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農藥案件的定性與量罰
時間:2022-04-24 07:23:00
導語:淺談農藥案件的定性與量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定性與量罰是辦理行政處罰的難點,也是能否做到準確定性、合理量罰,直接關系到行政處罰正確與否的關鍵。近年來,我先后參與**余起涉及農藥違法案件的查處,對此有了一些認識和思考,現陳述如下:
第一、涉及農藥違法案件的類型和特點
不管是農藥生產者還是經營者,其違法行為的表現形式都是生產或銷售了不合法農藥,農藥是載體。因此開展農藥執法檢查,首先要掌握不合法農藥的類別。
一、假農藥
國務院《農藥管理條例》第三十一條規定了什么是假農藥,其實質是農藥的內在成分與所標明的成分不符,這是判斷假農藥的最重要依據,一般需要做化驗才能判斷。有以下三種情況:
*、以非農藥冒充農藥。最常見有以肥料、泥土、砂子等冒充農藥,認定的依據是法定機構出具的檢驗報告。
*、以此種農藥冒充他種農藥。其農藥內在成分或質量與被冒充的農藥的成分或質量不同。例如,假冒國外知名品牌的農藥。憑被假冒廠家出具鑒定證明文件可以初步認定,但有些具體情況必須具體分析。
*、有效成分的種類、名稱與標明成分的種類、名稱不符的農藥。例如有的廠家生產名為*%克百威顆粒劑農藥,標簽上只注明有效成分是克百威,而檢結果卻是混配農藥、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有效成分,這種情況憑檢驗報告可以認定。
二、劣質農藥
《農藥管理條例》第三十二條規定了什么是劣質農藥,其實質是農藥的內在質量達不到規定標準,一般需要做化驗才能判斷。有以下四種表現形式:
*、不符合農藥產品質量標準的農藥。通過產品質量的檢測如達不到所規定的指標,就可認定為劣質農藥。
*、失去使用效能的農藥。包括過期農藥,或者雖未過期但因制造、運輸、貯存等不符合要求而變質失效的農藥。
*、混有導致藥害的有害成分的農藥。一是與登記時提供的藥樣不一致,在原來藥樣成分基礎上中加入可能導致藥害的成分;二是含有可能導致某類作物藥害的其他農藥成分,廠家擅自增加在這類作物上使用的。
*、凈含量(凈重量、凈容量)低于標稱值,且超過允許負偏差的農藥。農業部《農藥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第三十九條中將其列入劣質農藥范圍,我們可以理解為有效成分含量低于標明值,即認定為劣質農藥。
三、未取得農藥登記證的農藥
不同的廠家生產相同的農藥品種,要分別取得登記證,同一廠家生產的不同產品也要分別取得登記證,不能互相套用,否則都屬于未取得農藥登記證農藥。有以下四種情況:
*、無登記證農藥。標簽上未標注農藥登記證號,登記公告查找不到該生產廠家的該農藥產品的登記證號,廠家也無法提供相應登記證證明的,這種無登記證農藥(包括無分裝登記證,下同)比較容易判斷。目前防治衛生害蟲的農藥這類情況比較常見。
*、假冒、偽造登記證號農藥。假冒是冒用了其他廠家取得的登記證號或本廠其他產品的登記證號;偽造則是編造根本不存在的登記證號,顯然這兩種行為實質都是該農藥未取得登記證。表現特征:標簽上有標注登記證號,但該登記證號是屬于其他廠家的,又未取得登記證號所屬廠家的分裝許可,或者標簽上的標注登記證號,經查登記公告該廠雖然有取得該登記號,但屬于其他農藥品種,這種情況屬于假冒登記證號;標簽上有標注登記證號,但不符合登記證編號規則,或者經查找登記公告及登記機關確認從未發放過該登記號,屬于偽造農藥登記證號。
*、登記證期滿未續展的農藥。這類農藥通過核對登記公告結合查詢廠家登記證可確認。
*、違禁農藥。列入國家禁止生產或者撤消登記農藥名單的,肯定是未取得登記證的農藥,目前這類農藥有六六六、滴滴涕、艾氏劑、狄氏劑、汞制劑、敵枯雙、二溴氯丙烷、三環錫、培福明、二溴乙烷、殺蟲脒、氟乙酰胺、除草醚、蠅毒磷等。
四、標簽不合法的農藥
標簽不合法的農藥是指農藥內在有效成分及含量等主要特征與登記內容相符,存在的問題只是標簽標注的項目少于應當標注項目、或者與該項目應當標注的內容不符、或者所標的內容模糊不清等等。這與假冒、偽劣產品、無證產品內在實質存在問題有著根本的區別。有以下三種情況:
*、未附標簽的農藥。這種情況定性比較復雜,可能有多種情況。要求當事人提供登記證、生產許可證等資料,在能夠確定不是假冒、劣質、無證產品的情況下,最后確認該農藥屬于未附標簽的農藥。
*、標簽殘缺不清的農藥。這類農藥主要有兩種表現方式:一是標簽內容模糊不清、無法辨認,經常發現的是產品生產日期模糊;二是標簽應當標注的項目沒有標注。根據《農藥管理條例》第十六條及國家標準GB****-****《農藥包裝通則》農藥標簽內容要求的規定,農藥標簽應當注明農藥名稱(或稱“農藥產品名稱”,下同)、企業名稱及地址電話等、產品批號、登記證號、生產許可證號或生產批準文件(證書)號(國外產品無須)、產品標準號(國外產品無須)、有效成分及含量(單一有效成分可不標)、E-ISO通用名稱、批準使用的商品名、重量、毒性、使用說明(包括產品性能、用途、使用技術、使用方法,也要單獨標注)、生產日期、有效期(保質期)、注意事項、分裝單位(非分裝產品不標)等項目。如果農藥包裝過小,標簽不能說明上述全部內容的,要隨附與標簽內容要求相同的說明書。如果農藥標簽(說明書)上缺乏以上標注內容,可認為標簽殘缺不清。目前我們從市場檢查中發現所銷售的農藥突出問題是沒有標注農藥名稱、有效成分及含量。
*、擅自修改標簽內容的農藥。表現在標簽標注的各項內容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與農藥登記證上所標注的內容不一致。根據國家標準GB****-****《農藥包裝通則》、GB****-****《農藥通用名稱》及農業部《農藥登記資料要求》的規定,農藥名稱由“有效成分含量+中文通用名+劑型”三段內容組成,如使用農藥商品名必須經過批準,有效成分標注應當使用中文通用名稱。目前市場上存在這方面的問題主要體現在農藥名稱標注不規范,擅自使用商品名,有效成分不使用中文通用名標注,在使用方法中擴大使用作物和防治對象,擅自降級標注毒性標志等。
第二、違法農藥的準確定性和農藥案件的合理量罰
在實際操作中,對不合法農藥定性通常比較復雜,往往會出現似是而非的情況,可以這樣定性也可以那樣定性,我們和農業執法部門不同的是農業執法部門可以直接引用《農藥管理條例》對農藥進行監管,而我們則需要運用工商部門現有的法律、法規對農藥進行監督管理,《農藥管理條例》第四十四條中規定違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規,生產、經營農藥的,或者違反農藥廣告管理規定的,依照刑法關于非法經營罪或者虛假廣告罪的規定,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給予處罰。如何從工商部門自身龐雜的法律、法規中找出最相適應的條款來對違法農藥進行準確的定性則顯得尤為重要。我認為可以遵循“內在實質優先,性質嚴重優先,效率成本優先”的定性原則。“內在實質優先”是指首先考慮農藥的內在實質,如果內在實質有問題,就從假冒、劣質、無證角度予以定性,而不從標簽違法去定性;如果內在實質沒問題,則從標簽違法予以定性。“性質嚴重優先”是指在可以這樣定性也可那樣定性的情況下,先定性性質嚴重的。“效率成本優先”是指可以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定性方式,其中一種定性已經取得充足的證據,利用這種定性足以對當事人以懲戒,而另一種定性則要再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經費,這種情況選擇效率高成本低的予以定性。例如一種農藥只標注商品名,不標注農藥名稱,標有登記證號,標有兩種有效成分。我們在查處這種農藥時第一個感覺是即使農藥內在實質沒有問題,標簽也有問題,顯然這種農藥不能排除假冒、劣質、無證的可能,按照“內在實質優先”的原則首先要排除內在實質是否有問題。針對標簽上標注的登記證號核對《農藥登記公告》,如果登記公告中根本沒有這個登記證號或者這個登記證號不屬于這個廠家(也沒有委托分裝的臨時登記證號),按照“效率成本優先”的原則,就可以斷定這個產品屬于無登記證的農藥。如果經查登記公告這個登記證號屬于這個廠家,但登記公告上標明的有效成分與標簽上標注的有效成分不符,這時就應當確認這種農藥其內在有效成分到底是什么。簡單的辦法是請廠家出具證明,如廠家證明其內在實質與標簽上所標的有效成分相符,而登記公告及廠家不能證明該產品已取得登記證,就可定性為無登記證農藥;如果廠家證明其內在有效成分與標簽標注的內容不符,可認定為假農藥。應用這種方法進行分析認定比較簡便,但是要鑒別廠家提供材料的可信度。比較嚴謹的辦法是檢驗其內在有效成分是什么,取得結果后再按上述方法推斷定性。如果經查這個登記證號與標簽標注的廠家、產品相符,排除產品內在實質問題后,就應當考慮標簽違法的問題。
當我們確定不合法農藥屬于哪一類別后,對當事人的違法性質進行定性就有了基礎。但是農藥生產行為和經營行為有本質的區別,同一類別不合法農藥對于生產者和經營者其違法定性有一定區別,所適用的法律條款及量罰輕重也不盡相同。實施行政處罰時一定要予以重視,否則就可能導致“適用法律錯誤”的問題。以下是我對農藥監管中運用現行工商法律、法規從事農藥監管的一點認識:
*、對生產者偽造產地或者偽造、冒用他人廠名、廠址的行為以《產品質量法》第三十條定性,對銷售者的這種行為應以第三十七條定性,依據第五十三條處罰,對《農藥管理條例》中所述的兩項假農藥(*)以非農藥冒充農藥或者以此種農藥冒充他種農藥的;(*)所含有效成份的種類、名稱與產品標簽或者說明書上注明的農藥有效成份的種類、名稱不符的。以及劣質農藥中所述*不符合農藥產品質量標準的、*失去使用效能的、*混有導致藥害等有害成份的,我們定性比較困難,因為我們不能象農業執法部門那樣直接依據《農藥管理條例》對其進行定性,在這里我認為對生產和銷售假農藥中的第一種行為可以依據《產品質量法》第三十二條定性為以假充真的行為,對銷售者銷售劣質農藥的行為可以依據《產品質量法》第三十八條定性為銷售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行為,依據第五十條處罰。對銷售者確實不知情的則應加上《產品質量法》第五十五條的規定從輕處罰,并應按照《安徽省消費者保護條例》第二十一條的規定,責令當事人限期召回上述類型的農藥。對假農藥中第二種的行為不論是生產者還是銷售者都應按照《安徽省反不正當競爭條例》第九條第一款第(四)項定性為虛假表示,依據《安徽省反不正當競爭條例》第二十九條處罰。對生產、銷售國家明令禁止生產、銷售的農藥則按照《產品質量法》對生產者以第二十九條定性,銷售者以三十五條定性,并依據《產品質量法》第五十一條處罰。
案例:****年*月開始,我區爆發大面積稻飛虱蟲害,為了防止有人借機坑害農民,我局為此開展了農藥市場的專項檢查。****年*月**日,我局執法人員在滁州市沙河鎮背鍋橋市場巡查時發現經營者張某銷售的農藥中有一種為山東祥隆化工有限公司生產的含有**%敵敵畏的農藥,凈重***克,但從王某告知的價格中發現其購進該批農藥的價格遠低于同類產品價格,我執法人員懷疑其農藥內在質量可能不達標,即對其進行了抽樣檢查,****年*月**日,經法定檢測機構檢測為不合格產品,其所含敵敵畏含量不足**%,屬于劣質農藥,我局對其定性為銷售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違法行為,依據《產品質量法》第三十八條對其進行處罰。作出了沒收違法所得,并處罰款的決定。
*、對生產、銷售偽造、冒用或者使用過期的農藥登記證,生產許可證或生產批準文件的都可確定為違反《安徽省反不正當競爭條例》第九條第一款第(二)項的規定定性為偽造、冒用或者使用已被取消的許可證的行為,按《安徽省反不正當競爭條例》第二十九條的規定予以處罰。為什么稱農藥登記證、生產批準文件為許可證,《行政許可法》告訴我們只有法律、法規才可以設立行政許可,行政許可是行政機關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經申請審查后決定其可以從事有關活動的行為。那么所有農藥只有通過國務院頒布的《農藥管理條例》中規定的相關程序,得到了國家的準許并登記發證后才可以從事生產經營活動。而這種行為則是國家強制行為,也稱為同意許可行為,所以《農藥登記證》、《生產批準文件》和工商部門的《營業執照》一樣屬于許可證范疇。
案例:****年*月*日,我局執法人員在滁州市黃泥崗鎮街道市場巡查時發現經營者王某銷售的增效型優利克水稻田專用殺蟲劑農藥標注生產廠家為重慶中邦藥業有限公司,中郵物流配送專用,農藥登記證號LS********,生產批準號HNP*****-A****。標注用法用量為水稻,二化螟、三化螟(鉆心蟲),并在農藥標簽標注的產品特點中標注為“本品為廣譜高效有機磷殺蟲劑,是高毒有機磷的優良代替產品。對害蟲有強烈的胃毒、觸殺作用,并具有很強的滲透性,既殺蟲,又殺卵,是防治水稻螟蟲的專用殺蟲劑。”但我發現在該農藥標簽上還標有農業部登記作物水稻,防止對象二化螟,這引起我的懷疑,我懷疑該農藥可能是虛假標注產品的適用范圍。后經調查證實,該農藥登記號確為該公司所有并在有效期內,但登記內容并不是標簽標注中的作物水稻,防治對象二化螟、三化螟(鉆心蟲),而是棉花和棉鈴蟲。對這種行為我則用了《安徽省反不正當競爭條例》第九條第一款第(二)項的規定,將其定性為冒用許可證行為,并依據《安徽省反不正當競爭條例》第二十九條的規定對其進行了處罰。
*、對于生產、銷售在農藥說明或品種特性中擅自擴大農藥適用范圍,防治對象的行為,如只是標簽標注中存在此種行為應按照《安徽省反不正當競爭條例》第九條第一款第(四)項定性為虛假表示,依據《安徽省反不正當競爭條例》第二十九條處罰,如在銷售過程中對他人進行了不真實告知,那就應當按照《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第一款的規定按虛假宣傳定性,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處罰。《農藥管理條例》第三十四條中規定未經登記的農藥,禁止刊登、播放、設置、張貼廣告。農藥廣告內容必須與農藥登記的內容一致,并依照廣告法和國家有關農藥廣告管理的規定接受審查。國家工商總局出臺《印刷品廣告管理辦法》第二十一條中規定了票據、包裝、裝潢以及產品說明書等含有廣告內容的,有關內容按照本辦法管理。《農藥產品標簽通則》NY***-****中又規定了農藥標簽標示的內容應真實,并與產品登記批準內容相一致。從上述法律、法規中可以看出,農藥的標簽標注屬于一般標示而它里面的特殊標注又屬于廣告范疇,從一般來說銷售者不會擅自修改標簽內容,但根據《農藥管理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農藥經營單位銷售農藥,必須保證質量,農藥產品與產品標簽或者說明書、產品質量合格證應當核對無誤。農藥經營單位應當向使用農藥的單位和個人正確說明農藥的用途、使用方法、用量、中毒急救措施和注意事項。這點就明確規定了銷售者在購進和銷售農藥時的義務和責任。銷售者不管是購進、還是銷售農藥前都應當對產品標簽核對無誤,因此雖然不是經營者修改了標簽內容,但銷售這種產品也要承擔法律責任。
案例*:****年*月**日,我局執法人員在滁洲市沙河鎮西陽市場巡查時發現經營者董某經營的農藥中有一種標簽標注生產廠家為河南銀田精細化工有限公司生產的稻狼**%乳油農藥,農藥登記證LS*******,標注使用方法為作物水稻,防治對象鉆心蟲、稻縱卷葉螟、二化螟、三化螟、飛虱。在現場比對后發現該農藥登記證登記的作物為水稻,而防治對象只有二化螟。從后來當事人提供的農藥登記證原件和農業部藥檢所證明證實了比對結果完全正確,從當事人董某口供中得知,其在購進該批農藥后已經發現該農藥擴大了使用范圍,出于廠家太遠退貨成本太高便沒有退回,但在農戶購買時已和農戶說明該農藥只能用于水稻、二化螟的防治,不能按照標簽上的使用說明進行防治。鑒于這種情況我則按照《安徽省反不正當競爭條例》第九條第一款第(四)項定性為銷售虛假表示的產品行為,并依據《安徽省反不正當競爭條例》第二十九條做出沒收違法所得并處罰款的決定。
案例*:****年**月*日,我局執法人員在烏衣鎮街道市場巡查時發現經營者鐘某經營的農藥中有一種標簽標注生產廠家為江西農大植保化工有限公司生產的“標禾論秋”農藥,農藥登記號為LS********,生產許可證XK-***-*****,并標注產品說明為“本品系高效廣譜的有機磷殺蟲殺螨劑,對水稻螟蟲(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等磷翅目害蟲有良好的觸殺和胃毒作用,對水稻稻縱卷葉螟、稻包蟲、稻蝗蟲、稻黑蝽蟓、稻飛虱等害蟲,也有很好的殺死效果”。當時我對其產品說明的“對水稻稻縱卷葉螟、稻包蟲、稻蝗蟲、稻黑蝽蟓、稻飛虱等害蟲,也有很好的殺死效果”的用語產生了警覺。后經調查,該農藥標注的農藥登記證號準許使用的范圍為作物為水稻、而防治對象只有二化螟,并且當事人在口供中稱述,其在未對上述農藥的使用范圍進行核實的情況下,就按照上述農藥標注的產品說明和用法用量向前來詢問或購買該農藥的農戶介紹其使用范圍。對這種行為我則用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九條第一款的規定,將其定性為虛假宣傳行為,并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對其進行了處罰。
對農藥生產者、經營者違法行為準確定性后,合理量罰就有了依據。對管理相對人進行量罰,首要的是要做到合法,也就是要掌握在違法行為對應的罰則條文所規定的范圍內。其次要做到合理,即在罰則所給予的量罰幅度內根據管理相對人的違法行為的性質輕重,決定予以相當的處罰。我認為要注意幾個方面:多個性質相當的案件,要平衡處理;對生產者處罰要重于經銷者,批發商要重于零售商;明知故犯要重于無意違犯;假冒、劣質、無證應當重于標簽不合法。在當前標簽問題普遍存在的情況下,我們要加大農藥市場的監管力度,做到露頭就打的高壓態勢,就可以將農藥違法行為的勢頭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