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權法頒布實施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影響

時間:2022-11-20 05:18:00

導語:物權法頒布實施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物權法頒布實施構建和諧社會的影響

2007年3月16日,歷時十余年的物權法終于獲得通過。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和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法律,它的頒布實施,必將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產生深遠影響。

作為民商法律制度的核心內容,物權法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作用表現在:

一是物權法構建了產權制度的基本框架。市場是交易關系的總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首先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這樣市場交易才有可能順利進行。物權是最重要的產權類型,物權法確認了各類物權,就為市場交易確立了法律前提,為市場的正常運行奠定了法律基礎。

二是物權法確定了平等保護原則,以維護市場主體的平等地位和基本財產權利。根據該原則,各類市場主體在享有、行使物權以及權利遭受侵害的情況下都要遵循共同的規則,這也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

三是物權法著重維護市場秩序和交易安全。當前,市場交易中存在的一些混亂現象,與物權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是相關的。物權法規定的公示原則、所有權移轉規則、善意取得制度等,對于維護交易安全、整治市場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頒行物權法有利于鼓勵人民創造財富,實現民富國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財產普遍地得到了增長,這就迫切需要物權法對其予以確認和保護。物權法第一次以民事基本法的形式對各類物權類型予以了確認,并規定了物權的保護制度和方法,從而完善了我國財產法律制度,鼓勵億萬人民群眾愛護財產、創造財富,促進社會財富的迅速增長。

頒行物權法有利于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構建良好的社會環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有賴于和諧的社會環境,而物權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物權法對廣大人民群眾最關注的問題,如征收補償、拆遷規范、房屋買賣中的預告登記、物業管理中的各種權利義務關系的確定、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自動續期等問題,都給予了特別的關注;物權法也高度重視農民權益的保護,將與農民的生產、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兩項權利,即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與宅基地使用權第一次明確地規定為物權,這就有力地保護了農民最基本的財產權利。物權法還規定了確認物權的規則,如規定了建筑物區分所有權中小區各項設施產權的歸屬,實現了定紛止爭;物權法關于相鄰關系的規定,為正確處理物權糾紛提供了法律依據。物權法對于征收、征用的條件和程序以及補償也都作出了相應的規定。可見,物權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法律保障。

此外,物權法確立了平等保護、物權法定等原則,無論“窮人”還是“富人”的財產都給予一視同仁地保障。

物權法第4條明確規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這就確立了平等保護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物權的主體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應依法享有相同的權利,遵守相同的規則,其物權在受到侵害后,應當受到物權法的平等保護。平等保護原則是物權法的首要原則,也是制定物權法的基本指導思想。平等保護原則意味著物權主體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其享有的物權在受到侵害后,應當受到物權法的平等保護。物權法第5條規定,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物權法定原則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物權的具體類型必須由法律明確確認。也就是說,哪些權利是物權,哪些權利不是物權,只能由法律明確加以規定,不能由法律之外的規范性文件確認,更不能由當事人通過合同創設新的物權。二是物權的內容必須由法律規定。物權法之所以要堅持這一原則,主要是因為物權直接反映一個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對社會經濟關系影響重大,屬于民事基本制度的范疇,因而只能由法律對其作出規定,而不能由政府的行政規章等規范性文件來創設物權。尤其是因為物權屬于公民的基本財產權利,如果允許行政規章等規范性文件可以創設物權,就有可能對公民的財產權利施加不合理的限制,這就不利于保護公民的基本財產權利。此外,由于物權是一種對物直接支配的權利,它具有強烈的排他性,直接關系到第三人的利益和交易安全,因而不能允許當事人通過合同方法自由創設物權。

值得一提的是,物權法對征收補償作了進一步明確規定,此舉對于維護社會穩定和創造和諧環境意義深遠。征收是對私有財產權的重大強制,該制度的完善是保護產權、規范經濟秩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考慮到在不同領域內、不同情形下,公共利益的內涵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土地征收與房屋拆遷所涉及的公共利益的范圍并不完全相同,因此,物權法沒有對公共利益作出統一的具體界定,而是由將來通過修改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等單行法律作出具體規定。但物權法為了防止以公共利益之名、濫用征收權力現象的發生,對征收征用的條件和程序作了嚴格的界定。物權法第42條第一款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同時明確規定了對于被征收人的充分補償。物權法第42條第二款和第三款就補償原則和補償內容作了明確規定:“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依法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費用,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征收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應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征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條件。”

最后,物權法對城鄉房屋、土地權利作了進一步明晰規定。近年來,我國城市房地產市場發展突飛猛進,農村土地、房屋的流轉也日漸頻繁,適應此種發展趨勢,物權法對城市居民的房產權作了充分的確認和保護。同時,物權法對關系到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的農村承包經營權賦予了物權效力。例如,物權法在第三編用益物權中對承包經營權作了規定,明確承包經營權為物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物權化,將進一步穩定農村承包經營關系,也為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