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握好監督法的四個特點
時間:2022-08-03 10:41:00
導語:要把握好監督法的四個特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要全面理解貫徹《監督法》,必須牢牢把握《監督法》的四個特點,著力解決好四個問題。
一、要把握《監督法》立法理念政治性較強的特點,解決好“為與不為”的方向問題
《監督法》所規范的人大對政府、法院、檢察院進行的監督,包括工作監督和法律監督,是憲法賦予人大的一項重要職權,也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人大監督是涉及我國政治制度和國家體制的監督,具有政治性很強的特點。《監督法》的頒布實施,使監督工作實現了法制意義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監督法》的頒布實施,對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人大依法加強監督工作,促進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重大意義。“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作為《監督法》的執法主體,地方人大常委會必須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樣人大監督就一定能大有所為,民主建設大有作為。當前,在貫徹《監督法》的問題上,最首要的是要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爭取和實現監督工作應有的政治作為。一是要堅持黨的領導這個大前提,緊緊圍繞黨的大政方針、根本任務的落實情況實施監督;二是要突出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這個大重點,時刻聯系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民主權利的保障情況開展監督;三是要圍繞依法治國這個大目標,始終著眼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安全穩定的建設情況組織監督。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監督,切實保證貫徹《監督法》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和諧統一。
二、要把握《監督法》條款內容原則性較強的特點,解決好“硬與不硬”的認識問題
《監督法》對監督事項的確定、監督過程的進行、監督結果的處理有明確規定,條款內容具有很強的原則性。《監督法》出臺之初,有的同志看到沒有將述職評議和個案監督寫進去,覺得監督法不夠硬,削弱了人大的監督力度。其實不然。我認為,《監督法》實施后,監督的力度比過去更大了,監督的重點比過去更突出了,監督的程序比過去更規范了,監督的效果比過去更注重了。總之,人大監督不是更軟了,而是更硬了。這是因為《監督法》對約束、規范行政、司法行為將起到“雙管齊下”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減少行政、司法的違法機會。按照《監督法》,人大常委會每年都要聽取“一府兩院”的專項工作報告,對“一府兩院”的執法情況進行檢查,從專項工作報告議題的來源和執法檢查內容的選擇來看,范圍十分廣泛,能夠涉及“一府兩院”工作的方方面面。而對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則可以將違法行政、不公司法消除在萌芽階段。另外,人大常委會還可以通過特定問題調查、詢問、質詢等方式加大對行政、司法行為的監督力度。在人大常委會的有效監督下,行政、司法的違法行為勢必會大大減少。另一方面,它可以提高對違法行政、司法的震懾作用。按照《監督法》,人大常委會對“一府兩院”的監督情況都要公布于眾,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或五分之一以上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書面聯名,可以對“一府兩院”被任命人員提出撤職案,這無疑增強了人大常委會依法監督的威懾力。因此,我們要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認識《監督法》的指導思想、適用范圍、基本原則、基本要領和監督關系,努力提高監督工作水平。
三、要把握《監督法》調整范圍針對性較強的特點,解決好“公與不公”的形象問題
《監督法》總結了多年來人大監督工作的經驗,以法律規定的形式充分肯定了行之有效的監督形式,使監督工作進一步規范化、法律化,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監督法》的出臺不僅為人大常委會實施監督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持,也對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毋庸諱言,地方人大常委會的有些同志,在實際工作中,往往思前顧后,顧慮重重,總以為人大的監督治標不治本,起不到多大作用,搞得不好反而會自找麻煩,自討沒趣,有傷和氣。我認為,這種思想的存在不利于貫徹好《監督法》。貫徹《監督法》就是要求我們要牢固樹立立黨為公思想,一切從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不帶任何私心雜念,不受任何個人因素影響,嚴格依法辦事,堅持按程序辦事,甩掉“怕”字,樹立“敢”字,盡心盡職、理直氣壯行使法定職權,并自覺將自身工作置于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要把監督的精力集中在諸如政府工作中的農民增收、城市改造、環境保護、義務教育、安全生產、醫療衛生,以及“兩院”工作中的執行難、告狀難、賠償難、刑訊逼供、超期羈押、錯案不究、司法不公等這些人民群眾普遍關注和迫切要求解決的老大難問題上,要敢于較真,敢于碰硬。在監督程序上,要做到不偏不漏,既嚴又全,不搞“好人主義”和“彈性監督”。對發現的問題,要認真分析癥結,舉一反三,督促有關機關強化工作措施,徹底加以解決。對出現久拖不決或一再反復的問題,要大膽動用特定問題調查、跟蹤執法檢查、質詢、撤職等剛性監督手段,直到問題解決為止。
四、要把握《監督法》運作程序公開性較強的特點,解決好“實與不實”的作風問題
《監督法》明確了各級人大常委會監督的重點,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以及監督工作的形式和程序等,規范了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最為關注,最希望規范的問題,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公開性。其中總則第六、第七兩條規定人大常委會行使監督職權的情況,除了應當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報告,接受代表監督外,同時還要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這就對既是監督者又要接受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監督的人大常委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人大監督工作的作風和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貫徹實施《監督法》的過程中,務必轉變作風,求真務實。一要明確目的,依法行使監督職權。要始終本著對人民群眾和人民代表大會負責的精神,秉公監督、仗義直言;二要注重實效,使監督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工作效果檢驗工作作風,監督不實看不準問題,監督不實說不出長短。只有真正能發現問題、糾正問題、解決問題的監督,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真正認可,這就是作為和地位的關系。三要依靠群眾,確保監督工作發揮應有的作用。在《憲法》賦予了權力,《監督法》明確了責任的情況下,面對人民群眾的利益,面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大局,面對方方面面的期盼,不負責的監督就是失職,沒有作為的監督就是損害人大監督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