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指導意見
時間:2022-05-07 04:17:00
導語:全市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指導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
為貫徹落實國家、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精神,現就推進我市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縣為主,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穩步推進,確保質量,均衡配置教育資源,逐步縮小城鄉、區域和學校之間的差距,促進教育公平。到2015年底,基本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硬件條件、師資配置、管理水平、教育質量等方面相對均衡,辦學條件基本達到省定標準化學校辦學標準,全市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實現均衡發展。
二、目標任務
(一)合理規劃布局,實現教育設施均衡
1.統籌優化學校布局。本著規模化辦學的原則,確保學校建設與城市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同步進行。在城區,結合城市建設規劃搞好中小學設點布局。實行教育行政部門參與新建居民小區的前置審核和竣工驗收制度,確保小區配套學校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交付教育行政部門使用和管理。在農村,著力推進辦學標準化,每個鄉鎮設1處中心小學,并附設3-5處分校,邊遠的農村聚居區可設必要的教學點。原則上每2-3個鄉鎮設1處初中,有條件的農村初中可與城區中學聯合辦學,實行名校帶動,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2.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實施中小學校舍和場地標準化建設工程,2013年基本完成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建設任務,2015年,實現所有中小學校舍達標。加快體育運動場地標準化建設,著力解決學校無田徑場或場地過小、籃排球及乒乓球場地不足等問題。實施教學設施標準化建設工程,到2013年,50%的中小學實驗室、功能教室、圖書室、音體美等教學設施達到省定標準,到2015年,實現所有中小學達標。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2012年基本實現全市中小學專任教師每人一臺計算機的目標,2012年全市中小學具有信息接入點和多媒體教學設備的“綠色班班通”普及率達到50%,2013年達到95%,2015年全面實現“班班通”。實施農村中小學“211”工程,到2013年,熱水、熱飯、取暖、改廁項目覆蓋農村中心中學、中心小學和寄宿制學校,到2015年實現全覆蓋。
(二)關注弱勢群體,實現教育機會均等
1.保障留守兒童接受義務教育。堅持以輸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公辦中小學接收為主,保證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和服務體系。根據需要建設農村寄宿學校,優先滿足留守兒童住宿需求。健全義務教育貧困學生資助體系。
2.保障殘疾兒童接受義務教育。進一步完善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隨班就讀為主體,以送教服務等形式為補充的特殊教育辦學體系。實施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工程,到2015年,各縣(市、區)特殊教育學校均達到標準化學校建設標準。
3.健全輟學防控機制。落實各級各部門的控輟責任。加強對用工市場和企業用工的管理,嚴禁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提前進入就業市場。
(三)加強教師管理,實現師資力量均衡
1.加強教師編制管理。實現市縣鄉中小學教職工執行同一編制標準,對農村偏遠地區實行傾斜政策。
2.均衡配置教師資源。實施教師配備標準化建設工程,2012年年底以前,各縣(市、區)配齊英語、音體美等學科教師。建立正常的教師補充機制,確保每年補充教師人數不低于自然減員人數。加強縣域內教師的調配與交流,城區學校教師按照每兩年不低于專任教師總數15%、骨干教師按照每兩年不低于骨干教師總數15%的比例與農村學校教師交流。
3.健全教師培訓體系。加強教師培訓基地建設,2012年前,依托大學等高等院校建立市級中小學教師培訓基地,各縣市區要積極整合相關資源,建設一處高標準的縣級教師培訓基地。加強教師教育信息網絡建設,到2013年,在全市形成以高等院校為依托,以市級培訓基地為龍頭,以縣級培訓基地為主體,以學校培訓為基點的教師繼續教育體系。嚴格落實教師繼續教育學分制度,建立教師培訓質量評價制度。
4.提高教師待遇水平。依法保障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當地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落實教師績效工資制度,逐步提高教師工資。落實和完善教師醫療、養老、住房等社會保障政策和國家、省關于農村教師待遇的各項政策。從2011年起,各級各類學校全面落實教師健康體檢制度,每年對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教師和先進教育工作者進行表彰。
(四)深化教育改革,實現教育質量均衡發展
1.加強德育教育。加強德育課程和德育教師隊伍建設,有針對性地開展讀書、演講、社會實踐等豐富多彩的德育系列教育活動,增強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2.深化教學改革。建立規范辦學長效機制,逐步縮小班額,推行小班教學,規范作息時間,開齊課程,開足課時。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根據學生成長不同階段的特點,建立適應素質教育要求的培養模式和教育重點。推廣茌平縣杜郎口中學教學改革經驗,鼓勵學校特色發展;推行低重心教學,注重全體學生全面發展。深入持久地開展“和諧師生關系構建活動”、“和諧校園創建活動”,建立和諧師生關系。倡導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討論式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打造和諧高效課堂。
3.注重健康教育。把學生健康作為素質教育的第一要務,加強體藝教學,大力推進“4312”體藝普及活動。普及“四操一跑”與學校大課間體育活動有機結合,普及“三球”與體育課、課外活動和學校體育特色建設結合,兩項藝術活動與學校的興趣小組和校園文化有機的結合。創新活動方式,積極開展多種比賽聯賽活動。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各級各類學校都要設立心理咨詢室,配齊心理咨詢教師,定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對心理問題學生及時進行疏導。
4.豐富實踐活動。各級各類學校要建立家長委員會和家長學校,經常性地開展工作。加強與職能部門、社區和各種社會組織的溝通與配合,形成有利于素質教育的良好社會環境。加強素質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根據區域內中小學生數量,建設規模適當、滿足正常實踐活動需要的素質教育實踐基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把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的重要任務,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教育發展規劃,健全領導體制和決策機制,及時研究解決教育改革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加強學校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辦學治校能力。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選拔任用學校領導干部。加大對學校領導干部培養培訓和交流任職的力度。
(二)保障教育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體制。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把教育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予以優先保障。提高各級各類學校生均財政撥款,2012年基本達到全省平均水平。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健全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標準。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嚴格執行中小學經費集中支付制度。加強經費使用監督,對重大項目建設實施全程審計,確保經費使用規范、安全、高效。
(三)實施教育督導。充分發揮教育督導機構的督政和督學職能,定期開展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督導評估。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評價縣級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和表彰獎勵的重要依據。
(四)建立監測體系。全面落實《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水平評價實施方案》,堅持發展性評價,綜合學校的課程實施、規范辦學、育人情況、師資隊伍、辦學條件等指標進行全面評價。加強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作,定期監測公報。
- 上一篇:副市長在衛生城市交辦會講話
- 下一篇:婦科手術快速恢復思想運用與展望