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復議聽證程序制度
時間:2022-03-16 04:55:00
導語:行政復議聽證程序制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條為規范行政復議聽證程序,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保障和監督行政復議案件公開、公正審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特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所稱的行政復議聽證,是指行政復議機關在辦理行政復議案件中,為查明案件事實,依照本規定組織并聽取當事人就案件所涉及的具體行政行為的事實、證據、依據以及程序進行陳述、舉證、質證、辯論的活動。
本規定所稱的當事人,是指申請人、被申請人和第三人。
第三條本省各級行政復議機關舉行行政復議聽證適用本規定。
第四條行政復議機關的法制工作機構具體負責行政復議的聽證工作。
第五條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復議案件應當舉行聽證:
(一)案情復雜、疑難的;
(二)社會影響較大的;
(三)行政復議機關認為應當舉行聽證的。
當事人要求舉行聽證的行政復議案件,經行政復議機關審查同意,可以舉行聽證。
第六條聽證遵循公開、公平的原則。
聽證應當公開舉行,但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行政復議案件除外。
當事人在聽證程序中的地位平等。
第七條聽證由行政復議機關指定一至兩名本單位工作人員作為聽證員,其中一人作為聽證主持人;另指定一名本單位工作人員作為書記員。
第八條聽證員應當在舉行聽證前審閱案卷材料,分析當事人爭議的焦點,掌握聽證的重點。
聽證過程中,聽證員應當引導當事人圍繞被復議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適當性進行陳述、舉證、質證和辯論。聽證員不應直接與當事人質證和辯論。
第九條聽證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回避,當事人也有權申請其回避:
(一)是本案的申請人、第三人或者申請人、第三人及其委托人的近親屬;
(二)與本案的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
(三)與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處理的。
前款規定,適用于書記員、翻譯人員、勘驗人、鑒定人。
第十條當事人申請回避,應當說明理由,并在舉行聽證的三日前告知行政復議機關。
當事人聽證時申請回避的,應記錄在卷。
第十一條聽證員、書記員、翻譯人員、勘驗人、鑒定人的回避,由行政復議機關決定。
第十二條聽證參加人包括當事人及其人、證人、翻譯人員、勘驗人、鑒定人。
第十三條當事人享有下列權利:
(一)申請回避;
(二)委托一至兩名人;
(三)陳述、舉證、質證和辯論;
(四)核對聽證筆錄。
第十四條當事人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準時參加聽證;
(二)遵守聽證紀律;
(三)如實陳述案件事實;
(四)如實提供證據材料。
第十五條行政復議機關應當在舉行聽證的七日前將聽證的時間、地點以及聽證員、書記員、翻譯人員、勘驗人、鑒定人通知當事人。
第十六條當事人有正當理由不能按時參加聽證的,應當在舉行聽證的三日前告知行政復議機關,經行政復議機關同意,可以延期。
行政復議機關自行決定舉行的聽證以及應申請人、被申請人的要求舉行的聽證,第三人不能按時參加聽證的,不影響聽證的舉行;行政復議機關應第三人的要求舉行的聽證,第三人有正當理由不能按時參加聽證的,依照前款規定延期。
第十七條當事人放棄參加聽證的,應當在舉行聽證的三日前告知行政復議機關。
當事人放棄參加聽證的,聽證是否繼續舉行,由行政復議機關決定。
當事人放棄參加聽證或者無正當理由拒不參加聽證的,不得要求再舉行聽證。
第十八條行政復議機關應當在舉行聽證的三日前公告案由、當事人姓名、聽證時間和地點。
公民可以參加聽證旁聽。
第十九條聽證按下列步驟進行:
(一)書記員宣布聽證紀律。
(二)聽證主持人宣布聽證事項;介紹聽證員、書記員;核實聽證參加人身份,審查聽證人的權限;告知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詢問當事人是否申請回避;宣布聽證開始。
(三)申請人陳述行政復議請求及事實、理由;被申請人陳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事實、證據、依據以及程序或者不作為的事實、依據;第三人陳述意見。
(四)在聽證主持人的引導下,當事人就案件爭議問題進行舉證、質證、辯論。申請人、第三人可以作詢問、質疑、申辯,被申請人可以作說明。當事人申請證人出席作證,是否準許,由聽證主持人決定。
(五)當事人最后陳述。
(六)聽證主持人宣布聽證結束。
第二十條經聽證主持人準許,當事人可對證人、勘驗人、鑒定人發問。
第二十一條聽證員有權制止當事人、其他聽證參加人以及旁聽人員妨礙聽證秩序的行為;對不聽制止的,責令其退出聽證場所。
第二十二條書記員應將聽證的全部過程記入筆錄。
聽證結束后,聽證筆錄應交聽證參加人核對并簽字或蓋章。聽證參加人認為有錯誤或遺漏的,有權提出修改或補正。拒絕簽字或蓋章的,應記錄在卷。
第二十三條聽證查明的事實、證據、依據以及程序應當作為行政復議機關審理行政復議案件的根據。
第二十四條聽證的費用由行政復議機關承擔,不得向當事人收取。
第二十五條本規定自之日起施行。
- 上一篇:高等教育工作意見
- 下一篇:促進職業教育發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