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性研究工作計劃

時間:2022-08-23 03:37:00

導語:基礎性研究工作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礎性研究工作計劃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明確指出:"必須堅持近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相結合,注重加強基礎研究、戰略高技術研究和重大社會公益科研工作。重大突破性創新要著眼于從基礎研究抓起,不斷形成新思想、新理論、新工藝,為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提供源泉,增強持續創新的能力"。為明確**時期我省基礎性研究發展的目標任務和方向重點,促進科技持續創新能力的提高,特編制本計劃。

一、**基礎性研究發展回顧

**期間,隨著我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科教興省"戰略的深入實施,我省的基礎性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自然科學基金經費增長較快,應用基礎研究得到加強。**年至**年的五年中,省財政撥款省自然科學基金4200萬元,共計資助了面上項目853項,青年科技人才50位,重點項目12項。有100多項基礎性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級及省部級的獎勵,其中60多項為國家級和省部二等獎以上;有些成果也已應用于生產實際,并取得很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全省已有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85個,國家級重點學科13個,省級高新技術研究開發中心43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17個。研究隊伍得到加強,優秀青年科技人才不斷涌現。建立了以高等院校和重點研究院所科技人員為主的基礎性研究隊伍,約有4000余人參與了基礎性研究工作。**期間,我省科技人員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類項目資助862項,居全國第7位;經費14342.9萬元,居第8位;獲項目數和經費數均比"八五"上升了一位。

雖然我省基礎性研究不斷取得新成績,但與北京、上海等強省比較還有較大差距,還存在不少困難與問題。我省基礎性研究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為解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提供科學支撐有待加強。學術帶頭人短缺,在國內外有名望的專家少,優秀年輕人才流失仍然相當嚴重,研究隊伍的整體水平亟待加強。經費投入年年有增長,但力度偏弱,造成基礎性研究領域千軍萬馬爭經費。我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在限額申報和低資助強度前提下資助率仍為20%左右;同時,在有限經費投入和管理水平不高的情況下,造成目標不集中,重點不突出,難以開展深入的、高水平的研究工作。激勵創新的機制和環境建設有待加強,特別是研究機構不開放,團結協作困難多,儀器設備老化等問題制約我省基礎性研究的發展。

二、發展基礎性研究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我省基礎性研究要堅決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制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科教興省、建設科技強省的戰略,緊緊圍繞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總體要求,進一步落"創新、產業化"的科技方針,堅持以發展為硬道理,以改革為動力,以創新為靈魂,以服務于產業化為宗旨。省自然科學基金要優化資助結構,突出重點,重視人才,強調聯合,強化基礎性研究創新能力,優勢學科自我發展能力和為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服務的能力;要突出以我省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為主導,堅持"突出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原則,鼓勵自主創新,形成自己的知識產權,部署和資助對我省科技、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有帶動作用的基礎性研究課題。

(二)基本原則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在實際工作中要做到"四堅持一加強":

--堅持"創新、創業、集成",為我省中心任務服務的思想;

--堅持以應用基礎研究為重點的資助方向;

--堅持以高新技術領域應用基礎研究為主的結構;

--堅持以培養中青年科技人才為重要的任務;

--加強支持有我省特色、并在全國有一定地位的優勢學科的基礎理論研究。

三、總體發展目標

--全面提高以應用基礎研究為主體的基礎性研究水平,增強持續創新能力,提高解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深層次重大科學問題的能力,使之與我省的經濟地位相適應,為我省社會、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促成我省基礎性研究的骨干力量的聯合,并加強與國內外的知名實驗室合作,緊緊圍繞我省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中重要科學問題,開展多學科研究。**期間,安排重點基礎性研究項目50項,在此基礎上,為全省提供"主動設計"重大科技項目20項左右;同時,配合國家的部署,重點支持10個左右學科前沿的研究,力求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期間支持50名青年科技人才的基礎上,**期間,繼續培養和吸引50名適應21世紀發展需要的、富有創新精神的、在國內有相當影響的優秀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在此基礎上,要造就10名得到國內公認的頂尖人才,并形成一個基礎性研究人才群體。

四、優先發展領域

根據浙江優勢、特色和需要,我省發展基礎性研究以下述標準選擇重點研究領域和發展方向:

--符合當今國際科技發展趨勢,具有強烈應用前景、能夠提升我省技術創新能力或增強我省科技實力的研究方向;

--我省具有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有望取得重要突破而形成高技術"制高點"或"爭一席之地"的研究方向;

--對我省未來高科技產業發展具有戰略意義和帶動性作用的研究方向。

(一)農業科學與生物技術

1.動植物重要基因控制技術

以具有浙江省特色的動植物為主要研究對象,開展動植物重要基因控制技術研究。例如,研究品質、產量、抗性等主要經濟性狀的遺傳規律、基因定位與克隆、基因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動植物基因工程高效率轉化體系及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研究;高效、低價的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體系;動植物繁殖力和雜種優勢形成的分子機理;基因DNA芯片和蛋白質芯片的研制;生物芯片在動植物基因檢測和疾病檢測中的應用。

2.動植物重大病蟲害可持續控制基礎性研究

包括重要動植物病蟲害發生的生態機制和分子基礎研究;病蟲害變異與流行關系;生物農藥及新農藥研制與應用的基礎研究;生物多樣性對害蟲的自然控制力的研究;突發性、流行性病蟲的預警預報技術及其對生態功能的影響。

3.農業產后基礎研究

主要包括農產品產后保鮮、儲藏、加工等應用基礎研究,如農業產后貯藏中產前病蟲為害機理及產后生物學基礎研究;通過基因工程技術改進和提高農產品的抗衰老功能的研究;通過重組DNA技術改良和培育優質發酵工程菌基礎研究;具有特殊保健功能的天然植物成分的結構分析、精提、改性及構效、量效關系研究。

4.農業資源高效利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

包括發掘動植物品種新的基因資源以及抗逆、優質、高產的品種資源,為建立具有我省優勢和特色的農業動植物種質資源基因庫、胚胎庫、資源和數據庫奠定基礎;高效、節本、低耗的輕型栽培技術的基礎研究;農業生態的結構優化和功能調節研究。

(二)醫藥科學

1.生物制藥的基礎性研究

主要包括開發基因工程藥物、新型藥物(反義核酸、核酸等)和疫苗(核酸疫苗、治療疫苗)等的基礎性、前期性研究工作。

2.現代中藥的基礎性研究

包括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利用科學先進的研究方法,確定中藥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并進行最大限度的提取和分離;根據藥物動力學及相關學科知識,進行中藥的新劑型研究。

3.創新藥物開發支持體系的研究

如開展建立分子模型、細胞模型、動物模型等新藥篩選系統的基礎性研究;參考國際規范,建立藥效的客觀評價體系,利用計算機分析技術制定量化的評價標準。

4.重要疾病基因、功能基因的研究

包括從疾病基因、功能基因著手,研究我省主要疾病的發生機理、早期診斷和防治手段。

(三)材料科學

1.新型金屬功能材料的研究

新型高性能納米功能材料的基礎性研究;新型高性能催化材料和電催化材料的基礎性研究;新型高性能磁性材料及其表面處理的應用基礎研究;新型儲能材料的應用基礎研究;金屬功能材料與新型金屬間化合物的應用基礎研究;與半導體和信息產業緊密相關的新型電子信息材料和器件的應用基礎研究。

2.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的研究

硅單晶的生長、加工以及缺陷和雜質的基礎性研究;新型光電子材料的應用基礎研究;新型人工晶體材料的相關應用基礎研究;微波介質材料及新型敏感材料的應用基礎研究;新型光電復合薄膜與低維材料的應用基礎研究。

3.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

聚烯烴高性能化的應用基礎研究;高性能分離膜材料的研究;具有光電磁等特性的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備和應用基礎研究;無公害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制備的基礎研究;高分子材料聚集態結構的形成、變化及調控;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型紡織纖維的復合、深加工及后處理等相關的應用基礎研究。

4.交叉領域新材料的研究

與化工、能源、環境、醫藥、信息產業等交叉的新材料領域的基礎性研究,諸如精細化學品材料、新型電池材料、醫用生物材料、環境友好材料和電子化工材料等的應用基礎研究。

(四)信息科學與自動化

1.軟件與互聯網相關技術的基礎性研究

網絡多媒體技術中多媒體信息的壓縮、傳輸、搜索等重要問題的基礎性研究;新一代Internet技術涉及的關鍵理論與技術;電子商務相關的技術關鍵及網絡信息安全技術的基礎性研究。

2.通信與微電子技術的基礎性研究

多媒體移動通信及網絡技術中的網絡與智能化、軟件無線電、數字信號處理等技術的基礎研究;系統集成(SoC)設計方法學及相關技術;新型集成電路設計理論及技術基礎研究;新型數字電子產品設計技術及應用基礎研究。

3.自動化及相關技術的基礎性研究

復雜過程的實時控制與優化管理;先進制造技術與裝備自動化;自動化在農業、交通、經濟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

4.光機電一體化的基礎性研究

光機電一體化產品的設計平臺技術;光機電多媒介集成技術與系統;微小尺度光機電器件與系統等。

(五)資源與環境科學

1.環境污染過程及控制、修復原理研究

包括我省城市復合型大氣污染的形成機制及控制對策;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復技術的基礎性研究;非點源污染的過程、機理及時空變異規律研究;工業生態學原理及清潔生產技術的應用基礎研究;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處理技術的基礎性研究;電磁污染、光污染和噪聲污染產生機理、分布規律以及控制技術的基礎性研究。

2.高強度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及管理對策研究

包括我省淡水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基礎性研究;森林環境質量的演化及可持續利用的基礎性研究;生物資源、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的基礎性研究;我省區域性土壤環境質量的演化及可持續利用的基礎性研究。

3.沿海地區生態環境演化規律及對策研究

包括海岸帶、河口海灣和近海生態環境與基礎生產力的研究;圍墾灘涂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的演化過程與機理研究;赤潮、臺風等自然災害的形成機理、預測與區域災害風險評估研究。

4.固體廢棄物資源化的應用基礎研究

包括我省城鎮垃圾和養殖場固體廢物資源化的應用基礎研究;秸桿綜合利用技術的基礎研究等。

(六)具有一定優勢的基礎學科

數學在21世紀的高科技領域及國民經濟建設各個領域中將發揮基礎的作用。我們應該"重點扶持、辦出特點",把幾何分析、流形幾何與拓撲、現代分析及其應用、方程與動力系統、群與代數及其表示論、極限理論與隨機分析,以及科學計算的方法與理論作為重點發展的研究方向。

對于物理學的支持要突出重點,鼓勵原始創新,把研究重點放在光信息傳輸,量子光學與量子通訊,極端非線性光學,原子團簇物理,高溫超導電性研究,表面物理學,介觀、納米和薄膜物理,高分子與生物物理,格點規范理論和計算物理及非線性物理學等領域。特別要在光學和凝聚態領域中加強應用基礎研究,直接推動我省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同時,對其他一些有我省特色和優勢的基礎學科也要給予重點扶持,促進其進一步發展。此外,尤其要密切關注一些新興交叉學科的發展,配合國家的部署,對我省有能力開展研究,搶占"高地"工作給予及時地支持。

五、主要措施

科學基金制是目前我國資助基礎性研究的一種好的模式。在**期間,要實施"發揚民主,尊重科學,手續簡便,鼓勵創新"的評審原則和"鼓勵創新,允許失敗,實事求是,有所發現"的管理宗旨,堅持依靠專家管理好基礎性研究。

(一)堅持改革,科學管理

加強管理和體制創新,營造有利于源頭創新的資助環境,以管理創新來促進技術創新,以綜合集成來保證創新,實現創業。

1.強化綜合集成,提高科研績效。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是科技鏈中兩個重要環節;人才培養與重點實驗室建設是科技工作兩項關鍵任務。必須改變塊狀管理模式,用綜合集成的思路,促進科技工作有機結合,提高整體效益。

2.項目的申請評審辦法,建立有利于源頭創新的評審機制。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規范辦事程序,實行項目公開申報,公開評審,公布結果,接受社會監督,要使創新性的思想能得到及時地體現和支持。繼續推行"雙盲"評議辦法,并建立基金評審的各學科首席科學顧問制度。要完善項目評價指標體系,重點突出創新,與浙江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聯度以及研究結果可擴散性等方面的評價。

3.強化專家庫的建設,擴大評審專家選擇范圍,并要注重對專家本身的評估。要積極引導評審專家遵照"浙江目標"的要求,科學、公正地履行評審職責。

4.積極鼓勵我省有實力的企業,站到面向21世紀新形勢的戰略高度,參與對基礎性研究的支持。同時,要鼓勵科研院所、科技型公司、大企業集團的科技人員從創新、創業的思想,從產業化的角度開展應用基礎研究。

(二)培養人才,形成"團隊"

建設科技強省,人才是關鍵。要依靠政策導向,加強發現和培養創新型人才,建立培養和吸引人才的有效機制。

1.重視發展科研群體,形成"團隊優勢",結合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建設和重大項目的實施,對優秀研究群體的前瞻性、創新性研究提供持續穩定的支持,創造寬松的研究環境,培養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小組。

2.強化青年科技人員的培養。首先,要進一步用好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專項資金,資助學科要緊扣我省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資助對象的年齡要逐步前移,對其中優秀者要繼續資助,培養成為國內領先的頂尖人才。面上項目要逐步向35周歲以下青年科技人員傾斜,特別是剛出站的博士后和畢業不久的博士要給予及時的支持。注重從小單位、小人物中發現人才,要使那些有獨立思考、獨創精神的青年人才適時得到資助。

3.進一步采取措施,保證基礎性研究隊伍的"流動的穩定",即在保證我省從事基礎性研究的科技人員基本數量情況下,要促進新陳代謝,使我省基礎性研究隊伍在年齡結構、學科結構和職稱結構上合理化。

(三)加大投入,調整布局

到**年省自然科學基金經費要達到2500萬元。在經費增加的情況下,省自然科學基金要從"綜合集成,創新創業"的高度,調整布局,進一步加強為"浙江目標"服務。首先,依靠專家編制好指南,銜接好基礎性研究與應用研究、發展研究的關系,要引導科技人員在選題時做到"自由選題"與"浙江目標"相結合;"科學意義"與"中心任務"相結合。第二,要加強重點項目安排,做好重點項目的"主動設計"工作。第三,對面上項目要采取"控制規模,提高強度,拉開檔次,支持創新",保證其競爭性、科學性和公正性。第四,要安排一定額度的小額預算探索基金,鼓勵和支持青年科技人員大膽提出新思想,開展探索性研究。

(四)加大基礎性研究管理隊伍的建設

要十分重視吸引一批具有創新、集成能力的管理人才到基礎性研究管理中來,優化管理隊伍知識結構,提高他們的政策水平、服務意識和業務能力。營造一種鼓勵管理人員勇于改革,努力探索的氛圍。

(五)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和研究合作

要努力爭取參與國家重大基礎性研究項目,鼓勵和支持科學家以各種方式積極參與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和學術交流。要為國際高水平科學家和留學人員來我省服務創造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