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局經濟持續發展工作總結

時間:2022-06-03 07:46:00

導語:農業局經濟持續發展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局經濟持續發展工作總結

*年,在市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農業廳的關心指導下,全市農業系統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和*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結構調整為動力,努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提高管理服務水平,克服了歷史罕見的洪澇和低溫雨雪凌凍等特大自然災害,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況

(一)農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1.農業抗災減災成效突出。全市共投入冬季農業開發資金1518萬元,完成冬農開發392萬畝,超計劃4.5%。由于特大雨雪凌凍災害影響,346萬畝農作物受災,占種植面積的88%。災情發生后,全市農業系統緊急動員,全力開展抗災減災工作,一是迅速深入災區了解災情及時向省、市匯報,由于災情匯報及時,爭取了中央和省級救災資金3400萬元;二是及時印發了“*市糧食作物災后恢復重建方案”等六個技術方案,并先后派出7個技術指導服務組,對各地的災后恢復、春耕生產工作進行督促指導。抗災減災取得了明顯成效,春糧食損失由預期的70%降至為27%;小春油菜籽損失由預期的72%降至為14.1%。

2.糧油生產穩步增長。據農業部門統計,全市糧食作物播種820萬畝,比去年的775萬畝增加45萬畝,增5.8%;預計全年糧食總產達22.55億公斤,比去年的21.97億公斤增加5800萬公斤,增2.6%。其中:夏糧播種面積206萬畝,產量2.24億公斤;秋糧播種面積614萬畝,產量20.3億公斤;油料種植76萬畝,產量達7774萬公斤。全市八項重點農業科技措施的推廣961萬畝,比去年的916萬畝增5%。全市種植業實現產值92.6億元,比去年的80.6億元增加12億元,增15%。種植業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01元。

3.特色產業規模效益同步增長。全市特色產業種植276.5萬畝,比去年的252萬畝增加24.5萬畝,增9.7%,特色產業產值46.58億元,比去年的32.75億元增加13.8億元,增42%。其中:蔬菜178.8萬畝,產值27.9億元(含辣椒32.5萬畝,產量3.2億公斤,產值3.2億元;生姜23.5萬畝,產量3億公斤,產值3.9億元;秋冬馬鈴薯65.8萬畝,產量7.9億公斤,產值5.9億元;食用菌120萬平方米,產值0.8億元;其它蔬菜57萬畝,產量8.6億公斤,產值10.5億元)。蠶桑25.1萬畝,產繭量1230萬公斤,綜合產值3.1億元。魔芋17萬畝,產量3.3億公斤,產值4.7億元。花卉種植17.2萬畝,產值2.9億元(含萬壽菊15.7萬畝,產量2.3億公斤,產值1.38億元;鮮切花1.5萬畝,產鮮花6億枝,產值1.52億元)。中藥材12萬畝,產值2.15億元。水產養殖面積26.4萬畝,水產品產量6.2萬噸,產值5.8億元。全市農業六大特色產業較好地完成了年度規劃目標任務。

4.農村勞務產業進一步壯大。全市新增轉移就業人數達11.2萬人,累計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達125萬人。教育培訓完成223062人,其中,職業學歷教育完成8936人,職業技能培訓27029人,實用技術培訓138480人,陽光工程引導性培訓完成48617人,培訓后轉移就業人數達67339人,預計*年轉移就業總收入將突破百億元。

5.科技樣板工程示范活動成效明顯。結合全國“糧油高產創建”活動,市農業局提出并廣泛開展“科技樣板工程示范年”活動。全市共建立了46片糧經作物“百千萬”高產創建示范區21.6萬畝,示范區共涉及27個鄉鎮、46個行政村,農戶2萬戶、受益群眾7萬多人,實現了各級有樣板、每個產業有樣板。在高產創建活動中,全市農業系統廣大科技人員以集成、配套、創新高產栽培技術為核心,將高產創建與良田良制、良種良法、農機農藝有機結合,做到“三定三配套”,即:定標準,定產量,定人員和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措施集成配套,科技人員的工作績效獎懲配套。狠抓高產攻關示范建設,實現了高產示范區良種覆蓋率100%,測土配方施肥100%,科技措施普及100%,使全市糧經作物單產取得了新的突破,帶動全市大面積糧經作物增產增收。

6.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產業配套能力不斷增強。一是龍頭企業引進培育成績突出。全市引進了一批投資規模較大、帶動能力較強的農業龍頭企業。*博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認定為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實現了全市零的突破。二是龍頭企業經營情況良好。全市87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實現產值185522萬元,銷售收入226111萬元,利稅總額10137萬元,上交稅金3472.24萬元,凈利潤7568.48萬元;農產品加工企業完成加工222268噸,實現產值108200萬元,出口創匯1108萬美元。三是品牌培育及市場開拓成效顯著。宣威市宣泰火腿有限公司生產的宣泰牌宣威火腿被認定為中國名牌農產品,填補了全市無國家級名牌農產品的空白。四是農業產業化項目建設運行良好。萬壽菊種植項目和羅非魚養殖項目順利通過省市驗收,沾益、羅平兩縣申報農業部“一村一品”特色產業項目獲得批準。

(二)基礎設施不斷改善

1.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全市累計新建高穩農田約188萬畝。完成2006年省級下達的1萬畝高穩產農田建設項目和1.5萬畝糧食安全綜合示范區項目,2.5萬畝高穩農田建設和糧食安全綜合示范區建設項目順利實施,會澤縣以工代賑項目和國債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建成高穩農田1.07萬畝。成功申報*年重點退耕還林地區基本口糧田建設項目,完成《*市退耕還林基本口糧田規劃》編制工作。

2.農業機械化邁出新步伐。一是農業裝備水平明顯提高。全市爭取到中央財政購機補貼資金970萬元,帶動農民投資2235萬元,受益農戶2000戶,新增農機總值3800萬元。全市農業機械總值達11億元,比上年增加0.5億元,增長4.2%;農業機械總動力達22億瓦特,比上年增加0.3億瓦特,增長4.7%。全市有大中型拖拉機7968臺,微耕機4881臺,聯合收割機109臺,農用載重汽車5049輛、農副產品加工機械41572臺排灌動機械13945臺。二是農機作業量明顯增長。機械耕耙完成215萬畝,比上年增長11.6%;機械播種11萬畝,比上年增長0.9%;機電灌溉43萬畝,比上年增長17%,機械收獲11萬畝,比上年增長20.9%。三是產業與農機配套快速推進。市煙草公司累計投入農機補貼1000萬元,補貼農戶購買大型拖拉機200臺,旋耕起壟機100臺,烤煙移栽機20臺,加快了產業與農機配套發展的步伐。

(三)科技支撐作用不斷增強

一是科研合作不斷深化。依托中國農業科學院、云南省農業科學院、云南農業大學開展了玉米品種多點試驗研究、玉米良種培育協作、新品種抗性鑒定評價協作,搭建起較高水平的院所校合作平臺。

二是良種選育有新突破。5個玉米新品種進入國家玉米品比試驗,引進30多個玉米新品種開展試種鑒定和區域性試驗,承擔國家級試驗品種138個,省級試驗玉米品種39個,市級試驗品種191個。推薦5個玉米品種報請省級審定,篩選出3個有苗頭和推廣前景的油菜新品種。全市農作物新品種試種鑒定、預備試驗、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的規范性、有效性和代表性均較高,在省內具有較好的輻射帶動效應。鹽溶蛋白電泳技術成功應用于鑒定玉米種子純度,水稻花培育種工作有序進行。開展不育化制種和霧培法生產馬鈴薯原原種技術的嘗試取得初步成功。

三是科技應用與創新并舉。糧油生產重點推廣八項科技措施,特色產業力求創新和突破。萬壽菊:科技與產業配套不斷加強。開展了新品種選育、肥料配比試驗、栽培密度試驗、熟制改革等工作,可望選育出抗倒伏的矮化品種和生育期短的品種,引進了5個優良新品種,篩選出更加合理的栽培密度和肥料配比,并初步掌握了種植兩季萬壽菊可行性技術;魔芋:開展了軟腐病防治試驗,初步篩選出了防治效果較好的藥劑、施藥時間和最佳種植種球。完成了10萬粒魔芋原種繁育工作,為一級種芋繁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是測土配方施肥全面展開。制定54個施肥配方,全市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402萬畝,制定54個施肥配方,建成化驗室1849平方米,分析土樣和植株樣7614個,完成測土配方施肥試驗312組和新型肥料試驗60余組。五是農業科教工作取得新成效。宣威、會澤、陸良、富源獲準*年部級新型農民培訓項目。

(四)農村經營管理穩步推進

一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進一步穩定。引導農戶自愿互換、鼓勵實行規模生產,簽訂土地流轉合同9944份,同比增加40%;流轉面積達4.83萬畝,同比增加2.17萬畝。二是農民負擔進一步減輕。全市共獲中央、省農資綜合補貼、玉米良種補貼、水稻良種補貼、購機補貼、37668.39萬元,人均71元。三是農村財務管理進一步規范。農村財務委托制全面鋪開,實行“雙代管”的鄉(鎮)和會計集中辦公的鄉(鎮)突破100個,農村村務透明度明顯增強,村民委員會全面開展了正常的村務公開工作。四是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規范發展。至今已有35家合作社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五是壯大集體經濟項目和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成效明顯。18個村實施省級財政扶持發展集體經濟項目,58個村啟動村容村貌整治項目。

(五)農業標準化水平不斷提高

“三品”認證有新進展。77個產地獲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證書,*年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18個,比上年增8個;無公害農產品(種植業)認證40個,比上年增18個,產地面積達353萬畝,累計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16個;綠色食品認證19個,比上年增1個,有機食品認證5個,比上年增5個。

(六)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工作不斷加強

農業信息工作取得新成效。圍繞宣傳政策、落實措施、生產發展等方面,共報送農業綜合信息1388條,被各級采用544條。三是以“農信通”為載體,共農業短信1548條,推進了農業信息入戶工作。合作制作“珠源大地”電視專題8期,農業工作宣傳力度明顯加大,宣傳渠道進一步拓寬。

“數字鄉村”工程建設成果進一步鞏固。開展上傳視頻文件試點工作,各縣網頁視頻文件陸續上傳,“數字鄉村”平臺作用進一步發揮。各地通過已建成的信息網絡交流平臺,本地產業、特色產品等信息,宣傳了產業發展,提供了供求信息,提高了農產品的知名度,拓寬了農產品的銷售流通渠道,推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七)依法管理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一是加強農資監管。開展農資打假行動,查獲假劣農藥7.3噸,查處違法種子30130公斤,查獲假劣肥料454.6噸,立案查處132件,挽回經濟損失百萬元。開展“放心農資”下鄉進村活動,普及相關法律法規、識別假劣農資、科學使用農資等有關知識。啟動“12316”農業公益投訴電話試點工作,做好毒鼠強和高度高殘留農藥的監管工作。二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檢查整治工作,對蔬菜基地、農貿市場、超市、批發市場及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縣抽樣監測、不定期抽檢,蔬菜農藥殘留超標率控制在指標以內。三是加強漁政執法管理。認真查處漁業污染事故。受理并妥善處理了漁業污染案件15起,維護了漁民利益。開展漁業安全生產百日督察專項行動,加強漁業船舶監管,保障漁業安全生產。四是加強農機監理。培訓了46名農機執法人員和32758名農機從業人員,加大了農機年檢工作力度,開展了安全生產百日督查、農機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和“農機安全示范”、“安全生產月”活動,組織了農機安全大檢查、農機監理執法檢查。農機事故率、重傷率、死亡率控制在省、市下達的安全目標管理責任制范圍內。五是加強病蟲害防治工作。重點開展了稻飛虱、稻瘟病、稻縱卷葉螟、粘蟲、馬鈴薯晚疫病等病蟲害監測,共病蟲害簡報69期,完成100萬畝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治任務。完成植物及植物產品調運檢疫1560批次,18萬噸,產地檢疫20.56萬噸。六是農業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工作扎實推進。沼氣池建設完成4861戶,占13.8%。組織申報2009年度“一池三改”戶用沼氣池26424戶,鄉村服務網點80個,聯戶沼氣池3個,大型沼氣池建設項目6個。完成農業野生植物資源調查、農業外來入侵生物調查、農產品產地安全質量狀況及產地周邊重點污染源展開調查,在全省率先完成農業源的普查。

(八)部門自身建設不斷加強,農業發展環境不斷改善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工作穩步推進。積極穩妥開展試點工作,各試點單位把科技人員的工資、獎勵、職稱與產業發展掛鉤,通過明確職責,考核獎懲,提高了科技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深入開展。制定了*市農業局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科學發展大討論活動方案,召開了全局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動員大會和局黨組理論中心組學習和專題報告會。領導干部撰寫心得體會64篇,全局職工廣泛參與學習討論,對科學發展觀有了新的理解新的認識。

優化經濟發展軟環境建設活動有聲有色。在全市率先制定了《*市農業局服務承諾制》等七項制度,受理服務承諾事項811件,限時辦結757件,限時辦結率100%,首問首辦104件,轉職能部門辦理數51件,首問首辦率100%。全局問責為零,投訴為零。服務態度,服務質量都得到較大提高。

一年來,農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脆弱,農田水利化程度依然較低,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依然不強,防范自然災害的機制不健全;二是農業科技的投入與支撐現代農業的需求不相適應,科研條件總體較差,科技推廣和科技培訓經費缺口仍然較大;三是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全市優勢特色產業綜合競爭力不高,大型龍頭企業數量偏少,總體帶動能力較弱,農產品加工科技含量較低,精深加工發展滯后,產業鏈較短,農戶參與產業化經營獲得的實惠不多;四是農村勞動力務農的本領不高,生產的規模不大,效益增加不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