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衛專業發展工作計劃
時間:2022-04-07 01:20:00
導語:環衛專業發展工作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規劃背景
《*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明確*的城市性質是中國首都,是全國政治、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現代國際城市。強化首都職能,做好“四個服務”;發展首都經濟,建設世界城市;保護歷史風貌,建設文化名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善之區,建設宜居城市是*的城市發展目標和主要職能。環境衛生工作是保護和改善首都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城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是體現首都城市形象和文明程度的窗口。為確保20*年舉辦一屆高水平、有特色的奧運會,實現新*、新奧運的城市發展目標,促進環境衛生事業與首都經濟、社會及城鄉建設協調發展,加強環境衛生管理,加快環境衛生設施建設,不斷提高城鄉環境衛生質量和水平,特制定《*市“*”時期環衛專業規劃》。
2、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系統解決城鄉環境衛生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以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指導方針,統籌城鄉資源,優化設施布局,創新管理體制,建立長效機制,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善之區提供堅實的環境保障。
3、遵循原則
科學管理原則。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分階段實施,不斷完善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設施科技含量和保障能力;加強制度建設,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城鄉環境衛生管理長效機制。
城鄉統籌原則。統籌城鄉資源、協調城鄉發展,加大對農村地區環境衛生基礎設施投入力度,逐步縮小城鄉差距。
屬地負責原則。強化環境衛生區域責任制,充分發揮區縣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礎性作用,努力滿足廣大群眾對環境衛生服務的需求。
社會參與原則。加快建立社會參與機制和監督機制,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方針,推進環境衛生行業現代化和產業化進程。
4、規劃依據
《*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
《*奧運行動規劃》
《*市市容環境衛生條例》
國家有關法律、法規
*市其它相關法律、法規、規章
其它相關規劃
5、規劃范圍與期限
規劃范圍為*市行政轄區,總面積16410平方公里
近期規劃期限為2006年—2010年
遠期規劃期限為2011年—2020年
規劃基準年為2004年,參考2003年和2005年相關數據。
第二章“十五”時期環境衛生工作回顧
“十五”期間,*市政府十分重視環境衛生工作,持續增加財政投入,社會各界人士亦對環境衛生事業發展給予極大關注和支持。在各方面努力下,*市環境衛生工作取得長足進步,各項考核指標都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1、體制與機制改革工作初見成效
2000年,*市進行環境衛生管理機構與體制改革,撤銷市環境衛生管理局,環境衛生工作的政府管理職能并入*市市政管理委員會。市屬環境衛生作業隊伍通過體制改革由事業單位轉為國有獨資企業,成立一、二、四清和北清集團公司。轉制企業對使用的全部國有資產負有保值增值責任,行業主管部門與企業通過簽訂服務合同,根據作業量和作業質量是否達到合同約定支付服務費用,初步體現了提高服務質量和降低運行成本的市場競爭意識。
2、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能力明顯增強
法制建設步伐加快,制定《*市市容環境衛生條例》及與之配套的7項政府規章,制定并多項標準、規范,確定并實施6項關于環境衛生設施建設、生活垃圾經營服務資質和垃圾渣土管理等行政許可事項,初步建立以《條例》為基礎、以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為補充的法規體系,促進環境衛生建設和管理工作規范化、法制化。
3、垃圾處理思路進一步清晰
根據*城市功能定位和對20*年*奧運會在環境方面的承諾,以及城鄉統籌發展和循環經濟理念,出臺《*市生活垃圾治理》白皮書,進一步明確垃圾處理總體思路。即由“以衛生填埋為主,盡快提高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調整為“以建設生態城市為目標,大力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科學調整垃圾處理工藝比例,加快生活垃圾以填埋為主的處理方式向綜合處理方式轉變;逐步建立起城鄉統籌、布局合理、技術先進、資源得到有效利用的現代化垃圾治理體系”。
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新建9座垃圾處理設施,日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增加3000多噸,全市布局合理的大型垃圾綜合處理中心雛形已經初步形成。通過對垃圾衛生填埋場填埋氣和滲瀝液的治理,實現了內部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目標全部實現,比“九五”末期提高近40%。
4、加大環境衛生工作熱點、難點問題的解決力度
4.1開展垃圾分類投放工作
機關、企事業單位、部分街道、小區開展垃圾分類投放和廚余垃圾就地處理工作,為進一步開展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工作提供有益嘗試。
4.2糞便污染得到治理
采用投資少、見效快的糞便處理模式,城區共建設9座糞便消納站,總消納能力4300噸/日,基本解決城區糞便消納問題。按照城鄉統籌發展要求,開展郊區縣糞便治理工作,建成4座糞便消納站。
4.3治理非正規垃圾填埋場,規范建筑渣土管理
*市垃圾無害化處理歷史僅有10年,此前無序堆放的垃圾和非正規填埋場給環境和地下水帶來影響。按照全市統一組織和布置,采用清運、覆土、綠化等方式,逐年整治五環路以內地區多年形成的非正規填埋場。
建筑渣土初步實現規范化管理,具有專門管理機構,開展一站式和網絡式辦公。實行渣土消納許可證和渣土砂石運輸車輛許可證核準制度,從建筑渣土產生源頭到集中消納點實施全程管理。
4.4公共廁所建設和改造取得顯著成效
針對公共廁所不達標和數量不足等問題,加大政府投資建設力度,2001—2003年每年改建200座公共廁所,2004年改建400座,2005年增加到1700座。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倡導營業場所和公建設施內部廁所對社會開放。規范公共廁所建設改造工作,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強化管理,嚴格落實保潔責任制,組建專業檢查組,建立監督考核機制,為群眾提供文明衛生的如廁環境。
5、郊區農村生活垃圾納入城市管理范疇
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地區有計劃地納入城市管理范圍,其生活垃圾管理按照城區標準進行。各區縣初步建立長效管理機制,采用“村收集、鎮運輸、區處理”的管理模式,通過建設垃圾密閉收集設施、建立保潔隊伍、落實專項運行經費三方面工作,垃圾密閉化管理范圍由四環路逐步擴大到六環路以外40%的平原地區。納入管理范圍的垃圾得到有效管理,垃圾暴露和白色污染現象明顯減少,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地區環境衛生狀況明顯改善。
第三章環境衛生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十五”期間環境衛生工作取得很大的成績,但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舉辦奧運會提出的高要求和人民群眾環境意識提高,使得*市環境衛生工作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需要重點解決以下方面問題。
1、改革尚不到位,不利于環境衛生市場開放
“十五”期間環境衛生體制改革完成市屬環境衛生作業單位向企業的轉制,“*”期間需進一步深化區縣環境衛生體制改革,強化環境衛生區域責任制,逐步實現管干分離、公平競爭、降低成本的目標。
2、管理相對薄弱,法規標準還需完善
“十五”期間頒布了一系列相關法規、標準,但尚未形成完整體系,政府對環境衛生工作的管理較多依靠行政手段,管理水平與現實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
3、設施能力缺口較大,“三化”結構不合理
2005年*市生活垃圾產生量14710噸/日,設施處理能力10350噸/日,處理能力缺口4360噸/日(城區2700噸/日,郊區1660噸/日)。預計2010年全市生活垃圾產生量16620噸/日,隨著10座現有垃圾處理設施陸續關閉,處理能力缺口將進一步加大至10770噸/日(城區4310噸/日,郊區6460噸/日)。此外,由于歷史上缺少規范化處理設施而形成的大型非正規填埋場,仍在污染環境和地下水,也需盡快治理,進一步增加了設施需求。
但是限于城市發展迅速,建設用地緊張,水資源保護和環保要求不斷提高,落實處理設施建設用地難度加大,進一步制約設施建設。
現有垃圾處理設施90%使用衛生填埋技術,直接填埋含有大量有機物和水分的原生垃圾,作業難度大,加劇土地資源消耗。
4、城鄉差距明顯,農村環境衛生設施建設和管理滯后
長期以來,我市環境衛生工作重點在城市地區,農村地區環境衛生基礎設施不足,管理落后。
第四章規劃目標、任務及對策措施
1、總體目標
2010年
實現20*年*奧運會在環境方面的承諾,初步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初步完善法規、規劃、標準和監管體系。推進市場化進程,初步形成環境衛生作業的市場化機制。環境衛生設施基本滿足需求,城鄉環境衛生質量進一步提高。
2020年
充分滿足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要求;完善法規、規劃、標準和監管體系。形成完善的環境衛生作業市場化機制。基本滿足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宜居城市的環境衛生需求。
2、階段指標
20*年
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覆蓋率城區50%,資源綜合利用率城區30%;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城區98%,郊區65%。
基本完成全市糞便集中處理設施建設,糞便集中處理率城區98%,新城80%。
城市道路車行道機械清掃作業率城區70%,郊區50%;機械保潔作業率城區40%,郊區30%。
2010年
設施能力滿足需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城區99%,郊區80%;工藝比例科學合理,焚燒、堆肥和填埋的比率基本達到4:3:3。
農村戶廁改造率90%,糞便集中處理率城區99%,新城85%。
城市道路車行道機械清掃作業率城區80%,郊區60%;機械保潔作業率城區50%,郊區40%。
3、階段任務
20*年
初步建立環境衛生市場準入制度和政府調節機制;初步建立具有先進科技管理手段的環境衛生作業指揮和作業質量監控系統。
落實農村地區垃圾密閉化管理,提升農村地區設施建設和環境衛生水平。
城區、新城和奧運會場館周邊地區公共廁所基本滿足需求,達到國家和*市現行公共廁所建設標準,落實保潔責任制。加強水源保護地、旅游景區、交通干線兩側地區公共廁所建設。
城區城市道路機械化清掃保潔滿足奧運需求,清掃保潔質量達到有關標準。
2010年
加大環境衛生科技含量,建立完善的環境衛生管理系統。
實行環境衛生作業和設施運行特許經營制度,完善環境衛生作業市場。
各類非正規垃圾填埋場得到有效控制。
城區、新城、旅游景區和區縣重點地區公共廁所布局合理、全部達到建設和管理標準,農村公共廁所基本滿足需求。
農村地區環境衛生面貌明顯改善。
實現全市建筑垃圾全過程規范化管理。
城區、郊區城市道路機械化清掃保潔全面實現規劃目標和標準,城市道路清掃保潔面貌明顯改觀。
2020年
法律、法規、標準體系完善,環境衛生作業和設施運營市場全面開放,社會依法監督機制健全。
全面實現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目標,各類非正規垃圾場得到全面治理,杜絕原生垃圾直接進入衛生填埋場;糞便無害化處理系統完善。
全市公共廁所布局合理、文明衛生、方便適用。
全面實現城市道路機械化清掃保潔,提高城市道路潔凈程度。
4、對策與措施
為了更好的服務于社會、經濟和環境,以《*城市總體規劃》為指導,抓住城市發展進入戰略調整和功能完善的關鍵時期,運用科學發展觀,站在新的高度,確定全市環境衛生專業發展方向,以滿足新形勢下的新需求。
4.1深化體制改革,轉變管理機制
(1)推進環境衛生體制改革
根據政府引導、企業運作、公眾參與、社會監督和增量改革、存量試點原則,逐步培育環境衛生作業市場。
推進區縣環境衛生作業隊伍企業化轉制。
環境衛生設施建設堅持政府投資為主,繼續推行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多元化投融資體制,新建項目實行特許經營制,通過招投標確定投資建設和運營者;對現有垃圾處理設施運營進行改革試點。
(2)強化區域責任制
環境衛生工作統一規劃、區縣為主、三級管理,強化區域責任制。
市行業主管部門負責制定法規、政策、規劃、標準,并加強檢查、監督和考核,促進環境衛生規范化管理;按照特許經營方式組織實施市級重點環境衛生設施建設項目;制定全市性環境衛生突發事件應急保障措施,協調突發事件的環境衛生應急處置;組織全市性重大活動的環境衛生保障。
建立健全環境衛生責任制,將環境衛生發展指標納入區縣年度考核。
區縣政府負責落實市環境衛生專項規劃,負責區域內環境衛生設施建設及對區域內環境衛生工作的管理;負責落實本區域內環境衛生市場的監督管理,重要活動的環境衛生保障以及轄區內環境衛生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
(3)健全垃圾處理收費制度
堅持“污染者付費”原則,健全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在全社會樹立依法繳納垃圾處理費的意識和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意識,建立垃圾處理經濟補償機制,通過經濟手段促進垃圾源頭減量,緩解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矛盾。
4.2加強規范管理,促進依法行政
(1)健全環境衛生管理的法律法規和標準
在現有法規框架的基礎上,加快修改、制定相關法規、規章和管理標準。立足于促進環境衛生管理和制度創新的實際需要,增強立法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以構建循環經濟社會為目標,落實各項管理制度和措施,規范管理要求和技術標準,充分發揮經濟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的綜合作用,促進管理效能的發揮;突出環境衛生綜合立法與專項立法的配套和銜接,使管理內容更科學、合理和明確,管理覆蓋面更全,更具有強制保障力。逐步形成完整、系統、科學的法規體系和標準體系,使環境衛生建設和管理各個方面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建立環境衛生作業監管體系
完善政府監管體系。建立環境衛生問題主動發現和反應機制,利用先進科技手段,對全市環境衛生狀況及作業進行監督,對環境衛生問題主動發現、及時反饋并做出處理。加強對各類環境衛生設施的規范化管理,防治出現重建輕管現象,保證環衛設施發揮應有效益。
建立環境衛生社會公眾評價體系,搭建并拓寬與公眾交流的信息平臺,不斷提高公眾對環境衛生的滿意度。
(3)嚴格執行基建程序和審批制度
環境衛生設施建設嚴格執行基礎設施建設程序。加強項目前期工作,保障項目順利實施,保障投資效益和環境質量。
對于社會其它應配套建設環境衛生設施的工程項目(如道路改擴建、小區建設等),必須嚴格履行行政許可審批制度,確保垃圾收集站、公共廁所等環境衛生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投入使用。
4.3加強垃圾源頭管理,實施垃圾總量控制
實施責任區域總量控制,建立垃圾減量化有效機制,逐步實現垃圾的控制性增長。
加強垃圾源頭管理,促進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通過制定政策,依靠科技,控制垃圾源頭產生量,提高垃圾資源化利用率。積極營造輿論氛圍,鼓勵市民自覺參與源頭分類。
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全面推進垃圾分類收集管理,逐步建立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管理運行體系。
4.4加大農村投入,城鄉統籌發展
(1)加大對農村環境衛生工作的扶持與投入
貫徹落實城鄉統籌發展的總體方針,加大財政對農村地區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投入力度。探索適合農村垃圾處理的方式,加快農村環境衛生設施建設速度,解決農村地區環境衛生設施不足問題。
(2)落實農村環境衛生設施建設任務
按照相關標準、規范建立垃圾密閉收集系統。郊區各區縣按照全市規劃建立1—2座垃圾集中處理設施。保證所收集的垃圾全部進入指定處理設施。對農村公共廁所、戶廁進行改造,達到標準。
4.5提高科技含量,加快設施建設
(1)生活垃圾處理設施
“*”期間,通過設施的新建和改建,減少原生垃圾直接填埋量,調整工藝技術比例,焚燒、堆肥、填埋工藝處理比例為4:3:3,初步實現生活垃圾處理方式向綜合處理方式的轉變,提高資源化利用率,基本實現垃圾處理技術結構的調整。
根據生活垃圾產生量、成分和分布狀況預測結果,綜合垃圾處理階段目標,“*”期間新建生活垃圾轉運站7座、處理設施27座,屆時全市將擁有生活垃圾轉運站12座、處理廠(場)32座,具有每日接收16510噸—18215噸生活垃圾、1200噸餐廚垃圾的能力。
(2)糞便消納站
隨著全市污水管網和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進度,各郊區縣新城均要建設糞便集中消納設施,實現糞便有序處理。“*”期間新建糞便消納站9座,新增處理能力3400噸/日。
(3)建筑垃圾處置場
實現全市建筑垃圾全過程規范化管理,全市建設4座建筑垃圾處置場。
(4)預留2020年項目建設用地
預計2020年*市生活垃圾產生量將達到18000噸/日,為實現垃圾治理規劃目標,2010年末期就需啟動新一輪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做好2020年建設項目用地預留工作。
4.6健全道路清掃保潔體系、提高冬季除雪應急保障能力
建立完備的道路清掃保潔應急體系、信息化體系和標準化體系,完善道路清掃保潔監管體制。加大投入,采取激勵扶持政策,提高城市道路機械化清掃作業率和機械化保潔作業率。推廣道路清掃保潔新型工藝,落實*市城市道路清掃保潔質量標準和要求,減少道路交通揚塵污染,提高城市道路潔凈程度。擴大中水在作業中的使用,節約水資源。
建立“統一指揮、能力完備、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道路除雪應急系統。實行“機械除雪為主,融雪劑除雪為輔”的作業方式,控制融雪劑使用量,提高除雪時效性。
4.7解決熱點問題,提升環境衛生水平
(1)有效控制非正規垃圾填埋場
按照區域責任制,由內向外、由重點到一般和分類指導的原則,“*”期間要優先治理重點地區(五環路內、奧運場館周邊、鐵路沿線、南水北調沿線、水源保護區)及污染嚴重的非正規垃圾填埋場。
加快郊區農村垃圾密閉化管理工作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從根本上解決垃圾暴露和非正規填埋場問題,在生活垃圾處理和管理水平提高過程中逐步解決歷史遺留非正規垃圾填埋場問題。
(2)繼續推進公共廁所建設、改造和管理工作
提高公共廁所規范化管理和服務水平,提供方便、衛生的如廁環境。通過新建公共廁所,解決合理布局問題。執行行政許可審批辦法,加強對新建、改擴建工程中配套公共廁所建設的監管審核力度,不造成新的遺留問題。
4.8建立和完善投資回報機制,落實資金保障
“*”期間規劃建設大型環境衛生基礎設施48個,總投資估算額75.6億元。其中新建生活垃圾轉運站7座、處理設施27座,投資估算額70.9億元;新建糞便消納站9座,投資估算額2.8億元;新建城八區融雪劑攪拌站項目,投資估算額0.6億元;新建建筑垃圾處置場4座,投資估算額1.3億元。
加快新建環境衛生基礎設施項目審批速度,完善投資回報機制,加大吸引投資力度,保證項目順利實施。
- 上一篇:政府鼓勵引導企業經濟發展意見
- 下一篇:安全文化建設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