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市場管理執法工作要點3篇

時間:2022-05-21 09:34:41

導語:文化市場管理執法工作要點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市場管理執法工作要點3篇

第一篇

2014年全市文化市場管理執法工作要貫徹落實全省文化市場管理工作會議精神,結合我市工作實際,著力“分析新情況,研究新問題,把握新趨勢,不斷提升文化市場管理執法工作的新水平”。要以促進綜合執法隊伍專業化、規范化、信息化建設為根本,以健全和完善文化市場管理和綜合執法工作機制為重點,以開展文化市場專項行動、提升文化市場監管能力為抓手,努力完成全年各項工作任務,不斷推進文化市場管理執法工作躍上新臺階,助推全省文化市場管理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一、加強綜合執法隊伍建設。

(一)加強綜合執法規范化建設。一是抓業務規范。要緊密結合文化部各項規范化文件,細化管理執法操作流程,完善規章制度,規范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標準;二是抓形象規范。要在統一執法標識、統一執法證件的基礎上,進一步統一執法服裝、統一執法裝備和統一執法文書;三是抓行為規范。加強管理執法隊伍思想道德和職業道德建設,認真落實《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人員行為規范》,推進文化市場政風、行風和作風建設。

(二)加強隊伍專業化建設。以開展“執法崗位大練兵、大比武”活動為今年隊伍建設的主要手段,進一步強化業務培訓,大力加強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專業能力的學習訓練,全面提升執法技能。9月底前組織開展全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技能“大練兵、大比武”活動,10月份組隊參加全省比賽,開展“大練兵、大比武”的活動情況和獲獎情況將納入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年終考核范圍。各地要針對文化市場管理、綜合執法業務和崗位的需要,制定培訓計劃,采取自學、互幫互學、集中培訓等方式開展培訓和考核,要加強對新頒布實施和新涉及領域的法規的學習培訓,有效地督促和引導執法人員由“應知應會”向“行家骨干”轉變。各地要組織開展文化市場經營管理人員的法規培訓,增強從業人員的守法意識。

(三)加強監管信息化建設。各地要繼續加強監管信息錄入和信息報送工作的組織實施,配合省、市做好全省文化市場視頻監管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移動執法系統以及12318文化市場監管體系的建設和完善。

(四)完善考核評比機制。繼續強化按月考評網吧監管平臺運行情況、按季度考評執法數據、案件辦理、信息報送、綜合執法辦公系統使用情況的通報制度。積極推進執法裝備達標配備,按照省執法考核細則,加大對規范化建設等內容的考核權重。組織開展全市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工作年度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評比活動,引導和調動廣大管理執法人員的積極性。組織選調各地優秀行政執法案卷,參加全省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優秀案卷評比活動。組織開展全市行政許可案卷評查活動,提升行政許可服務能力。

二、健全和完善文化市場管理和綜合執法工作機制。

(五)充分發揮文化市場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的平臺作用。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工作涉及范圍廣、領域多、責任重,不僅需要文化行政部門之間的相互支持與配合,還需要公安、工商等多個部門的通力合作,更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去年市及部分市(區)已經成立了文化市場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并將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文化部門,為實現長效監管、合力監管提供了組織保障。個別尚未成立的地區,要積極向當地黨委、政府匯報,努力爭取當地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各地要充分發揮文管辦這個平臺的作用,充分凝聚各方共識,整合各方力量,發揮統一領導、統一協調、統一執法的機制作用。要建立健全聯席會議、文件處理、信息通報、聯合執法、區域協作等工作機制,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定期通報信息,定期組織重大專項執法行動,共同協商解決熱點難點問題。

(六)進一步完善文化市場管理工作網絡和機制。為了有效規范文化市場秩序,近年來,我市各地文化行政部門積極探索推行建立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文化市場管理網絡,努力構建以市(區)為主導,以鄉鎮(街道)為依托,以村(社區)為點線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上下聯動、綜合治理的文化市場管理格局。今年,各地要進一步推進完善文化市場管理工作網絡和機制。一是做好將文化市場管理工作納入當地黨委政府對鄉鎮(街道)工作目標考核內容的推進工作,進一步明確鄉鎮(街道)管理職責;二是完善鄉鎮(街道)文化市場管理領導機制和工作網絡,6月底前完成健全鄉鎮(街道)、村(社區)文化市場協管員隊伍工作,明確工作職責,建立工作制度,有效實現行政管理執法“手臂”向下延伸,起到“補位”作用;三是指導各鄉鎮(街道)、村(社區)積極開展文化市場日常監管工作,不斷完善文化市場長效監管機制,做到日常檢查與集中整治有機結合,全面提升文化市場的綜合治理水平和監管效能。

三、加強文化市場日常監管。

(七)加強網絡文化市場的監管。要充分發揮市“網絡文化市場執法協作小組”及各地小組成員的作用,積極發現和查處網絡文化市場案件,強化對網絡文化市場新情況、新問題的研究,探索總結網絡文化市場執法工作經驗。

(八)加強藝術品市場的管理。加強藝術品市場法制宣傳和動態研究,開展藝術品市場調研活動,推動行業自律與規范。

(九)加強游戲游藝娛樂場所的管理。積極開展游戲游藝機電子標簽化管理工作,強化場所基礎性管理工作,科學監管準入機型機種,增強經營單位的誠信守法意識,加大管理執法力度,促進全市游戲游藝娛樂場所經營秩序的明顯好轉。

(十)進一步加強文化市場的動態管理。強化對市場的動態管理和暗訪督查、督辦工作,及時通報情況,形成工作制度。組織開展全市文化市場交叉執法檢查和執法工作交流,查找市場管理漏洞,交流管理執法經驗。各地要強化日常巡查機制,量化巡查監管頻次,結合節慶、假期等重要節點,按照上級安排及本地文化市場管理工作實際,組織專項檢查,加強網吧、娛樂、演出、出版物等市場監管和安全工作。

(十一)協調推進各職能領域的執法工作。各地要按照工作職能,切實履行好綜合執法職責,要加強對新執法領域的業務培訓和工作研究,建立有效機制,協調推進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各職能領域的執法工作,整體提升綜合執法隊伍在各職能領域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四、推進文化市場繁榮發展。

(十二)深化網吧做大做強工作。在圓滿完成網吧“單改連”工作的基礎上,按照省廳的統一部署和要求,繼續推進網吧資費優惠和增值服務工作的落實,促進統一網維平臺建設,積極為我市網吧向規模化、連鎖化、品牌化方向發展服務。

(十三)加強行業協會建設。充分發揮協會在行業監督和自律、組織和協調等方面的作用,積極推動和指導協會規范制度、開展服務。

第二篇

2014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我市推進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爭創全省轉型升級示范區的關鍵一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加快文化改革發展的承上啟下之年。全市文廣新系統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為主線,以文化建設工程為抓手,以“走在全省前列”為要求,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精品力作打造和文化人才培育為著力點,以“為民務實清廉”為工作導向,搶抓機遇、好中求快,突出重點、加強集成,打造精品、彰顯特色,整體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切實推進文化名城建設。

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

認真組織全市文廣系統深入學習領會十八大精神,切實增強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文化名城建設的各項部署上來。

1.把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貫穿到文廣新工作的實踐中,通過研讀原文、召開座談會、舉辦講座、撰寫心得體會等多種形式,堅持集體學習、單獨自學、走出去參觀學習相結合,引導廣大干群把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與文化改革發展的實際相結合,與解決當前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相結合,自覺做到入心入腦,真學真用。

2.把握十八大精神實質,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實現文化自強,指導和推進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績。

3.認真貫徹中央、省委、市委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相關規定,結合黨風廉政建設,切實加強作風轉變。

4.圍繞宣傳貫徹十八大精神,大力組織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使十八大精神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人心。

二、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力度

以城鄉基層文化設施為重點,以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為補充,不斷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

1.圍繞創建“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切實推進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各市(區)積極創造條件申報,力爭1個市(區)創成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2.在市博物館新館試開放的基礎上,早日正式向市民開放;加快推進市文化館新館、少兒圖書館等文化場館建設,確保2014年全部建成開放;啟動南京博物院展廳規劃建設工作。

3.加快推進各市(區)文化重點工程,鞏固鄉鎮(街道)文化站(中心)、村(居)文化室、特色文化廣場等建設,各市(區)加緊建設美術館。進一步優化城鄉社區公共文化資源配置,實現全市文化設施的綜合利用和共享,打造城市“十五分鐘文化圈”、農村“十里文化圈”。

4.進一步提升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水平,鄉鎮(街道)文化站提供6項以上基本服務項目,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提供10項以上基本服務項目。

5.更大力度組織好“百團千場”、“百姓系列”、“四送”工程等公益性文化活動,積極發展社區文化、廣場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等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全年舉辦文藝惠民演出50場以上,形成特色,擴大影響。

三、切實提高創作水平和層次

用足用好各級激勵政策和資金,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精心組織重點文藝創作生產和重大文藝活動。

1.認真組織創作一批優秀作品參加“群星獎”、“五星工程獎”、國家和省級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等重大賽事活動,組織開展好全市年度文藝創作培訓班和全市新創文藝節目調演,以及“名人故里·祥泰之州”——中國歌曲創作大賽等活動,進一步繁榮文藝創作。

2.精心組織和舉辦好2014中國梅蘭芳藝術節及梅蘭芳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不斷提高對外影響力。

3.進一步完善大型淮劇《李斯》,增加演出場次,擴大市場影響。抓緊創作、投排大型淮劇《范仲淹》,力爭今年8月上演。鼓勵靖江錫劇團、泰興歌劇團、興化淮劇團等縣市劇團加大創作力度,生產精品劇目,擴大演出市場。

四、扎實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以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契機,全面推進文化遺產保護。

1.實施“名地名街名居名遺”工程,加大歷史街區、名人舊居、文物建筑的修繕開發、保護利用力度,確保文保單位完好率達90%以上,積極申報“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幫助指導興化市啟動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加大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力度,認真做好全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健全文物登錄備案機制和文物保護體系,建立普查檔案和國有可移動文物名錄。劃定文物保護單位的兩帶范圍,確保依法行政依據充分。

3.全面推進“縣縣建有博物館”工程,協助籌建鹽稅博物館,加快推進各市(區)特色博物館建設。

4.繼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全面宣傳貫徹新的省“非遺”保護條例。開展市級第三批“非遺”傳承人認定工作,抓好姜堰清明習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推進“非遺”展館建設,力爭市非物質文化展覽館早日建成開放。

五、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加強引導和扶持,抓好文化與經濟的融合,千方百計做大做強文化產業。

1.進一步完善對全市文化產業工作的指導、協調和服務機制,充分發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引導資金作用,適時開展市級文化產業引導資金項目申報工作。

2.培植發展一批重點產業園區和文化企業,抓好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黃橋文化產業園等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積極開展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創建工作,組織開展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文化產業園區的申報工作;扶持引導高港壁紙、中潤油墨、泰興小提琴等文化企業加大技改、研發、市場開拓以及人才引進力度,增加重點文化企業科技含量,提高增加值,力爭重點文化企業增幅高于全市文化企業平均值,文化企業增幅高于全市GDP增長水平,快速成長為地域性文化產業發展龍頭。

3.進一步加大上爭力度,積極組織全市文化企業開展2014年度省級文化產業發展引導資金、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一般性項目、2012-2014年度重點出口文化企業等的申報工作。組織好2014年度重點項目申報工作,定期文化產業投資信息,切實做好項目策劃、包裝和推介工作。

4.完善文化產業發展長效推進機制,加強績效考核,嚴格實行獎懲,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六、不斷強化廣電管理職能

根據發展需要,依托技術進步,加快完善現代安全播出保障體系;按照全覆蓋、保基礎、促完善的標準,加快完善廣播影視公共服務體系。

1.完善市、市(區)、鄉鎮貫通的全市安全播出調度指揮體系和預警系統,加強廣播電視監測系統(安全監測、內容監測和技術質量監測)建設,加快建設市廣播電視安全播出調度中心和市、縣兩級監測臺(站),強化對播出單位的監管,嚴防各類突發事件和破壞行為,確保重大節日、重要活動、敏感時期、重點時段廣播電視的安全播出。

2.繼續實施有線廣播電視“進村入戶”工程,其中,靖江市、姜堰區實現戶戶通,泰興市基本實現戶戶通,興化加大推進力度,爭取一個縣級市創成“省有線電視戶戶通縣(市)”,全市實現總數超過142萬戶,門樘入戶率達100%,不斷提升農村有線廣播電視覆蓋水平。

3.進一步加大廣播電視節目創新創優力度,力爭各市(區)均有一批作品獲省級以上廣播電視節目政府獎,全面提升廣播電視服務水平和影響力。

七、著力抓好新聞出版和文化市場監管工作

堅持服務經濟發展,服務社會生活,不斷提高新聞出版工作水平。

1.強化版權管理,全面開展一般作品登記工作,確保全市作品登記量取得較大突破。指導高港壁紙產業園開展壁紙花樣設計版權登記工作,進一步鼓勵壁紙企業提升創新活力,促進作品交流、交易。

2.嚴格監管出版物市場、印刷業和網絡,開展打擊假冒偽劣和侵犯知識產權專項行動、打擊網絡侵權“劍網”專項行動和文化領域版權專項執法等行動。鞏固機關軟件正版化工作成果,繼續推進企業軟件正版化。

3.堅持不懈開展“掃黃打非”工作,健全工作體系和工作機制,不斷夯實基層基礎,扎實開展淫穢色情信息專項治理“凈網”行動、打擊非法出版物專項治理“清源”行動和非法報刊專項治理“秋風”行動。

4.繼續加強農家書屋和城鄉閱報欄(屏)建設,深入開展爭先創優“五項工程”,加強農家書屋管理員隊伍建設,推動農家書屋出版物更新、數字化閱讀、網絡化管理和功能拓展,組織開展星級農家書屋評比工作,做好國家、省、市級示范農家書屋和優秀管理員申報工作,全面提高農家書屋建設、管理和使用水平。打造全民閱讀活動品牌,不斷增強影響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6.加強文化市場監管,強化文化市場管理責任制,抓好網吧、娛樂、演出、動漫、網絡游戲等重點市場監管,抓好重點時間節點、重點區域的市場監管,加大對文化市場經營場所的安全管理力度。加強對文化市場經營者的法規培訓,對違法違規行為嚴管重罰。

八、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

以打造精品力作和培育文化名人為著力點,積極引進和培養文化人才,做到文化人才自主培養和外部引進并舉,精心培養和大膽使用并重,著力打造一支素質好、業務精、造詣深的文化人才隊伍。

1.與省文物局、南京博物院共同實施市文博人才培養計劃,分批選送文博工作者到南京博物院學習、工作,年內擬代培10人。

2.大力營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發展環境,吸引更多的人學習文化藝術、從事文化藝術事業及文化產業工作,培養造就一批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名家、名角,以及一批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的復合型文化人才。

3.加快培養基層文化人才和鄉土文化能人,表彰獎勵有突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建立文化人才激勵機制,促進優秀文化人才大量涌現、健康成長。

4.以創建“人民滿意機關”、“黨員先鋒崗”以及“三亮三比三評”等活動為載體,以效能考核為抓手,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改變工作作風,提升機關執行力。

第三篇

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新改造現有文化設施,提升各類文化場館陳列和展示的現代化水平,高品質建成并免費向市民開放市博物館新館,加快推進市文化館新館、少兒圖書館等文化場館建設。加強鄉鎮宣傳文化中心、村(居)特色文化廣場等文化重點工程建設,積極探索以政府為主導、百姓為主體、社會廣泛參與、符合實際、建管用并舉的“文化民生”長效工作機制,構建城鄉全覆蓋、功能更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精心組織和舉辦好2014梅蘭芳藝術節等喜慶活動,不斷提高對外影響力。更大力度組織好“百姓系列”、“四送”工程等公益性文化活動,積極發展社區文化、廣場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等基層群眾文化活動,重點組織開展好“百團千場”惠民演出,形成特色,擴大影響。圍繞迎接、宣傳、貫徹十八大,大力組織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掀起以十八大為主題的文化活動高潮。優化城鄉社區公共文化資源配置,實現全市文化設施的綜合利用和共享,打造城市“十五分鐘文化圈”、農村“十里文化圈”。

二是提高創作水平和層次。用足用好各級激勵政策和資金,組織開展好全市年度文藝創作培訓班和全市新創文藝節目調演,以及“名人故里·祥泰之州”—中國歌曲創作大賽,進一步繁榮文藝創作。認真組織創作一批優秀作品參加“群星獎”、“五星工程獎”、國家和省級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等重大賽事評選,不斷擴大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加工打磨大型淮劇《李斯》,確保入圍全省精品劇目工程。組織創作、投排大型淮劇《范仲淹》。鼓勵靖江錫劇團、泰興歌劇團、興化淮劇團等縣市劇團加大創作力度,排演精品劇目,擴大演出市場。繼續開展“解讀王蒙”研究創作活動,力爭用三年時間取得一批研究創作成果,在省內外產生較好影響。

三是發展壯大文化產業。建立健全文化產業工作(包括文化產業統計工作)機構,進一步強化全市文化產業工作的指導、協調和服務機制,著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推進與實施。充分發近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引導資金作用,出臺《市文化產業發展引導資金管理使用辦法》,適時開展市級文化產業引導資金項目申報工作。以重點文化產業園區、重點文化集團和文化骨干企業為平臺,進一步加大文化產業項目招引力度,積極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放大大項目帶動效應。突出抓好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黃橋文化產業園等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積極開展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創建工作,組織開展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文化產業園區的申報工作。進一步加大上爭力度,積極組織全市文化企業開展2014年度省級文化產業發展引導資金、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一般性項目、2012-2014年度重點出口文化企業等的申報工作,積極上爭有關專項資金。組織好2014年度重點項目申報工作,定期文化產業投資信息,切實做好項目策劃、包裝和推介工作。完善文化產業發展長效推進機制,加強績效考核,嚴格實行獎懲,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四是進一步強化廣電管理職能。進一步完善市、市(區)、鄉鎮貫通的全市安全播出調度指揮體系和預警系統,加強廣播電視監測系統(安全監測、內容監測和技術質量監測)建設,加快建設市廣播電視安全播出調度中心和市、縣兩級監測臺(站),強化對播出單位的監管,嚴防各類突發事件和破壞行為,確保重大節日、重要活動、敏感時期、重點時段廣播電視的安全播出。繼續實施有線廣播電視“進村入戶”工程,不斷提升農村有線廣播電視覆蓋水平。爭取一個縣級市創成“省有線電視戶戶通縣(市)”。2014年實現總數超過140.98萬戶,行政入戶率81.53%以上和門樘入戶率100%的戶戶通。

五是不斷加強新聞出版工作。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版權宣傳普及和培訓活動,積極爭取相關部門支持,將版權知識納入干部培訓、市民教育、院校學習的內容,形成強大版權宣傳聲勢,切實增強全社會版權保護意識。全面開展作品登記和著作權合同登記備案工作,嚴格監管出版物市場、印刷業和網絡,嚴厲打擊侵權盜版行為,跟蹤督促各市(區)軟件正版化工作,加大對企業使用盜版軟件的監管力度。加強版權作品對外交流,組織優秀原創作品、產品參加版權交易會、文博會等大型博覽會,積極支持醫藥高新區創建國家級知識產權示范園區(基地),探索版權產業發展新路子。加強農家書屋管理員專題培訓,組織開展星級農家書屋評比工作,做好國家、省級示范農家書屋和優秀管理員申報工作,切實提高農家書屋建設、管理和使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