業這一塊。我們一直關注著激活主體、培育主體,也就是說要抓住主體做文章,把主體壯大了,把人力資源開發轉化為人力資本,就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