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消防安全整治制度
時間:2022-11-05 03:16:00
導語:建筑消防安全整治制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條為預防“多合一”建筑火災的發生,減少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根據我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現狀,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辦法》、《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等規定,制定本標準。
第二條“多合一”建筑(含出租房)指集生產、庫房或經營與員工集中居住為一體的兩種用途以上的,在用的地上建筑。本標準適用于建筑層數不超過6層、高度不超過24米,總面積不超過1000平方米的“多合一”建筑(下稱建筑)的消防安全整治,不適用于已建住宅建筑內,增設生產、庫房或經營功能的改建項目的消防審核。
員工集中居住指“多合一”建筑中員工居住人數超過5人的居住部分。
第三條本標準為該類建筑在現階段無法做到徹底整改完成前的一個過渡階段的最低標準,各地執行時應在此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落實整改措施,整改標準不得低于本標準。
第四條建筑耐火等級不應低于二級,確有困難時,建筑耐火等級可降低為三級,但只能從事丁、戊類生產、儲存及無明火、非人員密集型的經營。
第五條建筑的不同功能區應進行防火分隔,其分隔墻耐火極限不低于2.5小時,樓板和其它重要構件的耐火極限不低于0.5小時。建筑內疏散樓梯應按封閉樓梯間的要求設置。員工集中居住部分的房間內裝飾的頂棚、隔墻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0.5小時的非燃燒體材料,且隔墻應砌至樓板底部,門應為乙級防火門。
建筑內不應設置夾層(閣樓)。
第六條建筑嚴禁從事甲、乙類火災危險物品生產或儲存,嚴禁從事易燃易爆物品的經營。生產和儲存的火災危險性類別的確定按《建規》執行。
建筑生產場所嚴禁存放甲、乙類易燃易爆化學危險物品,因工藝需要時,可少量分類存放,存放量不得超過1天的使用量。
第七條員工集中居住、走道、儲藏室等部位嚴禁儲存和使用液化石油氣。建筑內如需設廚房時,宜為獨立防火單元,并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1.0小時的非燃燒體隔墻與其他場所分隔;宜靠外墻布置,設置可開啟窗;液化石油氣量貯量不大于15公斤時,可直接存放在廚房內,超出該量的應在建筑外獨立設置液化石油氣燃氣鋼瓶儲存間,并在靠地坪處設置通風百葉,儲量不應大于50公斤。
第八條自備柴油發電機宜獨立設置,確有困難需設在建筑內的,應在建筑底層靠外墻設置,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0小時的隔墻和1.5小時的樓板分隔,通向建筑內門應為甲級防火門,應采用丙類柴油作燃料。儲油間應獨立設置,儲油量不大于8小時用量。
第九條總蒸發量不超過100升/小時的鍋爐房可貼鄰建筑設置,建筑層數應控制在一層,應采用防火墻與耐火極限不低于1.5小時的樓板與建筑隔開,門應為甲級防火門,且不得布置在員工集中居住部分下面或貼鄰。
第十條建筑的員工集中居住部分應當獨立設置安全出口、通道,建筑安全出口設置數量、設置標準應符合《建規》的要求。當獨立設置安全出口、通道有困難時,可利用屋頂平臺、相對獨立陽臺等空間為避難場所,毗鄰避難場所一側的隔墻除安全出口外,嚴禁設置門、窗、孔、洞;若必須設置時,應有防火措施。建筑的門、窗嚴禁設置鐵柵欄等阻礙人員安全疏散的構件。安全出口門的門鎖不應采用普通鎖具,宜采用防火型報警逃生門鎖系統或推閂,其中一層直通室外的門及員工集中居住部分直通安全出口的門必須設置防火型報警逃生門鎖系統。窗戶如確需設置鐵柵欄的,應開設逃生出口。
第十一條員工集中居住部分住宿的員工數量不應超過0.4人/m2,每間房住宿人員數最多不應超過8人,總人數不應超過25人。凡員工集中居住的建筑,應在走道和房間配置逃生繩或軟梯等逃生裝置,并在靠外墻窗口內側位置設置便于逃生裝置使用的固定掛鉤。
第十二條電氣線路的敷設應穿金屬管或阻燃型pvc管保護,電器設備應安裝在不燃材料上,燈具不得緊貼可燃物或用可燃物遮擋。員工宿舍內嚴禁使用熱得快、電爐等加熱電氣設備及60瓦以上大功率照明設備,嚴禁使用明火。
第十三條疏散走道、生產、經營場所應設置消防應急照明燈和安全出口指示標志;超過10m2的宿舍應設置應急照明,小于等于10m2的宿舍需配置便攜式照明工具。
第十四條建筑內應按《建筑滅火器配置設計規范》配置滅火器材。
第十五條建筑內應設置獨立式報警裝置,裝置應設于人員經常停留的走道、生產、庫房區等處,應有專人負責維護保養,控制室相對獨立并固定,電氣線路應穿金屬管敷設。
第十六條建筑中可燃物較多的生產車間或庫房、廚房及公共走道宜設置局部應用噴淋系統。局部應用噴淋系統的設計、施工、維護應符合《自動噴水滅火系統設計規范》的要求。
精品范文
10建筑法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