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局農業產業化發展工作意見

時間:2022-06-03 07:47:00

導語:農業局農業產業化發展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局農業產業化發展工作意見

指導思想:按照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堅持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中心,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重點,突出“主導產業做強、特色產業做大”,進一步夯實基礎保安全,優化布局調結構,強推科技抓示范,糧經并舉促增收,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全市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和農村經濟穩定增長。

目標任務:全市糧食播種面積830萬畝,比去年增1.2%;力爭糧食總產達到23.6億公斤,比去年增4.7%,產值46億元(其中:夏糧面積208萬畝,產量3.35億公斤;秋糧面積622萬畝,產量20.25億公斤)。油料85萬畝,產量1.2億公斤以上。農業特色產業298萬畝,產值58億元(其中:蔬菜185萬畝,蠶桑27萬畝,魔芋19萬畝,中藥材17萬畝,花卉22萬畝,水產養殖28萬畝)。水果33萬畝,產值2億元以上。全年農業總產值106億元,增14.5%,來自種植業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00元以上。

全市新增農機動力1460萬瓦特,農機作業面積210萬畝,農機事故“三率”嚴格控制在省下達的指標內。

全市力爭培育100個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5個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50個以上“一村一品”專業村,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42%以上;培訓農村勞動力20萬人,新增轉移輸出農村富余勞動力8萬人,勞動力轉移就業收入增10億元,人均工資性收入增80元以上。

農村承包土地管理進一步規范,農村土地流轉機制逐步建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日益擴大;農民負擔監督管理明顯加強,各項惠農政策全面落實;農村財務委托力度進一步加大,基層干部經濟責任審計逐步推行。

(一)高度重視糧油生產

1.擴大復種指數,增加糧食播種面積。通過大力推廣糧食間作套種、生物多樣性栽培等措施擴大復種指數,2009年要在去年的基礎上增加間作套種面積320萬畝。

2.認真開展高產創建活動,提高糧經作物單產水平。全市農業系統要緊緊圍繞高產創建活動“三個一”工程(一畝立標、十畝攻關、百畝展示)的要求,根據資源特點和農業生產實際,分作物、分品種舉辦各級各類高產示范樣板,做到各級有樣板,每個產業有樣板,輻射帶動大面積主要糧經作物單產水平的提高。

3.著力提高科技與產業配套水平。一要以優良品種和組裝集成配套技術為核心大力推廣良種良法配套技術;二要以農機應用為重點大力推廣農機農藝措施集成配套;三要以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為動力大力推廣科技人員的工作績效獎懲配套。

水稻重點推廣優質稻及“一增四推”配套技術(增有效穗,推缽盤育秧、精確定量、雙行條栽、統防統治);玉米重點推廣種子包衣,地膜覆蓋及“一增四改”配套技術(增密度、改耐密品種、改種植方式、改覆蓋方法、改定向精量條播);馬鈴薯重點推廣高壟雙行、免耕覆蓋栽培、間作套種植及“一種一病”技術(脫毒種薯、晚疫病防治);麥類重點推廣優質專用小麥、啤飼大麥及“一精二推”技術(精量播種,氮肥后移、寬窄行栽培);油菜重點推廣寬窄行栽培及“一種三推”配套技術(優質“雙低”高油品種,推育苗移栽、增施鋅硼肥、噴施多效唑)等節本增效技術,把主導品種推廣到村入戶,主推技術培訓到田間地頭,提高農業新技術的普及率和到位率。

(二)加快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步伐

按照發展“十大特色產業”的規劃,培育“十大特色種養基地”的要求,重點加快優質蔬菜、蠶桑、魔芋、花卉、中藥材、水產等優勢產業生產基地建設。

蔬菜產業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夏秋和早春反季節葉類蔬菜、瓜果類蔬菜、耐運輸外運蔬菜、名優特稀蔬菜和供港蔬菜生產基地,優化適銷對路蔬菜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推廣無公害標準化蔬菜生產技術,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蠶桑產業以建基地,抓質量,樹品牌,強鏈條為重點,建立和完善蠶種儲備制度,大力推廣桑田規范化、標準化生產技術,提升蠶桑產業競爭力。

中藥材產業重點發展有市場、產銷對接的中藥材品種,抓好豐產示范基地建設,規范化移栽、合理施肥密植和豐產示范基地建設。

魔芋產業在適宜區要加快發展速度,擴大種植規模,力爭今年新發展3萬畝以上。

花卉產業以工業用原料花卉以萬壽菊為重點,著力提高鮮花單產,推行規范化、標準化種植技術,加快新產品開發和副產物的綜合利用,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水產業以“提高品質,發展加工,擴大出口”為重點,加快優勢水產品基地建設,推行健康養殖技術和方式,調整養殖品種結構,普及推廣良種良法和池塘標準化、規模化改造,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突出提升水產品檔次,重點發展庫區養殖,提高水產品深加工能力和保鮮運輸能力。

(三)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就是要依托項目帶動,加快基地建設,壯大龍頭企業,發展中介組織,真正實現兩個新突破兩個新發展:在標準化生產上要有新突破;在推進適度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上要有新突破;在專業經濟組織發展,提高農業發展的組織化程度上要有新發展;在科技與產業配套、基地與企業配套、生產與加工配套,提高龍頭企業的發展能力,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和加工轉化率上有新發展;一要強化龍頭帶動,進一步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通過政策扶持、項目帶動、做大做強現有龍頭企業,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和加工轉化率,提高龍頭企業的產業帶動能力,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全市力爭培育100個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5個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50個以上“一村一品”專業村,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42%以上;二要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合理流轉土地,實現在標準化生產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上有新突破;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實施好高穩產農田建設和糧食安全綜合示范區建設、農村國債沼氣建設、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建設項目,改善農業基礎條件;要認真落實農機購機補貼等支農惠農政策,發展壯大農機擁有率,提高農業裝備條件,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三要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深入開展“一村一品”創評活動。各地要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顯、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專業村、專業鄉(鎮),突出產業特色,起好示范帶頭作用。四是加快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根據市場需求,圍繞優勢產業帶建設,創建國家、省級無公害綠色產品和出口產品生產示范基地,加大產品推介力度,引導市內企業和外地名牌企業嫁接合作,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支持企業開發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產品進入國內外市場,在市場競爭中創建品牌。

(四)積極爭取和實施好農業項目

一是要落實好政策性項目工作。二是要積極做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爭取工作。三是積極爭取公益性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服務農業的基礎條件。四是注重生產性項目的跟蹤和落實。著重做好農作物間套作、高產創建、測土配方、農民培訓、病蟲害防治、品種協作攻關等生產性項目的跟蹤和落實。五是認真主動抓好項目的規劃和貯備。

(五)強化服務,不斷提高農業服務管理水平

當前,我市的農業發展正面臨改造傳統農業,推進現代農業的重要階段。提高農業服務管理水平,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是市委市政府賦予農業部門的重要職責。2009年要重點強化七方面的服務:一要進一步加大農業“12316”投訴宣傳力度,繼續開展農資打假護農行動和誠信經營活動,規范農資經營秩序,凈化農資市場環境。二要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逐步建立產地環境監測制度、農業投入品監管制度、批發市場監測制度、標識追溯制度和農產品“身份證”制度,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長效機制。三要開展水生動物防疫檢疫、漁業船舶檢查工作,積極查處漁業水域污染案件,嚴厲打擊違法捕魚活動,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切實保障全市漁業又好又快發展。四要提高農機監理隊伍素質,繼續實施農機安全生產目標管理責任制,強化農機安全宣傳教育、安全檢查和專項整治力度,深入推進“平安農機”創建工作,做好農村道路交通安全監管委托工作。五要進一步加強農民負擔監督管理,積極推進“一事一議”的規范化。六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合理流轉土地,實現在標準化生產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上有新突破,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的調處。七要進一步規范農村財務管理,落實好支農惠農政策。

(六)加強部門自身建設,提高服務現代農業的能力

2009年是貫徹學習*屆三中全會的關鍵之年,也是我市推進現代農業的關鍵之年。全市農業系統一定要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不斷加強部門自身建設,努力提高服務現代農業的能力。一要深入貫徹學習*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學習*屆三中全會精神就是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面把握全會的精神實質,特別是要認真學習和深刻領會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精神,緊密結合各地實際,把全會精神貫徹落實到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各項工作中去。二要深入開展科學發展觀學習實踐活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就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創新,切實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要求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以及黨員干部黨性黨風黨紀方面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著力構建有利于農業農村發展和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提高領導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能力。三要全面貫徹執行優化經濟社會發展軟環境建設“七項制度”。將“七項制度”嚴格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工作環節,進一步激發每一名工作人員干事創業、開拓創新的活力,真正從制度建設的層面提高領導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和行政能力。四要加強黨風廉政建設,以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建設為切入點,抓好預防教育,構筑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落實好黨風廉政建設的各項規定,完善監督機制,加大查辦案件工作力度。五要抓好領導班子建設,嚴格執行民主集中制原則,不斷完善領導班子內部監督約束機制,提高領導干部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六要抓好作風建設,著力營造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良好氛圍,形成合力,促進全市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