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辦主任在經濟發展會講話
時間:2022-04-05 11:27:00
導語:扶貧辦主任在經濟發展會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們:
我縣的扶貧開發工作,通過《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實施,取得了舉人矚目的成績,基本完成了我縣扶貧攻堅的目標任務,2000年,黨中央、國務院按毛制定頒布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確定了我國新階段扶貧開發的任務和奮斗目標。進入新階段扶貧開發以來,我縣扶貧開發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地關于新階段扶貧開發的路線、方針、政策,在上級業務部門的精心指導和中央統戰部、深圳市福田區及社會各界的傾力幫扶下,全縣廣大干部和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奮力拼搏,扶貧開發不斷向前推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一、貧困面不斷縮小,貧困人口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1—2003年,雖然每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各種自然災害,全縣仍然累計解決了4100多貧困人口的溫飽,貧困人口由2000年“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結束時的7.89萬人(省認定數)下降到7.23萬人(省認定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41元,比2000年的1231元增加了元;農民人均占有糧食基本保持在330公斤左右。2004年初,地區下達我縣新增解決貧困人口溫飽任務為1.03萬人,為了確保這一目標的實現,縣委、縣政府提出了新增解決1.6萬貧困人口溫飽,農民人均增收100元,增糧50公斤的奮斗目標,通過一年的努力,全縣新增解決1.6194萬貧困人口的溫飽,農民增糧50公斤,增錢203元,較好地完成了地區和縣委、政府確定的目標任務。
二、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貧困鄉、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到2004年,全縣通公路的村達到402個,比2000年的371個增加31個;通電的村達434個,比2000年的365個增加76個;新增解決9.05萬人4.1萬頭牲畜(黃牛單位)的飲水困難總是;完成坡改梯4.3萬畝,人均基本農田面積由0.38畝增加到0.4畝。
三、科技、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不斷取得進步。到2004年底,實現了鄉鄉通程控電話,通電話村達到300個;新建和改擴建中小學教學樓43543平方米,全縣中小學達到321所,其中:初級中學16所,完全中學7所,職業中學5所,小學293所;全縣村級衛生室達到227所,并配備了衛生員和簡單的醫療設施;通過實施“村村通”工程,能收電視的村達434個,占村總數的%比2000年增加108個。貧困鄉、村入學難、就醫難、信息閉塞的狀況大有改觀。
新階段扶貧開發以來,我們根據上級對財政扶貧資金安排使用的規定,在扶貧資金投向上,主要向種養業項目傾斜,其次為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教育、衛生事業。在種養業項目上,重點突出了溫飽工程、脫毒馬鈴薯推廣種植、科技扶貧項目,種草養畜(養商品黃牛)項目。幾年來,上級下達我縣財政扶貧資金共3143.96萬元,安排扶貧項目341個,其中安排種植業項目108個,資金1071.01萬元;養殖業項目72個,資金654.06萬元;基本農田建設項目2個,資金133萬元;人飲、水利工程項目4個,資金31.8萬元;交通建設項目50個,資金454.43萬元;文化事業項目26個,資金87.6萬元;教育事業項目24個,資金266.06萬元;衛生事業項目2個,資金15.8萬元;廣播電視事業項目11個,資金46.38萬元;其它項目42個,資金483.82萬元。我們在全縣27個鄉鎮實施了以種雜交玉米、地膜覆蓋等為內容的溫飽工程120多萬畝,推廣脫毒馬鈴薯48萬多畝;在財神、結構、可樂、朱明4鄉鎮建成優質核桃基地16011畝;建成以財神鎮坪地村、結構鄉沙壩村為示范點的養牛村4個,養能繁母牛800多頭,這些項目的實施,惠及了千家萬戶,增加了糧食產量,增加了農民收入,有效地解決了貧困戶溫飽。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重點突出村級公路建設,新修了40多條村級公路,新修公路近300公里,新增了23個村通公路,改造縣、鄉公路1400多公里,明顯地改善了貧困鄉、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了貧困鄉、村脫貧致富步伐。在科技、文化、教育、衛生事業項目上,重點突出中、小學教學建設,新建了一批中、小學,新建、維修改造校舍達5萬多平方米,貧困鄉村兒童入學難、失學輟學率高的狀況有了根本改變。在其它項目上,重點突出農民普及培訓和干部培訓,共培訓農民23萬人(次),干部8000余人(次),農民“綠證”培訓1970人,增強了貧困鄉村農民和干部的文化科技意識,使勞動力素質進一步得到提高。
我縣扶貧開發工作取得的著成績,是來之不易的,這是黨和國家對貧困地區的關懷,制定許多適應貧困地區發展的優惠政策的體現,是縣委、政府始終堅持以扶貧開發總攬農村工作全局,認真貫徹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各級各部門及社會各界關心、支持的結果,也是全縣廣大干部、人民群眾團結一心、艱苦奮斗的結果。
要做好我縣的扶貧開發工作,我們體會是:
一、加強對扶貧開發工作的領導,制定切實可行的扶貧措施。為了加強對扶貧開發工作的領導,一是縣、鄉都成立了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實行黨政一把手負總責,層層落實責任制,強化目標管理,堅持把扶貧開發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如2004年縣委、政府把新增解決1.6萬貧困人口的溫飽任務納入了要辦的十件實事之來抓,并把任務下達到各鄉鎮,作為考核鄉鎮的目標任務,由于任務明確,措施得力,確保了這一任務的圓滿完成;二是實行機關單位及領導干部定點掛鉤幫扶制度,今年初,縣委對四大班子領導和縣直個副科級以上單位的定點掛鉤幫扶點,專門下了文件,制定了“4321”定點幫扶措施,堅持“不脫貧、不脫鉤”,幫扶單位和領導責任明確,任務明確,積極為貧困鄉村出謀獻計。為貧困群眾辦好事,辦實事,給做好我縣的扶貧開發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
二、積極爭取扶貧資金投入,確保扶貧資金及時足額到位。針對我縣貧困狀況,我們在進行廣泛深入的調查基礎上,認真擬定扶貧開發方案,積極主動向上級有關部門匯報我縣扶貧開發工作情況,如實反映困難和問題,爭取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2000年以來,我們爭取財政扶貧資金萬元,信貸資金萬元,中央統戰部、深圳市福田區幫扶資金萬元,其它扶貧資金萬元,同時,我們在扶貧資金的使用上,切實加強管理,確保扶貧資金及時、足額到位,這些資金的注入,有力地推動了我縣扶貧開發的進程。
三、開展教育科技扶貧,努力提高勞動者素質。我縣教育科技落后,勞動者整體素質低,是造成貧困、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為逐步改變這種狀況,一方面,我們狠抓貧困鄉村辦學條件的改善,爭取更多的資金投入,2000年以來,共爭取各類資金萬元,新建和改建學校186幢,救助失學兒童6000多名,使全縣基礎教育質量有了較大改變。另一方面,認真抓好農村廣大貧困農民農業適用技術和生產技能的培訓,努力提高他們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幫助他們盡快脫貧致富。
四、狠抓科技興農,努力提高糧食產量。根據我縣人均糧食占有量低,缺糧較為嚴重的狀況,這幾年,我們加大了對科技興農的投入,每年安排20%以上的財政扶貧資金用于扶持種植業及科技興農,認真組織實施扶貧“溫飽工程”,推廣先進的農業耕作技術,提高復種指數,大力推廣雜交玉米、地膜玉米、脫毒馬鈴薯的種植,確保了貧困戶糧食安全。另外,還積極扶持貧困戶大力開展畜牧業,培育養殖專業戶,開展種草養畜和秸稈氨化養畜。2004年安排養殖業項目個,投入資金萬元,是財政扶貧資金總額的%,為我縣的糧食生產、畜牧業發展以及我縣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五、爭取主動,力爭上級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幫扶。爭取資金項目的投入,是做好扶貧工作先決條件,為了上向跑項目、爭資金,縣委、政府領導帶著扶貧辦人員多次到北京、省、地匯報我縣扶貧開發工作,爭取他們對我縣扶貧開發工作的支持和了解。為此,我縣的扶貧開發工作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地委、行署的關懷,得到了中央統戰部、深圳市福區及社會各界的傾力幫扶。這幾年,通過中央統戰部幫助引進和直接投入的扶貧資金近萬元;2003、2004兩年中,深圳福田區為我縣的水塘鄉村、平山鄉村、野馬川鎮村、達依鄉村的“雙改”投入無償資金200萬元,有力地幫助了我縣扶貧工作的開展。另外,南京愛德基金會、中華慈善總會、香港佛教協會等社會團體,也對我縣的扶貧工作在資金上給予極大的投入,在貧困村幫助修建學校、救助失學兒童。省直、地直機關單位、每年都派出扶貧工作隊到我縣貧困鄉村掛職扶貧,省委黨委姜延虎同志、地區行署副專員王明燈同志親自聯系我縣安樂溪鄉、結構鄉,幫助兩個一類重點鄉開展扶貧工作。中央、省、地以及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使我縣扶貧開發工作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我縣扶貧開發取得的成績是令人矚目的,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由于我縣基礎差、底子薄、發展極不平衡,全縣27個鄉鎮有23個是貧困鄉鎮,其中一類重點鄉3個,二類重點鄉15個,三類重點鄉5個,457個行政村中,有302個貧困村,其中一類村133個,二類村157個,三類村12個,到目前,全縣625元以下的極貧人口還有7.23萬人,865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13.48萬人,分別占全縣總人口的%和%。這些貧困鄉村的貧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自然條件惡劣的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山區,有很多是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基礎設施薄弱、交通、信息不暢、科技、文化、教育、醫療衛生水平低,加之人的思想觀念陳舊,治窮脫貧意識不強,是扶貧開發中最難啃的“硬骨頭”。按照省委九屆三次會議《關于進一步加大我省扶貧開發工作力度的決定》提出的到2010年要基本解決剩余的貧困人口溫飽的要求,我們面臨的形勢仍然嚴峻,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根據縣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緊緊圍繞縣委、政府提出的“三縣”戰略目標,認真貫徹落實省委九屆三次會議《決定》和全省、全地扶貧工作會議精神,按照“一個中心兩條主線”的工作思路,即:以解決貧困人口溫飽,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突出重點,整村推進,強化管理,提高效益兩條主線,扎扎實實抓好整村推進、勞動力轉移和產業化扶貧三項重點工作。
一、全力抓好面上扶貧和整村推進工作。一是繼續對全縣3個一類貧困鄉傾斜扶持,加大投入,狠抓各項扶持政策措施落實,確保2005年底全面完成省委提出的5項主要目標任務。二是把整村推進作為扶貧開發的中心工作,抓好個一類重點村的整村推進。
二、積極做好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在對農村剩余勞動力進行摸底調查的基礎上,認真制定規劃,增加培訓資金,加大培訓力度,全面開展勞動力轉移引導性培訓、職業技能培訓,有效地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加快貧困勞動力脫貧步伐。
三、加大產業化扶貧力度。利用財政扶貧資金項目和小額扶貧到戶貸款幫助貧困農戶大力發展種養業和特色產業,充分發揮科技扶貧示范項目的帶動作用;大力扶持扶貧龍頭企業,幫助搞好基地建設,帶動農戶發展生產。
四、進一步拓寬社會扶貧的領域。積極爭取中央統戰部和深圳市福田區對我縣定點幫扶,積極爭取社會各界對我縣扶貧攻堅進行援助,積極爭取省、地機關單位對我縣一類貧困鄉村進行定點扶貧。加強社會幫扶資金管理,加大縣直機關干部與貧困戶結對幫扶力度。
五、加強扶貧開發工作管理。以管好項目為著力點,強化扶貧資金管理。加強扶貧資金專戶管理,全面推行扶貧資金、項目公示公告制,健全和完善扶貧開發工作激勵機制,落實責任制,加強考核管理和督促檢查。
六、加強縣鄉扶貧機構建設。完善工作設施,創造工作條件,訂立規章制度,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扶貧工作隊伍。
- 上一篇:縣級儲備糧管理工作方案
- 下一篇:小學藝術類本科專業特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