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是舊村改造
時間:2022-07-13 05:23:00
導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是舊村改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我國城市發(fā)展的過程中,“舊城改造”一直是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詞,現(xiàn)在這個詞的影響已經擴展到了新農村建設方面,“舊村改造”開始流行。
自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提出來以后,許多地方為了響應這一號召,紛紛開展起了規(guī)模不同的“舊村改造”工程。有扒了平房蓋別墅的;有毀了土路修水泥路的;還有把全村的房屋涂成統(tǒng)一顏色的……總之各有各的招數(shù)。這些措施在改變農村村容、村貌來說的確是有一些效果的,特別是在一些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城市近郊或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達的地區(qū),對農民住房的統(tǒng)一規(guī)劃,不僅改善了農村的住房條件,而且改變了過去一戶一個大院落的居住方式,有效地利用了土地,甚至能夠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但對于大部分農村來說,這種做法卻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別墅住上了、道路修好了,農民口袋里的錢被掏光了,生活條件反而不如以前了。這種情況近年屢屢發(fā)生,其根源就是地方領導“急功近利”的思想,是典型的“政績”杠桿作用及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片面理解的結果。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是“舊村改造”。“村容整潔”只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生產發(fā)展、生活寬裕、鄉(xiāng)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中的一個方面,是新農村建設中眾多個“新”中的一新,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fā)展目標的一部分。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我們,必須在黨的二十字方針指導下,因地制宜、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地開展各項工作,而不能為了體現(xiàn)自己的“政績”而斷章取義、急功近利。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要僅僅抓住一個“新”字,扎扎實實地開展工作,才能體現(xiàn)“新農村”的真正內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才能真正成為造福廣大農民,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有效政策。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觀念新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首先要在“新觀念”的指導下進行,這不僅要求各級領導干部的觀念要新,同時也要求我們努力去改變農民的觀念,使其從小農經濟觀念逐漸向規(guī)模經濟、市場經濟的觀念改變。只有這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工作才能有逐步開展的基礎。
2.政策、制度新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要求我們建立和完善農村發(fā)展方面的響應政策、制度,在切實把握新農村建設總體方向基礎上做到有章可循。
3.生產方式新
生產方式的轉變、生產力的提高是促進生產發(fā)展的主要因素。由單一的種植模式向種、養(yǎng)、加、科、工、貿相結合的綜合經營模式轉變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由之路。
4.產業(yè)結構新
通過生產方式的更新,徹底改變農村的產業(yè)結構,使農、副產品的再加工增值部分最大限度地留在農村,促進農村經濟的不斷發(fā)展。
5.經濟形式新
在農民自愿的情況下,通過各種方式對農村經濟形式進行革新,如合作制、股份制的引進等,使農民以土地使用權作為資本與其它資本進行各種形式的合作,促進農村經濟的發(fā)展。
6.鄉(xiāng)風鄉(xiāng)俗新
移風易俗、崇尚科學,建立互幫互助、鄰里和睦的和諧生活環(huán)境,以文明和科學取代愚昧和落后,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
7.管理體制新
建立科學、民主的村民自治和監(jiān)督的基本管理體制,引導和帶領農民逐步走上富余、文明的發(fā)展道路,是農村管理體制革新的關鍵。
8.生活方式新
在較高的人均收入及較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基礎上,豐富農民的業(yè)余文化生活,使廣大農民在吃好、穿好、住好的前提下,擁有更加豐富、文明的生活內容。
9.村容村貌新
村容村貌新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改變農村臟、亂、差生活環(huán)境,實現(xiàn)村容美化、街道整潔美觀、公共設施齊全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直觀體現(xiàn)。
綜上所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全方位的系統(tǒng)工程。各級領導干部在實施這項工程的時候,一定要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深入、有序地開展各項工作,不能只為體現(xiàn)政績而注重表面,忽視本質。“舊村改造”是新農村建設的組成部分,但新農村建設絕對不是“舊村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